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颁发给在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作品中具有卓越表现的人士。

而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也是对在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作品中具有杰出贡献的人士的表彰。

虽然两个奖项都致力于评选出卓越的新闻作品,但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这两个奖项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

普利策新闻奖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普利策新闻奖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非常重视,这些报道可能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报道。

而中国新闻奖则相对注重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更加强调新闻报道的直观和易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不同,美国新闻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在中美文化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报道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注重和对新闻报道工具和技术的规定上。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美两国的新闻文化差异,促进中美两国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视听2020.09|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3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关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推荐参评作品的通知》将调查性报道归为深度报道作品。

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才将调查性报道从深度报道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评选项目①。

然而这种“待遇”只持续了5年,2019年的中国新闻奖又重新将调查性报道纳入“通讯与深度报道”这一评选项目中。

笔者通过整理中国记协网公布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找到23篇调查性报道,自2014年到2019年,每年获奖作品数量分别为1、2、4、7、3、6,这6年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情况有一定的波动,影响获奖的因素是什么?在目前的新闻业态下,优秀的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中国新闻奖对调查性报道的价值取向如何?笔者对这6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以上问题。

一、调查性报道分析与发现(一)获奖数量和趋势在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间,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有7篇新闻获得调查性报道奖项,占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的2.43%,达到这6年的顶峰;2019年虽然也有6篇之多,但是获奖占比不大,只占1.71%;近两年的势头有下降的趋势,成绩并没有2017年灿烂。

表12014—2019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数量和趋势表由表1看出,2017年是一个拐点。

2014—2017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数量逐年增加,占比也是持续增长,但是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下幅度下降。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总数逐年增加,而造成2017—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断崖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媒体的发展。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当年就有50件融媒体作品获奖,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数的17.6%,主流新闻奖重心也随之向新媒体和融媒体偏移。

虽然新闻奖获奖名额逐年增长,但是媒体融合作品参评数量的“暴增”给传统媒体新闻作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作者:朱胤梦来源:《银幕内外》2019年第01期摘要:灾难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材。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等原因,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在选题角度、画面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2008-2017近十年获得新闻摄影奖的作品为例,进行统计梳理,并简单地总结归纳了中美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

灾难新闻摄影意义重大,中国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局限,本文从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中得出一些思考,对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摄影;中国新闻奖普利策奖;比较分析;差异一、灾难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中所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即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是从新闻摄影题材的角度去定义的。

从新闻的题材人手,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而用新闻摄影的手段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就是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传播,即本文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新闻类奖项,两个奖项都设有关于新闻摄影的获奖项目。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出发,对比分析归纳出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主要是在内容题材、画面表达、选题角度和拍摄地区的差异。

二、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分析(一)中国新闻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4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新闻摄影。

笔者对2008年至2017年获中国新闻奖有关灾难新闻摄影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1):2008至2017近十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共有89幅,表1对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共有19幅,占比約为2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国和美国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两个国家新闻行业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两个奖项的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新闻报道水准和影响力,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启示,以期对新闻行业有所帮助。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其获奖作品往往涵盖了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深度报道。

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深度报道:中美贸易战下的中国出口企业》详细解析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展现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具体影响,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水准。

还有获奖作品《纪实报道:百年革命路——红军长征之路》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纪实报道,从多个侧面还原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其获奖作品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和深度报道。

2019年度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震撼全球的伊斯兰国报道》对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还原了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道主义危机,展现了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对国际社会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还有获奖作品《劳工幽灵》对全球范围内的劳工剥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揭露了国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对劳工的剥削和压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新闻报道水准和影响力,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这些获奖作品都非常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非常严谨,避免了因主观因素导致的报道失真和偏颇现象。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于1917年起设立,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颁发。

而中国新闻奖则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要奖项,于1981年设立,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

两者虽然都是新闻界的奖项,但在评选标准、传统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在中美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之处。

在评选标准上,普利策新闻奖更加强调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在获奖作品的选择上,注重作品的调查性、公共服务性、多角度报道、独立性等方面的特点。

而中国新闻奖更加注重新闻作品的主旨、正确性、时效性与社会效果。

在评选过程中,更注重作品的正确性与时效性,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凸显其重要性。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新闻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反映了两国在新闻报道中对于真相、公共服务和独立性的不同侧重点。

在传统背景上,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通常是属于知名报纸、杂志或新闻机构的记者或编辑。

