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荷尔蒙、代谢药物、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而肝脏疾病则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病理性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亿万人口患有肝病,其中60%的死因是由肝癌、肝硬化等疾病所致。

肝脏疾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疾病治疗上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危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1. 基础研究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如何防止或治疗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目前,基础研究对于肝疾病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们已经发现许多与肝脏疾病有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并探索了许多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学和免疫学机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肝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2. 临床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的肝脏疾病研究也在蓬勃发展。

临床研究主要涉及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上,人们发展了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有效地控制了肝脏疾病的进展。

二、肝脏疾病研究的未来方向1. 个性化医学个性化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病理学、生理学等特点,制定针对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方面,个性化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

其中,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中的重点,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方面,精准医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法,预测疾病进展。

脂肪肝中医病名的文献研究

脂肪肝中医病名的文献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医在脂肪肝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中医病名的不统一给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带来了一定的 困难;同时,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标准化和可操作 性。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中医病名命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 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四、中医古籍文献对脂肪肝的治 疗
中医古籍文献中提出了许多治疗脂肪肝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 拿疗法等。中药治疗方面,如《伤寒论》中所述:“治以祛湿化痰,疏肝利 胆”,强调了祛湿化痰的重要性;针灸疗法方面,《针灸甲乙经》中记录了大 量与脂肪肝相关的针灸穴位;推拿疗法方面,《按摩启明》中详细介绍了多种 适用于脂肪肝的按摩手法。
在中医病因病机方面,多数医家认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为“湿邪内停”或“瘀 血内阻”,同时与情志、饮食等因素有关。在诊疗方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在预防方面,中医注重饮食 调理、情志调节和起居规律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脂肪肝中医病名 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整理。具体来说,我们首先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学术期刊、 会议论文等途径,收集与脂肪肝相关的中医病名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进 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整理,总结出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病因病机、诊疗和预防 方法等方面的结论;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文献综述的结 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综述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发现中医病名命名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和 地域特色,且因不同流派和医家的认识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痰浊”、 “瘀血”、“湿邪”等是中医对脂肪肝的主要认识,但不同医家对这些病机的 强调程度和具体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此外,部分医家还结合地域特色和临床实 践经验,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病名和诊疗方案。

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促进脂肪变性的发生。
1/9/2021
(6)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是在无其它原因存在的情况 下,于妊娠晚期发生的肝小叶 中央区重度小泡性肝细胞脂肪 变。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紊 乱、缩血管物质增多以及脂肪 酸氧化障碍有关。
1/9/2021
总之,各种病因的最终途径 都是使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 氧化减少,使肝细胞脂肪变性, 并由此导致坏死性炎症和纤维 化。
1/9/2021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患病率: 一般来说检出率为10%左右;
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中约50% 左右; 嗜酒者为57.7%。
1/9/2021
临床表现: 与其病因和病理类型有关。 根据起病情况,分为慢性和
急性两大类,后者相对多见。 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主要是指慢 性脂肪肝。
1/9/2021
急性脂肪肝: 主要见于晚期妊娠,药物、
1/9/2021
乙醇肝内三条代谢途径:
胞质液的乙醇脱氢酶(ADH) 滑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 统(MEOS) 过氧化小体上的触酶 其中MEOS有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1/9/2021
机制:
1 乙醇的直接损害作用 2 脂质过氧化损伤 3 乙醛的毒性作用 4 内毒素——细胞因子介导的损 伤
1/9/2021
5 游离脂肪酸(FFA)的损害 6 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体 ——肾上腺轴 7 缺氧和微循坏障碍 8 免疫机制
1/9/2021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通过
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脂质过 氧化、内毒素介导的细胞因 子释放,缺氧和微循环障碍 等途径损伤肝细胞。
1/9/2021
1/9/2021
但报道认为,苯氧乙酸类药物 对脂肪肝疗效欠佳。
机理:可能为此类药物一方面 促进血液中脂质进入肝脏,另一 方面减少肝细胞VLDL、LDL的合 成,从而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合成 与分泌失衡,引起肝细胞内脂肪 沉积加剧。

脂肪肝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

脂肪肝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

脂肪肝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患脂肪肝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这主要与性激素的作用有关。

雄性激素能够促进脂肪酸合成和抑制脂肪酸氧化,从而增加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此外,男性通常更容易饮酒、吸烟和饮食不健康,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女性在雌激素的保护下,更容易将脂肪储存在其他部位,如臀部和大腿,减少了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

