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与琵琶

合集下载

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文 /顾有容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

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事物。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时传入中土。

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以琴身木质,从木而作“枇杷”。

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

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确定下来,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

字形迥异,用于书面时不易混淆,但相同的读音偶尔还是会造成误会。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无独有偶,枇杷的英文名Loquat 也来自一场误会,它是粤语“卢橘”的音译,而卢橘成为枇杷的别名,皆因东坡居士读书不求甚解。

上面那首诗写出来以后,朋友问他:“卢橘何物?”对曰:“枇杷是矣。

”又问:“何以验之?”对曰:“事见相如赋。

”这里说的是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面说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这段话罗列了若干种果木,枇杷没有必要出现两次,因此卢橘显然是另一种水果。

据李时珍考证,卢橘就是今天所说的金橘,“卢”字是黑色的意思,指金橘未成熟时色作青黑。

苏轼记错了古书,谬种流传之下,终于在八百年后坑到了洋人。

这是谁的甜蜜枇杷属于蔷薇科枇杷属,这个属有二十多个,一半以上在中2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国。

除了栽培的枇杷和两个野生近缘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其他都分布于热带。

其实栽培枇杷的很多形态特征也暗示着它的热带起源身份,比如说经冬不凋的常绿阔叶,以及冬季开花次年果熟的节律。

枇杷的花白色,有香味,能分泌高浓度的花蜜,是优良的冬季蜜源植物。

蜜蜂畏寒,在气温低于10℃时就不出来活动了——温暖的南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越往北枇杷的传粉就越成问题。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词语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词语

枇杷和琵琶类似的词语是什么?
枇杷和琵琶类似的词语是谐音字。

类似枇杷和琵琶的谐音字有噼啪,劈啪,琵琶,枇杷,辟怕等等比如说琵琶。

谐音字是根据方言再加上与韵母相同发音被认知为谐音,很多谐音词被炒作成了流行词,比如雨女无瓜、蓝瘦香菇、渣渣辉,但是你如果要考普通话的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汗水来脱离口音。

枇杷和琵琶的词语是内容拓展
枇杷和琵琶,两个词完全同音,字形上也有相似之处,都用“比”、“巴”作声符,自然难免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有同源关系。

本草学界的传统观点是琵琶一名出现在先;枇杷一名出现在后,是因为叶子的形状像琵琶而得名。

把今天的乐器琵琶和枇杷的叶子放在一起,确实可以看出二者的形状有相似之处,所以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如果仔细考证的话,就会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传世典籍中,“枇杷”要比“琵琶”更早出现。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一句,是作为植物名称的枇杷的最早记载。

《上林赋》据考证定稿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那时候张骞才刚刚开始通西域。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历史故事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历史故事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历史故事枇杷与琵琶类似的历史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枇杷和琵琶是两样具有代表性的东西。

一个是水果,一个是乐器,两者起源和历史都颇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枇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果,它最先在福建省和江苏省这两个地区被种植,后来才逐渐传入全国各地。

而琵琶则是一种早期的乐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唐宋时期则更是达到了巅峰。

其次,枇杷与琵琶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枇杷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象征意义,比如它的名字中“杷”字的发音,与“爬”同音,寓意着顺利的发展和持久不断的前进。

而琵琶则是非常有名的乐器之一,被誉为“良器神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红楼梦》中就有很多琵琶的描写和体现,被誉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枇杷和琵琶都有着与文化和艺术相关的传说。

枇杷的传说是关于一个名叫周文的读书人的故事。

周文因为生活非常贫苦,曾经在一次夜间的梦中,看到了一个老人拿着一枝枇杷树,告诉他要用这棵树来治病救人。

后来周文果真在屋前种了一棵枇杷树,不仅自己成了个名医,还救治了众多的百姓。

而琵琶的传说则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中,德国长者因为得到了一把美妙的琵琶,恋上了她的音乐,并为了寻找同等美妙的声音而一路走过了波斯、印度等才得到琵琶成都定制服装寻求琵琶的声音。

综上所述,枇杷与琵琶不仅在形态、起源和历史上相似,还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的传说,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实物和艺术上的享受,更是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断前进的精神。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笑话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笑话

枇杷与琵琶类似的谐音笑话枇杷和琵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是它们在音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人们往往会利用这种相似关系进行创造性的娱乐,制造出一些有趣的谐音笑话。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搞笑的枇杷与琵琶谐音笑话:
1. 问:琵琶在左,枇杷在右,那这两个字怎么念?
答:琵琶和枇杷,呵呵,在左右摇晃。

2. 问:枇杷和琵琶谁更甜?
答:当然是枇杷,因为琵琶只有“弦儿多”,没什么甜头。

3. 问:枇杷和琵琶谁更适合演奏壮烈的战歌?
答:当然是琵琶,因为枇杷只能演奏一些悲伤的曲调。

4. 问:地球上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
答:当然是枇杷啦,因为地球人人有枇杷。

