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对峙时期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对峙时期双方军事力量对比20世纪8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
早在70年代后期,苏联利用美国的困难处境,加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利用代理人在一些地区广泛干涉,直接参加在阿富汗的战争。
但波兰政局动荡,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障碍,处境日益困难。
美国从80年代初起竭力扭转不利态势,加强与苏联的全面对抗,进一步明确在政治上战胜和改变苏联的总目标;大力增强军事力量,试图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加强在欧洲以外地区与苏联的争夺,不惜使用军事力量阻止苏联扩张势力范围。
面对国内的困境和美国的全面攻势,苏联不得不调整政策,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对抗,收缩力量,以争取时间摆脱经济困境。
一,80年代中期美国军事力量美国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军队中的文职人员组成。
现役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正规力量和主要作战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组成,又可分为常规部队和核部队两大类。
1986年,美国现役部队215万余人,编组预备役部队120万人左右,文职人员110余万人,总计近450万人。
陆军以地面部队为主,现役部队78万余人,编成7个集团军司令部,6个军部,16个作战师(类型有装甲师、机械化师、步兵师、轻型步兵师、空中突击师和空降师),以及若干独立的旅、团、战术导弹营等。
装备主要有主战坦克1.3万余辆,装甲战斗车辆2万余辆,各类火炮1万多门,战术导弹发射架200余部(配备有核弹头),各类飞机近千架,直升机8000多架。
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部队和战略导弹潜艇部队组成,现役部队56万余人,编成4个舰队,13个航空母舰航空联队。
装备有攻击型潜艇101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37艘(配备潜射弹道导弹640枚),航空母舰14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主要水面作战舰只200艘(有些配备有核武器),小型水面作战舰只96艘,两栖舰艇115艘,主要辅助船只80艘,其他舰船130艘,作战飞机1350架,武装直升机160架。
美军机制体制

联合作战司令部组织结构
军种组织结构
陆军:负 责地面作 战包括步 兵、装甲 兵、炮兵 等
海军:负 责海上作 战包括水 面舰艇、 潜艇、航 空兵等
空军:负 责空中作 战包括战 斗机、轰 炸机、运 输机等
海军陆战 队:负责 两栖作战 包括登陆 作战、岛 屿作战等
海岸警卫 队:负责 海上执法、 救援等任 务
联合作战的挑战:协调不同军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军队确保作战顺利进行
联合作战的案例: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特种作战
特种部队:美国陆 军特种部队、海军 海豹突击队、空军 特种作战部队等
作战特点:快速、 灵活、隐蔽、高效
任务类型:侦察、 破坏、营救、反恐 等
装备特点:先进、 轻便、多功能、适 应性强
信息作战
太空军: 负责太空 作战包括 卫星、导 弹防御等 任务
作战部队组织结构
总统:最高统帅负责制定 国家安全政策和战略
指挥链
国防部长:负责国防政策 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军 事战略和作战计划的制定 和实施
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本军 种的作战指挥和协调
战区司令部:负责战区内 的作战指挥和协调
部队指挥官:负责部队的 作战指挥和协调
指挥关系
美军的指挥体系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 战略指挥由总统和国防部长负责战役指挥由战区司令部负责战术指挥由部队指挥官负责 指挥关系以任务为导向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 指挥关系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以提高作战效率和效果
指挥方式
指挥控制技术
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包括指挥、控 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
兵力调整与撤离
美军兵力调整的原因和目的
美军兵力撤离的方式和程序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缩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
并在步兵师编入坦克和自行火炮团。
苏军进入装甲化机械化改装阶段。
