《老戏》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秋风穿过老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风穿过老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风穿过老戏台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

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

四周空旷无人。

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

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

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

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

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

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

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

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

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

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

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

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

”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

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

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

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

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

“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

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登泰山余光中①能登秦山,总是令人兴奋的,不是因为它海报之高,而是因为它地位之高,也不是因为它磅礴之广,而是为了它名气之士。

②秦山为五岳之尊,因为它是东岳。

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说卦》指出:“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

”东方是太阻所出春玉所由,自然是万物所生,功同造物。

又指出:“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至于南方的离只得中女,西方的兑只得少女,北方的坎也只得中男,所以泰山成为众岳之长,峰顶刻立“五岳独尊”的石碑。

③在中母叛学里奈山占了如此的优势,难怪历代帝王都要东巡来此,祭祀天地,所以泰山也成了政权继承的阳刚图腾。

政教相辅,儒家和道家的宗教景观相互辉映,从山下的秦安城一路攀登到山顶。

从平地的神府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青帝宫、玉皇庙,多为道观,但中途的善照寺、斗母宫都是佛寺,而红门宫则释道合一,并祀弥勒佛与碧霞元君。

至于儒家文化,则登山起步不久就有坊门巍靶,纪念孔子当年登临故事,到了玉皇顶前又有孔庙。

④峨峨岱宗,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不愧为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

而载体的本身,众山罗绕,群峰获初,阴阳一割,种秀独钟,更为人文的俭值提供了宏观壮丽的场景。

就像一座纪念堂。

鬼斧神工,本身已经是美的一大存在,更无论它所珍威的纪念品了。

秦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种之力,把藏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犹捏出了敢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图,青犹木了。

儿千年前,伊人之功,把泰山之石切割成形,有的立坊,有的益庙,有的编路,有的造桥,更孝运的一些北刻成了历代的碑文,或聚或能,或行或草,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颓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治意推效。

⑤泰山地位如此崇高。

经过压代名士题咏,名气更加响亮,一甚至常见于成语,成了崇高、重大、安稳的象征。

占了地利,儒家的至圣与亚圣每当用喻,辄就近取材,你一句“登长山而小天下"我一句“拉奉山而超北海”,犹把自己的“家山”愈炒愈热。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强化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强化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强化练习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bì miǎn pì jìng pái huái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biàn lùn cū bào qīng fùjiàn wēi zhīzhù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甚.至(shèn shèng)鄙.夷(bǐpǐ)荧光屏.(bǐng píng)地.理(dēdì)聪.明(cōng chōng)差.不多(chàchā)三、辨字组词。

弦(______)轴(______)曝(______)锦(______)谱(______)舷(______)柚(______)瀑(______)棉(______)普(______)四、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斩钉(____)铁威风(____)(____)热血沸(____)技高一(____)(____)露无遗(____)(____)有词汹涌澎(____)(____)躬尽瘁1.周总理__________,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丰功伟绩。

2.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__________的人往往能够抢占先机,抓住机遇。

五、选词填空。

剧烈激烈猛烈强烈1.一道(________)的灯光射过来,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2.我的心(_________)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3.(_________)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4.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__________)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

六、按要求写句子。

1.漫山遍岭的山茶花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知识点整理复习基础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知识点整理复习基础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知识点整理复习基础练习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拼音基础1. 读拼音,写词语。

cù suàn zhǎ yǎn bǎi tān kāi záo róu cuōdān ge pái huái fù gài xì nìmái zàng2. 读拼音,写词语。

xiǎo fàn zhǒng zhàng qīn xíkōng xūmó guǐcán bào jiē duàn kǒng bù3. 根据拼音写词语。

bào yuàn kāng kǎi chōu ti dǐ yùshù fùshùn jiān tuí rán dǒu péng4. 读拼音,写词语。

là yuèzhǎn lǎn chú xībiān pàorán fàng yuán xiāo fēng zhēng cǎi huì5. 读拼音,用漂亮的钢笔字写出下列词语。

lǜ tǎn xiū sècǎi hóng xiǎo xiàngqiào lìyùn cáng xǐ quèshuǐ dào形近字词6. 仔细观察下面每组中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并组词。

细心一点哦!刑(_________)绸(_________)蟀(_________)避(_________)形(_________)稠(_________)摔(_________)僻(_________)7. 辨字组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题(一)李时珍陵园以李时珍纪念馆为主体的李时珍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在一长500米的带形地段上依次展开。

占地面积八十亩,其中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部系钢筋混凝土仿明代建筑。

由山门(纪念馆大门)进入廊院,两侧分别是长80米的本草碑廊。

碑廊内壁嵌有XXX画像、《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原序》和128种本草标本图碑。

