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新闻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奖项。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都是业内知名的新闻奖项,它们的获奖作品不仅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有很高水准,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启示,无疑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重要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对于新闻报道的范围和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南方周末》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都是对新闻报道的重要认可。
《南方周末》在报道《世界上最难吃的米线》时,深入调查了云南米线的原产地,揭露了当地米线生产的肮脏环境和不卫生的生产过程。
这些报道不仅在新闻价值上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启示了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注重事实的调查和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报道,要善于深入挖掘事实的内在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闻从业者要善于从获奖作品中学习取经,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愿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服务。
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对我国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的启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新闻解释与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建构研究”(15CXW019)。
[作者简介]李薇(1982-),女,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季水河(1954-),男,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对我国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的启示李薇1,2,季水河1(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摘要]我国新闻特稿要充分发挥其文体优势,在我国新闻文体中争得一席之地,可以从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的叙事策略中借鉴五大经验:1.叙述者零聚焦为主、新闻见证者内聚焦为辅的多种叙事视角;2.核心事件复线与卫星事件藕型相交的事件序列形态;3.“人情味”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4.现代社会的英雄神话原型叙事范畴;5.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叙事底线原则。
[关键词]新闻特稿;叙事策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中图分类号]I207.9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5)10-0102-05在美国,“特稿”指用文学手法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特殊文体①。
由于我国新闻界对“特稿”赋予的内涵更广,本文使用“新闻特稿”一词将研究对象界定在与美国特稿特性一致的这类文体范畴内,即从公共传播者(Common Carrier )视角,在非虚构原则下,创造性使用文学性叙事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殊文体。
此类“新闻特稿”在我国至今发展不过20年,相较于美国特稿,叙事策略显得单一。
当都市报上的新闻特稿蓬勃兴起之时,不少作品又走上了一条“很差劲的文学”虚构加煽情的不归路,本应坚守的新闻原则荡然无存。
我国新闻特稿要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其文体特有的优势,在我国新闻文体中争得一席之地,从美国特稿的经典作品中不断吸取有益的叙事策略十分必要。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已近90年历史,它一直在美国众多新闻奖项中处于毫无争议的霸主地位,普利策特稿写作奖(the Feature Writing Category )于1978年成为其成员之一。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文学价值解析

有深 意 , 有 些热 闹非 凡但 绝不 平 庸 世俗 , 它们 的作者 都是 文 学 高手 ,懂 得 如 何让 特 稿 的报 道 产 生戏 剧 的 效果 , 如 何 让 特稿 内容 的情 节 自然 地展 开 , 他 们 善 于 运 用 冲突 来产 生 特效 ,并且 能 够 勇敢 地 在叙 事 的 过
、
文 学 艺 术 的 渗 入
相较 于 普通 的告 知性 的 新 闻报 道 ,新 闻特稿 有 着 自己独 有 的特 色 。首 先 , 特稿是 一 种有层 次有 深度 的新 闻报 道 .它 的 主题 既有 一 定 的社 会 代表 性 又对 大众 有 着 重要 而深 刻 的启 发 意 义 ; 其次 , 特稿 的题材 紧 随社 会 的发 展 ,新鲜 的内容 能 够充 分 地 引起 读 者
关 注和 共 鸣 在 全世 界 处 于 主导 地位 的美 国新 闻 传 媒 也深 受 新 闻特 稿 的影 响 。 “ 从 总体 上来 说 , 维 护 美 国的 内外 政 治路 线 ,宣扬 美 国人 的文化 传 统 和生 活 方式 。 永 远是 美 国记者 和作 为 记 者 ‘ 裁判 的评选 人 共 同取舍 新 闻的标 准 。 ” l 2 但是 , 每一种 评奖 都是 一种 指 挥棒 , 自从 1 9 7 9年 美 国新 闻 最高 奖 项— — 普利 策 新 闻奖设 立 “ 特 稿 写作 奖 ” 起, 特 稿 在美 国引起 了“ 报 纸 杂 志化 、 新 闻特 稿化 ” [ 3 3 的趋势 , 一 时 间发 展势 头锐 不 可 当, 不 仅 被 国际 新 闻界 所关 注 , 而 且极 大地 影 响着 全 球新 闻报 道 的发展 方 向
一
。