年龄分布方面,脂肪肝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研究发现,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变化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率逐渐下降,脂肪酸的氧化能力也减弱,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此外,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运动、饮食高糖高脂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脂肪肝的风险。

除了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脂肪肝的发病还与许多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量的脂肪摄入和缺乏运动导致体内脂肪积聚,增加了脂肪肝的风险。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

此外,遗传因素、饮食结构、药物使用等也可能影响脂肪肝的发展。

针对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首先应该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适量的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减少脂肪肝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及时干预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减轻肝脏负担等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肝脏功能。

总之,脂肪肝的发病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的特点。

男性和中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脂肪肝,这与性激素水平、代谢率下降、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皮、 虫夏草 。肝 ’ 冬 肾阴虚型 , 药用 : 生地黄、 熟地黄 、 山药 、 淮
山萸 肉、 泻 、 皮 、 苓 、 贞 子 、 首 乌 、 山楂 、 花 粉 、 泽 丹 茯 女 何 生 天 枸 杞 子 、 牛膝 。脾 虚 ’ 型 , 用 : 芪 、 怀 肾亏 药 黄 太子 参 、 白术 、 茯 苓 、 灵脾 、 仙 熟地 黄 、 母 草 、 米 须 、 益 玉 山萸 肉 、 虫 夏 草 冬 生 山楂、 泻 。 泽 陈滕 云 等… 将 脂肪 肝分 为 5型施 治 。 胆湿 热 肝
脂肪肝的 中医药治疗研 究现状
许 海 舰
浙江 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 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 5 10 0 3 摘 要 随着人们饮食 结构和生活 习惯 的改变, 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增 高, 而中医药在脂 肪肝的治疗 中起着独 特的作用。从 临床研 究和实验研 究两方面 , 阐述近 5 来脂肪肝 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年 并提 出目前亟 需解 决的问题 。
晓平[ 】 采用辨证 4法 。疏肝健脾法用 于脂 肪肝早期 , 状 症
多局限而轻微, 氨酶可正常或异常 , 转 方用 逍 遥 散 加 减 。滋 肝 补 ’ 用 于 多 病 体 虚 , 糖 尿 病 、 养 不 良、 胖 者 , 肾法 如 营 肥 呈
病因病机 , 临床上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之分, 在 非酒精性多
维普资讯
栽 仲 鏖 0 年 2卷 9 G sJr T , 0V. N9 2 8 第 J 第 期 au u d C 2 8o 1o 0 n mo M 0 1 . o f 2
,~ … … … … 一… 一。 , \
i ・文 献 综 述 ・
… 一 … … … … … 一 ~ 一
关键词 脂肪肝 ; 中医药治疗; 临床研究; 实验研 究; 综述; 现状 中图分类号: 5 9 2 R 8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8 2 2 0) 9 0 6- 3 A 1 4 6 5 (0 8 0— 0 0 0 3

大庆地区脂肪肝现状调查

大庆地区脂肪肝现状调查

目前 , 随着人们生 活质量的提高 , 脂肪肝 已经成 为大庆地 区居 民的常见病 , 其发生与饮酒 、 高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 , 脂肪肝是 由各 种原 因引起 的肝脂肪蓄积过多 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为隐匿性起病 ,
部分患 者因未及时重视及 治疗而最终 导致肝硬化 , 肝癌 , 以早期 所
S S1. P S1 5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 果
1 一般资料 . 1
调查对象 为 20 年 1 09 月至 6 月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
企事业单位 职工及退休 职工 、 干部 、 个体及农 民共 5 1 人 , 9 1 其中男 性 35 例 , 71 女性 2 6 例 , :女 比例 1 4 1 龄 1 — 9 10 男 . :年 7 5 7 ,平 均
4 9岁 2 6 4 1例 ,O 9岁 9 2 , 5 一5 9例 6 o~6 9岁 3 8 , 8例 7 O~7 9岁
参考文献:
【】 平 , 1 赵靖 朱荣华 , 编译. 奎硫平一种新的菲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叨. 国外医学精
神病学分册 ,0 0 2 ( ) 6 20 ,7 1 : . 3
[]ra A K n e E Q e a i et a e t f c i prn a e t 2A vnL ,a dl R. ut pn i t et n o hz hei p tn 叨. i enh r m s o a i
1 脂肪肝的诊断与分型 B超诊断脂肪肝依据 中华 医学会肝病学分 . 3 会 20 年 l 月南京会议制定 的诊断标准 诊断时注意是否合并 乙 02 O 1 。 型肝炎病毒( B 或丙型肝炎病 毒( C ) H V) H V 感染 , 除外 代谢 异常 和 药物等引起 的肝损伤。