廊院之后,是纪念馆,系一四合院。

这里安排了明代蕲州城模型展览、XXX纪念展览、XXX行医塑像展。

展览以大量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XXX的生平及《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

由纪念馆穿过月洞门,即见药物馆,楼上楼下共四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历代本草著作,古代医药学家塑像,动、植、矿物药标本和全国各省市重点制药厂生产的名优特中、西药产品。

出药物馆,便是面积为十五亩的百草药园,这里栽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一年四季花香叶绿、千姿百态、供人欣赏。

走过百草园的药物长廊,便进入墓区。

绕过一片落叶松林,即见小山坡上苍松翠柏之中的李时珍墓。

拾级而上,到第三层平台,正中即是XXX与妻子XXX合葬墓。

其父XXX母张氏合墓居其左。

墓碑碑文清晰。

墓地周围,松柏常青,药圃花卉,清香四溢、生气盎然。

第二层平台正中矗立着大理石纪念碑,碑顶屹立着XXX半身塑像,两旁为六角纪念亭。

墓园荷花池前巍然耸立着青石牌坊,上刻“医中之圣”四个大字,牌坊下面分别雄峙着两对石狮。

牌坊位于墓的正前方约150米。

李时珍纪念馆如今被定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列“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中。

它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下个新的纪念、教育、科研、旅游相结合的理想之地,吸引着中外万千游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选文的说明顺是()。

A.时间按次B.空间按次C.事情发展的先后按次2.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社戏》内容赏析《社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社戏》内容赏析《社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社戏》内容赏析《社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以农村社戏为背景,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和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

通过对《社戏》的内容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内涵。

《社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困境。

故事的主人公李阿姨是一个老实善良的农民妇女,她为了给患病的丈夫筹钱治病,勉强接受了一份为村子里演社戏的活,正因为真心希望能从社戏中得到些微薄的收入,她在演出过程中付出了很大努力。

无论是李阿姨还是其他演员,他们的演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最终,社戏的演出并没有帮助李阿姨解决生活困境,反而加剧了她的贫困。

《社戏》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

小说中,李阿姨被迫参与社戏演出的原因,既有生活所迫,也与封建社会的束缚有关。

在社会的压迫下,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他们只能被迫接受各种限制和剥削。

而社戏的演出则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勾结的地主豪强利用社戏来欺压农民群众,使其无法摆脱贫困。

农民们用无奈和愤怒的眼神看着演出现场,他们渴望变革,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社戏》通过对社戏本身的描写,呼吁人民群众觉醒和奋起。

社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民众诉求的方式。

在小说的结尾,社戏台上的演员和观众一起站了起来,用力鼓掌示意。

这种场面象征着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团结。

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的现状,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

通过阅读《社戏》,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练习题:1. 《社戏》的主要背景是什么?答:农村社戏。

2. 李阿姨为什么勉强参与社戏演出?答:为了给患病的丈夫筹钱治病。

3. 社戏的演出对李阿姨解决生活困境有什么帮助?答:没有帮助,反而加剧了她的贫困。

4. 为什么社戏的演出成为地主豪强欺压农民的工具?答:社戏成为权力的象征,地主豪强利用社戏来压迫农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

海发光现象的成因①海发光现象的成因各不相同。

②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

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

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

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③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

这种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

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④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等。

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和氧作用而发光。

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

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⑤海发光()绚丽多彩,美丽诱人,()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帮助航海人员识别航行标志和障碍物、避免触礁等危险。

同时可以用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

另外,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乏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1.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本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的海发光现象。

它们分别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湘北最受欢迎的正是这朵尽情绽放在乡野民间的艺术之花。

依照古岳州府沿袭的称谓,应该叫巴陵花鼓戏,很阳春白雪,以前是专门唱给那些达官显贵听,平民百姓是无缘消受的。

但到后来在民间下里巴人也唱开了,高雅的文学艺术在通俗的艺术苑囿中绽放出异彩,流行最久最快的也正是那些与百姓最贴心的唱本,像《刘海砍樵》就是典型。

一沦为“草根”就成民间的了,花鼓戏便返璞归真、原汁原味了:本色、生动、谐俗、野趣,乡民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就是百唱不厌百唱不烂啊。

因了这朗朗上口,到如今乡民人家长点岁数的大多耳熟能详,而不比皮影戏、杂耍戏须讲究特技高招。

它又不受多少时空的局限,情之所钟,兴之所至,皆可随意发挥,自由流出,因之乡民人家嗜之如烟土,真一日不可少了。

农忙抢收的地头,赋闲歇凉的庭院,便常有人拿了腔调,有模有样的,声情并茂,谝三句戏文,摆两下姿态,少不了哄然群起的喝彩阵阵。

由此乡村单调乏味的日子更平添了几多亮色雅趣。

逢着演花鼓戏了,村民人家无论老少,皆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唱老戏喽!唱老戏喽!”回声飘荡在屋场上下,个人心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戏班大体分两种:正式的县城剧团和自发的野鸡班子。