5. 问:为什么枇杷和琵琶说起话来总是那么像?
答:因为它们口音相同啊,都是“pi pa pi pa”的。

虽然这些谐音笑话听起来有些冷门,但是它们确实很有创意,而且也能给人带来欢乐和轻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开拓创新,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好玩的枇杷与琵琶谐音笑话被创造出来。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习“枇杷”和“琵琶”的相关知识,如形状、产地、用途等。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事物的内涵。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的感恩爱物情感,学会珍惜周围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枇杷”和“琵琶”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掌握“枇杷”和“琵琶”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与“枇杷”、“琵琶”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2.介绍课文《“枇杷”和“琵琶”》的作者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枇杷”和“琵琶”》,让学生认真听,并观察图片,体验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将课文分段,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4.3 学习“枇杷”和“琵琶”的相关知识1.教师通过PPT或图片,介绍“枇杷”和“琵琶”的形状、产地、特点和用途等。

2.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3.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枇杷”和“琵琶”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4.4 归纳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对“枇杷”和“琵琶”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五、课堂作业1.搜集“枇杷”和“琵琶”相关的传统故事或古诗词,进行朗读或背诵。

2.思考“枇杷”和“琵琶”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写一篇小文章进行表达。

六、板书设计课程名称“枇杷”和“琵琶”学习内容1、课文阅读2、“枇杷”知识点3、“琵琶”知识点学习目标 1.了解…2.学习…3.培养…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2.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总结 1.回顾所学内容2.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课堂作业 1.搜集“枇杷”和“琵琶”相关2.思考“枇杷”和“琵琶”的特点七、教具准备1.课件或图片。

枇杷并非此琵琶

枇杷并非此琵琶

枇杷并非此琵琶枇杷并非此琵琶”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

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

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

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

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

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

“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

“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

“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词语。

2.理解《“枇杷”和“琵琶”》的情节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

4.学习书写相关汉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枇杷”和“琵琶”》的情节和意义,并学会运
用相关汉字和词语表述。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并提高他们的思维
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阅读《“枇杷”和“琵琶”》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关键词“枇杷”和“琵琶”,并询问学生对这
两个字的认识。

2.教师为学生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跟读。

3.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注意捕捉细节和情节转折点。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5.整个课堂共同呈现自己的理解,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2. 教学生写作
1.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自己的心
得体会。

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类似《“枇
杷”和“琵琶”》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表述、写作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还能在情感、人文等方面进行拓展。

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年级上识字三枇杷和琵琶课件语

二年级上识字三枇杷和琵琶课件语

枇杷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等药用 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咳嗽、感冒等症 状。
枇杷可以生食,也可以制成果汁、果 酱、罐头等食品。
PART 03
琵琶介绍
琵琶的形态特征
琵琶呈梨形,有四根弦,系弦的柱子放在面板上。
面板由梧桐木制成,背板由檀香木制成,头部有四个相位,颈部和腹部有六个相位 。
琵琶的音域广泛,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丰富。
枇杷的果实呈黄色或橙黄色, 外皮薄而多汁,内含一个或多 个种子。
枇杷的花序为白色或淡黄色, 有芳香气味。
枇杷的生长环境
枇杷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枇杷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排水良好 的土壤来生长。
枇杷通常在春季开花,夏季结果 。
枇杷的食用价值
枇杷果实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钾 、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益于身体 健康。
琵琶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包括独奏曲、合奏曲和伴奏曲等,是中国民 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04
识字练习
汉字书写练习
书写汉字
枇、杷、琵、琶,每个字书写5遍 ,注意笔画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汉字造句
用这些汉字各造一个句子,以巩 固对字义的理解和应用。
词汇拓展练习
01
02
03
近义词
找出与枇杷、琵琶意思相 近的词语,例如:黄杏、 扬琴等,并理解其含义。
活动
学生将进行水果词汇的造句和组词练习,以及水 果相关文化知识的分享。
要求
请学生在家中提前预习相关词汇,准备分享与水 果相关的文化知识或故事。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琵琶的演奏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枇杷与琵琶》教学设计
宜阳县香鹿山镇锁营小学郝丽粉
教学目标:
1、认识“枇、杷”等14个生字,会写“县、候”等7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上等、时候、特别、财主、接过。

学习新偏旁贝字旁。

2、朗读课文。

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懂得要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义。

3、试着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区别一些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词语内容分析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同音字词卡片
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明朝的一位财主送了一筐枇杷给袁知县,却因为识字少,把“枇杷”写成了“琵琶”,闹了笑话的事。

重点难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学生分析:区分同音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是识字的一大难点。

如果单纯讲授同音字的区分方法,课文就会显得枯燥,学生的兴趣提不上来。

课文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同音字搞混容易闹笑话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区分同音字的意识,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又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一举两得。

设计思路: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听故事、讲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识字的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三五遍故事中与生字见面。

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

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游戏中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入
1、读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猜测后回答。

二、读文解译
1、自读文章解决疑问。

2、读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3、理解词语的重点:礼帖、笑纳、回帖。

三、朗读感悟:在读好故事的基础上,说说读了这个笑话,你有什么想法?。

四、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要求认读的字,认读正音。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然后交流识记方法。