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苏联步兵师师属坦克团的编制装备: 编制3个中型坦克连,1个重型坦克连,1个重型自行火炮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1个高炮连等。
中型坦克连是每排3辆车,连10辆车,重型坦克连是6辆车,重型自行火炮连为4辆车,全团坦克自行火炮共40辆。
同时代(1948~1955年),苏联军队的坦克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包括机械化步兵师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就是单一型号坦克团,都是采用排2辆车,连7辆车,营22辆车,团67辆车,包括机械化步兵团团属的中型坦克营,也都是如此编制。
所以一个坦克师编制的中型坦克在233辆以上(包括师属侦察分队的坦克)。
苏军的还在反坦克分队编制SU-100,在步兵团编制SU-76,并且一直使用到50年代中期。
苏联军队40~50年代的装甲部队编制装备资料显示,苏联在1947年~1952年,重新生产3130辆ISU-122,1948~1956年新生产了2450辆ISU-152,当时这两种自行火炮的底盘IS-2坦克已经停产。
苏联重新生产这两种重型自行火炮可能是战后冷战开始,在核战争阴影下,重型自行火炮的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要高于其他陆军地面装备,所以为了增强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重新开工生产。
ISU-122/152的生产数量,1945年战争结束前,一共这两种自行炮生产了4075辆。
连同战后生产的,这两种自行火炮数量接近1万辆。
1951年,中国苏联签订60个步兵师装备进口协议,苏联告诉中国,由于安排生产很困难,必须在1952~1954年3年内交付这60个师的装备,苏联强调的是生产困难而不是运输计划问题。
可是苏联提供的这60个师的装备都是二战期间生产装备的。
根据现有的纪录,这些装备1950年后,基本上都被新装备替代了,苏联会重新为了中国而生产吗?更大的可能是当时苏军换装更换下来的旧装备,这个三年的为中国陆军装备生产计划实际上是苏军的换装计划。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前段时间连续写了四期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二战德国国防军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武装党卫军的军衔标识以及相关代表人物的二战经历。
承蒙朋友们喜爱,热情的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小编深受鼓励。
本期我们聊一聊二战各主要参战国苏、美、英、德的军官军衔,一级不落从少尉到元帅(美军为五星上将),欢迎朋友们品鉴对比,发表意见!少尉军衔苏军少尉二战苏联红军先后有过两套军衔,早期(1939年末至1943年初)的“40式”军衔体现在领章上,而且不是由“星”+“杠”来组成,并非如我们熟悉的“一杠三星”为上尉,“二杠三星”为上校等,“40式”苏军尉官的军衔标识是由“正方块+兵种符号”组成。
苏联英雄、二战著名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少尉领章为红底黄边,金色圆环环绕两支交叉的步枪,这是'合成军’的兵种符号;一颗红色的正方块,表明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是一名苏联红军合成军少尉。
这套独特的军衔标识,苏军只在1939年末至1943年初使用了三年多时间,于1943年1月14日停用。
美军少尉左图:二战美军陆航部队少尉;右图:美军少尉军衔标识。
美军少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金色粗杠《兄弟连》剧照刚由士官晋升为军官的卡伍德·里普顿少尉。
英军少尉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一颗四角星德军少尉二战德军步兵少尉领章:二战德国陆军校、尉级军官的领章均为两条罗马柱。
肩章:银线直条肩章上面没有星,兵种色为白色,说明这是一名步兵少尉。
二战德军海军少尉、陆军少尉、空军少尉中尉军衔苏军中尉戴蓝帽子的“契卡”中尉军官头戴蓝色军帽,领章上面缀着两个红色正方块,兵种符号由金色圆环与两支交叉的步枪组成,说明这是一名派驻于'合成军’的“契卡”中尉。
美军中尉左图:美军101空降师中尉;右图:美军中尉军衔标识美军中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银色粗杠英军中尉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两颗四角星德军中尉二战德军装甲兵中尉领章:领章为两条罗马柱,兵种色为粉色是装甲兵。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和摩步师,如果对阵美军重装师,谁能获胜?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和摩步师,如果对阵美军重装师,谁能获胜?冷战时期,苏联陆军有4种类型的师,即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炮兵师和空降师,主要作战师为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两者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部队都一样。
