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图形变换
计算机图形学第4章图形变换

反射变换
总结词
反射变换是将图形关于某一平面进行镜像反射的变换。
详细描述
反射变换可以通过指定一个法向量和反射平面来实现。法向量垂直于反射平面,指向反射方向。在二 维空间中,反射变换可以将图形关于x轴或y轴进行镜像反射;在三维空间中,反射变换可以将图形关 于某一平面进行镜像反射。
03
复合图形变换
组合变换
01
02
03
04
组合变换是指将多个基本图形 变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
杂的变换过程。
组合变换可以通过将多个变换 矩阵相乘来实现,最终得到一
个复合变换矩阵。
组合变换可以应用于各种图形 变换场景,如旋转、缩放、平
移、倾斜等。
组合变换需要注意变换的顺序 和矩阵的乘法顺序,不同的顺 序可能导致不同的变换结果。
矩阵变换
矩阵变换是指通过矩阵运算对图形进 行变换的方法。
常见的矩阵变换包括平移矩阵、旋转 矩阵、缩放矩阵和倾斜矩阵等。
矩阵变换可以通过将变换矩阵与图形 顶点坐标相乘来实现,得到变换后的 新坐标。
矩阵变换具有数学表达式的简洁性和 可操作性,是计算机图形学中常用的 图形变换方法之一。
仿射变换
仿射变换是指保持图形中点与 点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变的变换。
05
应用实例
游戏中的图形变换
角色动画
通过图形变换技术,游戏中的角 色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如
跑、跳、攻击等。
场景变换
游戏中的场景可以通过图形变换 技术实现动态的缩放、旋转和平 移,为玩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
体验。
特效制作
图形变换技术还可以用于制作游 戏中的特效,如爆炸、火焰、水
流等,提升游戏的视觉效果。
THANKS
4.1二维图形变换-9

可改变和管 理各种图形 的显示
2009
2
OpenGL中对模型的几何变换也称为模型变换。 OpenGL中共提供了三类关于模型变换的函数, 即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比例变换。
它们的参数都包括了对象的x、y和z三个坐标, 可应用于三维物体。对于二维图形,我们将z 坐标设为0,即假设变换是在z=0的平面内进 行的。
T=
glScale(1,-1,0) glScale(-1,-1,0)
x 0 0 0 y 0 0 0 1
上述两函数产生的变换矩阵为?
2009
13
4.1.4 对称变换
对称变换也称为反射变换,相对于反射轴的对称变换是通过将物 体绕反射轴旋转180°而生成的。它的基本变换包括对坐标轴、原 点和45°线的变换。 关于x轴的对称变换,是保持x值不变,“翻 动”y坐标位置而得到的。这时的变换矩阵: 1 0 0 0 -1 0 0 0 1
y 规格化设备 坐标系
yv 设备坐标系
ow
xw
o 坐标系间的转换
x
ov
xv
2009
30
4.1.6 二维观察变换(续)
2. 二维观察流程
在世界坐标系中要显示的区域称为窗口;窗口映射到显示设备上 的坐标区域称为视区。标准窗口与视区一般都采用矩形,其各边 分别与坐标平行。 窗口与视区的区别?(…)
yw 窗口 yv 视区
2009
25
复合变换举例
例2:平面图形相对于任意点P(xp,yp)作比例变换可通过以下几个步 骤来完成:
1) 将p点平移到坐标原 点,变换矩阵为:
T1 =
1 0 0 0 1 0 -xp -yp 1
第4章二维变换

• 性质
U •V = V •U U •V = 0 ⇔ U ⊥ V U •U = 0 ⇔ U = 0
变换的数学基础(3/4) 变换的数学基础
– 矢量的长度
• 单位矢量 • 矢量的夹角
2 U = U • U = u x + u y + u z2 2
U •V cos θ = U •V
– 矢量的叉积
i U ×V = ux vx
– 在世界坐标系( 在世界坐标系(WCS)中指定的矩形区域 , ) 用来指定要显示的图形 。
2. 视区
– 在设备坐标系(屏幕或绘图纸) 在设备坐标系(屏幕或绘图纸)上指定的矩形区域 , 用来指定窗口内的图形在屏幕上显示的大小及位置。 用来指定窗口内的图形在屏幕上显示的大小及位置。
3. 窗口到视区的变换
P′=P+Tm 等价于
[x’ y’]=[x y] +[Mx My]
图形变换的特点( 4.3.1 图形变换的特点(续)
比例变换 P′=P×Ts
Sx 0 Ts= 0 Sy Sx、Sy分别表示比例因子。 cosθ sinθ Tr= -sinθ cosθ θ>0时为逆时针旋转 θ<0时为顺时针旋转
旋转变换 P'=P×Tr
变换后的 顶点坐标
P
变换前的 顶点坐标
•
T2D
二维变换矩阵
二维变换矩阵中: a b 是对图形进行缩放、旋转、对称、错切等变换。 c d [ l m] 是对图形进行平移变换
• 计算机图形场景中所有图形对象的空间定位和定义,包括观 计算机图形场景中所有图形对象的空间定位和定义, 察者的位置视线等,是其它坐标系的参照。 察者的位置视线等,是其它坐标系的参照。
2.模型坐标系(Modeling Coordinate System,也称局部坐标系) 模型坐标系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课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题。这些题目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巡回各个小组,观察他们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知识。
针对学情分析,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旋转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理解旋转的本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平移与旋转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会将平移比喻为在平面上的“滑行”,旋转比喻为“转动”。
在讲解平移时,我会强调平移的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和角度。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性质,如何计算平移后的位置。在讲解旋转时,我会强调旋转的中心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同样,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如何计算旋转后的位置。
9-10讲 第4章 变换-几何变换及投影

当a≠c时,即x 方向的变化与y方向的变化不同时, ≠ 时 方向的变化与 方向的变化不同时, 方向的变化不同时 视图中的图形会有伸缩变化,图形变形。 视图中的图形会有伸缩变化,图形变形。 当 a=c=1, b=d=0则 Xv=Xw,Yv=Yw, 图形完全相同 。 , 则 = , = , 图形完全相同。
14
4.2.3 窗口区和视图区的坐标变换
2. 变换过程 窗口-视图二维变换 窗口 视图二维变换
从应用程序得到 图形的用户坐标 对窗口区域 进行裁剪 窗口至视 区的变换 显示或 绘图
窗口-视图三维变换 窗口 视图三维变换
从应用程序得到图 形的三维用户坐标 投影 对窗口区 域裁剪 窗口至视 区的变换 显示或 绘图
16
4.3.1 齐次坐标
