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新文学的域外传播与流响——新马华文新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最新版)目录1.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2.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3.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4.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5.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一、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创作、传播和使用的华语文学作品。
其作者主要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以华语为载体,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华人移民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在海外落地生根。
早期的华文文学作品以描写华人的生活和奋斗为主,如《华侨先锋》、《海外游子》等。
20 世纪中期,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融入当地的文化,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如陈映真、黄碧云等。
21 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更加多元化,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当地文化的融入和创新。
三、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其次,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华人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再次,它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既有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地文化的融入;最后,它以华语为载体,体现了华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四、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华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融合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挑战。
未来,海外华文文学将继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桥梁。
五、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卷共 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
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
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
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材料二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
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
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民族认同本质上是身份的认同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

民族认同本质上是身份的认同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上世纪90年代初,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概念时,人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或处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尤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当时还就这一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①虽然当时并未达成共识,但随着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逐渐成熟,人们似乎对这一问题失去了兴趣。
最近几年,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崛起,引发包括海外华文作家在内的一些人,呼吁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主流文学史。
②而陈国恩教授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文章,以大约五千字篇幅,阐述了“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若干理由。
③此前,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我们只能写出我们各自所理解的华文文学史,不可能代替世界各地的同胞写他们心目中的华文文学史。
”④陈教授如此肯定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是使我讶异,继而深思其理由,颇觉有商榷的必要。
兹列出我的思考,以请教于陈国恩教授和诸位方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国”是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而非国家身份认同陈国恩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能否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际上却牵涉到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别主体的确定”,⑤这是很到位的认识,可惜陈教授并未就此从理论上展开论述。
而且他在文章中也没有区分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
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是两个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
前者依据文学活动主体的种族认同来确定文学的身份,而后者依据文学活动主体的国籍认同。
当种族认同与国籍认同相同或相似时,文学的民族身份可视为国家身份。
例如:大和族约占日本总数的99.9%,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日本”国,因此日本文学既是大和族的文学,也是“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学。
当种族认同与国籍认同不同或基本不同时,不能把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混为一谈。
中国文学属于后一种情况。
首先,中国文学的“中国”,既不专指某个封建王朝,也不专指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不是文学的国家身份。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中国新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涌现的、具有新意识、新精神和新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文学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源流名词一: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此前,中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严格限制,以传统文体为主流。
新文学的诞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追求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
