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讲义

合集下载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先看病人的脉及了解病人的症状,是对一切疾病所言的。

知犯何逆:根据病情分析,找出疾病的机理,即中医讲的“证”。

随证治之:根据“证”进行相应的治疗。

“观其脉证”是通过思维找出三个方面的证(第一是部证、系统证;第二是阳证阴证、病证;第三是阳证阴证病证所包括的若干汤证),这就是“知犯何逆”的思维过程,最后在明确汤证后采取具体的“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始祖。

《黄帝内经》讲的是经络辩证80种病的针灸施治。

2、《伤寒论》是汤方辨证施治的始祖。

《伤寒论》讲的是三部(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辩证六病(寒、热、虚、实、热实为阳、寒虚为阴)的汤方施治。

刘绍武:祖籍山东诸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二月二十一日,1907年4月3号,出生于山西襄垣县十字道村。

2004年12月2号,十月二十一日去世于海口市,享年98岁。

业医80余载,毕生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生精研《伤寒杂病论》,师古而不泥古,敢为天下先,破六经桎梏,力排众议,独创“三部六病”学说及诊疗体系。

1928年读到日本人汤本求真所著,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的《皇汉医学》,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启示,开始在实践中应用《伤寒论》方剂,走上了“一病一方”和“合病合方”之路,而名震上党。

1936年,《伤寒杂病论》方剂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形成了“三部六病”学说的思想观点。

1944、1945年,首次开始讲授“三部六病”学说。

在中医临床大家中,只有刘绍武和胡希恕先生,终生悉用六病辩证(三阳三阴病,而非六经),力求辩证精纯,一以贯之。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第三节太阳、厥阴并病一、葛根汤证1、葛根汤主证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

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1)葛根汤兼下利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

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

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

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

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第四节表部兼、合证一、麻黄汤证1、麻黄汤主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癌症能预防吗?有哪些良 策?
• 美国肿瘤学家斯特因说“几乎60%到80%的癌 症是人为的”
• 因此,减少或消除这些人为因素就能预防60% 到80%的癌症
.
24
三分之一的癌症 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
• 45岁以上者是癌症高发年龄,应至少保证每年一次 胸透、全腹B超及肿瘤标志物等项目的检查。
• 长期主、被动吸烟及酗酒者;长期嗜饮热水、热食
.
32
• 一、守方原则。肿瘤病具有顽固性,治疗上必须体现稳定 性,处方用药要有肯定性。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 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非到病变完结之时, 疾病是不会痊愈的。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质也。本质 不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 ,一病一方,证不变,方不变。更方是为了纠偏、改误, 而绝不是随症施治。治病之本,一方到底的正确性无可非 议。不能重复就没有指导意义。
15
肺癌的发病率,吸 烟者为不吸烟者的 10.8 倍
烟雾中含大量烟焦 油、芳香烃等致癌 物
“吞云吐雾”
.
16
即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高 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苯并芘等。
.
17
感染乙肝病
毒的患者患肝癌 的几率比正常人 高很多。
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
.
18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存哪些 致癌因素
.
2
《三部六病》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 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 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 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 》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 《内经》和有 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 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 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 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 说由此得名。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一、小柴胡汤的使用指征《伤寒论》第96条写道:“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归纳起来就是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此外小柴胡汤还有口苦、咽干、目眩,弦脉等使用指征。

1.小柴胡汤相关症状寒热往来,系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寒热交替出现,中有间歇,发热无定时之热型,为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标志。

因邪不在表,亦不在里,更不在胃,故非汗、吐、下可治,唯和解一法可医。

然不可仅限于往来寒热,潮热、差后发热、虚劳发热、热入血室、胸中烦热皆可治之。

胸胁苦满,系热邪侵入少阳之象,为本方主症之一,表现胸胁部自觉满闷不适,一为患者主述而知,一为患者长叹气可见。

其检查方法:令其仰卧,大拇指从胁下向胸腔推压,指头有抵抗感,患者感觉气紧或疼痛者是也,一般右侧较左侧明显;心下按之虽胀满,但不痞硬,深压有动悸应指之感;按压胸有憋胀心烦之感,为胸胁苦滿之外证也。