齐次坐标表示法: 维向量表示一个n维向量 齐次坐标表示法 用n+1维向量表示一个 维向量 维向量表示一个 (x,y)点对应的齐次坐标为 其中x 问题1:点对应的齐次坐标为(x 空间中的一点, 非齐次坐标表示方式唯一吗? 问题 点对应的齐次坐标为 h,yh,h), 其中 h=hx, yh=hy, 空间中的一点 非齐次坐标表示方式唯一吗 h≠0. 因此,普通坐标与齐次坐标的关系为“一对多” ? 因此,,(x,y)点对应的齐次坐标为三维空间的一条直 问题2: 空间中的一点 其齐次坐标表示方式唯一吗 问题 普通坐标与齐次坐标的关系为“一对多” 这样, 这样 空间中的一点, 其齐次坐标表示方式唯一吗? 点对应的齐次坐标为三维空间的一条直
y2 z2
5
4.1 变换的数学基础
4.1.2 矩阵基础知识
矩阵的加法运算 数乘矩阵 矩阵的乘法运算 零矩阵运算 单位矩阵 矩阵逆运算 转置运算 矩阵的基本性质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第4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2.把图中的交通标志图案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后与自身重合,则这个旋转角度至少为()A.30°B.90°C.120°D.180°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位于第二象限,点A的坐标是(﹣2,3),先把△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再把△A1B1C1绕点C1顺时针旋转90°得到△A2B2C1,则点A的对应点A2的坐标是()A.(5,2)B.(1,0)C.(3,﹣1)D.(5,﹣2)4.如图,∠C=90°,AC=4,BC=3,△ADE由△ABC旋转而成,则BE的长为()A.1B.C.1.2D.25.如图,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连接CD、CE,若△AC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6C.10D.46.经过下列变换,不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的是()A.旋转和平移B.中心对称和轴对称C.平移和轴对称D.中心对称7.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DC上一点,把△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ABF 的位置,若四边形AECF的面积为25,DE=3,则AE的长为()A.B.5C.8D.48.如图,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EDC.若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ACB=20°,则∠ADC的度数是()A.55°B.60°C.65°D.70°9.将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OAB如图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中,OB在x轴上,若OA=2,将三角板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75°,则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A.(,1)B.(1,﹣)C.(,﹣)D.(﹣,)10.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12,DC=14,把三角板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乙),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为()A.6B.10C.8D.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如果,那么.12.如图,在△ABC中,∠BAC=75°,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AB'C',连接BB',若BB'∥AC',则∠BAC′的度数是.13.如图,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4),B(﹣1,1),C(﹣2,2),将△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再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则点A″的坐标为.14.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DEF,下列结论:①△ABC≌△DEF;②∠DEF=90°;③AC=DF;④EC=CF;⑤S四动形ABEG=S四边形DGCF.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15.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1B1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3,3),B(5,0),若A1的坐标为(﹣5,﹣3),则B1的坐标为.16.如图,直线a、b垂直相交于点O,曲线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点A的对称点是点A',AB⊥a于点B,A'D⊥b于点D.若OB=3,OD=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1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BC=8,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B′C′,点B、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B'、C′,AB′与BC相交于点D,当B′C′∥AB时,则CD=.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指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 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0)、B(0,4),则点B2020的横坐标为.三、解答题(共46分)19.(8分)如图,D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将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E连结CD、BE.(1)求证:∠AEB=∠ADC;(2)连结DE,若∠ADC=115°,求∠BED的度数.20.(8分)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将△ABC沿直线BC平移到△DCE的位置,连接BD,求△ABC平移的距离和BD的长.21.(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3,5),B(﹣2,1),C(﹣1,3).