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详解
合集下载
最后的英雄—中国远征军

不能忘却的回忆
• 腾冲国殇墓园198师纪念碑
• 树干后是唯一一块幸存下来的墓碑。其余是仿照 它而重修的
• 国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园是中国大陆境内唯一一处纪念中国国民 党阵亡将士的墓园
• 夜幕下的国殇烈士陵园
• 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片你会以为它是一 座漂亮的佛塔,有谁会想到它是日本 人在缅甸建的招魂塔??
• 小日本在曾经侵略过的缅 甸建了不计其数的镇魂塔 ,还有英军建的豪华的墓 地,而中国阵亡的军人只 能偷偷的建个碑,尸骨无 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希望我们能够拾起这段曾 经被忘却的记忆。
延伸在线
下面附上一些关于远征军的电视剧的剧照
远征军女兵
远征军老兵
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
远征军新22师野战医院护士
刘桂英
谢谢大家!
• 小组:曦忆 • 图片来自网络 • 背景音乐:《守望》 孙楠
海外战场开辟。远征缅甸(1942-1945)。
• 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 缅甸北上入侵我国云南境内。 • 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 交通线;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 军七千多人。 • 战果: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 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
主要战役
• 1942年 年 • 同古保卫战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 1944年第二次远征 年第二次远征 • 滇西缅北战役 •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 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 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 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 。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 云麾勋章。 • 右图为孙立人将军
第一次远征结果
•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 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 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 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 •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 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 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 右图为远征军被迫转入丛林
中国远征军 课件讲解

中国远征军 之
第一次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的概念界定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 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 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 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 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 赫战功,1942年以后称为中国驻印军。
原因(缅甸的战略地位)
大撤退
史迪威与罗卓英撤到印度
1、撤回国内的滇西,在怒江东炸毁了惠通桥,与日军隔江对峙,并成 为后来滇西反攻的主力,其中包括著名的松山战役;
2、戴安澜一部在撤退的过程中遭到日军的埋伏,戴安澜身受重伤,不 久牺牲,其部转到腾冲、云龙;
3、杜聿明一部则在野人山迷路,加之森林茂密,虫蚁成群,疫病流行, 连日降雨,伤亡惨重
其它军队的撤退情况。
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人数约10万,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 西的仅有4万。至此,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败,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 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 亡1.3万余人。缅甸失守。
戴安澜
外辱需人御, 将军赋踩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熊威;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集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补给困难,我军被迫撤出浴血坚守12天的同古阵地。
仁安羌大捷
日军为夺取缅甸西部重要的大油田----仁安羌拟定了作战计 划,并与英缅军队发生了激战(事实上,英军正准备从仁安 羌撤出),致使英缅军第1师全部及坦克营一部被包围于仁 安羌东部地区,水源断绝,粮食殆尽,英军向我军连续发出 求救信号。为解救英军的危机,已经抵达前线的远征军新编 第38师师长孙立人,立即调整部署,以第113团逼近日军阵 地,发起进攻并击溃日军,将油田全部收复,救出被围困的 英军7000余人,汽车100余辆,战马1000余匹,以及被俘的 英、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接着又掩护英缅第一 师向宾河北岸陆续撤退。“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 他们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眼眶中竟都含着感激的 泪水”。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击溃优势日军, 轰动了英伦三岛,英国政府特向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第 113团团长刘放吾等人颁发勋章。
中国远征军完整版剖析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 ,日本第33师团一个步兵 联队占领仁安羌油田西北,堵住了英缅军的退 路。 中国军队第66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带领 下,攻破日军封锁,救出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 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等500多人。 此役胜利轰动了中、 英、美三国。
返 回
中国远征军猛攻敌阵地
3.总结:
同古保卫战
时间:1942.3.20 地点:同古 作战部队: 中国:第5军 第200师 日军:第55师团
返回
意义:它在军事上
取得的意义不大, 但却改善了盟军以 及对手日本人对中 国军人的重新认识。
日军为实现与德军会师中东的既定 作战计划,占领缅甸全境,切断缅 北中国运输线,威胁印度东海岸。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11集团军
第20集团军
总 司 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 杰
总 司 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二军 王凌云
第六军 黄杰 史鸿烈 第七十一军 钟彬 第三十六师 李志鹏 第二百师 高吉人 第五十三军 周福成 赵镇藩 第五十四军 方天
第 八 军
何绍周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卫立煌指挥反攻缅甸的措施? 1、安抚龙云 2、拜访土司 3、视察江防
卫立煌
(1897.2.16~1960.1.17 ),字俊如,抗日爱国将 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汉族,安徽省合肥人。 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 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 ”。
远征军入缅作战伤亡对比
第一次入缅作战伤亡人数
日军:4500人 英军:约13000人 中国远征军:50000人(绝大部分在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