前者文雅高逸,彰显大家风范;后者粗俗谑趣,濡染乡野气息,皆受欢迎,皆有完整配套的行头,几个压得住台脚的角色,偶露一两手精湛服众的绝技,便一并流传于民间口头,化作了茶余饭后海阔天空的谈资。

花鼓戏就这样火热了太古沉寂的村村寨寨,喧嚣了鲜活明快的市井闹声。

吾乡每遇续宗谱、祝长寿、娶媳妇、考大学之类的大好喜事,皆以演花鼓戏喜庆道贺为正宗,为有气魄,为至上礼仪。

也有在露天放映电影的,但只是凑热闹而已,算不得很正式。

开演前,台下人头攒动,台上紧锣密鼓,台柱两边贴细长细长的对联,悬亮亮堂堂的马灯,前后台用暗红或深绿的帷幕隔开,伴奏的乐者侧坐台边吹拉敲弹气定神闲。

而小货贩们则遥对了戏台子,摆开了小摊位,但见到列队成一字长龙,前村后店的,四面八方的,皆拉长了调子,嘶喊了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戏
岳阳·梅实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梅家大屋那六百多人丁的屋场,房子最好的当推祖堂屋。

它从脚至顶,清一色的火砖。

这砖头是经人细心挑选后在青石板上磨过的,接缝处也不挂泥灰,而是用的糯米粉拌石膏,墙面平平整整,标标直直,既好看又牢固,即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绝不怕阶级敌人“挖墙脚”的。

祖堂屋对门是戏台。

戏台由四根硕大的楠木柱子撑着,台顶系盔顶结构,盖墨绿色琉璃瓦,屋檐四角各配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下边吊着铜铃,风起处,铜铃叮当,传去好远好远。

连年过节,锣鼓一响,这里就成了北京的王府井、长沙的天心阁,上屋里、下屋里,潘、卢、程、肖、李,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梅家的戏班唱戏。

梅家有个呱呱叫的戏班,这是梅姓家族的一大荣耀。

那年头,在临湘路南一带,只要你说起是梅家的人,人家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就会夸你梅家的戏如何如何唱得好,唱得妙,那情形,真有点当年湖南人在外说起毛主席的老乡而受人盲目推崇那味道。

我父亲和叔父都是戏班子里的角色。

父亲是坐后台的,司
鼓、敲锣、操胡琴、吹唢呐都是他的拿手戏。

他平时不苟言笑,甚至看起来有点木讷,一旦坐到台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吹拉弹唱、样样皆精。

我叔父其实我不叫他叔父,叫细爷。

细爷在戏班里当班主。

他唱老生,常在台上摇头、甩一尺多长的“胡子”,抖手,然后一声“呀呀呸!”喊得那屋梁上的扬尘直往下掉,喊得你栾心①直跳。

细爷可不像现在有些演员,台上演英雄,台下是狗熊,他在台上台下都是正人君子。

他一生只读《三国演义》一部书,也最最崇拜那摇鹅毛扇的孔明诸葛亮,他在戏班子里威信颇高。

除了父亲和细爷,还有三名主要演员:花旦兴福、小生巨民、丑角忠和。

花旦兴福平时看起来眯眼睛,龅牙齿,那样子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可他若将锦缎一披,凤冠一戴,莲步一扭,水袖一甩,着实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常令那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二吊子们眼睛瞪得比牛眼睛还大。

如遇喜庆玩采莲船,他就扮演蚌壳精,同样妖冶动人。

小生巨民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且唱做俱佳,逗人喜爱。

与花旦兴福恰恰相反,丑角忠和平时白白净净,一经粉墨登场,则奇丑无比,令人捧腹。

梅家戏班里除了这几根台柱,剩下就是跑龙套喊“呵啊”的了。

据老班祖辈们讲,梅家的戏班成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

解放四十多年来,经历了两起两落。

五十年代,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戏班子进入
鼎盛时期,每年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唱到桐子开花、麻鞭水响,待新谷入仓,八月中秋一到,一声呵嗬又开了锣,有的要唱到腊月二十四老鼠子嫁女才收场。