(1)若△ABC经过平移后得到△A1B1C1,已知点C1的坐标为(4,0),写出顶点A1,B1的坐标;(2)若△ABC和△A2B2C2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A2B2C2的各顶点的坐标;(3)将△ABC绕着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的各顶点的坐标.22.(10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E分别在AB,AC上,CE=BC,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F,连接EF.(1)补充完成图形;(2)若EF∥CD,求证:∠BDC=90°.23.(10分)已知△ABC与△DEC是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①所示,连接AE,DB,试判断线段AE和DB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所示,连接DB,将线段DB绕D点顺时针旋转90°到DF,连接AF,试判断线段DE和A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解答】解:A、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2.把图中的交通标志图案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后与自身重合,则这个旋转角度至少为()A.30°B.90°C.120°D.180°【分析】根据图形的对称性,用360°除以3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360°÷3=120°,∴旋转的角度是120°的整数倍,∴旋转的角度至少是120°.故选:C.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位于第二象限,点A的坐标是(﹣2,3),先把△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再把△A1B1C1绕点C1顺时针旋转90°得到△A2B2C1,则点A的对应点A2的坐标是()A.(5,2)B.(1,0)C.(3,﹣1)D.(5,﹣2)【分析】根据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性质画出图象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A2B2C1即为所求.观察图象可知:A2(5,2)故选:A.4.如图,∠C=90°,AC=4,BC=3,△ADE由△ABC旋转而成,则BE的长为()A.1B.C.1.2D.2【分析】根据BE=AB﹣AE,求出AB,AE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在Rt△ABC中,∵∠C=90°,AC=4,BC=3,∴AB==5,由旋转不变性可知:AE=AC=4,∴BE=AB﹣AE=5﹣4=1,故选:A.5.如图,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连接CD、CE,若△AC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6C.10D.4【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B=BD,BC∥DE,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BCD=S=5,然后利用DE∥BC得到S△BCE=S△BCD=5.△ACD【解答】解:∵△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AB=BD,BC∥DE,∴S△ABC=S△BCD=S△ACD=×10=5,∵DE∥BC,∴S△BCE=S△BCD=5.故选:A.6.经过下列变换,不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的是()A.旋转和平移B.中心对称和轴对称C.平移和轴对称D.中心对称【分析】根据旋转、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性质即可进行逐一判断.【解答】解:因为经过旋转和平移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因为经过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因为经过平移和轴对称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为经过中心对称不能由图①所示的基本图形得到图②,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7.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DC上一点,把△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ABF 的位置,若四边形AECF的面积为25,DE=3,则AE的长为()A.B.5C.8D.4【分析】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出四边形AEC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进而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答案.【解答】解:∵把△ADE顺时针旋转△ABF的位置,∴四边形AEC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25,∴AD=DC=5,∵DE=3,∴Rt△ADE中,AE===.故选:A.8.如图,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EDC.若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ACB=20°,则∠ADC的度数是()A.55°B.60°C.65°D.70°【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即可.【解答】解:∵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EDC.∴∠DCE=∠ACB=20°,∠BCD=∠ACE=90°,AC=CE,∴∠CAD=45°,∠ACD=90°﹣20°=70°,∴∠ADC=180°﹣45°﹣70°=65°,故选:C.9.将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OAB如图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中,OB在x轴上,若OA=2,将三角板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75°,则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A.(,1)B.(1,﹣)C.(,﹣)D.(﹣,)【分析】求出旋转后OA与y轴夹角为45°,然后求出点A′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从而得解.