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的关系
内脏脂肪等级计算依据

内脏脂肪等级计算依据内脏脂肪是指存在于腹腔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它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内脏脂肪等级是一种衡量个体腹部肥胖程度的指标,也是判断患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内脏脂肪等级的计算依据、意义和控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脏脂肪等级的计算依据内脏脂肪等级的计算主要依据是腹部肥胖与内脏脂肪的关系。
常见的测量方法有CT、MRI和超声等技术。
其中,CT检查是目前最准确的测量内脏脂肪等级的方法。
通过扫描腹部,可以得出内脏脂肪等级与腹部脂肪面积的比例。
二、内脏脂肪等级的意义内脏脂肪等级的高低与个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增加患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内脏脂肪积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等,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因此,监测和控制内脏脂肪等级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控制内脏脂肪等级的方法1.合理饮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含纤维丰富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
2.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减少腹部脂肪和内脏脂肪的积聚。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消耗大量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谢水平。
3.控制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内脏脂肪的堆积。
此外,减少压力、戒烟限酒也有助于控制内脏脂肪等级。
4.药物治疗:对于内脏脂肪等级过高且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
例如,一些降脂药物可以帮助调节脂代谢,减少内脏脂肪的积聚。
总结起来,内脏脂肪等级的计算依据主要是腹部肥胖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其意义在于判断个体健康状况和预测慢性疾病风险。
为了控制内脏脂肪等级,我们应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整生活方式,并在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等措施。
通过科学有效地控制内脏脂肪等级,我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脂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

脂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它代表着人体代谢出现了异常和失调。
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和内脏脂肪的堆积,还伴有控制肥胖的困难和不良的心血管事件。
然而,这些异常都和脂代谢异常有关。
脂代谢异常主要指血脂水平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的异常。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体内主要的脂类沉积物,HDL则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可以从动脉壁中清除胆固醇。
当这些脂质水平发生改变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地增加。
高脂血症是脂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的水平过高。
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饮食、遗传、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
许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除了高脂血症以外,低HDL胆固醇水平也是一种重要的脂代谢异常。
HDL胆固醇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血脂,因为它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
如果HDL胆固醇水平太低,会增加患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大风险因素。
如果甘油三酯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的风险。
高甘油三酯水平可能是肥胖、饮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代表。
脂代谢异常显然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着密切关系。
当血液中的含脂量过高时,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根据多项研究发现,脂代谢异常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由10-20%提高至约40-50%。
同时,脂代谢异常还会引起糖代谢异常,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为了预防代谢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和疾病风险,进行个性化的脂代谢异常调整。
首先,要控制饮食。
我们应该遵循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此外,保持体重和运动,也是预防脂代谢异常的重要方法。
心理压力和吸烟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因素,需要克制。
总之,脂代谢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注意调整饮食、保持体重、运动和控制不良生活习惯,以预防和控制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同肥胖类型患者血清代谢指标与内脏脂肪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肥胖类型患者血清代谢指标与内脏脂肪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毛维维; 伊桂叶【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5【总页数】4页(P1-3,8)【关键词】肥胖类型; 中心性肥胖; 代谢指标; 内脏脂肪指数【作者】毛维维; 伊桂叶【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内分泌与肾脏功能代谢科上海 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现已证实是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最近有研究表明,不同肥胖类型患者的机体炎症状态与代谢异常程度不一,导致预后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中心型肥胖(即腹型肥胖)与代谢异常的关系尤为密切,该领域也愈发引起学者的关注[2-3]。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及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等均是以往反映肥胖情况常用指标,但均存在局限性。