脂肪肝

脂肪肝

脂肪肝的起因和食疗据统计,我国脂肪肝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

脂肪肝是指人体肝脏内的脂肪蓄积过多。

人体的脂肪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脂肪,中性脂肪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多少而变化。

另一类为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胆盐、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是固定不变的。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只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4%-7%,其中一半为中性脂肪,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当其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10%时即是脂肪肝。

超过10%-25%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为重度脂肪肝。

一、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饮食营养因素:长期饥饿或消化吸收障碍,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和某些维生素,或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精饮食。

②中毒性脂肪肝:很多化学药品,如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水杨酸制剂、三磷酸腺苷、某些镇静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四氯化碳、磷、氯仿、苯、酒精等。

③感染:如结核病、链球菌感染、肺炎、伤寒、慢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胰腺炎等。

④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失调性肥胖。

甲状腺机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后叶功能亢进等。

⑤医源性:如肝炎治疗过程中病人休息过多,再加上进食高精、高热量饮食、体重增加或持续长时间静滴高渗糖等均能引起脂肪肝。

⑥其他:妊娠能引起妊娠脂肪肝、先天性痴呆综合征、半乳糖血症、家族性高脂血症、非β-脂蛋白血症、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都能引起脂肪肝。

二、据临床调查,脂肪肝多发于以下几种人:年长者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易发生脂肪蓄积。

此外。

中老年人罹患内分泌疾病者也较多,如糖尿病等,脂肪肝也会相应增多。

肥胖者研究表明,在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的人中,肝脏脂肪沉着者占72%,脂肪高度沉着者占20%。

这一方面是因为肥胖者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大大增加,大量的脂肪酸被不断地运往肝脏,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肥胖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合成,结果使大量的脂肪酸蓄积在肝脏,远远超过了肝脏的运输处理能力,于是便转化成中性的脂肪沉积在肝脏中。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
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脂肪肝病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脂质合成和脂质分解失调,导致肝内脂肪堆积而形成的。

脂肪肝病早期很少有症状,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演变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硬化、甚至肝癌。

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较为寒冷的地区,与中南部地区相比,人们喜欢吃较为油腻、高热量的食物,工作压力较大,久坐不动,这些都是导致脂肪肝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开展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全年龄段、从事不同职业的东北地区城市居民。

2.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3.问卷设计: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脂肪肝相关的饮食、生活方式和家庭状况等。

4.检测指标:采用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检验等方法,检测参与者的脂肪肝症状、肝功能、脂质代谢、血压等指标。

5.数据处理: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群体脂肪肝患病率的差异,并寻找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居民的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脂肪肝的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和
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可为全国范围内脂肪肝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乙醛的毒性作用
(4)内毒素——细胞因子介导的损

2020/9/24
( 5 ) 游 离 脂 肪 酸 ( FFA) 的 损 害 (6)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 体——肾上腺轴 (7)缺氧和微循坏障碍 (8)免疫机制
2020/9/24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通过
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脂质过 氧化、内毒素介导的细胞因 子释放,缺氧和微循环障碍 等途径损伤肝细胞。
2020/9/24
轻度单纯性脂肪肝可无临床表现,
中—重度脂肪肝可表现不同程度的临
床表现,如肝肿大,右上腹压迫感或
胀满感,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腹



脾脏多不大,除非已发生肝炎或肝
硬化。
2020/9/24



病理诊断
影像确诊
2020/9/24
B超脂肪肝诊断通用标准:
A、肝实质点状高回声(回声水平
2020/9/24
(2)糖尿病性脂肪肝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关键在
于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理想后, 脂质代榭紊乱得以纠正,脂肪 肝可得到改善。
2020/9/24
(1)糖尿病性脂肪肝 胰岛素缺乏时,激素敏感脂
肪酶活性增强,脂解速度加快, 脂肪酸流向肝脏增多
糖尿病引起脂蛋白代谢紊乱, 甘油三酯肝内堆积,形成脂肪 肝。
2020/9/24
( 2)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TG合成超过其运转,从而在
肝内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
2020/9/24
(3)肥胖性脂肪肝
2020/9/24
(4)营养失调性脂肪肝
合成脂蛋白的载脂蛋白B(ApoB) 和磷脂相对性或绝对性减少。
胆碱缺乏,可致卵磷脂合成不足, 使脂蛋白形成障得。
2020/9/24
高脂膳食是脂肪肝患病率增加的原