【解答】解:如图,∵三角板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75°,∴旋转后OA与y轴夹角为45°,∵OA=2,∴OA′=2,∴点A′的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2×=﹣,所以,点A′的坐标为(,﹣).故选:C.10.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12,DC=14,把三角板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乙),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为()A.6B.10C.8D.【分析】先求出∠ACD=30°,再根据旋转角求出∠ACD1=45°,然后判断出△AC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O、CO,AB⊥CO,再求出OD1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CB=∠DEC=90°,∠D=30°,∴∠DCE=90°﹣30°=60°,∴∠ACD=90°﹣60°=30°,∵旋转角为15°,∴∠ACD1=30°+15°=45°,又∵∠A=45°,∴△AC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CO=AB=×12=6,AB⊥CO,∵DC=14,∴D1C=DC=14,∴D1O=14﹣6=8,在Rt△AOD1中,AD1===10.故选:B.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如果,那么.【分析】观察图象的变化,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由题意性质180,可得图形:12.如图,在△ABC中,∠BAC=75°,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AB'C',连接BB',若BB'∥AC',则∠BAC′的度数是105°.【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得∠BAC=∠B'AC'=75°,AB=AB',由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B'=30°,即可求解.【解答】解:∵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AB'C',∴∠BAC=∠B'AC'=75°,AB=AB',∵BB'∥AC',∴∠C'AB'=∠AB'B=75°,∵AB=AB',∴∠AB'B=∠BB'A=75°,∴∠BAB'=30°,∴∠BAC'=∠BAB'+∠B'A'C'=75°+30°=105°,故答案为:105°.13.如图,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4),B(﹣1,1),C(﹣2,2),将△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再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则点A″的坐标为(6,0).【分析】由平移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作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所示:∵A(0,4),B(﹣1,1),C(﹣2,2),将△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A′、B′、C′的坐标分别为(4,4),B(3,1),C(2,2),再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则点A″的坐标为(6,0);故答案为:(6,0).14.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DEF,下列结论:①△ABC≌△DEF;②∠DEF=90°;③AC=DF;④EC=CF;⑤S四动形ABEG=S四边形DGCF.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③⑤(填序号).【分析】由平移的性质可得Rt△ABC≌△Rt△DEF,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判断可求解.【解答】解:∵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DEF,∴Rt△ABC≌△Rt△DEF,故①正确;∴S△ABC=S△DEF,∠ABC=∠DEF=90°,BC=EF,AC=DF,故②、③正确;∴S四动形ABEG=S四边形DGCF,CF=BE,故④错误,⑤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⑤.15.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1B1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3,3),B(5,0),若A1的坐标为(﹣5,﹣3),则B1的坐标为(﹣3,﹣6).【分析】各对应点之间的关系是横坐标加﹣8,纵坐标加﹣6,那么让点B的横坐标加﹣8,纵坐标加﹣6即为点B1的坐标.【解答】解:由点A到A1可知:各对应点之间的关系是横坐标加﹣8,纵坐标加﹣6,那点B到B1的移动规律也如此,则B1的横坐标为5+(﹣8)=﹣3;纵坐标为0+(﹣6)=﹣6;∴B1的坐标为(﹣3,﹣6).故答案为:(﹣3,﹣6).16.如图,直线a、b垂直相交于点O,曲线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点A的对称点是点A',AB⊥a于点B,A'D⊥b于点D.若OB=3,OD=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6.【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解答】解:∵直线a、b垂直相交于点O,曲线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点A的对称点是点A',AB⊥a于点B,A'D⊥b于点D,OB=3,OD=2,∴AB=2,∴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3×2=6.故答案为:6.1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BC=8,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B′C′,点B、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B'、C′,AB′与BC相交于点D,当B′C′∥AB时,则CD=.【分析】设CD=x,由B′C′∥AB,可推得∠BAD=∠B′,由旋转的性质得:∠B=∠B′,于是得到∠BAD=∠B,AC=AC′=4,AD=BD=8﹣x,由勾股定理可求解.【解答】解:设CD=x,∵B′C′∥AB,∴∠BAD=∠B′,由旋转的性质得:∠B=∠B′,AC=AC′=6,∴∠BAD=∠B,∴AD=BD=8﹣x,∴(8﹣x)2=x2+62,∴x=,∴CD=,故答案为:.