+ 1942年第一次远征 ▪ 同古战役 ▪ 仁安羌大
捷 ▪ 缅北大撤退 1944 年第二次远征 ▪ 滇西缅北战役 ▪ 腾冲战役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 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 平满纳战役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 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 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 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 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 200师牺牲很大,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 想保存实力,而英军却又将右翼空开,造 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 师主动撤出同古。
+ 松山战役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
分。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为了打通 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4 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 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
+ 1943年冬,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遭受沉
重打击,节节失利;日寇在太平洋战场逐 岛与美军作战,处处掣肘,情况不佳,其 兵力因战场辽阔分散,早已不敷分配,遂 将滇缅路上的兵力,多数转移他调,改对 滇缅公路死 + 守沿线据点的战术,以消耗盟军兵力以支 援其他战线。
+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
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 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 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 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 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 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 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 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 人,伤亡接近20万人。
+ 孟拱河谷战役是指1944年3月14日,驻印
军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加迈)、 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史迪威的作战计 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 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 军后方的密支那。 + 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发生的战役。
中国远征军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 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 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四 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 夺回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 不听。 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 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三十 八师向西撤往印度。 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 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 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 难民和英印散兵。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 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 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 的出国作战部队。
1941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 可以区分为 两个互相关联的局部: 中国战场; 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阔的东南 诸国——太平洋战场。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 十个师团,约五十万人。 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 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月21日,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 戴安澜率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 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 战,将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至午夜,棠 吉被攻克。 然而,由于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 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所部陷 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 回国。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 区原始森林地带,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 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爬 山越岭七十余日。
中国远征军渡河进 入缅甸境内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
缅战之初,以中 央嫡系三个军为 主力,以国内最 精锐之第二百师 为先导入缅作战。 三月初,蒋介石 首次以盟军中缅 印战区总司令的 身份飞临缅甸腊 戌视察。
行军中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3
3、怎么作战?
4
一、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及背景
1、概况与简介
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第5军 军长:杜聿明
第200师 师长:戴安澜 新编第22师 师长:廖耀湘
第6军 军长:甘丽初 第66军 军长:张轸
新编第38师 师长:孙立人
5
史迪威
蒋介石
6
7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1942.3—1942.8)
兵员 野战炮 迫击炮 坦克车 3辆(其余留 在腊戍待运) 空中支援
11000人
75毫米:20门 100门
无
15
16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 ,日本第33师团一个步兵 联队占领仁安羌油田西北,堵住了英缅军的退 路。 中国军队第66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带领 下,攻破日军封锁,救出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 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等500多人。 此役胜利轰动了中、 英、美三国。
日军:4500人 英军:约13000人 中国远征军:50000人(绝大部分在野人山)
第二次入缅作战伤亡人数
日军:4.8万人 中国驻印军:1.8万人 日军:21057人 中国远征军(滇西):67403人
29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
意义:1、中国远征军英勇善战打出军威,提高了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中国远征军的赴缅作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挫败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粉碎了日、德中东会师的战略图谋; 3、中国远征军的赴缅作战,有力的支援了国内 的抗日战争。(中印公路打通了,增加了密支那为空运航线的 中转基地,使中国的外援增加了。)
10
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
11
中国远征军

其二,由于英国政府担心丧失其对缅的殖民统治,因而迟迟不同意中 国军队入缅参战,谈判时甚至提出中国军队不得带武器入境,只能以 难民身份入缅,尔后又提出只允许中国军队的一个团入缅,以致失去 了战机。英国后来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很大程度上是要让中国人牵制 日军,掩护英军撤退。
第二次远征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 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 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 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 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 放滇西全部土地约 3.8 万平方公 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 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 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 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 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 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 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 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
组建背景
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 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 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 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 月 8 日, 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 月到 4 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 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 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 10 万人向缅甸进 发。 1942 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 姆地区统一过, 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 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 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 队。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 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 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 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 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 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 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 38 师 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 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 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 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 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 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 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 赠)功勋章。
中国远征军

