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在中国

合集下载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和维护女性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思想体系,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女权主义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历史早在清朝晚期,中国的新妇女运动就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利。

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带动了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于1950年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女性被迫放弃了个人追求和自由意志。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逐渐走上正轨。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女权主义再次开始崛起,呼吁消除性别歧视,争取性别平等。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实践和思想在中国越来越广泛。

从职场到家庭,从公共空间到网络社交,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女性的发声和行动。

在职场上,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逐渐得到了改善。

尤其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女性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

女性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成员,不断推动着职业平等和晋升机会。

同时,一些女性也开始探讨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问题,呼吁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在公共空间方面,女性也开始在社会议程中发声。

多年以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批评中国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

比如,中国社会公众开始讨论女性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现象,呼吁更多的法律改革和社会教育。

在网络社交中,女性也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话题,形成了更加庞大的女性权益论述空间。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复杂的进程和多样的变化。

当前,尽管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女性权益的保护和争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女权主义的倡导也在悄然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中国女性主义的歪路

中国女性主义的歪路

中国女性主义的歪路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在社会上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呼吁社会对女性进行平等对待。

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偏见和误区也开始浮现,导致了一些偏离正确方向的现象。

本文将就中国女性主义的歪路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女性主义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与男性对立的运动,为了争取女性的权利而对男性进行攻击。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女性主义的误解和曲解。

正确认识女性主义,应该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从中思考女性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的性别关系。

女性主义并不是排斥男性,而是希望男女能够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些人对于女性主义存在着功利化的误解,认为女性主义只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或者逆袭的工具。

实际上,女性主义关注的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思考和改变。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女性得到应有的权益和尊重,这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关心,更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提升。

将女性主义单纯看作是个人争利的工具是一种误解。

一些女性主义者在追求权利和地位的过程中,过于激进和极端,导致社会对女性主义产生了一些偏见。

在一些行动中,一些女性主义者可能会采取激进的手段,或者将一些个人的不满或不良经历归结为性别歧视,从而引发一些争议和质疑。

正确认识女性主义,应该是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通过和平的方式和理性的言辞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地位,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中国女性主义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西方化的思潮,以西方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的社会。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将女性主义同化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和思想。

实际上,女性主义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不分地域和国度,是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呼吁。

中国女性主义应该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现实,以中国的国情来反思和呼吁,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标准和模式。

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些歪路,一些误解和偏见开始出现。

正确的看待女性主义,应该是以平等和尊重为出发点,努力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地位,而不是以攻击他人或者功利化的心态来进行。

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

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

|RADIO &TV JOURNAL 2020.06一、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女性主义的定义与影响女性主义一词是Feminism 的翻译,又称“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法国。

早在1791年奥兰普德古热就因争取女性就业权和教育权发表了《女权宣言》,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①。

后传到欧洲和美国,并逐渐流行开来,主张实现男女平等。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在农耕经济与儒家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女性解放比西方更加举步维艰。

此后经历了封建王朝的破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外力作用下,女性主义也渐渐被人了解。

女性主义现今虽在中西方都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与践行,但在社会、思想、政治方面女性仍旧是得不到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女性依然坚持不懈地对自我权利上下而求索着。

(二)女性主义与电影的关系在电影行业极为发达的当今时代,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为大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光影人像故事的背后还拥有对社会、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解读。

在此条件下,电影促进大众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增强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地位的认识、推动男女享有平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成为女性主义旗帜中一个重要的标杆。

同时剖析社会现象与矛盾,从而提高电影的质量,观众透过电影对女性主义产生思考,从而使女性主义更好地与时代结合。

美国电影学家尼克布朗曾经提出,影视是能够再现社会原貌的主要传播媒介,对建立社会性别成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②。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因拥有抨击社会现实、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事例而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由此看来,女性主义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具有双向价值的。

二、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一)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了萌芽,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时许多知识分子将国外女性主义著作进行了翻译传播,推动了中国第一次妇女运动的解放。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不公平。