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指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 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 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0)、B(0,4),则点B2020的横坐标为10100.【分析】首先根据已知求出三角形三边长度,然后通过旋转发现,B、B2、B4…,即可得每偶数之间的B相差10个单位长度,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求得B2020的坐标.【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点B2020在第一象限,∵OA=,OB=4,∠AOB=90°,∴AB===,∴B2(10,4),B4(20,4),B6(30,4),…∴B2020(10100,4).∴点B2020横坐标为10100.故答案为10100三、解答题(共46分)19.(8分)如图,D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将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E连结CD、BE.(1)求证:∠AEB=∠ADC;(2)连结DE,若∠ADC=115°,求∠BED的度数.【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知∠BAC=60°,AB=AC,由旋转的性质知∠DAE=60°,AE=AD,从而得∠EAB=∠DAC,再证△EAB≌△DAC可得答案;(2)由∠DAE=60°,AE=AD知△EAD为等边三角形,即∠AED=60°,继而由∠AEB =∠ADC=115°可得.【解答】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B=AC.∵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E,∴∠DAE=60°,AE=AD.∴∠BAD+∠EAB=∠BAD+∠DAC.∴∠EAB=∠DAC.在△EAB和△DAC中,,∴△EAB≌△DAC(SAS),∴∠AEB=∠ADC;(2)如图,∵∠DAE=60°,AE=AD,∴△EAD为等边三角形.∴∠AED=60°,又∵∠AEB=∠ADC=115°.∴∠BED=55°.20.(8分)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将△ABC沿直线BC平移到△DCE的位置,连接BD,求△ABC平移的距离和BD的长.【分析】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BC平移的距离,以及BE=2BC=4,DE=AC=2,故可得出BD⊥DE,由∠E=∠ACB=60°,在Rt△BDE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BD的长.【解答】解:∵△DCE由△ABC平移而成,∴△ABC平移的距离为:BC=2,且BE=2BC=4,DE=AC=2,∠E=∠ACB=60°,∴DE=BE,∴BD⊥DE,又∵∠E=∠ACB=60°,∴AC∥DE,∴BD⊥AC,∴△BED是直角三角形,∵BE=4,DE=2,∴BD==2.21.(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3,5),B(﹣2,1),C(﹣1,3).(1)若△ABC经过平移后得到△A1B1C1,已知点C1的坐标为(4,0),写出顶点A1,B1的坐标;(2)若△ABC和△A2B2C2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A2B2C2的各顶点的坐标;(3)将△ABC绕着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的各顶点的坐标.【分析】(1)利用点C和点C1的坐标变化得到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然后利用此平移规律写出顶点A1,B1的坐标;(2)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求解;(3)利用网格和旋转的性质画出△A2B3C3,然后写出△A2B3C3的各顶点的坐标.【解答】解:(1)如图,△A1B1C1为所作,因为点C(﹣1,3)平移后的对应点C1的坐标为(4,0),所以△ABC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A1B1C1,所以点A1的坐标为(2,2),B1点的坐标为(3,﹣2);(2)因为△ABC和△A1B2C2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所以A2(3,﹣5),B2(2,﹣1),C2(1,﹣3);(3)如图,△A2B3C3为所作,A3(5,3),B3(1,2),C3(3,1);22.(10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E分别在AB,AC上,CE=BC,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F,连接EF.(1)补充完成图形;(2)若EF∥CD,求证:∠BDC=90°.【分析】(1)根据题意补全图形,如图所示;(2)由旋转的性质得到∠DCF为直角,由EF与CD平行,得到∠EFC为直角,利用SAS 得到三角形BDC与三角形EFC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得证.【解答】解:(1)补全图形,如图所示;(2)由旋转的性质得:∠DCF=90°,∴∠DCE+∠ECF=90°,∵∠ACB=90°,∴∠DCE+∠BCD=90°,∴∠ECF=∠BCD,∵EF∥DC,∴∠EFC+∠DCF=180°,∴∠EFC=90°,在△BDC和△EFC中,,∴△BDC≌△EFC(SAS),∴∠BDC=∠EFC=90°.23.(10分)已知△ABC与△DEC是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①所示,连接AE,DB,试判断线段AE和DB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所示,连接DB,将线段DB绕D点顺时针旋转90°到DF,连接AF,试判断线段DE和A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Rt△BCD≌Rt△A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2)证明△EBD≌△AD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解答】解:(1)AE=DB,AE⊥DB,证明:∵△ABC与△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EC=DC,在Rt△BCD和Rt△ACE中,,∴Rt△BCD≌Rt△ACE,∴AE=BD,∠AEC=∠BDC,∵∠BCD=90°,∴∠DHE=90°,∴AE⊥DB;(2)DE=AF,DE⊥AF,证明:设DE与AF交于N,由题意得,BE=AD,∵∠EBD=∠C+∠BDC=90°+∠BDC,∠ADF=∠BDF+∠BDC=90°+∠BDC,∴∠EBD=∠ADF,在△EBD和△ADF中,,∴△EBD≌△ADF,∴DE=AF,∠E=∠F AD,∵∠E=45°,∠EDC=45°,∴∠F AD=45°,∴∠AND=90°,即DE⊥AF.。