(3)比较:琵琶——枇杷。

引出课后第二题,比较练习。

人参——人身珍惜——珍稀
(4)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5)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6)全班交流。

2、写字
(1)选择自己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临写。

(2)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

(3)在小组内向同学请教难写的字。

(4)向老师请教最难写的字,老师规范指导。

五、教师小结
《枇杷与琵琶》教学实录
宜阳县香鹿山镇锁营小学郝丽粉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三《琵琶和枇杷》,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8页。

将课题读三遍。

(学生翻开书并读将课题读三遍)
师:读完课题后,大家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琵琶和枇杷的读音相同。

生:我发现琵琶和枇杷的读音相同,但写法不一样。

师:你们认为这两个词的意思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是近义词吧。

生:肯定一样,读音都一样。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思考一下这两者词的意思是否一样吗?
师:在读的时候,对照音节,认真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标出生字。

(学生读课文)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

(找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师:接下来我们用开火车的方法把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学生一个接一个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二、学习生字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先自学一下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学生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现在我要检查一下你是否已经认识了生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方法读生字。


生:……
师:他们又读错的吗?
生:财cai不应该读chai。

师:这位同学听得最仔细啦。

大家都要向她学习。

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吧。

(学生鼓掌)
(教师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生:……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下面再把课文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真好。

那么,同学们知道琵琶和枇杷的区别吗?
生:我知道:琵琶是一种乐器,而枇杷是一种水果。

他们的意思完全不同。

师:说得好。

那谁又能说说:读了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琵琶和枇杷虽然读音一样但意思不一样。

生:在使用汉字是,一定要分清字形,决不能只听字音。

生:用的时候一定要看清,要不就要闹笑话。

二、识字写字
(教师出示没有拼音生字)
师:我们再把生字读一遍吧。

(学生读生字)
师:同学们已经会读生字了,但你们会写吗?
生:不太会。

师:既然有些字大家不会写,现在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我们来个比赛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最好,获胜组我们要给以奖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识字。


师:哪一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组都有哪些识字方法?
生:我们用了熟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的方法,认识了琵、琶、枇、杷、财、特。

生:我们用的是换一部分变新字的方法。

具字下面一换变成县,闪字里面人换心就变闷,框字左边木字旁换位竹字头变成筐。

师:你们真的方法多样,现在记住怎么写了吗?
生:记住了。

师:我们再把生字认一遍吧。

(学生读生字)
师:下面我们用学的生字做个游戏吧。

游戏是:任选一字,看哪一组组的词多,但不能重复,最多的获胜。

师:县
生:县官县令县城
生:知县县长区县县衙
师:组四个词语的同学获胜,把掌声送给他。

(鼓掌)
师:财
生:财产财物发财
生:财宝财主
师:组三个词语的同学获胜,把掌声送给他。

(鼓掌)
师:同桌一个人说生字,一个人组词,每个生字组三个词语,完成后两个人互换,完成的自觉停下来。

(学生组词)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琵琶和枇杷。

这两个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

师:你说的太棒了!在我们中国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他们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我们把它们称为同音词。

在使用时,一定要细心,不然也会闹出像故事里所说的笑话。

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第二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翻到课后第二题,进行比较。


师:谁来说说?
生:人参和人身,其中的人参指的是一种药材,而人身是指我们的身体。

生:珍惜和珍稀,其中的珍惜是指珍重爱惜,而珍稀是指珍贵稀少。

师:它们的相同之处呢?
生:它们的读音一样。

师:在生活中怀有许多这样的词语。

例如,麻将和麻酱,检查和检察,蒸发和征发,启程和起程等。

使用时同学们一定要谨慎,弄清词义。

三、写字
师:我们已经会读会认生字了。

你们有信心把它们写好写美吗?
生:有。

师:请大家把写字书拿出来,先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再看看它在田字格内的占格
位置,把你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

(学生描红。


师:同桌互换,把你认为他写的好的自用红笔圈起来。

(学生互改)
师:同学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闷。

师:闷字写在田字格内的时候,左右要均等,心字要写在中线上。

生:等。

师:等字写得时候,竹字头和中间的土字占上格,寸字占下格。

左右均等。

大家看老师的示范。

(教师示范)
师:现在大家来试试吧。

(学生练习)
师:现在把没有描的两个字写完,同桌互改。

四、课后小结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

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下的方法:
一、形象识汉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使学生能印象深刻的识记汉字;
二、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词义,这点主要体现在“枇杷”与“琵琶”的区别上,使学生明白琵琶是一种乐器,而枇杷是一种水果。

三、运用熟字加一字或熟字换一字的方法,这一点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四、运用多读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识字,我主要用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巩固。

五、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步步深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六、在让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效的统一,即在教学中除了紧扣课本的枇杷与琵琶的区别外,还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人文的教育,学会同音异义词的用法,告诉学生学知识要认真,不能有半点儿虚假,同时也激起学生探索中国文字的无穷奥秘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