新 闻真 实性 的情 况 下 。对 新 闻内容 和 报道 方 式做 出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文学价值解析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文学价值解析作者:董理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5期【摘要】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于1979年设立了“特稿写作奖”,每年的获奖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热捧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获奖特稿中理性的研究与感性的叙述展示出了其极强的文学魅力,由此带来的文学欣赏价值对新闻的高效和优质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性;感性;普利策;新闻特稿;新闻传播;新媒体新闻特稿,又叫纪实特稿或纪实稿,《新闻学大辞典》把它定义为一种“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1]由此可见,新闻特稿区别于普通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对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做出了文学艺术化的处理,不仅报道新闻事件的内容,而且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具体细节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都会进行详细的描述,做到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特稿由于内容饱满,并有大量的细节和情感穿插其中,能够生动传神地将新闻综合全面地告知读者,因而比普通的新闻报道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在全世界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新闻传媒也深受新闻特稿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永远是美国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的评选人共同取舍新闻的标准。
”[2]但是,每一种评奖都是一种指挥棒,自从1979年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特稿写作奖”起,特稿在美国引起了“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3]的趋势,一时间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不仅被国际新闻界所关注,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一、文学艺术的渗入相较于普通的告知性的新闻报道,新闻特稿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首先,特稿是一种有层次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它的主题既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又对大众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发意义;其次,特稿的题材紧随社会的发展,新鲜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再次,特稿的文字充满文学色彩,其中不乏读者百读不厌甚至可以流传的经典之句。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翻译研究——以《策普的最后一站》为例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t h r o wn o f f t h e p ne a 1 . I t wo u l d b e b e t t e r t o h a v e j u s t a h e a d u p t h e r e l o a d e d wi t h c o n c r e t e o r s a wd u s t t h a n t h i s
件, 具有较高 的专业水平 和诚信度而享有盛誉 。普利策 特稿 奖是 1 9 7 8 年新增 的奖项 , 其评 奖条件是 “ 一篇 杰出 的特稿首
要关 注 的应 该是高度 的文学性 和创造性 ” , 因此特 稿是一 种 反 映真实事件的文学作 品, 与虚构文学作 品既有相 似又有不
g u y Hi s e , wh o d o e s n’ t k n o w t h e f i r s t t h i n g a b o u t i u s t i c e .
[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教育部人 文社科研 究项 目 “ 从功 能翻译理论 的视 角探讨语言模 因幽默 的翻译—— 从语言模 因到文化 复制”( 1 1 Y J C Z H 1 4 6 ) ;2 0 l 1 年 度 黑 龙 江 省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研 究项 目 “ 融合 与超 越 :互 文 性视 域 下 的翻 译 研 究 ”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方毅华贾新2013年03月11日14:40 来源:分享字号【内容摘要】本文以1979年至2011年32篇获奖特稿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四个叙事要素入手,试图发掘并归纳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若干叙事策略及叙事技巧,以期对国内特稿写作提供启示及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学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写作奖,自此,特稿在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新闻理念来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反映的是美国乃至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是我国了解西方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窗口。
从新闻写作来讲,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被公认具有“富有人情味”、“关注弱小”等特点,叙事纯熟,堪称叙事学研究范本。