三年困难时期,人饿得一个个直不起腰,谁还有心思看戏,这戏就衰下来了,接着十年动乱,老戏被当作封资修批判,一律禁演。

不得登台唱了,戏班里的人喉咙发痒,就常常偷着拱到我家来,父亲抄起他自制的胡琴,嘎咂嘎咂,他们就开腔:“在家中啊请过了,母亲严亲哪嘛唉……”这时,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蔸②,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然后端把小凳,坐在一旁纳着鞋底,听得津津有味。

我可是怎么也听不出味儿来。

戏班子红火那阵,父亲常常晚上驮起我去看他们的戏,什么《送别》、《寻夫》,什么《朱买臣卖柴》、《杀狗劝夫》,我全看不懂,看着看着就倒在戏台旯旮里睡着了,唯一使我不困且迄今未敢忘却的是那出《大悲塘洗澡》,也不知何因何敌,那演员哀哀切切唱过一阵后,竟上起吊来,然后那舌头伸出老长,那眼瞪得老大,然后有人拿过一把旧油纸喷上“洋油”,点上火,那蓝色的火焰腾地而起,然后听到台下有人惊呼……
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禁锢了十几年的老戏终于开禁了。

这时,梅家老戏班的戏子们虽然都还健在,可一个个驼了背,掉了门牙,脸上布满了沟沟岔岔。

他们不管这些,壮心不已,偏要在垂暮之年露几手看看。

戏台上,又响起了
铿锵的锣鼓声,人们也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可没过多久,这般热潮冷却了。

不是上头来了禁演的红头文件,也不是老戏子们唱戏不卖力,更不是看戏的人冒钱冒时间,关键是,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的名堂多了,要求更高了。

老戏子们也曾试图来一番改革,比如,你七老八十岁的,嘴巴不关风,眼皮打不开,谁爱看你那干茄子老相?如今漂亮妹子到处是,便想挑几个年轻男女前来接班,可找谁谁不干。

他们说,到渔潭、长安搞副业,稍微吃点亏,用点心计,一天就要赚个十块八块的,唱戏划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

老戏子们只好到家里抱孙孙,到园里布菜去了。

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

我父亲的那把破胡琴送给了一位盲人,父亲说,把给他还可讨碗饭吃。

只有那戏台仍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那四根楠木柱子早被白蚁掏空了,连细伢子玩捉迷藏都不敢上去。

(选自梅实散文集《往事悠悠》,有删减改)(注)①栾心,临湘方言,指心脏。

②健翻了蔸,临湘方言,指精力旺盛,玩耍个不停。

9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描写坚固的祖堂屋、气派的戏台,与结尾孤零零的戏台、被白蚁掏空的楠木柱子形成对比,含蓄委婉地寄
寓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B.“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兜,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泼辣、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C.“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写出了父亲对老戏无人欣赏的伤感,也写出了作者对老戏这一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被淹没的痛惜。

D.文本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但在俏皮戏谑的背后又有一种苦涩感引人深思,可谓“含笑的泪”,深深打动了读者。

97.“胡琴”与老戏相伴相生,在文本中共出现三次,请分别分析“胡琴”在文中的作用。

98.有人评价梅实先生的散文“于乡情乡恋中见人生社会”,请结合文本赏析这—特征。

【答案】
96.D
97.(1)第一处写“胡琴”,写出了父亲的身份,写出了父亲的多才多艺,也表现了他对老戏的热爱;(2)第二处写“胡琴”,表现父亲对老戏的钟爱,对艺术的执着;(3)第三处写“胡琴”,表现了父亲对老戏走向没落的无奈与惋惜,也表现了父亲的质朴。

(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亦可作更深
层的解读:(1)第一处“胡琴”是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个重要载体,也承载着乡村生活的快乐;(2)第二处“胡琴”除了表现父亲对老戏的钟爱,对艺术的执着,也表现它是艰难岁月中的希望;(3)第三处写“胡琴”,写父辈们与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告别,意味着这种文化方式的终结。

98.(1)作者充满感情描写故乡农村的农民和老戏,以小视角展现大世界。

(2)老戏的兴衰既是故乡的文化兴衰史,也是新中国社会发展的投影。

五十年代,五谷丰登,百业兴旺,老戏进入鼎盛期;三年困难时期,百业凋敝,百姓食不果腹,老戏无人光顾;十年动乱,戏曲当做封资修遭批判;七八十年代,受市场经济冲击,老戏这种传统文化衰亡。

(3)老戏折射出农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生存状态。

父亲多才多艺,平时不苟言笑,戏台上却挥洒自如;叔父品行端正,台上台下都是正人君子;花旦、小生、丑角技艺高超;整个戏班子成员暮年壮心,想办法谋出路,但当改革失败,老戏辉煌不再时,也能坦然接受,心平气和继续有滋有味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