长期高糖膳食或输注葡萄糖而又缺
少适当体力活动时,摄取的糖被肝细
胞摄取转化为脂肪酸,后者可脂化为
C、抑制VLDL在肝细胞内形成和分 泌,抑制β氧化,使肝脂肪堆积。
D、常常为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协同
促进脂肪变性的发生。
2020/9/24
(6)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是在无其它原因存在的情况 下,于妊娠晚期发生的肝小叶 中央区重度小泡性肝细胞脂肪 变。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紊 乱、缩血管物质增多以及脂肪 酸氧化障碍有关。
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
损伤的主要原因。
2020/9/24
乙醇肝内三条代谢途径:
胞 质 液 的 乙 醇 脱 氢 酶 ( ADH)
滑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


MEOS)
过氧化小体上的触酶
其中MEOS有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2020/9/24



(1)乙醇的直接损害作用
(2)脂质过氧化损伤
2020/9/24
根据病理变化: 单纯性脂肪肝 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硬化
肝炎性脂肪肝一般不归于 脂肪肝范踌。
2020/9/24
三、脂肪肝的发病机理: 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 氧化减少
2020/9/24
(一)、酒精性脂肪肝
进人体内的酒精90%在肝脏



目前以为,乙醇在肝细胞内
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
肥胖患者外周脂舫分解增多,
流向肝脏的脂肪酸增多,合成TG



过剩部分将沉积于肝细胞,发生




肥胖患者常有胰岛素抵抗,体内
胰岛素相对不足
2020/9/24
研究认为,肥胖者中至少有 一半患脂肪肝,肥胖和脂肪肝 有很强的正相关。脂肪肝与身 体脂肪分布有关,腹部皮下脂 肪的厚度可以作为预测脂肪肝 的良好指标。
2020/9/24
总之,各种病因的最终途径 都是使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 氧化减少,使肝细胞脂肪变性, 并由此导致坏死性炎症和纤维 化。
2020/9/24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般来说检出率为10%左右;
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中约50%



嗜酒者为57.7%。
2020/9/24
临床表现: 与其病因和病理类型有关。 根据起病情况,分为慢性和
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2020/9/24
• 肝脏: 脂肪的摄取 脂肪酸的氧化代谢 胆固醇的生成 磷脂及脂蛋白的合成 脂蛋白的分泌
2020/9/24
• 甘油三酯在外周脂肪组织和肝脏 之间不断循环保持平衡,任何轻 微的改变都可使此平衡失衡,导 致脂肪肝。
2020/9/24
脂肪肝概念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 疾病,同时也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 的一种病理过程,以肝细胞内甘油三 脂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
肝高于脾、肾); B、 回 声 衰 减 ( + ) — ( + + ) ; C、 肝 内 脉 管 显 示 不 清 。
凡是第1项加第2、3项之一者可确诊; 仅具有第1项者可作疑似诊。
2020/9/24
CT:肝、脾CT值的比值小于1 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 MRI:其价值较US和CT小。
2020/9/24
甘油三酯沉积在肝内。
蛋白质营养缺乏脂肪肝脂蛋白合成
障碍是脂肪在肝内沉积的原因
2020/9/24
( 5)药物性脂肪肝 四氯化碳、四环素、雌激
素、乙硫氨酸、糖皮质激素、 异烟阱等。
2020/9/24



A、 干 扰 正 常 的 脂 肪 代 谢 , 使 细 胞
合成脂质增加,
B、引起血和肝细胞内FFA升高,运 输到肝脏的脂肪增多;
五、脂肪肝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调整饮食
2020/9/24
(1)酒精性脂肪肝
戒酒为最有效的治疗。
单纯性脂肪肝戒酒后,肝肿大和一
些异常的实验室指标可在2-4周内恢




2020/9Leabharlann 24高蛋白、高热量、高微生素饮食。
脂肪摄入不宜超过总热量的 15%-
2
0


减少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
加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 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 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2020/9/24





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糖尿病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 药物性脂肪研、 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2020/9/24
按肝内脂肪沉积的 量 脂肪肝分为轻、 中、重三型;
急性两大类,后者相对多见。 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主要是指慢 性脂肪肝。
2020/9/24
急性脂肪肝: 主要见于晚期妊娠,药物、
毒物作用,偶见于酒精性泡沫 样脂肪变性。起病急骤,临床 表现及预后类似于急性或亚急 性重症病毒性肝炎。
2020/9/24
慢性脂肪肝: 起病隐匿,病程漫长。 多呈良性经过;
部分病例可发展为肝纤维化 及肝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