第四章 图形变换之轴对称

第四章图形变换之轴对称下面给出几种常考虑要用或作轴对称的基本图形(1)线段或角度存在2倍关系时,可考虑对称;(2)有互余、互补关系的图形,可考虑对称;(3)角度和或差存在特殊角度的,可考虑对称;(4)路径最短问题,基本上运用轴对称,将分散的线段集中到两点之间例题精讲例1 如图,在△ABC中,∠B=22.5°,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DF⊥AC于F,并与BC边上的高AE交于G.求证:EG=EC.例2 (1)如图a,把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的B′处,点A落在A′处.若AE=a、AB=b、BF=c,请写出a、b、c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2)如图b,Rt△ABC中,∠ACB=9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A′DB=()(3)如图c,等边△ABC的边长为1,D,E分别以AB,AC上的点,将△ADE沿直线DE折叠,点A落在点A′处,且点A′在△ABC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4)如图d,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M、N分别是AD、BC边上的点,将纸片的一角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A落在MN上,落点记为A′,折痕交AD于点E,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则A′N=;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上距DC最近的n等分点(n≥2,且n为整数),则A′N=(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a b c d例3如图,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的中点E处,点A落在F 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长.例4在四边形ABCD中,AB=30,AD=48,BC=14,CD=40,∠ABD+∠BDC=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5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连接AC,BC=CD,∠BCAˉ∠ACD=60°,求证:AD+CD≥AB。
例6问题:已知△ABC中,∠BAC=2∠ACB,点D是△ABC内的一点,且AD=CD,BD=BA.探究∠DBC与∠ABC度数的比值.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1)当∠BAC=90°时,依问题中的条件补全右图;观察图形,AB与AC的数量关系为;当推出∠DAC=15°时,可进一步推出∠DBC 的度数为;可得到∠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为;(2)当∠BAC<90°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DBC与∠ABC度数的比值是否与(1)中的结论相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例7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1)实践运用: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在⊙O上,∠ACD=30°,B为弧AD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的最小值为.(2)知识拓展: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例8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M 是BC 边上的中点,且∠AMD=90°,试判断AB+CD 与AD 之间的大小关系。
小学数学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图形变换旋转-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先观察,再填空.图形①绕O点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得到图形④;图形②绕O点______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③.【答案】90 逆【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旋转.【解答】图形①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④;图形②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③.2.【答题】将图形A先绕点O______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______个方格到图形B的位置.【答案】逆 6【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首先将图形A的三个顶点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6个方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首先将图形A的三个顶点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到图形1的位置;再将图形1向右平移6个方格得到图形B.画图如下:3.【答题】图形2可以看作把图形1绕O点______时针旋转______度,再向下平移______个方格,最后向______平移______个方格得到的.【答案】顺 90 1 右 6【分析】根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图形1绕点O按顺时针旋转90°后,向下平移1个方格,再向右平移6个方格即可得到图形2.【解答】解:图形2可以看作把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1个方格,最后向右平移6个方格得到的.4.【答题】图①到图②的位置,是图①绕点O______时针旋转了______度,再向______平移______个方格,最后向上平移______个方格得到图②.【答案】顺 90 右 4 1【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解答】图①到图②的位置,是图①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度,再向右平移4个方格,最后向上平移1个方格得到图②.5.