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三老子与先秦道家几个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三老子与先秦道家几个学派
2020/3/11
• 老子将这个天地、宇宙的母体、开端描写成这 个样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据说孔子曾到洛阳向他请教过有关“礼 ”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 ”。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 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 风而上云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龙耶?”
2020/3/11
• 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 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 点。
2020/3/11
1.矛盾论与辩证法
• 首先,他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中包含有矛 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
• 他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如:大小、高 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正反、强 弱、兴废、贵贱、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各 种概念,是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基本框架。
• 其次,他又认识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 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2020/3/11
• “道”是如何生出天地万物的呢?
老子用道解释了世界万物的起源:
•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40章
•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0章
•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无”即指“道” 。所谓“道”生万物,首先是由“无” 生“有”,即无中生有。原来没有的东 西,后来产生了,因此叫作无中生有。 “道生一”指的就是无生有。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但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点。

所以,能够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有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理解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注重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能够看出,《老子》思想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不读《老子》 不懂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不读《老子》 不懂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不读《老子》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撰写的《道德经》(《老子》),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亦有区别:1.《德道经》更接近老子原文。

马王堆出版的汉帛书版的《老子》即是《德道经》,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

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

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就是我们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

2. 内容上,《德道经》更确切,接近老子原意。

比如:'治水'章,在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若'和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

'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

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

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让它成为上善之水。

3.《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

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德”。

“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

中国文化之老子

中国文化之老子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 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
译文:委屈自己就能全身 我们可以把《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直 接概括为:为求全之目的应学会忍受一 时之委屈。
The End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五千言》,相传是老子 西出幽谷关时留下的著作。西 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 将《老子》一书分为八十一章, 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 十四章为《德经》。全书以 “无为”、“无争”、“处 柔”、“致虚”的修习思想为 核心,强调以敬天顺命、重善 积德、修心向道、反本归真等 为内容,阐述道家思想。《老 子》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其思 想内容和文化内涵都极其丰富, 是东方智慧的典范。


孔子敬佩老子
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 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 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一.老子与道家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事 老子其书 老子与道家
1.老子其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 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 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 不争有时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更是一种 智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以 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 进。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年级《老子》四章知识清单+练习一、文化常识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庄子并称“老庄”。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4.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5.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6.毫末:毫毛的末端。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8.石(shí):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哲学、养生、园艺、阁楼、饮食、茶道、戏曲等等,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

哲学方面的人类开始对世界认知以及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周易》、《老子》、《庄子》等;中医养生方面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其他方面的《长物志》《宅经》《书谱》《茶经》《格古要论》等中华生活经典系列的,以及各大师讲诉评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太多了。

只要你有兴趣看,什么书都好。

2.中国传统文化书目有哪些儒家学说古典儒学两汉经学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义理之学考证之学道家道教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早期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兴盛金元时期新道教道教的没落中国佛教教义教规历史源流教下诸宗教外别传礼仪制度藏传佛教诗歌词曲先秦诗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词曲文章骈赋散文骈文辞赋章回小说形成与演化流派与名著民族作风?书法篆刻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五代两宋书法元明书法清代书法书论与欣赏篆刻?中国绘画教化人伦——人物画山境水情——山水画花鸟肉体——花鸟画玄妙之门——绘画实际?雕塑造像明器雕塑陵墓表饰雕塑宗庙造像石窟造像寺庙造像修建雕塑工艺雕塑?激进音乐民歌乐器和器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乐论、乐志和乐律学?现代舞蹈原始舞蹈周代乐舞秦代百戏隋唐乐舞宋代队舞元、明、清舞蹈?古典戏曲戏曲的根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中央戏京剧激进戏曲实际?史官史学史官史家史书体裁历史思想史学实际?汉字的形质汉字的根本类型汉字的根源与开展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书简典籍古籍形状古籍收拾古典书目?教育科举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中华武术拳术武术器械对练团体项目攻防技术?中华气功渊源探踪历史开展门类区分研讨方法实际根底要领简述运用价值外气研讨?棋艺博戏围棋象棋?兵家韬略韬略的形成与开展韬略的实际准绳国防韬略治军韬略用兵韬略?政治谋略政治谋略发生和开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政治谋略的类型?刑名律令渊源与开展实际根底方式特征主要罪名及处分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准绳?中医中药根底实际临床根本原理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名医名案?修建园林结构与资料颜色与布局激进寓居修建乡村和乡村公共修建宫殿修建礼制与祠祀修建陵墓修建佛教修建激进园林修建?古玩器皿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漆器金银器文房四宝?衣冠服饰根源与初步开展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满汉并存的清代伺候?美食名饮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中国民俗鬼神丧葬婚姻宗法礼仪节日忌讳相术风水算命zc】gf3.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著1.“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

老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doc

老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doc

老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通过以上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的梳理,以及对其系统架构的的分析论证,我们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系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老子的思想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对于我们当今来说,又有那些须要我们继续进行不断地研究或发掘呢。