李翰卿认为,胸胁苦满,病位在胸骨、肋骨内,或偏胸,或偏胁,与肝、脾、肋膜、淋巴等部发炎有关。

余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并无炎症可见。

无炎症者,胸胁苦满应为肋间肌肉、神经及膈肌收缩,胸腔变小所致。

胸腔内心肺所居,通过气血循环,贯通表里上下,具有营养脏腑肢骸,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

胸腔变小必有心悸、眩晕、咳嗽、短气等心肺受挤束,头臂干供血不足之状。

故解除胸胁苦满,对心肺大小循环,无疑大有裨益。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木胜克土、胃失和降之象。

故表现为不想讲话,不想吃饭,心中烦闷,时时欲呕。

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纲领证。

《甲乙经》云:“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起于目锐眦,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祛少阳之邪者,小柴胡汤之能事也。

弦脉,主肝胆受病,为使用小柴胡汤目标之一。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

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

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部六病讲义

三部六病讲义
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培 训 内 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类药:白术。
9、半表半里部热证

主证:胸中烦热。 类证: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 或寒热往来。 治则:清热。

主药方:黄芩甘草汤。黄茶15克,甘草10克。
类药: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 叶。
10、半表半里就实证

主证:胸中烦满。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 善太息。 治则:疏满散实。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的慢性六病是气血长期的反复的较规律固定的慢性逆偏。

先是出现三部的功能性病变,久则易由量变发生质变而出现器质性病变。

在治疗这类慢性病时要诊断清其气血慢性偏逆的较规律固定的状态形式,制定好相应的方药,较长时间地一直服下去,使这个较规律固定的气血逆偏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而疾病痊愈,不达疗程病难痊愈。

这就是刘老百剂不更方而治愈顽固病的原理所在。

机体虽有三部之分,但其是整体之内的三部,各部只是相对地成为一个系统,绝对不能独立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慢性六病中,这个原理就更突出了。


三部的慢性六病很少有像急性三阳病那样独立存在的情况。

这是因为无论是何部的何病证,只要是长期地存在,必然要影响他部乃至整体,而表现为整体气血不协调的状态。

三部的慢性六病只是这种整体气血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病的病理状态较为突出而定为某部病。

慢性六病的病性在其急性发作时其寒热虚实表现较为明显,那就按急性六病论治。

在慢性时期大部分病性表现不典型,常常是此处寒而彼处热,此处虚而彼处实,寒热虚实似乎都有而又不能明确。

那么如何定其病性呢?
事实上任何事物绝对中立是没有的,或多或少总要有一点偏向。

所以在难分清寒热虚实的情况下,哪个病较突出就定为哪个病证。

这样将病位与病性相结合,何部何病较为突出就定为何部何病。

所以慢性六病的辩证只是较模糊地分为六病,而较难细地再分十二个单证。

协调疗法主要是针对上述这些病程较长,在整体气血长期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部某病较突出的规律固定的慢性六病而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证:恶寒,肢节痹痛。 类证:四肢沉重,行动不便,肢冷畏寒。 治则:温阳通络。


主药方:桂枝甘草汤。桂枝10克,甘草10克。
类药:桂皮、肉桂。
4、表虚证

主证:手足冷,脉细。 类证:肢乏无力,懒动,脉沉微。 治则:补血活络。


主药方:当归甘草汤。当归15克,甘草10克。
类药:川芎、丹参。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少阴病
主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 细。 治则:强心壮阳。 主方:人参附子汤。 人参10克,附子15克、茯苓15克,五味 子15克,麦冬30克。 主药:人参;副主药:附子。 诊断部位:心背。

第四节 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证 的证治内容
7、里寒证

主证:时腹自痛。 类证: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 治则;温中。 主药方:干姜甘草汤。干姜10克,甘草10克。 类药:砂仁、豆蔻、广木香、小茴香、荜拨、 良姜。
8、里虚证

主证:腹满。 类证:食不下,胸下结硬。 治则:健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药方:苍术甘草汤。苍木30克,甘草10克。
人物传真