何谓“特稿”?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叙事,简言之即讲故事,它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行为,这就必然包含行动主体、客体与受体,对应在叙事这一行为中,即为叙事主体、叙事客体与受众。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一、叙事主体:多重叙事者1.多种叙事者,多重叙事功能一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由多种叙事者共同完成的,这是因为新闻是过去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记者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对一切了如指掌,因此,记者需要借力于新闻当事人、相关知情人和权威人士等共同叙事,传递信息,让新闻报道无限趋近真实世界。
换个角度思考,正是由于作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需要作者在同一篇报道中,分情况充当公开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或缺席的叙事者。
另一方面,多种叙事者,又分别承担着多种叙事功能。
缺席叙事者可以让报道看起来更加客观、形象,常见于对话等场景;隐蔽的叙事者除却上述优点,还可以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而公开的叙事者则承担起当事人、相关人无法呈现的资料表述以及背景资料等功能。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_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_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在新闻报道的领域中,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是顶尖记者们的精心创作,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观点、深入的调查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特点和为什么它们如此引人注目。
首先,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闻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报道,还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记者们通过广泛的采访和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证据,展现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其次,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注重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这些作品通常采用生动、精确和有力的语言,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记者们运用丰富的叙事技巧和描写手法,如个人故事、对话,让报道更具有情感和人情味。
同时,他们还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这些复杂的信息。
此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透露出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承诺。
记者们在选择报道的主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关切。
他们关注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政府腐败等重大议题,并希望通过文章的呈现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更是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的呼声。
最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体现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记者们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尊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们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并致力于避免偏见和偏向。
这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使得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成为权威和值得信赖的报道。
总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因其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精彩写作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这些作品以其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报道,塑造了新闻界的精英形象。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价值和重要性。
让我们珍惜这些卓越的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
加州暴旱记
1 2 3 4
5
图片故事:加州暴旱记
《洛杉矶时报》简介
1 2 3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标题
“
《洛杉矶时报》办公地点位于市中心黄金地角, 毗邻市政厅,是一幢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老式 建筑,乍看上去这幢建筑显得老旧、古朴,但 内部的办公区面积的还是相当大。走进大楼大 堂,橱窗内展示的该报的发展历程的一些图片 和文字说明,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该报一百多年 来纪录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老报纸。
”
别人家的干旱
1 2 3
印 度 干 旱
aridity
孩子们走过丹干玛村一家商店,这里的男性有娶“水妻”的传统 巴加特的第二个妻子萨卡莉正在房子外面洗餐具 巴加特的妻子巴哈吉与萨卡莉走路去取水 墙上挂着巴加特与三位妻子的合影 巴加特的第三个妻子巴哈吉正准备外出取水
印 度 尼 西 亚 干 旱
当地时间2014年9月10日,印度尼西亚中爪哇Dukuh 村,当地村的水井均已干涸,因此他们只得依赖于仅剩的 河水用于生活。
aridity
云 南 干 旱
云南省昆 明市寻甸县功 山镇朵马嘎村 群众到濒临干 涸的水塘里取 水
aridity
云 南 干 旱
半年无雨,境内6条河流断流;姜驿乡从2012年10 月13日至今已140多天无有效降雨,人畜饮水困难的村 组达25个,涉及5864人,5526头大牲畜,全乡3380亩 水稻因干旱没能播种,16715亩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 950.9万元。