它突破了传统文体之外,引入了西方文学思潮,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源流名词二: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新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思想被束缚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中。
新文学倡导个人自由、思想独立和精神解放,开拓了思想的边界,让作者能够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思考,呈现多元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点。
源流名词三: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新文学的重要追求。
传统文学以既定的文体为主,而新文学突破了这一限制,引入了多种文体和写作风格。
一些新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新文学还注重感受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以及以文学的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源流名词四:时代特征新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在书写上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关注并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等。
新文学作品的主题涉及到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冲突、心理状态等,展现出鲜活的现实感,与时代脉搏共振。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就是对中国新文学的起源、核心特征、艺术追求和时代表现进行的解释。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以来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李静一/文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递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涵,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鲜亮名片。
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的部分流派: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为切入点,通过数据分析与读者评价,浅析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以期整理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和脉络,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其特征是把“改革者”的形象塑造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描写他们在某一单位、地区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的动人故事[1]。
因为顺应转型时代的历史潮流,迎合大众的变革渴望,符合国家的现代化政策,所以改革文学很快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张洁、麦家、路遥等作家的作品在海外获得广泛译介与传播。
据世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OCLC)显示,截至2024年1月26日,收录有张洁《沉重的翅膀》(Leaden Wings,Howard Goldblatt)的图书馆,最大馆藏量达479本,麦家《解密》(Decoded,Olivia Milburn,Christopher Payne)最大馆藏量达537本,贾平凹《浮躁》(Turbulence,Howard Goldblatt)最大馆藏量达456本(如表1所示)。
改革文学作品的馆藏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类作品的海外影响力,而普通读者的真实评价往往又是评判异域作品本土接受度的重要指标。
作为改革文学作家之一,麦家曾获得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等多项国内奖项,其作品《解密》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在国外,《解密》于2014年3月18日在英美等21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并被收入进英国著名的“企鹅经典文库”,是迄今唯一被收入此文库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麦家也成为被“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首位中国当代作家。
本部分选取《解密》在国外读书社交网站“读书网站”()的读者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总结指出读者对该小说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
华语语言与文学的国际传播研究

华语语言与文学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一章:绪论华语语言是指汉语及其方言,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使用和影响。
华语文学则是指以华语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华语语言和文学的国际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华语语言和文学国际传播的现状、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华语语言的国际传播2.1 传播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华语语言在国际上的应用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传统上,华语语言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华侨和留学生的逐渐传承,这些人群大都在海外开展商业、教育和文化活动来维持生计,也是华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保护者和传承者。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华语语言传播最活跃的平台之一。
各大华语网站、论坛、以及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海内外华人的信息交流和媒体消费场所,也为在海外学华语的外国人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华语语言,与此同时,华语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2.2 影响华语语言的国际传播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华人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打开了华语文学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人文化的精髓,有助于推动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此外,满足了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华人对于与文化家乡之间联系的需求,也为其在国际社会中发展提供了条件。
华语语言的传播也为华语文化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第三章: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3.1 传播方式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翻译出版和电子出版两种。
翻译出版是华语文学在国际上传播最为常见的方式,通过将华语作品翻译成外语并在国际上出版,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华语文学的魅力。
而电子出版则是指在互联网上自行出版,节省了大量的出版和发行成本,也更容易吸引国外读者的关注。
