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摘要】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是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获奖作品代表着新闻报道的优秀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就其对新闻报道和媒体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国家大事,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则更注重深度调查和独立见解。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各自的优点值得借鉴,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促进媒体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对于增进国际新闻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获奖作品分析, 异同比较, 新闻报道, 媒体发展, 启示, 价值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两大新闻奖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评选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推广优秀的新闻作品,促进中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国际新闻奖项,被视为全球新闻行业的“奥斯卡”,评选范围涵盖了新闻报道、摄影、音频、视频等多个领域。

两者奖项的设立和运作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和历史,但都体现了对新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备受关注,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一种优秀范本和标杆,对于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规范新闻行业的秩序意义重大。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往往注重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报道内容贴近民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

获奖作品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生动,能够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新闻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奖项。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都是业内知名的新闻奖项,它们的获奖作品不仅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有很高水准,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启示,无疑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重要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对于新闻报道的范围和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南方周末》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都是对新闻报道的重要认可。

《南方周末》在报道《世界上最难吃的米线》时,深入调查了云南米线的原产地,揭露了当地米线生产的肮脏环境和不卫生的生产过程。

这些报道不仅在新闻价值上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启示了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注重事实的调查和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报道,要善于深入挖掘事实的内在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闻从业者要善于从获奖作品中学习取经,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愿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服务。

2009年普利策社论型漫画奖评析

2009年普利策社论型漫画奖评析
观、 形象 , 以可 以突破语 言和地域的限制 , 所 为更多 的受众所 、 认知 。 史蒂夫 ・ 布林经常运用一些幽默而又不失讽刺效果的的
揭露性新 闻一 向是普利策奖获奖新 闻作 品的特征 ,就评 论性漫画奖方面也是一样 。史 蒂夫 ・ 布林 今年的获奖作 品中 ,
绝大部分属于批评性 内容 , 中性或赞扬 、 激励性一类 的 , 寥 标题来揭示深层意义 。以视觉形象为主 ,文字起 到辅助 的作 寥 无几。以其 中一幅反映北京奥运会的漫画为例 : 五环旗帜象征 用 , 以强化视觉形 象所产生 的艺术效果 。 用
史蒂夫・ 布林毕业于美 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获得政治学
脑和犀利的眼光 , 善于将宏大的主题具化为戏剧化的情节 , 然
学士学位 。作为顶尖 的大学漫 画家 ,史蒂夫获得多项漫画大 后 以生动的形象传达给读者 。这样产生出来 的政 治漫 画比普 奖 。19 98年 4月 , 布林首次获得普利策奖 的社论漫画奖 , 他最 通 的新闻照片更真实 、 更深刻 。
砭时弊 , 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观点 自由交流的平 台。 在他 的获
奖作品中 : 议题上 既有从大 的方面批评美对伊拉克 、 阿富汗等 国际问题 的漫画 ,也 有从小处着手讽刺一些不合适的生活方 式、 生活习惯 等。 评论性漫画初衷就在 于影响公众舆论 、生动地描绘新 闻 事件。史蒂夫 - 布林的题材源于新 闻事件和生活 , 在注重宏观 方 面的同时 , 更擅长通过个案来引导大家关注社会 问题 。 另外 受众不 仅仅关心 国家大 事, 方方 面面的现 象 、 势 、 趋 事态等都 是他们关注的, 以评论的议题也 自然是大小兼备 的。 所
三 、 法 巧妙 手
的《 纽约世界报》 的彩色滑稽 连环漫画《 黄孩子》 。尽管漫画对 普利策旗下 的报纸有重要意义 ,但是普利策奖一开始并未设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分析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分析
以回家,梅根则还要在 医院呆上十天,第二天 ,她要 接受胸部 、 肘部 、 膝部 的皮肤移植手 术, 她 受不 了这种 离别, 忍不住哭 了起来。亚 当则尽量控制 自己不哭 出来。
作 品的背景是 1 9 8 8 年 6月 2 1日, 一次严重 的丙烷爆炸 摧毁 了沃尔特一家 , 导致父亲 比尔和两个孩子严重灼伤 。 《 科 罗拉多斯普林斯 电讯公报》派 出了记者戴夫 ・ 柯廷对这一家 子人进行 了为期几个月 的报道,主要是报道孩子们的生活。 作者戴夫 ・ 柯廷在五个月 中随 时随地跟着孩子们 , 细致入微 地观察到 了他们生活中每一细节 , 用性格化和冲突 的文学技 巧 ,写成 了一篇极好的新闻作品 。 笔者 所截 取 的这 一部分 是描 述亚 当与梅根在被灼 伤后 的生活场景描写 。 如果事先不知道作品 的归属 , 估计大部分 的人都会把这段作 品当成小说中的 内容。 笔者截取 的这段 内 容开篇就用 “ 三 四层厚 的亮 晶晶的彩色装饰 品” 来描绘 了圣 诞树 的样子 ,同时在这段话中,笔者综合运用 了比拟 、倒叙 等修辞手法 ,接下来主体部分 以一连 串的 “ 心理描写 ”对被 灼伤后的二人进行 了详尽了描述, 这些作 品所 阐述 出来 的内
容大多 以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来体现, 这些作 品所拥有的 、 或 者这些作品的 内容体现大多来源于 内容的体现。 只有具有深
厚扎实根底的作者才能对作品的文学性描述的那 么详尽, 这 是作 品本身的魅力 ,也是作品文学性的效用。 在文 学性方面还 较有代表 的作 品还 有 1 9 9 2年 的作 品 《 格 雷池 的礼物 》 。这篇作 品描绘的是 “ 描写种族隔离政策下 不平等世界中的…位黑人和一位 白人之 间的感情 , 对于一个 来 自美国南方的作家来说, 没有 比这更富挑战性的主题 了。 ” 作者抒 发了对于 自已童年 的黑人 女佣兼伙 伴 的真情 。作者 说 , 虽然 “ 她 曾经是我们的女佣 ” ,但是她教给 了我一个作 家所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尽力客观 公正、深入 本质地去观察我们生存的这个 世界。 在我认识到她是多么的 高 尚无畏和感到多么感谢她之前 ,格雷迪一直在这样做 。 ” 作者认为 ,这个黑人女佣有 “ 一颗 自由和博爱 的心灵 ” ,这 是“ 一个娇 生惯养 的 白人 男孩 ,在那个冷酷 的城市、暴虐的 时代所能得到的最为珍贵 的礼物 ” 。这篇特稿 中作者对二人 之间的深厚感情 的描 绘,也是极致文学 功底 的体现 。 笔者选取这 两篇作 品作为高度 的文学性 的代表作 品分 析,主要是想说明,在获奖的 3 3篇特稿 作品中,文学性是 无处不在的,作品的文学性为作品增添 了丰 富的艺术特色 , 这 些 年 获 奖 的 特 稿 写作 奖 作 品完 全 摆 脱 了传 统 新 闻撰 写 呆 板、严 谨的文风 。各种修 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的创造性运用 , 不仅仅吸 引了读者 ,而 且还 能营造 出和读者平 等交流 的氛 围,增强说服效果 。当然高度的文学性所采用的前提是:必 须能强化论证 效果。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作者:袁德玉来源:《传媒》 2017年第22期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奖设立于1985年,是为通过长期积累起来足够的新闻素材和一手资料,向受众提供对某一话题或事件全面客观、权威有力的调查解释的优秀作品设立的奖项。