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是一种综合BMI,WC,WHR及血脂等的新型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内脏脂肪分布及功能,但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仍鲜有报道[4]。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不同肥胖类型患者的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探讨其VAI的相关性,为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肥胖患者,共110例。
入组标准:①均符合2006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5]中的肥胖诊断及标准;②年龄≥18岁;③排除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其中男性58例,女性5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8.5±5.3岁;同时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7±4.8岁。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貌问题,还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内脏脂肪作为肥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内脏脂肪的特点、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内脏脂肪内脏脂肪是指位于腹腔内部、环绕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
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更加深层,包裹着脏器如肝脏、肾脏和胃肠等。
内脏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但其中也含有其他细胞类型,如脂肪细胞、白细胞和间质细胞。
内脏脂肪与健康的关系由于内脏脂肪的特殊位置和生理功能,其对健康的影响远不止于仅仅影响外貌。
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会引起全身慢性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这些促炎因子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腰围和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
一些人群,尤其是亚洲人,即使其体重正常,但腹部肥胖和内脏脂肪过度积累的状况,也会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也与脂肪肝、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
内脏脂肪的测量方法内脏脂肪的准确测量对于研究和临床诊断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内脏脂肪测量方法:1.MRI扫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精确测量内脏脂肪的方法。
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取腹腔内脏脂肪的详细图像。
2.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腹部是测量内脏脂肪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以量化腹腔内脏脂肪的体积。
3.腰围测量:通过简单的腰围测量,可以初步判断腹部脂肪的积累程度。
腰围大于男性102cm、女性88cm,就属于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过多的范畴。
内脏脂肪的调控机制内脏脂肪的积累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内脏脂肪的积累存在关联。
如瘦素受体基因(LEPR)和脂联素基因(ADIPOQ)等。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研究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研究随着近几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供应的丰富,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肥胖不仅仅是外表的「肥胖」,它还引入了更多疾病和健康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脏脂肪沉积带来的危害。
人体内脏脂肪是指存储在腹腔中的脂肪,即使是身材瘦弱的人,内脏脂肪也可能很多。
多年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过程密不可分。
本文将就内脏脂肪和人体代谢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什么是内脏脂肪?内脏脂肪又称为腹内脏脂肪,是指存储在人的腹腔中的油脂。
这个部位的脂肪大多位于腰部和脏器周围,包括腹主动脉旁、肾周、髂外动脉周等。
国际医学界认为:成人腹腔内脂肪含量对健康影响很大,男性以超过100克、女性以超过70克为警戒线。
太多的内脏脂肪可以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部疾病和癌症,因此关注内脏脂肪对于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脏脂肪的形成原因人体的脂肪是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脂肪和葡萄糖等物质来得到营养,并会分解为能量使用。
但如果人体的能量消耗少于摄入量,多余的营养物质则会被存储起来,形成脂肪。
脂肪的形成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饮食习惯,另一个是基因。
饮食习惯:过度摄入高脂、高糖和高胆固醇的食品是导致内脏脂肪增多的主要原因。
例如,常吃快餐食品、甜品、炸物、含糖饮料等会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增多。
基因:有科学证据,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腹部暴躁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形成内脏脂肪,因为这些人体内新成年代谢中合成和降解脂肪的能力较低。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内脏脂肪沉积位置的主要影响是对人体代谢带来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腹部的脂肪会影响激素分泌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过程密不可分,会影响人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首先,内脏脂肪会降低代谢率,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内脏脂肪会导致体内雌激素和葡萄糖水平下降,使人体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对人体代谢率产生严重威胁。
其次,在身体脂肪数量相等时,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人身体内的内脏脂肪可能更多。
瘦人就不会患上脂肪肝吗

瘦人就不会患上脂肪肝吗引言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发生在肝脏中,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含量的异常增加。
然而,一般认为脂肪肝与肥胖有关,人们普遍认为瘦人不会患脂肪肝。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了解瘦人是否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
什么是脂肪肝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含量的异常增加。
