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

哪些因素增加了感染的 风险?
生活在乙型脑炎高发地区、 长期在户外活动、虫咬和环 境条件不良的人群更容易感 染。
如何预防乙型脑炎的传 播?
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叮咬、 接种疫苗,以及改善环境卫 生是预防乙型脑炎传播的关 键措施。
临床表现和诊断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休克、癫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2
成人疫苗接种
成人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接触风险来决定是否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3
疫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后可能会有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如发热、疼痛、肿胀和接种部位反 应。
疫情分析和防控策略
流行区域分布 病例数统计
预防措施
东南亚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加强疫苗接种
亚洲
年轻人和儿童是高 危人群
改善卫生环境
2 如何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病毒检测以及脑脊液分析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3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以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不同类型的病人症状和预后各不相同。
治疗和预防措施
怎样治疗流行性乙型脑 炎?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支持 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2 疾病的发病原理是
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人体 内繁殖和扩散,导致脑 组织受损,引发一系列 症状和并发症。
3 有哪些高发地区?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传播途径
乙型脑炎病毒如何传播?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咬伤 传播给人类,也可以进行直 接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流行性乙型脑 炎?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蚊 虫叮咬、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
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灭蚊方法:使用灭蚊剂、灭 蚊灯等设备,减少蚊虫数量,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只接种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04
空气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空气 传播,如飞沫、 尘埃等。
接触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接触 感染猪的粪便、 分泌物等传播。
垂直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母猪 胎盘传播给胎 儿。
易感猪群
猪的年龄:各年 龄段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幼猪和
成年猪为主
猪的品种:各种 品种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本地猪
和杂交猪为主
猪的性别:公猪 和母猪均可感染,
但以母猪为主
猪的健康状况: 健康猪和病猪均 可感染,但以健
康猪为主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2℃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转圈、震颤、麻痹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等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
05 注意事项:疫苗保存、接种剂量、接种后观察
加强饲养管理
0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传播
03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 营养均衡
04
加强猪群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05
提高猪群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消毒与灭蚊
消毒方法:使用消毒剂对猪 舍、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
防止病毒传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01. 特点 02. 症状 03. 综合防治方法
病原体
01
流行性乙型脑炎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 诊断依据
⒈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
⒉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锥体束征:正常生理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五、临床表现
⒍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延髓受累可发生球 有眼球震颤、瞳孔变化。锥体束及 基底核受损后,巴氏征阳性,有不自主运动、面瘫、 肌颤与木僵等。植物神经受累有面红、多汗、偏侧 出汗、皮肤过敏及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亦可有肢 体瘫痪,其特点为同时必有意识障碍,全瘫、偏瘫 较单瘫多见,肌张力大都增高,非对称性。腹壁反 射和提睾反射通常减弱或消失,膝、跟腱反射则先 亢进后消失。一般浅反射消失先于深反射消失。乙 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病程第1周内达高峰,第2周后 极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
六、实验室检查
㈠ 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20)109/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增至80%以上,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儿血象始终正常。约60% 患儿血沉增快。
㈡ CSF 压力↑,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数多 在(50~500) 106/L,但少数可达1109/L以上。 白细胞的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病初2~3日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轻度增多,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在病程 1~2周内脑脊液GOT活性增高,提示脑组织有 较严重损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有1%~5%的 患儿CSF正常。
乙脑病毒最早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称日本乙 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脑组织中分 离出乙脑病毒而证实本病存在,但到解放后才正 式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原学
乙脑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个型,属黄病毒属的披 盖病毒(togavirus),呈球形,20~30nm,核心 为单股RNA,外层有脂蛋白套膜,其表面有含血凝 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乙脑病毒的抗原 性比较稳定,人和动物受感染后均可产生血凝抑制 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发病机制