这是一个大课题,笔者不可能提出什么,方案或计划,无论多少那都是不足取的,但在对现时代的某些现象作些反思并发表些看法,倒是做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所应采取的态度,为此也就勉为其难,谈了点看法吧。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说是一种值得骄傲的瑰宝的话,同时也还是一种容易使人陷入困惑的包袱。

很明显悠久的灿烂,若没有厘清其思想的内涵并获得清醒的认识,会使人陷入一种尴尬和程度不同的迷茫,这也是当前的一个历史和现实时期及其社会状况的真实。

似乎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是人的历史,传统是人的传统,思想是人的思想;所谓历史和传统以及思想的辉煌,说到底是人的辉煌;所谓对历史和传统以及思想的继承,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继承,即后人对先人或后学对先贤的继承。

中华民族的圣贤,自有其所在时代的历史辉煌,又有其个人人生成就的一份灿烂,就社会历史来说,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有了民族国家的文明史实,但这同时又是由个人的灿烂集合而成。

而老子及其《道德经》就是这些集合里最早形成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的个人灿烂以及思想的灿烂。

胡适之先生曾说:“老子书中论‘道’,尚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话,是其书中早出的有力证据,这明明说他初得著这个伟大的见解,而没有相当的名字,只好勉强叫它一种历程——‘道’或形容叫它作‘大’。

这个观念本不易得多数人了解,故直到战国晚期,才成为思想界一部分人的中心见解。

”而后来的庄子,就没有这种“强为之名”的假设了,而成了一个原则。

仔细推究一下道家之学,就可以看出老子贵柔、列子贵虚、扬朱为我,即是无为哲学的发展,庄子的旷达或消遥,是老子自然法则的开拓,儒家的仁、德,即是老子道德二字,在社会领域里的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中国文化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则是非常明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道、释三家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按鲁迅的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因此,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

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

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报道,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997年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规矩”时,杨叔子说:“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

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

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

”上世纪90年代末,首创理工科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班,倡导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2000年,提出“绿色教育”理念。

他自己一天读一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一遍(细读,不不仅是背诵,是思考,深刻的哲理沉思)联合国大会2011年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1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个任期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潘基文表示,作为秘书长,他将在会员国之间、联合国系统内部以及联合国与诸多国际伙伴之间,发挥一个协调员和建桥者的作用。

他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于是国际性的。

”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现在世界上译本,有260多种。

可谓盛况空前。

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在1潘基文毕业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外交学系,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肯尼迪政治学院获硕士学位,于20世纪70年代投身外交事业。

2004年1月16日开始,潘基文出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他精通英语、法语,并且熟悉德语和日语,言谈温和、举止谦逊。

国外具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数据来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超过250种翻译本,德国超过90种译本;英美:超过70种翻译本为什么老子这个人,引起世界这样的关注,为什么如此为世界景仰,现在就介绍老子这个人,以及他的书《老子》(《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一)老子其人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代末期,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

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去周都,问道于老子,回来之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二个文化巨人有五次历史性的会面)庄子称颂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回到陈国居住。

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蔂而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寿,骑着青牛,西出陕西函谷关。

把关的关令尹喜,会见了老子,就辞官不干,拜老子为师。

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紫气东来"的典故源于此)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道练功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

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老子列传》)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家奉他为创始人,道教奉他为宗祖,现当代学术界称老子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史料根据的。

(二)老子其书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韩非本及帛书等,且系德前道后。

就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有文字可查的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注释《老子》的著作。

司马迁称老子“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史记·老子列传》)二千多年前,庄子便已浩叹:“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老子深叹世人“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其实,他的《道德经》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虽智大迷,而且其迷固久,因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从古至今,注解者三千余家,但是,角度各各不同,有从训诂学的,有从解释学的,有从比较学的,有从哲学的,有从道学的,有从兵学的,有从玄学的,有从生命科学的,有从诗学的,各见其所见,各得其所得,因而,呈现了千百个的“老子”。

这可是可喜可贺的历史现象。

《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三)《老子》主要理路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究天道立人事,立天道推人道,包含思想完整性,坚持深刻全面性,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即独异于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亦即老子说的"配天"思想。

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之诗文,予以科学之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二、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等等,都是老子提出的。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含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和“德”为中心展开的。

“道”和“德”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经验上就是“德”,“德”是“道”的运用和体现。

1、“道”的本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包容一切,无所不在,无细不及,周行不止。

所以,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

老子“道”的观念,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2、“道”的宇宙生成论"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混成论)的宇宙万物本体论。

老子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42章)的道生万物(生成论)宇宙论。

“一”即阴阳未分前的宇宙混沌一体;“二”即宇宙剖分的阴阳二气;“三”即阴阳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这个说法现在很多学者很重视,一谈老子之道就讲这个,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人谈到天地起源、万物渊源,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宇宙学这种问题,很了不起。

"道"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法则老子认为是无为,"道"是无为的。

"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品质。

"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2500年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和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

“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保持世界的和谐、自然。

(三)“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则“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系统地揭示了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基本规律。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2章)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58章)“柔胜刚,弱胜强”。

(《老子》 36章)量的积累是可引起质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