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翻译文言语句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合集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优秀3篇)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优秀3篇)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优秀3篇)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篇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篇二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卜居》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6、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8、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白居易《策林》9、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1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1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7、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1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句子(最新)

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句子(最新)

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就叫大丈夫。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5.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6.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9.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弟子规》【译文】看见他人的长处或善行义举,要马上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1.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13.5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5.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1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往(为了利益而奔波)。

翻译到现代文言文

翻译到现代文言文

噫!夫文言文者,古之遗音,华夏之瑰宝也。

自汉唐以降,历经千载,文言文之魅力,犹如繁花似锦,永不凋零。

然今世之青年,多逐新潮,文言文之传承,渐成隐忧。

吾人今日,欲论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之道,以唤起同仁之共鸣。

夫文言文,字字珠玑,句句含蓄。

其韵律之美,宛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夫古人之文,如《诗经》之优美,《楚辞》之豪放,《汉赋》之华美,《唐诗》之飘逸,《宋词》之婉约,《元曲》之豪放,皆足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然文言文之传承,非一日之功,需代代相传,方能发扬光大。

今世之人,生于盛世,生活富足,然心灵却日渐空虚。

文言文之传承,正是填补心灵空虚之良方。

夫文言文,乃智慧之结晶,道德之典范,人生之哲理。

读文言文,如饮甘泉,如沐春风,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人胸怀坦荡,志存高远。

然文言文之传承,非易事也。

夫今世之人,生于白话文之时代,对文言文之理解,多有隔阂。

是以,文言文之传承,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普及教育,启蒙童蒙。

夫教育者,国之根本,文言文之传承,需从娃娃抓起。

学校应增设文言文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之兴趣。

二、重视经典,传承文脉。

夫经典之作,乃文言文之瑰宝,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今世之人,应深入学习经典,汲取古人之智慧,传承中华文明。

三、媒体宣传,激发兴趣。

媒体应加大对文言文之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出版书籍、制作节目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文言文之美。

四、交流互动,共同进步。

鼓励今世之人参与文言文研究,举办文言文比赛,激发青年学子对文言文之热爱。

五、尊重传统,创新形式。

在传承文言文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具时代气息。

噫!夫文言文之传承,非一日之功,需今世之同仁共同努力。

愿文言文之花,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文明之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文明礼仪文言文加翻译

文明礼仪文言文加翻译

古之礼,乃国之重也。

礼仪之邦,文明之风,自古有之。

吾人身为华夏子孙,当承继先祖之遗风,弘扬礼仪之道,使文明之花盛开于大地。

夫礼仪者,国家之纲纪,社会之准则也。

人无礼则不立,家无礼则不和,国无礼则不兴。

是以,礼仪之重,莫大于是。

自古圣贤,皆以礼仪为修身治国之本。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夫礼者,所以正人心,齐风俗,化民俗,使民知尊卑,明长幼,知廉耻,守诚信。

吾辈生于礼仪之邦,自当讲究礼仪之道。

礼仪之道,首重尊师敬长。

尊师,则学问得以增长;敬长,则道德得以修养。

师生之间,以礼相待,长幼之间,以礼相敬,乃为人之道也。

其次,礼仪之道,尚和为贵。

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和而共进。

是以,言语之中,莫若温文尔雅;行为之中,莫若谦逊有礼。

和气生财,和气养德,和气聚人心,和气国家兴。

再次,礼仪之道,贵在诚信。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诚信为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乃为人之根本。

故人言吾诚信,吾必以诚信应之;人问吾诚信,吾必以诚信答之。

此外,礼仪之道,尚节俭。

古人云:“俭以养德。

”节俭之道,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

吾人当以节俭为美德,珍惜来之不易之物,培养高尚之品德。

今之世,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然而,文明礼仪之重要性,仍不可忽视。

吾辈当以此为鉴,警钟长鸣,时刻铭记礼仪之邦之重任。

礼仪之邦,文明之风,非一日之功。

需吾辈共同努力,传承先祖之遗风,弘扬礼仪之道,使文明之花盛开于大地,光照世界。

【译文】古时候的礼仪,是国家的重要规范。

礼仪之邦,文明之风,自古以来就有。

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应当继承祖先的遗风,弘扬礼仪之道,让文明之花在大地上盛开。

礼仪,是国家的基本准则,社会的行为规范。

人没有礼仪就无法立足,家庭没有礼仪就无法和睦,国家没有礼仪就无法兴盛。

因此,礼仪的重要性,莫过于此。

自古以来,圣贤们都把礼仪看作是修身治国的根本。

孔子说:“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足。

”孟子说:“礼仪的作用,在于和谐。

《崇文》文言文翻译

《崇文》文言文翻译

夫崇文者,国之根本,民之福祉也。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其深邃之哲理、博大之精神、悠久之历史,独步于世界之林。

是以,崇文之志,历代圣贤皆所崇尚,君臣百姓,咸以文为贵。

夫文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自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孔子述春秋,文脉相承,绵延不绝。

是以,崇文者,崇天地之心,养万物之灵,使民智日开,国运昌盛。

崇文之始,在乎修身。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必先崇文,以文养德,以德立身。

是以,读书明理,修身养性,乃崇文之始也。

古之君子,朝夕读书,不倦不息,以求至善。

是以,文才横溢,德行高尚,为世所称。

崇文之道,在乎博学。

孟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者,必广览群书,通晓古今,博采众长。

是以,崇文者,博学多才,胸襟开阔,视野宽广。

古之学者,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于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于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崇文之要,在乎明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理者,必明道德之理,明事理之理,明自然之理。

是以,崇文者,明理通达,辨是非,识大体,能以理服人。

古之文人,以理为依归,以德为根本,以理治国,以德治身。

崇文之效,在乎致用。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致用者,必以所学,施于实际,为民谋福,为国建功。