云南省楚 雄彝族自治州 元谋县。
aridity
云 南 干 旱
云南省寻甸县
aridity
自2009年秋季至今,云南已连年遭遇严重干旱,极 有可能发展成为少有的六年连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方毅华贾新2013年03月11日14: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内容摘要】本文以1979年至2011年32篇获奖特稿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四个叙事要素入手,试图发掘并归纳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若干叙事策略及叙事技巧,以期对国内特稿写作提供启示及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学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写作奖,自此,特稿在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新闻理念来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反映的是美国乃至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是我国了解西方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窗口。
从新闻写作来讲,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被公认具有“富有人情味”、“关注弱小”等特点,叙事纯熟,堪称叙事学研究范本。
何谓“特稿”?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叙事,简言之即讲故事,它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行为,这就必然包含行动主体、客体与受体,对应在叙事这一行为中,即为叙事主体、叙事客体与受众。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一、叙事主体:多重叙事者1.多种叙事者,多重叙事功能一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由多种叙事者共同完成的,这是因为新闻是过去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记者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对一切了如指掌,因此,记者需要借力于新闻当事人、相关知情人和权威人士等共同叙事,传递信息,让新闻报道无限趋近真实世界。
换个角度思考,正是由于作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需要作者在同一篇报道中,分情况充当公开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或缺席的叙事者。
另一方面,多种叙事者,又分别承担着多种叙事功能。
缺席叙事者可以让报道看起来更加客观、形象,常见于对话等场景;隐蔽的叙事者除却上述优点,还可以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而公开的叙事者则承担起当事人、相关人无法呈现的资料表述以及背景资料等功能。
其中,隐蔽的叙事者与缺席的叙事者的作用基本一致,担负着叙述、交流和证实功能;而公开的叙事者通过直接“发声”,表达当事人、知情人、权威人士等等都不能够或不足以表达作者所想要让受众了解的信息或情感,主要承担干预、说服功能。
较之国内特稿,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中,叙事者扮演的角色更为多样,这一点之前也有国内学者进行分析验证。
如艾达在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特稿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考察结果: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普利策获奖者的角色则丰富多样,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旁观者、调查者、参与者,也可能是亲历者。
[1]当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时,作者可以运用隐蔽的叙事者或缺席的叙事者这一身份进行叙述;但当作者扮演的是调查者、参与者、亲历者时,不可避免地就会“现身”叙事作品,也就是公开的叙事者,这也就再次印证了多种叙事者的必然性。
2.主体意识较强,不避讳情感表达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中,不乏作者公开“发声”进行评论这一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者的表现形式。
当其他参与事件的叙事者——当事人、知情人、权威人士等都不能或不足以表达作者所想要让受众了解的信息或情感时,作者往往借用公开的叙事者这一功能,在叙事文本中,直接“发声”,表现为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等。
请看下例:Danielle的故事不在人们的关注范围内,媒体(之前)没有给予一个字的报道,这给希望帮助她的人带来了诸多困扰。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母亲能让亲生女儿在粪便中逐渐虚弱,让她年复一年地忍受饥饿、身上爬满虫子,自己却可以熟视无睹?为什么没人阻止这一切?邻居、政府,他们都到哪儿去了?——2009《窗边的女孩》(贾新译)此处作者公开发声,他的愤慨、不满等情绪,读者都可以清晰地听见、看到、感受到。
此时公开的叙事者发挥“说服”的功能,使隐含作者接受他的叙述,以充满感情的呼吁,达到“干预”的效果。
即便是在《让它飞起来》、《我们的超级航空母舰超级在哪儿?》这样典型的说明性较强的解释性报道中,也不乏作者的慨叹,更不用说事件性较强的特稿作品了。
获奖特稿的作者并不避讳主观色彩的情感表达,从最初到最近的特稿中都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流露。
自然,纯粹的客观是理想状态,但特稿中的主观表达不是隐蔽的,作者也无意隐藏。
这一点不同于国内的特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公开的叙事者的干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事人、相关人甚至是作者本身想要表达却不得的遗憾,也弥补了读者的情感宣泄空白,但这种代替读者思考,甚至代表读者发声的行为依然是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的。
因此这一形式是否值得提倡尚存争议。
3.公开的叙事者,对人称的使用更灵活在国内外特稿中,公开的叙事者较为常见,本身并不稀奇,但在人称使用上,国内特稿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以示客观;而普利策特稿则较为灵活,并不介意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使用。