3.2 影响华语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交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播华语文学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对提高华语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吸引更多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宇'摘要:2017年4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为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发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本文从“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家群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研究”三方面对会议声音进行了提炼归纳,试图通过主题分类,较为全面地检阅本次大会成绩,展示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跨界发展2017年4月8日至10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杭州,济济一堂,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开拓出较大的问题场域与论辩空间°本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101名,提交论文53篇,会议期间举行主题演讲6场,论文报告44场,评论10场,使本次会议得以从不同视角多维切入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风貌。
检阅来自会议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随着文学史观念的不断演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历史存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世界华文文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源流和现实支点,也成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
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理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所包含的的创作现实与文学史命名相当混乱,产生了数量诸多又相互存在复杂交错关系的子概念。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20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7华文新文学的域外传播与流响———新马华文新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苏永延(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8)[摘要]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
本文从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汹涌奔流、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的创作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关键词]华文文学;新马华文文学;海外传播;中国新文学[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1-0035-08一个国家的语言或文学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之后,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受、改造、融合、发展,并加入了所在国的语言或文学等因子,才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貌的语言或文学,其间历时长久不定,这就是语言与文学传播、发展的一种常见形态。
另外,在另一国家成长起来的文学,一定程度上也会与母语国文学产生呼应效果。
如英语文学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传播与对英国文学的呼应就是如此,这使得文学的传播与流响显得绚丽缤纷、多姿多彩,文化与思想观念的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扩大,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我们考察华文文学发展过程的话,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富有启示性意义的问题,本文拟从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来对此问题加以深入探讨。
所谓“新马华文文学”,一般是统称20世纪初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诞生的华文新文学,1965年新加坡独立前,为“马华文学”;1965年以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分别被称为“新华文学”与“马华文学”,人们合称之为“新马华文文学”。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学思潮影响下诞生的,既承继着中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因子,也在当地与其他语言的文学一起,成为所在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瑶先生曾对这一发展过程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20世纪,一方面是被压迫民族的独立,现代民族国家以及相应的现代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各民族国家及其文学互相交流、影响、渗透并在保持各自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形成某些共同特点的过程。
”①新、马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其文学发展道路也一样有过文学的交流、影响、渗透等诸多因素。
新马华文文学经历了从中国移植,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艰难历程,与中国新文学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
新马华文新文学,既有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因子,也与所在国文学各因素不断交融,形成中华文化开放在异域的奇葩。
现拟从文学思潮、创作潮流及作家队伍这三个层面,来阐明新马华文是如何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移植进而逐步本土化,并最终茁长起来,且与中国文学产生一定的呼应的。
一、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曾在马来亚这块热土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有较大文学影响应自清末始,康有为、梁收稿日期:2012-05-02作者简介:苏永延(1970—),男,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殖民主义”(项目批准号:10YJC752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王瑶:《中国作家笔下的东南亚》,载《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启超、黄遵宪、邱菽园等文化人士,曾在此地播洒下中华民族文学的种子,功不可没。
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潮流,随着一批批文化人的南渡,在出版、交通逐渐发达的时代逐步外传,马来亚地区分明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影响力。
1919年《新国民日报》刊登了具有现代新文学意味的小说,由此正式拉开了新马华文文学的帷幕。
从此,中国的文学思潮也在海外有了回响与呼应,也因此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世界华文文学思潮。