是以,崇文者,学以致用,心系天下,志在四方。

古之文人,或为朝廷之栋梁,或为民间之楷模,或为世道之先驱,皆以其文才,为民请命,为国献策。

崇文之盛,在乎传承。

自古至今,文脉相承,薪火相传。

是以,崇文者,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继往开来。

古之文人,或为诗仙李白,或为词圣苏轼,或为文豪鲁迅,皆以其文才,照耀千古,启迪后人。

然崇文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吾辈青年,当以崇文为己任,继承先贤之遗志,弘扬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为国家繁荣,为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夫崇文者,国之瑰宝,民之骄傲。

愿吾辈青年,崇文重德,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祖国,不负人民。

传承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及翻译

传承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及翻译

传承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及翻译1.弘扬传统文化名言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5.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6.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7.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8.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9.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10.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2.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13.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3.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5. 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2.传承传统文化的名言求啊传承传统文化有爱国、持节、自强等名言。

爱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语文老师用文言文翻译

语文老师用文言文翻译

夫语文者,国学之瑰宝,中华文明之传承也。

语文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以其博学多才,解惑于学生,启迪于心灵。

今日,余以文言文翻译课业之感悟,述之于斯。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练,其意深远,故翻译之难,难于登天。

然而,语文老师以其深厚之学养,巧妙之方法,引导学生入古人之境,领略古人之智慧。

昔日,余尝学《论语》一篇,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翻译之难,在于“学而时习之”四字。

语文老师以其妙笔生花,译曰:“学而时习之,乐在其中。

”此译,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又有《庄子》一篇,其中“逍遥游”一节,其意深邃,难以捉摸。

语文老师译曰:“逍遥游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

”此译,既传达了原文之意,又展现了庄子逍遥自在之境界。

余尝学《史记》一篇,其中“吕不韦列传”,叙述吕不韦辅佐嬴政,功成名就之事。

语文老师译曰:“吕不韦辅佐嬴政,献策献力,终成一代名臣。

”此译,既保留了原文之史实,又展现了吕不韦之英勇豪迈。

然而,翻译之术,非一日之功。

语文老师常告诫学生:“翻译,需揣摩作者之心,体会其意,方能译出真情实感。

”是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需用心去感悟,去体会。

一日,余学《离骚》一篇,其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翻译之难,在于“蛾眉”与“善淫”二词。

语文老师译曰:“蛾眉,谓余之才貌也;善淫,谓余之品行也。

众女嫉妒余之才貌,谣言诬陷余之品行。

”此译,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表达了屈原之愤懑。

又有《诗经》一篇,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翻译之难,在于“关关雎鸠”四字。

语文老师译曰:“关关,鸟鸣之声;雎鸠,鸟名也。

河之洲,河中之小岛也。

”此译,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展现了诗经之美。

夫语文老师,以文言文翻译课业,启迪学生心灵,传承文化之精髓。

学生学之,既能领略古人之智慧,又能提高自身之素养。

是以,语文老师之翻译课业,实为我国文化传承之瑰宝。

夫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

语文老师,以其博学多才,引导学生入古人之境,领略古人之智慧。

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

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

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警句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6、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1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8、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2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2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2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24、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翻译文言语句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祖先几千年来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

我国灿烂的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现实的和理想的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文学样式和风格,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富优美的民族语言。

掌握好、传承好文言文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中考、高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谨就文言文学习内容之一的文言句子翻译作简单的总结。

一、翻译要求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
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句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与文意相对。

直译要求原文每字每句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每字每词在原文中都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

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出来。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但不必完全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甚至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
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作为考试,文言语句的翻译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方法。

二、四种翻译方法
1、按序翻译。

就是随着原文的词序,遇到一词解释一词,依序解释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译”。

例如翻译《刻舟求剑》一文中“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一句,先逐词解释:其,他的。

剑,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

自,从。

舟,船。

中,方位词,不用翻译,直接用。

坠,掉。

于,到。

水,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

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又如翻译《郑人买履》一文中“吾忘持度”一句,先逐词解释:吾,我。

忘,忘了。

持,拿或者带。

度,尺码。

依次排列,整个句子的意思即为:“我忘了带尺码。


2、调整语序。

就是适当调整翻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某些词语的顺序。

有时,通过直译翻译的句子词序不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尤其是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都要调整过来。

例如翻译《幼时记趣》一文中“徐喷以烟”一句,用直译法“慢慢地用烟喷”,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把词序颠倒为“用烟慢慢地喷”,这是状语后置的例子。

再如《陋室铭》一文中的“何陋之有”一句,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句中“之”字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宾语“何陋”提前,因为在古汉语中,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所以翻译时要将其调换过来,这是宾语前置的例子。

3、添加成分。

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省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运用直译的方法很可能会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

这时,
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

例如《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一句,直译为:“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翻译,句子的意思就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个句子中省略了一些成分,补充完整应该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人家),(我)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4、词语替代。

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出现某些词语不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某些意思难于直接表达或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等情况,这时,就需要用一个现代汉语词汇代替另一词汇,即通过另一些词语来间接地表达这个意思,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译”。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肉食者谋之”一句,若翻译为“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就闹笑话了,而应该将“吃肉的人”译为“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这样,
意思就明白了。

又如《宋史·赵普传》“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一句中“龌龊”一词的意思,也不能解释为“肮脏、恶劣”,而应该用“气量狭小,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之意替代。

《岳阳楼记》中的“波澜不惊”一句,则应该翻译为“(湖面)平静无波”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上述几种,在翻译文句时,上述几种方法也不是单一使用的,有可能在翻译一句话时运用到多种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最后,不妨送给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几句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