滇缅公路72拐
滇 缅 公 路
第一阶段( 1941.12—1942.8 )
1、出征 当时美国为了集中精力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国,决 定出资武装中国军队,并派出一位将军担任战区 参谋。1941年12月22日阿卡迪会议展开,英美决 定将印度、缅甸、越南从英美盟军东南亚战区划 出,与中国战区合并成为中、缅、印战区,由蒋 介石担任最高司令,美国派出约瑟夫.史迪威将军 担任战区参谋。2月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出兵缅甸 (第5军,第6军,第66军),第一次出国作战。
第一阶段( 1941.12—1942.8 )
4、败走野人山 杜聿明带着远征军败走野人山时,中国军队4万多 人,但在面临进山之后的没有粮食,疟疾、登革 热等多种疾病,历时5个月,最后出山的只剩8千 人。 小故事:当时一位老兵叫杨博方,他的一个士兵被 汽车压断了腿,但在撤退途中,被日军发现,但 当时要强渡江,还要翻越山林,为了保存其他人 的生命,受伤的士兵就不能被带走,再三谈论之 后,杨博方忍着心痛,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4、驼峰航线
第二阶段(缅北、滇西大反攻) 1943.3—1945.3
在入缅作战失利后,蒋介石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打赢 这场战争必须拉住美国人,同时美国也考虑到要减轻太平 洋战场的压力,必须不能让中国倒下,因此为了保障中国 军需物资的供应,美国向中国急调1000架军用运输机,并 开辟了从中国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印度的驼峰航线,并 筹划反攻作战。 当时有两个作战计划,一个是以陈纳德(飞虎队)主张空 中作战计划,一个是以史迪威将军主张的陆战计划。但是 由于空运补给不足,空军出战一次,就要消耗驼峰航线6 次的运输物资,最后采取了史迪威将军的陆战计划。在此 时中国后备军力已经相当薄弱,1943年蒋介石发表了著名 的演讲,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 召青年参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耀湘
• 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 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 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 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 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 10月辽沈战役后,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 为特赦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遭到打击,于1968年12月2 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戴安澜
• 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 ,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 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 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 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 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 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 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 )、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 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 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 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 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 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 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
要讲远征军的故事,一切要从一条路说起。这条路,可是抗战时期,外界给 中国输血的血管啊,而这条路也真的是用鲜血铺成,是用鲜血来捍卫的!滇 缅公路——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于1937年同英国政府协定共同修筑,这是 继开凿巴拿马运河后,人类创造的又一奇迹。
今 昔 对 比 滇 缅 公 路 “ 二 十 四 拐
杜聿明带领着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穿越整个缅甸北部的原 始森林无人区最终到达印度的雷多小镇,历时114天,最初的一 万五千人到达印度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人,死亡率高达86%,平均 每天死亡131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 这是众多远征军撤退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死亡人数最多的 一条路线。
第一次远征结果
•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 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 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 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 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 •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 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 右图为远征军被迫转入丛林
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 至缅甸腊戍,全长 1146公里。在腊戍与 铁路衔接,直通缅甸 最重要的港口仰光。
如果滇缅公路被切断, 当时中国国内战略物资 的总储备最多只能撑三 个月。
驼峰航线
•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 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 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 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 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 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 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驼峰C53坠机寻踪》美国老飞行员汉克斯)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意义
•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 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 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 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 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 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
杜聿明
•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 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 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 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 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 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 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 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 会军事组副组长。
·
主讲人:吕卫峰 组员:韩亚男 史孟丹 宋晨
陈科理
中国远征军
1941 -- 1945
著名指挥官
• • • • • • • • 孙立人 杜聿明 史迪威 卫立煌 罗卓英 廖耀湘 戴安澜 宋希濂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中国远征军第二路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 1942年4月14日军左翼的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战术 ,派二一五和二一四联队占领拼墙河南北两岸阵地,将 英缅军第一师全部和战车第七旅一部后路切断,包围于 拼墙河南的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 , 又无水源,陷于绝境。4月15日深夜英缅军总司令官 亚历山大元帅向中国远征军求援。4 月16日晚孙立人率 本师刘放吾一一三团往援。于18日凌晨赶到仁安羌,立 刻发起攻击,至中午攻占拼墙河以北所有阵地。18日夜 ,一一三团第一第二营从渡口以东一英里处偷渡拼墙河 ,19日凌晨5 时突然向日军侧翼发起攻击,同时第三营 于正面渡口强渡拼墙河。日军三十三师团不愧日军精锐 ,射击准确,逆袭果断,然一一三团激战至下午六时, 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落瓦底江溃退。到20日 全部残敌肃清。此次战斗救出英军7 千余人,并夺回被 俘记者教士约5 百人。一一三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 代价,战死三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 亡近半。
主要战役
• 1942年 • 同古保卫战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 1944年第二次远征 • 滇西缅北战役 • 光复腾冲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仁安羌大捷
• • • • •
仁安羌之战:1942年4月11日-19日 地点:缅甸仁安羌 结果:盟军获胜 参战方: 中国 英国 日本 指挥官: 孙立人 John Henry Anstice James Bruce Scott 桜井省三 • 兵力:中方1121人 日军约3000人 • 伤亡:中方522人 英军不详 日军1000 余人
孙立人
•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 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 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 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 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 ”、“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 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 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1955年遭蒋 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 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 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 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中国远征军的组建
英国:保住印度的关键在于保住缅甸 美国:用中国的抗战拖住日军
“如果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想有多少个师团的 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 可以毫不费力得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甚至可 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 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 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 线……” ——罗斯福
域外死忠第一人
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 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 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 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 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 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 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 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 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 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 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 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 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 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 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 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举行东亚军事会议, 缔结《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根据这次协定,中国由第5军、第6君、第66军十万 人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王牌部队,唯一的机械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