尤其是第二人称的使用,使得作品对象感、交流感很强,对国内特稿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借鉴。
如《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1982)开篇即称“我们先从两个美国人的感受谈起,这两人相隔两个世纪,但却有着相同的愤慨。
”作者将普通读者与之列为统一立场,称之为“我们”,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之后文章几处再次出现“我”、“我们”和“你”等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这都属于公开叙事者,而且交流感强烈,发挥着交流、引导的功能。
再如:“它(美国的政府)没有形状,你难以用什么表格来图解它。
因为你把总统放在这儿,把国会放在那儿,把司法部分放在第三个地方之后,你到底把实施PL89-306条款的专门委员会安排在什么地方呢?你又如何处置跨部门的“螺纹委员会”呢?或者是负责当下的间冰期小组呢?”这一段中,记者作为公开的叙事者,将读者称为“你”,仿佛面对面的交流,毫无距离感,这种强烈的公开叙事,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而且让叙事者承担了“交流”功能、“情感”功能,引导读者思考,并引发对联邦政府臃肿的规模的负面情绪。
二、叙事客体:因“人”而生动1.“人物”:人物选择与措辞较具人情味一方面,在人物选择上,普利策特稿频繁涉及小人物。
正如《普策的最后一站》作者“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
[2] 据笔者粗略统计,32篇获奖作品(2004年特稿奖空缺)中只有4篇作品的核心人物——1982、1984、1987年度获奖特稿属于非人物特稿,2008年度获奖特稿的新闻人物是“假扮流浪艺人的著名小提琴家”,不属于弱势群体。
除此4篇,其余28篇特稿作品中的核心新闻人物均属于弱势群体,这一比率高达87.5%。
这些“小人物”中以少年儿童、女性和老人居多,可谓弱势中的弱势,其中报道受病痛、贫困、虐待折磨导致受伤、死亡的少年儿童,占13篇;受犯罪伤害和病痛、贫困折磨的女性,占6 篇;受疾病、贫困折磨的老人,占5篇。
与儿童、女性和老人有关的题材总共达到24篇,比例为75%。
[3]另一方面,在描述人物时,尤其是有缺陷的人物时,作者非常注重措辞。
例如1985年《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2001年《戴面具的男孩》、2009年《窗边的女孩》这三篇特稿不约而同地关注了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儿童,但作者都力避“残疾”等字眼。
《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1985)的核心人物咔尔文?斯坦利生来即为盲人,但作者通篇极少用到blind(盲),题目也以“A Boy of Unusual Vision”代替。
《面具下的男孩》(2001)的主人公戴姆一出生就是残疾人,随着年龄增长,面部畸形愈加严重,危及他的正常生活和生命,戴姆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手术,最终虽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但终究是“看起来好多了”,记者在制作题目时,使用“The Boy behind the Mask”,代替了“残疾”或“畸形”等词,尽量避免刺激。
再如《窗边的女孩》(2009)一文中,记者同样没有采用“智障”或“残疾”等词,而是以极其普通的字眼,“The Girl in the Window”来描述Danielle。
2.“事件”:同样关注“人”的力量个人在西方文化里深受重视。
在美国,新闻记者写新闻往往喜欢从人的角度切入,在新闻报道里突出个人,他们深信重视个人的报道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吸引受众,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可以说是人情味的真正由来。
[4]“新闻因人而生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始终在践行这一点。
即便不是人物特稿,如事件特稿等也都非常重视人物的力量,常常以个人角度切入,关注普通个体,以吸引受众。
如较新的2011年《“玛丽”号渔船的毁灭》这篇事件报道,以个体开篇,类似电视镜头的情节片段:凶猛的波涛不断敲打着Jose Arias。
在一阵忙乱后,他准备弃船,刚把救生衣的拉链拉到喉咙口处,冰冷的大西洋海水就开始渗进来,夺走他的体温。
寒冷侵袭着他,他脑海里一片混乱。
在海上颠簸的他已然晕了头,分不清方向。
一个巨浪打来,夜空仿佛在他面前展开、又滑走了。
星星装在一个个水桶里,不停地溢出来,掉进海里。
救救我。
请救救我。
他对着女神Guadalupe祈祷着。
(贾新译)对于渔船的毁灭这一事故,作者开篇不是描述这件事,也没有关注渔船,而将目光锁定在人物Jose Arias身上,关注他的行为、情绪,一开始就让人仿佛置身现场,体会着Jose Arias的痛苦与绝望,具有打动人心、让人身临其境的力量。
这与国内特稿的写作实践与理念不尽相同。
我国新闻写作较为注重“整体”或“集体”的力量,当然近年来国内特稿也开始更多关注个体命运,但仍不及西方特稿根深蒂固地关注个体重于关注整体。
三、叙事视角:多变而流畅1.叙事多为零焦点视角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均是由多种叙事视角完成,其中,零焦点视角的应用最为普遍,这与新闻的特性有关,更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特稿的选题内容有关系。
在1979~2011年间的32篇获奖作品中,有22篇属于负面报道,占68.75%,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践行了美国新闻界“揭丑”的传统,因而要求记者在深度上开掘,这就势必涉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专业知识等,而这些背景资料在某一特定人物知晓的范围之外,只能通过零焦点视角来叙事。
而其余10篇正面或中性的作品,分别涉及战争遗留问题(1980)、移民问题(2007)、种族问题(1992、2000)、社会(1983、2008)、科技方面(1984、1987)、穷人义捐(1996)[5],这些问题除却1983、2008、1996有较为单纯的新闻事件外,都是长期以来的复杂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采用零焦点叙事来完成宏大的叙事成为一种必然。
需要指出的是,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中,由于报道类型不尽相同,叙事视角的采用也有差别——知识性较强或带有科普意味的特稿作品中,全知视角占主导位置;事件性较强的特稿作品,内焦点视角和外焦点视角使用比重有所上升,零焦点视角的使用多在背景资料描写、相关专业知识介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