坦克师辖3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防空导弹团、1个地地导弹营、1个直升机大队等,摩托化步兵师则是3个摩托化步兵团和1个坦克团,其余同坦克师。
苏军西方-81演习场景苏军1个摩托化步兵师建制共编有各种炮兵连38个,装备各种火炮248门/1310管,其中有18辆152毫米自行榴弹炮、108门122毫米榴弹炮、48门火箭炮和80门120毫米迫击炮。
而美军机械化步兵师建制火炮123门,苏军在火炮数量上具有2倍优势。
此外还装备坦克272辆、步兵战车154辆、装甲车479辆、4枚地地导弹、93部防空导弹、16辆自行高炮、36辆反坦克导弹车、18架直升机苏军1个坦克师则装备坦克325辆、步兵战车120辆、装甲车180辆、4枚地地导弹、压制火炮108门、自行高炮46辆、84部防空导弹、9辆反坦克导弹车1985年11月7日红场阅兵中的防空导弹车此时,苏军坦克师和摩步师的火炮基本完全实现自行化。
苏联陆军以其装甲兵为主要突击力量,进攻战术强调大纵深、宽正面和连续冲击。
并要求火力支援能是大纵深、宽正面、连续增援和直接支援到营一级的。
因此,苏联陆军压制火力是由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多管火箭炮、地时地战术火箭和导弹组成的远疏近密,射程自几公里直至1000公里的大纵深、高机动能力的火力体系。
各种不同口径、不同类型、不同射程的火炮、火箭和导弹密切协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火力支援的任务。
为了提高火力密度,较多地使用了多管火箭炮;为了提高火力的远战能力,也较多地装备了地时地战术火箭和导弹。
2С3型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射击当时美国陆军将全部地面师(包括陆军师与海军陆战队师)划分成重型师(有装甲师、机步师)轻型师(有摩步师、轻步兵师、空降师、空中突击师)和陆战师。
美军编制序列概述

美军编制序列概述美军编制序列概述( 2007-04-02 )美国武装力量主要由陆、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组成。
最高机构有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
总统担任美军总司令,总统通过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部队进行指挥,紧急情况下总统也可直接对部队进行高度指挥,只有总统有权下令使用核武器。
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成员有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财政部队及总纺安全顾问等,负责帮助总统制订军事国防政策。
参谋长联席有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司令等组成。
美国防部下设陆军部、空军部和海军部和海军陆战队。
美国的整个武装力量,若按地区区分,可分为五大战区,即北方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和欧洲司令部。
非洲司令部(组建中)现任司令:海军少将罗伯特·莫勒驻地:未定辖区:除埃及之外整个非洲大陆及周边岛屿和水域2006年,当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下令成立了一个计划小组,对在非洲大陆建立一个新的战区司令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方案。
就在拉氏离开五角大楼的同一天,布什总统正式授权成立这个新司令部。
在非洲司令部组建之前,非洲事务分别由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来负责。
但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在上升,美国希望借助非洲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成立非洲司令部是必然之事。
另外,美国组建非洲司令部,可以进一步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反恐合作,严防恐怖组织在非洲重新组建起新的基地。
非洲司令部的人员编制、司令部驻地和其他细节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司令部筹建小组已经在德国斯图尔特的美军基地内组建完毕。
布什总统还提出2008年9月之前非洲司令部将全面运营。
美国原计划将非洲司令部设在阿尔及利亚,但遭到拒绝。
现在司令部暂时设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凯莱兵营。
有消息说美国瞄上了马里和尼日尔。
但也有分析家认为,美军非洲司令部很可能设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因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附近海域“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军力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军力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