【答题】如图,长方形A绕点O______时针旋转______度得到长方形B.【答案】顺 90【分析】根据旋转的概念可知,长方形A绕点O按顺时针旋转90度可以得到长方形B,据此解答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如图:长方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长方形B.6.【答题】图形2看作是图形1绕点______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再向右平移______个方格,最后向下平移______个方格得到的;图形3看作是图形______绕点______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再向下平移______个方格,最后向左方向平移______个方格得到的.【答案】A 90 1 1 2 B 90 1 1【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解答】图形2看作是图形1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1个方格,最后向下平移1个方格得到的;图形3看作是图形2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1个方格,最后向左平移1个方格得到的.7.【答题】图形D看作是图形A绕点______逆时针旋转______度,再向______平移______个方格得到的.【答案】P 90 下 2【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解答】解:图形D看作是图形A绕P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2个方格得到的.故答案为:P,90,下,2.8.【答题】看一看,填一填.图形B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得到的;图形C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得到的;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C绕点O顺时针旋转______度得到的.【答案】90 90 90【分析】旋转的要素是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据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图形B可以看作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图形C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9.【答题】如图,图形①绕点______逆时针旋转______度就可以和图形②组成一个长方形.【答案】B 90【分析】根据旋转图形的特征,图形①绕B点按逆时针旋转90°和图形②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解答】解:如图,图形①绕B点按逆时针旋转90°就可以和图形②组成一个长方形.10.【答题】一个图形绕同一点顺时针旋转180°和逆时针旋转180°后,得到图形的方向和位置相同.()【答案】✓【分析】根据旋转的特征,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某点的位置不动,其余各部分均绕此点按相同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旋转得到的图形互相重合,即得到图形的方向位置相同.【解答】根据旋转的特征,一个图形绕同一点顺时针旋转180°和逆时针旋转180°后,得到图形的方向和位置相同.故答案为:✓.11.【答题】把一个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后与原图形重合.()【答案】×【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把一个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360°后与原图形重合,依此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把一个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360°后与原图形重合,原题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2.【答题】按照下图变化规律,第4个图形是().A. B. C.【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找规律.【解答】由图可知,图中的三角形依次逆时针旋转90°,旋转90°得到.选B.13.【答题】下图中,(),可使两个图形合成一个长方形.A.把图甲绕A点顺时针旋转90°B.把图乙绕A点顺时针旋转90°C.把图甲绕B点逆时针旋转90°D.把图乙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图形的旋转.【解答】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的方法:①找出原图形的几个关键点所在的位置;②根据对应点旋转90°,对应线段长度不变来找出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点;③顺次连接所画出的对应点,就能得到旋转后的图形.将图乙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图形刚好和图甲合成一个长方形.故选B.14.【答题】图形B是由图形A通过()得到的.A.平移B.旋转【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旋转.【解答】旋转就是物体绕一个点向某一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由图可知,图形B是由图形A通过旋转得到的.选B.15.【答题】下面的图形中,()不能由上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A. B. C. D.【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认识平移与旋转.【解答】平移时,物体或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过旋转中心的所有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也相同;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无论怎么平移或旋转,阴影部分与圆一直位于对角线位置,所以不能由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故选B.16.【答题】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ABEF旋转到长方形ADNM的位置,那么是绕()旋转的.A. 点AB. 点BC. 点CD. 点D【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认识旋转.【解答】由图可知,长方形ABEF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长方形ADNM的位置.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xy