正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在5%以下,当脂肪的含量超过5%时,就被称为脂肪肝。
脂肪肝可以分为两类,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长期滥用酒精引起的,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则与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有关。
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现如今,肥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许多研究都显示了肥胖与脂肪肝之间的密切关系。
肥胖者患脂肪肝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肥胖会改变身体内脂肪的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堆积,从而引发脂肪肝。
此外,肥胖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升高,进一步诱发脂肪肝。
瘦人也可能患上脂肪肝虽然脂肪肝与肥胖关系密切,但瘦人并非完全不会患上脂肪肝。
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脂肪肝发生率也并不低。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代谢异质性”。
瘦人可能有较高的内脏脂肪含量。
内脏脂肪是指堆积在腹腔内的脂肪组织,它比皮下脂肪更具代谢活性,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此外,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使瘦人患上脂肪肝的风险增加。
例如,一些人天生就对脂肪的代谢有缺陷,他们即使饮食健康,生活习惯良好,仍然可能患上脂肪肝。
如何预防脂肪肝预防脂肪肝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下是一些预防脂肪肝的方法:1.控制体重:减少超重和肥胖对脂肪肝的危害。
2.健康饮食:选择健康的饮食,摄入适量的纤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限制高脂肪食物和糖分的摄入。
3.戒酒限糖:限制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4.运动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和热量,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4211··论著·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段绍杰1,刘尊敬2,陈佳良3,姚树坤4*【摘要】 背景 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
目的 探讨LAP 和VAI 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 对MS 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 患者249例(MS 组),非MS 患者459例(非MS 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 及相关生化指标。
根据LAP、VAI 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 及其组分发生率。
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 受试者MS 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 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LAP 和VAI 与成年人MS 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 's V =0.585、0.577)。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 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 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 预测MS 发生风险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 (0.795,0.867)〕、0.825〔95%CI (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 预测MS 发生风险的AUC 分别为0.887〔95%CI (0.834,0.940)〕、0.886〔95%CI (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
单纯腹型肥胖与血脂代谢关系

i
20 1 2- ̄-
【中图分类号 】R589
单 纯 腹 型 肥 胖 与血 脂 代 谢 关 系
【文献标 识码 】A
王 平 曾竹 青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1—0114—01
【摘要 】目的:探讨单 纯腹 型肥胖患者 中腰 围与血脂代谢关 系。方法:对体重指数 (BMI) <24k ̄m2的 130例 分为腹 型肥胖及非腹型肥胖 两个组 ,测定 各血脂 指 标。结果 :I.腹型肥胖组腰 围、腰臀 比及 BMI均显 著高于非腹型肥胖 组。2.腹型肥胖 组 TG和 LDL—C显 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 ,腹型肥胖组 HDL—C显著低 于 非腹型肥胖组 。经协 方差校正 BMI后 ,LDL—C在 两组之间 比较仍有 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 :腰 围与体 重指数与血脂各指标 均具有 显著相 关性 ,且腰 围的相 关 系数 值 均大于体重指数 的。结论 :即使 BMI正 常,腹型肥 胖者血脂指标仍与腰 围相 关联。
抽空腹 8~l2小时静脉血 ,测定 FBG、TG、TC、HDL—C、LDL—C,采用 自动 生化 状 况调查研 究 的大样本 数据 得到 :BMI正 常情况 下 (<24ks /m2),男 性腰 围 ≥
分析仪测定 。
85cm 占 7.2% ,女性腰 围> ̄80em占 9.7% … 。所 以 ,我们不 能忽视 这样 一组人
象在 空腹状态下测量 身 高、体 重 、腰 围 (肋骨 下缘 至髂 前上 棘之 间 的 中点 的径 营养 差 、低 出生体重 和体力活动少等 。其 中腹型肥 胖可能是 由于 内脏脂肪 蓄积
线)、臀 围(股骨粗隆水平径 线)及静息 下血 压 ,以上均 重复 测量一 次后 取均值 。 与胰 岛素抵 抗的关系 ,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异 常。2002年 中国居 民营养 与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8 9
f i b r i n o e n a s a b a s i s f o r i t s e l e v a t e d l e v e l s i n o b e s e f e m a l e a d o l e s - g ] ,2 , c e n t s[ J .Am J P h s i o l E n d o c r i n o l M e t a b 0 0 2,2 8 2 ( 4) y E 8 9 9-E 9 0 4. [ ]O ,W , 1 2 l d r e n J a l l e n t i n L, G r i L,e t a l .M o c a r d i a l d a m a e i n - g p y g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t h r o m b i n i n h i b i t i o n i n u n s t a b l e c o r o n a r a r t e r y y ] ,2 ) , d i s e a s e[ J . E u r H e a r t J 0 0 3, 2 4( 1 8 6-9 3. [ ] 买买提 · 阿 不 都 热 依 木 , 阿 西 彦 · 麦 合 木 提 , 阿 米 娜 · 卡 依 1 3 ] 尔 . 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临床研究 [ J . ) :2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 0 0 9,1 8( 1 9-3 1.