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战略火箭军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原民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
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1988年,苏联军事实力如下,(人数以1988年为准):陆军,人数199万,分为16个军区。
编为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约10个空中突击旅和16个方面军炮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3万辆、装甲战斗车辆6.3万辆、火炮2.9万门、地对地飞弹发射架约1570部。
陆军军区为:莫斯科军区,也叫中央陆军白俄罗斯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基辅军区波罗的海军区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乌拉尔军区外高加索军区北高加索军区敖德萨军区喀尔巴阡军区突厥斯坦军区中亚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外贝加尔军区远东军区海军,人数为45.1万,分为4个舰队和一个区舰队。
装备弹道飞弹潜艇79艘,巡航飞弹潜艇和攻击潜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193艘,小型水面作战舰只797艘,登陆舰艇187艘,主要辅助船只269艘。
4个舰队分别为: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空军,人数为45.3万,远程航空兵约10万人,编为5个集团军,装备中远程轰炸机752架;方面军航空兵约31.5万人,编入12个军区和驻东欧四国苏军集群的空军序列,装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5167架。
防空军,人数为63.5万,编入5个防空区和10个军区的防空军序列。
拥有各型歼击截击机1300架,防空飞弹发射架9600部,雷达约7000部,有反弹道飞弹发射架100部。
战略火箭军,人数29.8万,编为6个火箭集团军,有发射控制司令部300个。
拥有洲际飞弹1398枚,战略作战飞机1690架。
美军陆军体制编制最新设计方案

美军陆军体制编制最新设计方案一、从以师到以旅为中心既以规模较小、独立作战能力更强的编制为中心的陆军。
旅包括通信、军事警察/警戒、后勤、火力、情报、工兵、诸兵种合成营(2)、武装侦察9个部分。
旅的类型包括航空旅、火力旅、保障旅、RTSA(侦察监视与目标搜索旅)、机动增强旅五个类型。
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拥有建制诸兵种合成能力的标准机动旅,如步兵旅、重型旅、“斯特赖克”旅、装备“未来战斗系统” 的未来旅级部队。
二是拥有标准司令部但下属部队不同的支援旅,如机动增强旅、侦察监视与目标搜索旅、航空旅、火力旅、保障旅。
二、具体设计方案(一)“行动单位”设计方案之一标准旅(约3700人)包括旅直属队、武装侦察营、诸兵种合成营(2)、火力营、支援营。
1.“行动单位”司令部包括司令部与司令部连(警戒排、军事警察排),通信连。
2.战斗机动与侦察能力包括4个坦克连、4个机械化连、3支侦察分队、1支监视分队、2个侦察排、2个迫击炮排。
装备55辆以上的M1A1坦克、85辆以上的“布雷德利”侦察与步兵战车、14辆120自行迫击炮、40辆装备远程先进侦察监视系统的HUMMAR机动车、2个狙击小队。
3.火力包括3个联合战术空中控制小组,16门155自行榴弹炮(2个连)。
4.支援包括保养连、分发连、卫生连和4个前方支援连。
情报与监视能力包括军事情报连和战术无人机排。
防护包括化学侦察车和12个工兵班(2个连)及相关装备。
目标搜索包括目标搜索排,装备反火力及反迫击炮雷达。
战斗指挥包括网络化战斗指挥赋能系统(增强态势和地形感知、发送报告/命令及交换基本信息的各种系统。
(二)“行动单位”设计方案之二标准旅(约3300人)包括旅直属队、侦察监视与目标搜索营、步兵营(2)、火力营、支援营。
“行动单位”司令部包括司令部与司令部连(警戒排、军事警察排),通信连和工兵连(6个工兵班)及相关装备。
侦察能力包括2支摩托化侦察分队、1支徒步侦察分队,装备远程先进侦察监视系统的HUMMAR机动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百度贴吧> 二战吧作者:海因莱希归来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陆军:苏联陆军80年代总数140万左右,分为A/B/C/D四种架构,总共有多达200个现役师。
其中的A类部队约占到师总数的1/5左右,它们是装备大量先进坦克和车辆,拥有极其强悍突击力的部队,主要部署在东德和乌克兰。
远东也有很少部分的A类部队。
这些部队基本满编。
B类部队,这些部队一般达不到满编状态,和平时期只有70-80%的编制,装备数量基本满编,装备较A类部队较差,属于二线部队。
这两种部队是无需动员,可以直接参战的部队,师的数量只有一半不到。
C类部队,人员编制只有一半左右,坦克满编,其余装备基本不满编。
战时需要一个月左右补充和动员。
D类部队,占苏军的1/3左右,基本不编制人员和车辆,只有一个空架子,需要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才可以上战场。
其余的还有一些后备役部队,没有日常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的作登记。
苏军的编制数量极其庞大,人数却并不算多,盖因那些只占空架子的部队太多所致。