x' y'
A
A 10 26 2 0 0 20 13 1 A '
B
10
10
0
0 .5
0
=
20
5
1
B
'
C 20 10 0 0 1
40 5 1 C '
20
A’
10 B
C
B’
C’ x
图4.2 不等比例变换
10 20 30 40
2. 对称变换
对称变换可分为对坐标轴、±45°线和原点的对称变换。
1. 比例变换
比例变换是让点的x,y坐标各乘以一个比例因子,其变换 公式为:
x' = ax
y' = dy
因此,可令比例变换矩阵Ts为:
Ts=
a
0
0
0 b 0
0
0
,则:[X
1
Y
a
1]
0
0
0 b 0
0
0
= [ax dy 1] =
[X'
1
Y'
1]
其中a,d分别为x,y方向上的比例因子(a,d>0)。讨论:
xy
x” y”
A 10 26 1 1 2 0
10 46 1 A "
B 10
10
1
0
1
0
=
10
30
1
B"
C 20 10 1 0 0 1
20 50 1 C "
变换后的图见图4.6。
变换的结果是X坐标不变,而Y坐标产生一增量bx,使原 来平行于X轴的线倾斜θ角且tgθ= x/bx = 1/b。当b>0时,没+Y 向错切;b<0时沿–Y向错切。
2. 对任意直线的对称变换
设任意直线的方程为AX+BY+C=0,直线在X轴和Y轴上
的截距分别为–C/A和–C/B,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α,α
=arctg(–A/B)。对任意直线的对称变换由以下几个步骤来完 成:①平移直线,使其通过原点(可以沿X轴平移,也可以 没Y轴平移,这里以沿X轴平移为例),变换矩阵为:
上述的五种变换可用统一的变换矩阵形式来实现,我 们把它们叫做基本变换。但是,有些变换仅用一种基本变 换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由两种或多种基本变换组合才能实 现。这种由多种基本变换组合而成的变换称之为组合变换, 相应的变换矩阵叫做组合变换矩阵。
1. 绕任意点旋转变换
平面图形绕任意点P(Xp,Yp)旋转α角,需要通过以下几 个步骤来实现:
法实现平移变换。为此,我们把2×2矩阵扩充为3×2矩阵,
即令:
a b
T
=
c
d
k m
但这样又带来新的问题,二维图形的点集矩阵是n×2 阶的,而变换矩阵是3×2阶的,根据矩阵乘法规则,它们 是无法相乘的。为此,我们把点向量也作扩充,将[X Y] 扩充为[X Y 1],即把点集矩阵扩充为n×3阶矩阵。这样,
0 0 1
对三角形ABC进行旋转变换(θ= 60°):
xy
A 10
B
10
C 20
26 1 cos60 sin 60 0
10
1
sin 60
cos60
0
10 1 0
0 1
=
x' y'
17.516 21.66 1 A'
3.66
13.66 1 B'
1.34 22.32 1 C'
旋转变换的结 果见图4.7所示。
但2×2的变换矩阵T不适合于平移变换,因为平移变 换必须满足下面的关系:
x' = x + △x
y' = y + △y
这里△x,△y是平移量,应为常数,但是应用上述2×2变换 矩阵对点集进行变换:
[x
y]
a
c
b
d
= [ax+cy
bx+dy] = [x' y']
而这里的cy ,bx均非常量,因此用2×2的变换矩阵无
矩阵运算
图形旧点集 × 变换矩阵
图形新点集
4.1 几何变换
4.1.1 几何变换的齐次坐标法
对于二维图形,点集矩阵为n×2。由矩阵乘法运算
可知,一个n×2的点集矩阵[X,Y]和一个2×2的变换矩阵
T=
a
c
b
d
相乘,则有:
[X Y]
a
c
b
d
= [ax+cy
bx+dy] = [X' Y']
这里,[X' Y']为变换后的坐标。变换矩阵中a,b,c,d 可取不同的值,可以实现旋转、对称、错切、缩放等变换, 从而达到对图形进行变换的目的。
yA
A’
C’
20
B’ 600
10 B
C
图4.7 旋转60°的结果
x
-20 -10 0 10 20
5. 平移变换
平移变换矩阵为:
1 0 0
1 0 0
Tt =
0
1
0
,则 [x
y
1]
0
1
0
=
[x+k
y+m
1] = [x'
y'
1]
k m 1
k m 1
例如,令k = 10,m = 10,对图4.1中的三角形ABC作
点集矩阵与变换矩阵即可进行乘法运算。
[x y 1]
a b
c
d
=
[ax+cy+k
bx+dy+m]
k m
令变换矩阵中的b,c = 0,a,d = 1,就得到平移变
1
换矩阵:
Tt
=
0
k
0
1
,则有:
m
1 0
[x y 1]
0
1
= [x+k y+m] = [x' y']
k m
这里k,m分别为X,Y方向的平移量。
(1)对坐标轴的对称变换
点对X轴对称应有:X'=X,Y' = –Y,则变换矩阵为:
1 0 0
1 0 0
Tmx
=
0
1
0
, 即 [X
Y
1]
0
1
0
= [X –Y 1] = [X' Y' 1]
0 0 1
0 0 1
点对Y轴对称应有:X' = –X,Y' = Y,则变换矩阵为:
1 0 0
1 0 0
yA
30
对+45°和–45°的对称 变换的图形见图4.5所示。
20 B C 10
10 20 x
图4.5 对+45°和–45°的对称变换图 形
3. 错切变换
错切变换的变换矩阵为:
1 b 0
1 b 0
Tsh
=
c
1
0
, 则: [X
Y
1]
c
1
0
0 0 1
0 0 1
= [x + cy bx + y 1
0
0
1
,即 [X
Y
1]
0
1
0
1 0 0
0
0
=
[Y
X
1] = [X'
Y'
1]
1
对–45°线的对称变换,应有X' = –Y,Y' = –X,变换矩
阵为: 0 1 0
0 1 0
T m,-45 =
1
0
0
,
即
[X
Y
1] 1
0
0
= [–Y
–X
1] = [X'
Y'
1]
0 0 1
0 0 1
为使二维变换矩阵具有更多的功能,可将3×2变换矩 阵进一步扩充为3×3阶矩阵,即:
a b p
T=
c
d
q
k m s
其中,a、b、c、d 四项用于图形的比 例、对称、错切、旋转等基本变换;k、 m用于图形的平移变换;p、q 用于图形 的透视变换;s用于图形的全比例变换。
4.1.2 二维基本变换
第4章 图形变换
在实际绘图应用中,经常要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如 几何变换、投影变换、窗口视区变换和视向变换等。这些 变换的实质是改变图形的坐标位置。一个图形的最基本要 素是点,点构成线,线构成面,而体是由若干面构成的, 因此,只要改变了图形的各点坐标位置,整个图形也就完 成了变换。
在二维空间中,可用(x,y)表示平面上的一点,在 三维空间中则用(x,y,z)表示空间一点。因此,可以 用点的集合(简称点集)来表示一个平面图形或三维立体, 写成矩阵的形式为:
x1 y1
x1 y1 z1
x
2
y
2
x
2
y2
z
2
x 3 y 3
x3 y 3 z3
..
..
...
...
...
x n y n , x n y n z n
这样便建立了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的数学模型。 由于图形的点集可用矩阵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对图形的 变换可以通过相应的矩阵运算来实现,即:
1 0 0
1 0 0
Tmo=
0
1
0
,即
[X
Y
1]
0
1
0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