( ) 收稿日期 :2 0 1 1-0 9-2 4
· 康复论著 ·
肥胖者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的关系
蒋建家 , 曾又晓 , 林振忠 , 孙炳庆 , 苏劲波 , 牟伦盼 , 曾志雄
摘要 : 目的 : 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 方法 : 选择首次就诊的 1 6 3 名单纯性 肥 胖 病 人 。 采 用 C T 测定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 0 1 2年1 0 月第 2 1 卷第 5 期 C h i n J C a r d i o v a s c R e h a b i l M e d O c t o b e r 2 0 1 2, V o l 2 1N o . 5 c r e a s i n s u r f a c e e x r e s s i o n o f e n d o t h e l i a l a d h e s i o n m o l e c u l e s b g p y ] s t i m u l a t i n r o d u c t i o n o f e n d o t h e l i a l n i t r i c o x i d e[ J .M i c r o v a s c g p ,2 ) :1 R e s 0 0 3,6 5( 2 1 8-1 2 4. [ ]F 9 u k u d a D,K a w a r a b a a s i T,T a n a k a A,e t a l .L e s i o n c h a r a c - y :a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c u t e m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n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w i t h i n - y g ] ,2 ) :4 t r a v a s c u l a r u l t r a s o u n d[ J .H e a r t 0 0 1,8 5( 4 0 2-4 0 6. [ ,M 1 0] M i l l s J a n s f i e l d M, G r a n t P.E l e v a t e d f i b r i n o e n i n t h e g , m a l e r e l a t i v e s o f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r e m a t u r e c o r o h e a l t h - p p y ] ,2 :1 n a r a r t e r d i s e a s e[ J . E u r H e a r t J 0 0 2, 2 3( 1 6) 2 7 6- y y 1 2 8 1. [ ]B 1 1 a l a o a l P, S w e e t e n S,M a u r a s N. I n c r e a s e d s n t h e s i s r a t e o f g p y
) mm / / 、总胆固醇 [ / 胖组甘油三酯 [ T G,( 1 . 6 9±1 . 5 1 o l L比 ( 2 . 6 7±2 . 6 1)mm o l L] T C, ( 5 . 0 7±1 . 0 3)mm o l L )mm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 比 ( 5 . 6 5±1 . 1 9 o l L] 水平显著升高 ( P<0 . 0 1) HD L-C, ( 1 . 1 7±0 . 4 8)mm o l L )mm / ) 。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 腹腔内 脂 肪 面 积 与 T 比 ( 1 . 0 2±0 . 2 2 o l L] 水平显著降低 ( P<0 . 0 5 G 呈正相关 ( r= ) , 与 HD ) 。 结论 : 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 0 . 2 3 5,P=0 . 0 0 3 L-C 负相关 ( r=-0 . 1 6 2,P=0 . 0 3 9 关键词 : 肥胖症 ; 脂肪组织 ; 高脂血症 )0 文章编号 :1 0 0 8 0 0 7 4( 2 0 1 2 5 4 8 9 0 3 - - - :1 / . i s s n . 1 0 0 8-0 0 7 4. 2 0 1 2. 0 5. 1 0 D o i 0. 3 9 6 9 j / , , a t i e n t s i a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v i s c e r a l f a t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l i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o b e s e J I A N G J i a n Z E N G Y o u x i a o - - p j p p , , ,MO , / / , i n a n L I N Z h e n z h o n S U N B i n S U J i n b o U L u n Z E N G Z h i x i o n D e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A f f i l i a t e d - - - -p - q g g g p g y , , , F i r s t H o s i t a l o f u a n z h o u C i t o f F u i a n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u a n z h o u F u i a n 3 6 2 0 0 0, C h i n a p Q y j y Q j :O : : A b s t r a c t b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v i s c e r a l f a t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l i i d m e t a b o l i s m.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j y p p o f 1 6 3p a t i e n t s w i t h o b e s i t f i r s t v i s i t e d w e r e e n r o l l e d . C T w a s u s e d t o m e a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u r e i n t r a a b d o m i n a l f a t a r e a .A c u r e - - y p , c o r d i n t o i n t r a a b d o m i n a l f a t a r e a a t i e n t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v i s c e r a l o b e s i t r o u i n t r a a b d o m i n a l f a t a r e a≥ - - g p y 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