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从属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歧视,妇女权益保护仍然不完善。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比如,王安忆的散文《长恨歌》中,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此外,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呼唤。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和呈现,女性主义作家试图为女性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追求的重要性,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

通过对女性的经历和体验的揭示和表达,女性主义文学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生态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其在中
国的接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
0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
04
受和影响
0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未来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章节副标题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理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体系, 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践意义: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批评更加关注生态 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学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 更多作家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社会价值: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价值在于引导公众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 文明的关系,推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0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 接受章节和副标影题 响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读者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接受和反应
接受程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关注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阅读动机: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生态和女性问题的关联, 进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作品影响力: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 了关于生态和性别问题的深入讨论。
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预计将有更多的人关注和阅读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一直处在一个被男性统治的社会地位,受到了社会习俗和儒家思想的束缚,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女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化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和研究。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女性主义是指一种认为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和制度中的思想体系。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面对种种排斥、贫困、压迫和谎言,她们的独立人格被压抑。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

比如,古代女性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她们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和发掘人性的内在层面。

很多古代女性也是杰出的诗人、画家、作家,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二、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往往是与外界隔离的。

她们的任务是承担家庭的生产和繁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鲜少有机会接触到外界信息,很难成为独立的人格。

她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往往被严重忽视和轻视,因此她们的文化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不过,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也给她们带来了某些好处。

比如,她们具备教育子女和传承家庭文化的能力,这也为她们的文化传承创造了一些好的途径和机会。

三、女性的社会参与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婚姻、国家和宗族。

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她的家庭和婚姻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家庭的女性,她们必须履行严格的家庭义务,这些义务使得她们很难参与到和外界联系紧密的社会事务中。