马文辉,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第二批全国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刘绍武老先生弟子。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 六病研究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 一、著作有《三部六病纲要》、《刘绍武评讲<伤寒杂病论>》、《易医 论》、《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山西省著名中医经验荟萃》等。 二、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代表作有《刘绍武先生及 其学说思想简介》、《<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伤寒论> 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论<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在中医基础 理论中的重要定位》、《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刘绍武老师治疗 肿瘤病的经验介绍》、《伤寒论对胃肠病证的辨证论治》等。 三、主持开展的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 适应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山西省农村卫生适应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伤寒论》三部六病学说体系的推广、应用研究)。2、山西省卫生厅 科技攻关计划——《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重建。 四、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 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马文辉主任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 )、心身疾病、尤为独到,曾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伤寒阳明证对照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之胃肠而言,重点为大肠。

2、太阴病
主证: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 治则:温胃健脾。 主方:苍术干姜汤:苍术30克,干姜10 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主药:苍术;副主药:干姜。 诊断都位:腹。

伤寒太阴证对照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在里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虚则 表现为小肠吸收功能降低。

伤寒厥阴证对照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 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厥寒,脉细 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二)里部

1、阳明病

2、太阴病
1、阳明病
主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 难。 治则:泻热除实 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5克、芒硝10 克、枳实15克、厚朴20克、白芍30克 主药:大黄;副主药:芒硝。 诊断部位:胃肠。

三、培训计划安排

1、学时:6天48学时
2、讲课:
3、实习: 4、考核: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一)表部 (二)里部 (三)半表半里部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三)、六病的建立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一)
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培 训 内 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身体是由三部构成整体,整体是三部的 共性,各部是整体的个性。没有个性就 没有共性。个性是指特殊性,共性是指 普遍性。由于机体各部的特殊性,所接 受的病邪也不相同。必须了解每部的个 性,才能知道各部在辨证施治中的特殊 地位。
(一)表部

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 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 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 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 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 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表部的 生理、病理变化,一切都围绕着空气展 开。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一)
(一)表部

1、太阳病 2、厥阴病

1、太阳病
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 浮,或咳喘。 治则:发汗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30克、麻黄10 克、石膏3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 主药:葛根;副主药:麻黄。 诊断部位:头部

伤寒太阳主证对照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阳明病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二)

四、太阴病
五、少阳病
六、少阴病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 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
一、十二单证辩证论治 二、部证的证治 三、合病的证治 四、兼证的证治 五、合证的证治 六、六病的相互转化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 论治
(二)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 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 空腔器官,而形成里部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特点是适应饮食。食物经口腔、食道、 胃、小肠、大肠,由肛门排出,形成饮 食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的里部系 统。
(三)半表半里部

半表半里部是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 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 环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 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 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 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三、局部协调疗法 四、局部调治疗法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1、局部病局部治疗: 2、局部病整体治疗: 3、局部病局部整体治疗: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1.基础脉 2.复合脉 3.四脉 溢脉(上鱼际脉): 聚脉(聚关脉): 覆脉(长弦脉): 紊脉(涩脉):
一、十二单证辩证论治

虚与寒合而为阴病,实与热合而为阳病, 换言之,阴病中含有虚证、寒证,阳病 中包有实证、热证。综合三部就会有十 二个方面的四类不同病质的反应,我们 称这种单纯的一方面的病证为“单证”。 在辨证论治中,如果说整体的六病是纲, 那么十二单证就是目。
1、表热证

主证:发热恶寒。 类证:身热战寒,鼻煽喘急,脉浮数,头项强 痛。 治则:解表。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三部是整体的三个子系统,按每部病性 的不同属性,分为: 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 里部的阳明病、太阴病; 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少阴病。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 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 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 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 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 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 在机体三部,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 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 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三部六病”学说是根据《伤寒论》的具 体内容,将人体划分三部,根据阴阳不 同属性,每部分别列出代表阳性证候群 和阴性证候群的病名,由三部辨出六病, 以此辨证施治,体现《伤寒论》的学术 观点,它和经络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六病的建立

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 实践之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 的体系,根据疾病的征象、深浅、性质 等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 部位,根据阴阳属性的原则,把疾病归 纳为两种类型的六组证候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