这些新闻作品往往是从事深度报道、调查新闻、分析报道等类型,常常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行业责任。

而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可以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的新闻机构,也包括社会各界的新闻从业者。

这些新闻作品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和社会效果,体现了新闻报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在文化意义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性、文化品味和新闻业道德。

这些新闻作品往往体现了美国新闻的多元性和独立性,反映出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新闻传统。

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更注重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实效性,更多地关注新闻报道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新闻的功能性和宣传导向性,也反映出中国的新闻传统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作者:魏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
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
一、样本选取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

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
(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
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

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这两项奖项中,灾难性报道每年获奖均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状态,每届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年份,往往对应着前一年发生了较大的灾难。

如中国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第九届(21篇)、第十四届(28篇)、第十九届(48篇)、第二十一届(22篇),分布对应着1998年长江洪灾、2003年非典型肺炎、2008年汶川地震与南方雪灾、2010年玉树地震与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难。

普利策新闻奖中亦是一样,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第74届(4篇)、第86届(5篇)、第90届(3篇)分别对应着1989年海湾地区地震、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等影响巨大的灾难。

(二)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倾向性对比
本文统计时将倾向性分为三类,对样本的倾向性进行界定:①正面,即积极赞扬的报道,积极弘扬宣传灾难中的感人事迹、英雄人物,颂扬政府政策或领导关怀等;②中性,即客观报道,报道的倾向性较不明显,重点还原灾难现场、过程等;③负面,即问责批评的报道,主要是追究真相,提出批评等。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正面报道占了57.333%,中性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别占了31.111%和11.556%。

可见中国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大部分的倾向性为积极正面。

作者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发现这些正面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积极弘扬宣传灾难中的感人事迹、英雄人物,颂扬政府政策及领导关怀等。

而在灾难性报道获奖作品多即对应较大较多灾难的年份,正面倾向性的往往占绝对的比例,如第九届21篇获奖灾难性报道中正面报道占了15篇,第十四届28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20篇,第19届48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41篇,第二十一届22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15篇。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灾难性报道,中性报道占到77.419%,占绝大部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别占19.355%与3.226%。

对比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报道大部分为正面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绝大部分为中性客观报道;两个奖项中负面报道都是占最低的比例,分别为11.556%和3.226%。

(三)两项奖项中对不同类型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作者在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对不同类型的灾难的报道时发现,不同类型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会有差别。

1、对非人为原因的灾害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对国内的自然灾害的131篇报道中,正面报道有93篇,占
70.992%,占最大比例,而倾向性不明显的客观报道占23.664%,负面报道占5.344%。

同样的
非人为原因的灾难还有疾病疫情,此类报道的22篇中,同样是正面报道占最大比例,占
72.727%。

总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国内各类非人为原因的灾难时,正面报道占最大比例。

据作者分析,这些正面报道主要是树立救灾英雄、宣扬灾难中的人性光辉等内容。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对自然灾害的16篇报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中性的客观报道,为68.75%,但正面报道亦占到25%,也是不低的比例。

而有关疾病疫情的一篇报道,则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报道。

总之,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各类非人为原因的灾难时,客观中性报道占最大比例。

2、对重大事故等以人为原因为主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本文统计中的重大事故包括火灾、矿难等以人为原因为主的各类灾难,关于对此类灾难的报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47篇。

其中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分别占到
29.787%、36.170%、34.043%的比例,倾向性不明显的客观报道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负面的报道,据作者统计,这些负面报道主要包括对事故真相的问责、对相关责任单位提出批评等。

样本中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关于重大事故的报道有11篇,正面报道与中性报道分别为2篇和9篇,中性的客观报道占到81.818%的比例,为最大比例。

3、对交通事故等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影响较大的交通事故也属于灾难,如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关于此类重大的交通事故有19篇,其中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分别占的比例为
26.316%、57.895%、15.789%。

可见中性的客观报道是占最大的比例,其次为正面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中关于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有3篇,全部为中性报道。

4、对国外灾难的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6篇是关于国外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报道,其中5篇为客观报道,1篇为正面报道,这篇正面报道是赞扬中国对印尼海啸中受灾国家的帮助。

样本中选取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全部是关于美国国内的灾难的报道,关于国外的主要是战争的报道,由于本次统计未囊括战争报道,因此未能从样本中分析得出对其对国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1]陈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研究[J],中国商界,2009(05).
[2]许梦婷巩雪.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看中美新闻价值观差异[J],编辑之友,201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