在国家和宗族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被严格限制。

她们的晋升和职位分配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甚至没有机会获得基础教育。

四、古代女性的文化价值虽然古代女性的文化不被社会很好地认可,但是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音乐、绘画、刺绣和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世俗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女性地位没有想象那么低
• 直到南宋晚期 , ‘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 ’的贞节观还没有被普遍 接受 , 整个社会对妇女改嫁问题的态度都是极为宽容的 • 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一方面 , 社会上对妇女 再嫁持宽容态度 ,法律也允许妇女再嫁。另一方面 , 理学家和统治 者又极力想把封建的枷锁套在妇女身上 , 反对妇女再嫁。 • 理学产生于宋代 , 但在宋代还不像明清时期那样盛行 , 还在初兴阶 段 , 而且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形成社会影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50年5月1日颁行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 同酬》的文章,毛泽东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 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 1959年3月7日一艘900匹马力港湾柴油机拖轮“妇女号”在黄浦 江下水,这是中国第一艘由妇女担任全部设计的船舶。 • 199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保护妇女权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 儿童保护法》正式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女性的地位。 • 1995年9月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 引自 饶 军《“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 ”的贞节观与宋朝妇女地位》
明清时期女性地位低下
这一时期主要是受文化的影响
统治阶级大肆鼓吹程朱理学,儒家重妇德、重贞节得到更广传播, 男尊女卑思想进一步加深,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没有自主选择的权 利。在很多情况下,女子的婚姻仍为父母或家族操控。甚至于被作 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换,并获得利益。从许多律法,如大明律和现 实来看。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残酷程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但是在后期,随着明 清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个性解放,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推动,在加上女 性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女子的心理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对 其社会地位在将来的提升有极大的影响。
女性专属9
观点
点仅 部限 分与 女 权 相 关 观
妖魔化的女权主义
• 女权主义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冲突是双重的:
• 虚构的冲突:它是仇恨男人的,与男人为敌的;女权主义者都是 丑女,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个个都被孤独的生活逼得变了态。 • 真实的冲突:中国几千年男权制统治的历史 • 人们对成功男人包二奶这类丑恶现象私下里的羡慕与赞许态度
关于未来
1.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女权主义者一直在进行着女性权益的斗 争,通过不懈的斗争和努力,女性的生存、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现 状,有了很大的改善。更多的男性公民也看是意识到女性的权益应 该得到合理的保护,进一步推动了女权主义的进步。 2.虽然女权主义在中国受到了由于各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阻碍,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各个学者,新时代女性,以及社会各阶层人 士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公民对于女性权益的认识将不断提高,关于 女性的福利和待遇也将更加完善,我国女性主义必将得到更好的发 展。
•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 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追求更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例如生育权, 财产权。 •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权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 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 女权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 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
原始社会至唐朝-----------各种变化时期
1.母系氏族时期,主要从事采集果实,及简单的生活工具制做。女性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角。人 们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在古人眼中,孩子的血统仅维持在母亲身上。 2.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进入了父 权时期而后更是制定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女性沦为男子的附 庸。
女性主义在中国
社会工作2018.3.20
什么是女权主义
• 女权主义(英语: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是 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追求性别平权的 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 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 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在西方
李婷婷
发起者:李婷婷、郑楚然 目的: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 厕排队现象,希望立法增加女厕位数,使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达到2:1。 过程: 2012年2月19日广州越秀公园,第一次“占领男厕所”行动 2012年2月26日北京德胜门、2月29日郑州人民公园、3月4日南京、3月7日成都、3月8日 武汉和福州、3月18日西安和兰州,相继发起“占领男厕所”行动。 2013年7月-2016年5月4日,志愿者们发布《9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状况调查报告》,致 信住建部和各地的住建局/厅,发建议信,呼吁完善《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 划》,高校女学生致信校长------------2016年11月19日,住建部出台了男女厕所比例新标准 12月1日,《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开始执行,该标准规定女性厕位和男性厕位比例应 为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
• 有政协委员提出让女人回归家庭的议案,宪法规定公民有工作的 权利,女人是公民,女人就赋有决定自己参加工作还是回归家庭 的权利,工作权被剥夺涉嫌违宪。
---------李银河
在中国消亡浅谈
1.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基于一个前提: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 受歧视的等级。姑且不论是否属实,这样的根基本身就在妄自菲薄,战斗还 未打响已经开始示弱,它从反面承认了男权的主导,自降身价地退为被动的 守势。想要获得平权,却连平视都没学会。 2.拥有平等法权的中国女性,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自觉意识。中国妇女被解放 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女性对自身人本的自觉,而是来自于社会革命的裹挟。 有学者认为,从属于民族解放的女性,其独立地位的瞬时获得,反而造成了 女性意识更为根本的丧失。
清末——中华民国
• 1900年,从台北开始,就兴起了天然足潮,并成立天然足会,天然足会旨 在解放女性,革除缠足陋习。而辛亥革命后,更是号召全国上下革除缠足 陋习。 • 1902年,吴馨将私塾改名为务本女塾,是中国公认第一个女子学校的雏形。 • 1903年,金天翮著的《女界钟》出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讨论女性 权益问题的专著,在书里,作者喊出的口号是:“女权万岁”。 • 1907年,女子教育宣布合法化。 • 1912年1月,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人员代表林宗素,允许女子参与到中华民 国的政权建设中来。 • 1915年,青海省遵化县女学生邓春兰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要求北大增设女子席位,允许女子进大学读书。 • 1924年的3月8日,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会在广州第一公园举行了桔年活动, 从这次活动后,三八妇女节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 1927年,在西安发生了中国第一个由女子提出离婚诉讼的案件。
秦至西汉,由于秦讲法家,汉有“吕后专政”,且两者受儒家影响较小,儒教在官方处于初期 阶段,女性地位较高。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虽然有由于战争,玄学等原因使妇女地位短暂提高,但整体是 不断下降,汉有《列女传》,《女诫》,讲贞洁等儒教的礼教纲常不断地被重视和强化(也 有分析认为此阶段为震荡期) 唐尊道教,三教并行,社会宽松,且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唐王室的血统有匈奴和鲜卑), 冲击了传统礼教纲常,妇女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的熏染下逐步形成了淡薄的贞操观、主动插手 朝政、谋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