苏军的编制较为臃肿,军事革新较慢,苏军曾在70年代末在一个旅试点引入空地一体战法,效果很好,被建议全军推广,但是推广到80年代末也只推行了几个旅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军架构过于臃肿,效率比较低下。
苏军可能由于二战的经验,部署了很多方面军属炮兵师/军,编制了大量的重炮和火箭炮。
这在西方国家是见不到这样的编制的。
在70-80年代经过整改,很多炮兵军裁撤掉了,但是炮兵师这个编制却保留到了最后。
西方的军事家们非常看不起苏军的类似编制,认为此代表了苏军的突破编制过于臃肿。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炮兵集约作战是苏军的特色,不过的确是存在臃肿的嫌疑。
苏军还有一个特色是野战后勤人员很少而且集约化,苏联的前线部队,哪怕是A类王牌也是基本不编制后勤人员的,后勤完全依赖于方面军的专业人员(苏军认为,将后勤交给专业人员效果更好)。
这就导致了苏军突击力极强,但长期作战能力很差,应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这是与苏军高度提倡速战速决与首战即决战的思路分不开的。
苏军的后勤体制不仅是装备弹药油料的补充很有问题,人员的补充同样是一个大问题。
苏军没有类似美军那样的高素质士官体系(这我以后谈美军时要提到),后补人员的指导是交给少量的军官的。
这种后补方式的特色是损失部分老兵后战斗力急剧下滑,损失30%左右就长期无法作战,只能撤编。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这一特点表现的很明显,苏联有大量的部队损失了30%左右就不得不取消建制。
战争打到后面,什么XXX
步兵师这种编制都出来了…这是由于苏军没有高效的后勤补充体制所造成的。
现在开始谈美军。
和苏军显著不同,美军的编制非常的集约化,美军在80年代末只有12个现役师,却有高达70万的陆军现役。
美军在冷战高峰时期曾经有18个现役师,近百万人的编制。
而且美军统计人数是只统计战斗人员,这70万基本都是军职,和苏军那种包括文职的注水统计方法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因为美军一个师人很多,这只是部分原因。
美军的师不仅人很多,而且每个师都是超编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随便一个机步师居然有20000多人(其实现在也一样),这与苏军即便是现役也存在大量的空架子师显著不同。
美军的师之所以人数很多是由于其的后勤体制,美军每一个师都有独立的后勤兵站,维持着整个师的高效运转,这种结构使得美军可以长时间地作战,而不用像苏军一样,几天后就拖下去整补。
美军不仅有高度完善的弹药油料补给体制,还有高效的人员补充体制。
在朝鲜战争中,单一个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就前后伤亡了数万人,受了那么大的损失,累计损失超过100%了,却依旧可以作战。
我军对美军这种情况感到非常吃惊,因为经常都是打残了一个部队,过几天它又上来了,好像无穷无尽一样。
美军这一特点是由于其的人员补充体制造成的,美军一个师有独立的兵站,战时可以直接补给。
美军这么做是依赖于其素质超群的大量士官的,美军尊重这些士官,他们被称为美军的柱石,这些人长期地留在部队里,交会新兵蛋子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和苏军显著不同,苏军没有类似美军的士官体系,前面说了,人员补充依赖于军官。
这种情况是美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美国非常出色的教育体制培养出大量出色的士官,这些士官只要还在,美军永远能持续不断地作战。
所以在二战中,美军很多师都累计损失了百分之几百,却依然可以继续留在前线,这是苏军望尘莫及的。
美军在冷战中还有数个国**卫队师和40余万陆上国**卫队现役,还有美国陆军后备役(和苏军那种只是登记姓名的后备役不同,美军的后备役和士兵们一块训练,战时直接补充进去),苏军没有类似的编制,所以美军的实际陆军有110万左右,人数和苏军差了30万左右,编制的师数量却只有苏军的不到1/10。
美军的特点是非常的灵活,军队转形非常的快。
美军是标准的半年一小变,3年一大变,整个部队始终是在不断转形的,今天可能上头说要重型化,美军三年左右就整个重型化了;拉姆斯菲尔德说要模块化,师改旅,美军三年不到就完成了。
变的非常快,这主要还是结构问题
导致的。
而苏军不同,由于苏军编制非常臃肿,导致新的作战方法的推广困难重重,前面就提到了苏军空地一体的推广,10年就推广了几个旅,只有苏军的几百分之一。
所以为什么苏军死抱着大纵深不放?很简单,因为苏军变不了。
虽然苏军高层屡次求变,提出未来苏军的新战法,最后却都在内部倾轧和官僚体制的极低效率中以失败告终。
C类甚至很多B类部队存在的意义都是战时拆散给A类部队填补损失的,所以这就回答了你为什么苏军有些部队人员只有一半,坦克却满编的原因-因为它们都是A/B类部队的补充部队。
所以苏军真正作战的也就几十个师,其余的师看起来很吓人,其实主要都
是送人送装备的。
人口当然不是问题,苏联和美国都是几亿人口的国家。
关键是美军通过士官可以将毛头兵很快培养成老兵,所以美军的作战是不依赖老兵的。
苏军不同,苏军没有这样的士官体制,作战是高度依赖精锐的老兵的,所以一场仗打下来,老兵死了过多,整个部队就失血了,要补充很久,补上来的新兵战斗力也有限,所以一般只能撤编。
苏军王牌如果老兵死完了也就不称其为王牌了,因为精锐全没了,补上来的只有毛头小子。
这和当年国军德械师很像,德械师是国军精锐,南京一战损失过大后却再也无法崛起,就是因为老兵死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