二战以前,马华新文学思潮与中国文学思潮保持着大致同步的波动。
其原因有两大方面,一个是活跃在马华文坛的作家,大都是从中国去的,他们要在马来亚传播华文新文学,自然会密切关注中国文坛动态。
其二,马来亚社会背景与中国的情形十分相似: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马来亚则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也为马华新文学思潮的诞生及发展提供了较为厚实的土壤。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主义思想,呼唤民主、自由与科学的精神,马华文学也有同样的诉求。
在马来亚,大量华工在胶园、矿场、工厂等地,进行艰难的拓殖垦荒与辛苦劳作,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也不时显露出封建思想的某些落后保守根柢。
虽然守旧、落后思想影响,远不如中国大陆那么强大,但要清除也非朝夕之功。
刚刚萌发的马华新文学,一开始就向旧文化思想宣战,林穉生、张叔耐、精进等作家,在理论上大力抨击旧文化的落后,如张叔耐的《辟顽固家之谬论》就是一篇充满战斗意味的反封建檄文。
五四时期,文学流派纷呈,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表达了不同理想追求的人们心中的诉求与愿望。
马华文学也不例外。
1925年,纯文学刊物《南风》、《星光》创刊,以后又有《沙漠田》、《先驱》、《浩泽》等文艺刊物纷纷面世。
这不是事物的巧合,而是发展的必然。
当然,小文学团体的自发行为,没有充裕经济基础支持,是难以持久的。
于是,像中国五四时期的团体、刊物鲜有长期存活一样,马华纯文学团体、刊物也很快就销歇了。
因为读者人数、市场大小等因素影响,马华文学团体、刊物在规模、影响上,也远逊于中国文学团体、刊物的影响力度。
1927年中国北伐战争失败,宁汉合流,阶级矛盾斗争也日益尖锐,中国文坛开始分化。
一部分文化人在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斗争的影响下,南渡新、马。
从1928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马华文坛掀起了反映工农大众反压迫、反剥削的新兴文学运动,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状态颇为相似。
《新国民杂志》由永刚主持的《新兴文艺》副刊,其内容大致与上海创造社等团体提倡革命文学初期理论相似;槟城的报章副刊《荔》、《海丝》等刊物也有类似的倾向。
如潘衣虹的《新兴文学的意义》、《新兴文学的问题》、《新兴文学的历史使命》,孙艺文的《混沌初开》,依夫在《椰风》、《曼陀罗》上发表的《充实南洋文坛问题》等文章鼓吹新兴文学。
新兴文学理论与创作风靡马华文坛,同时大众语和拉丁化的推行运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大众语运动发端于30年代的上海,主要目的是反对复古主义者的恢复文言论,也欲改革欧化色彩的白话。
陈望道提出大众语“总要不违背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的条件”①。
这个运动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纠正白话文运动过程中的不足。
拉丁化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探求文化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尝试,以卢赣章的活动为发端,他在1892年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厦门话方言课本,掀起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五四前后,人们又提出“汉字革命说”;30年代是“拉丁化中国字运动”,首倡者是瞿秋白,鲁迅、陈子展、陈望道、胡愈之等大力提倡,于是形成了空前的、自发的全国性运动。
大众语与拉丁化运动的初衷是普及文化知识,对于普及和提高马来亚华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华文坛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星州晚报》的《出版界》的若干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宣传与实践的工作。
由于纯粹的语言文字运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人们的思想认识等方面触动不大,无法扭转整个社会大局,这两个运动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至于1936年中国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马华文坛也同样受到影响,作者们经过争论,同意这两种口号都可以并存。
由于诞生的环境不同,马华文学思潮也并不只是被动地呼应中国思潮,马华作家们也开始进行一些探索,他们根据新兴的文学理论要求,并结合马来亚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关注身边的世界和社会,对“南洋色彩文艺”的提倡自然顺理成章。
1927年《荒岛》、《文艺三日刊》、《椰林》等杂志同人提倡创作“南洋色彩文艺。
”如《荒岛》较早从理论角度上提出“把南洋色彩放进文艺里去”;《文艺三日刊》的曾圣提则力倡“以血和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①陈望道:《关于大众语的建设》,《申报·自由谈》1936年6月19日。
《椰林》的陈炼青提出“创造南洋文化”。
其实在理论家们提出“南洋色彩文艺”问题之前,马华文学早有这类作品,只不过理论家把这种创作倾向加以进一步强化罢了。
“南洋”毕竟是比较大的范围,它一般指的是东南亚地区,并未特指马来亚。
1933年丘士珍首次在《狮声》上提出“马来亚地方文艺”这个名称,标志着“马来亚文学本位”概念的形成。
从“南洋色彩”到“马来亚文学本位”概念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兴文学思潮为理论家审视社会、历史、文学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标志着一个新兴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的萌芽。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被迫卷入了一场救亡图存且旷日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洪流之中,许多文艺界人士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以各种方式唤起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热情。
其中,有一大批作家奔赴海外各地,进行抗战宣传。
郁达夫、胡愈之、高云览、汪金丁、冯伊湄、王莹、金山、王纪元、杨骚、王任叔、沈兹九、陈残云等先后抵达新、马,他们通过编报刊、创作、演出,多方筹赈救亡,宣传抗战理论与救国纲领,与广大新马华文作家一道,构筑起海外华侨的“抗日长城”,马来亚的抗战文艺就此蓬勃迅猛地发展起来。
从1937—1942年新马沦陷前,这是马华抗战文艺运动蓬勃兴旺的时期。
虽然此前有不同口号,如“南洋战时文艺”、“华侨救亡”、“战时华侨救亡文学”等,但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之后,人们逐渐形成共识,只要是有助于抗战救亡的,都是“抗战文艺”。
其中有三项重要的运动,即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马来亚文艺通讯运动、马华诗歌大众化运动。
“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由《狮声》于1938年11月发起,在各种文学体裁及语言形式方面下工夫,推出大量通俗化作品;“马来亚文艺通讯运动”由铁亢发起,曾形成一个覆盖马来亚的规模不小的团体;“诗歌大众化”由吼社部分诗人发起,1939年初成立,1940年中消沉。
马华抗战文艺运动与中国的抗战文艺运动也十分相似:中国抗战文艺采用街头剧、歌谣、快板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鼓舞大众,促使他们投身实际的救亡斗争中去;马华的抗战文艺除了鼓励华侨回国抗日外,还以各种文艺形式号召广大爱国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战,成为当时文坛的主要政治及文艺创作热点。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时,前途变得不明朗,各种消极苦闷的思想也渐次浮出,为了鼓励广大华侨的战斗信心,1940年初《新国民日报》副刊《新流》发动“马华文化现实运动”,继续推动马华“抗战文艺”的发展,使之由单纯反映中国抗战生活转为反映马华社会支援抗战的生活,于是又朝马华文学本土化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