(2)血管病变: 脑实质及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浆液性渗出至血管周 围的脑组织中,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 可形成栓塞,血循环受阻,局部有淤血和出血,微动脉痉挛, 使脑组织微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神经细胞死亡。 (3)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胞 质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在脑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 逐渐形成空腔或有钙质沉着,坏死软化灶可散在脑实质各部位, 少数融合成块状,神经细胞病变严重者常不能修复而引起后遗 症。
晚近报道,黄病毒包含有 RNA 正链基因组,乙脑病毒在受感 染的胞质内复制,并能迅速激活核因子口腔上皮癌细胞NFKB(口腔上皮癌细胞),而水杨酸盐能抑制NF- KB 的活化,并发 现水杨酸盐能抑制黄病毒复制及抑制病毒诱导的凋亡,而且这 种抑制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
PPT
发病机制
但是应用特异性NF-KB抑制剂 SN50,病毒的复制和细胞凋亡均 不受影响,说明NF-KB 并不是病毒的复制与凋亡所必须的。水 杨酸盐抑制黄病毒的效应可被特异性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抑制物 SB203580 所部分对抗,这说明,水杨酸盐抑制黄病毒的 效应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而与NF-KB 途径无 关。
PPT
发病机制
本病严重病例常累及其他组织及器官,如肝、肾、肺间质及 心肌,病变的轻重程度不一。
PPT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 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 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1.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 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 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 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 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 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复习题
㈠填空题
1. 乙型脑炎病毒属科,属。
2. 乙脑是的自然疫然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是。
通过而传播。
主要传播媒介是。
感染后免疫力维持。
3. 乙型脑炎的预防以,,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对于流脑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 发病季节
B. 明显脑膜刺激征
C. 高热、头痛、呕吐、昏迷
D. 皮肤瘀点瘀斑
E. 外周白细胞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⑵关于乙脑抽搐的治疗,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脑水肿以甘露醇脱水治疗为主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脑实质病变引起的,首选巴比妥钠镇静剂
D.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E.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兴奋剂
⑶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中,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起病急B.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C.神志不清可于病程第一天出现D.呼吸衰竭多为中枢性的
E.病程2周后仍可出现新的神经系统表现
⑷乙脑主要死亡原因是:
A.持续抽搐B.呼吸衰竭C.循环衰竭 D.脑水肿、脑疝E.意识障碍
⑸关于乙脑,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常有家庭聚集性
B. 我国多见于5~10月份
C. 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
D. 病毒分离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E.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⑹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
B. 常有颅内压升高现象,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表现
C. 部分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 病程早期皮肤可见瘀点
E. 重者可有脑疝表现
⑺下列哪一项脑脊液检查结果不符合乙型脑炎?
A. 压力增高
B.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
C. 白细胞计数50~500×106/L
D. 氯化物正常
E. 糖明显降低
⑻下列哪一种表现符合中枢性呼吸衰竭?
A. 明显呼吸困难
B. 呼吸先快后慢,但呼吸节律整齐
C. 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减弱
D.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E. 发绀
2. A2型题
⑴男性,12岁,高热伴头痛2天,神志不清半天于7月11日入院,体检T40.5℃, ,P110次/分,R28次/分,昏迷状态,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仅及,脾未扪及,Kernig S征阴性,巴彬氏征阳性,外周血象WBC20×109/L,N92%。
本例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败血症
B. 结核性脑炎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疟疾
⑵男性,20岁,外地来穗学生。
高热3天,抽搐、意识障碍1天入院,体检T40℃,R30次/分,颈抵抗,Kernig S征阳性,巴彬氏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外周血象WBC20×109/L,N92%。
尿蛋白(+)。
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为重要:
A.血培养B.乙脑特异性抗体检查C.脑脊液检查
D.病毒分离E.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查
3. B型题
⑴ A.发热、头痛、嗜睡、皮肤出血点
B.发热、抽搐、昏迷、休克
C.发热、头痛、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钩体病”
D.发热、昏迷、惊厥
E.缓慢起病、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①乙型脑炎最常见的是
②流脑最常见的是
③中毒性菌痢最常见的是
④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是
⑵ A.抗菌素治疗
B.抗病毒治疗
C.针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对症治疗
D.抗毒素治疗
E.补液治疗
①乙脑治疗常用的是
②流脑治疗常用治疗是
③霍乱最重要的治疗是
④白喉最重要的治疗
㈢问答题
1. 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2. 试述乙脑的诊断。
3.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㈣病案分析
男性,7岁,突起高热3伴抽搐、意识障碍1天于8月10日入院,体检T40.3℃, BP 150/90mmHg ,P107次/分,R32次/分,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 两侧瞳孔不等大,左侧3mm,右侧4mm,对光反射迟钝,颈可疑抵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肝脾未扪及, Kernig S征阳性, 双侧Babinski征(+),外周血象WBC20.5×109/L,N86。
试述诊断及其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