将社会的黑暗面挖掘并呈现给受众,是调查性报道的根本宗旨所在。

正如普利策所讲的,“新闻记者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

”这无疑是对调查性报道价值最精准的诠释,借助调查性报道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学的本质内涵。

北京时间2017年4月11日,第101次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来自《查尔斯顿邮报》的《西弗吉尼亚阿片类药物泛滥导致死亡》报道赢得了调查性新闻奖。

该报道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新闻作品中崭露头角,不仅是因为其揭露性、深度性的内容,而且还因为其数据化呈现、人文化关怀、多元化形式等。

对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入手,探讨其呈现的特色,以进一步把握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方向。

独立性题材,揭露性报道就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题材范围而言,所有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揭露性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新闻学范畴中,独立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就是说新闻媒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完全独立,不受政治权利和其他任何主体左右。

普利策调查性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许多都涉及了公权部门,而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新闻报道独立性理念。

如2016年获奖的《狂乱、危险而隐秘:佛罗里达州精神病院里的暴力现象》,由《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和《坦帕湾时报》的三名记者经过一年时间,揭露了佛罗里达精神病院的混乱与灾难,抨击了政府的不作为,为弱势群体的生命和人权大声疾呼。

该新闻作品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可作为一篇独立的深度报道。

第一部分对佛罗里达州六家精神病院管理混乱、经费匮乏、暴力泛滥的问题进行了整体叙述;第二部分深入全面地展现了精神病院监管部门刻意隐瞒信息的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部门隐藏信息的目的和达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了一名精神病患者被人为虐待后致死的悲剧;第四部分指出政府宁愿花费大量金钱让违法的精神病人学习相关法律常识,也不愿意通过医疗手段让病人恢复正常,最终导致当事人精神二次伤害的问题;第五部分讲述了一位精神病患者因纵火被判入狱,但刑满后没有机构愿意收留,而法律又规定他不可以回家,最终导致他无处可去。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新闻学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胡然【摘要】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本文从分析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入手,对社论奖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美国优秀社论的优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社论奖选题自1917 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就被誉为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仅囊括新闻类作品,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奖项,但其中新闻类奖项占比例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它们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几乎囊括了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催生出新的报道观念,同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观照和反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突出的贡献。

普利策获奖社论更是秉承诉诸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对美国国内以及涉及美国的国际事务进行讨论,选题大到政治,小到家庭,全面展现了美国的关注点。

研究普利策获奖社论的选题,对于研究普利策奖,窥见美国全貌,理解美国新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本土性普利策获奖社论在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广泛性,大到讨论战争(1917WarHas Its Compensations),小到探讨是否应该订立法律废止大腿舞(1999 Donacute;t stopfree speech, just enforce the laws),严肃与轻松并存,在选题范围上并没有限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选题广泛,普利策获奖社论大多局限于讨论国内问题。

伴随着受众日益高涨的关注身边事的兴趣和报纸本地化趋势的加强,社论的选题越来越多的局限于所在州、县的事务上,这很好的诠释了接近性原则。

例如在2013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中,两位作者用10 余篇文章,探讨皮纳拉斯县因为受到反氟化物者以及茶党保守派的压力,拒绝在水中添加氟化物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并最终扭转了公众对于氟化物的看法,促成了该州委员会的再次投票,使得氟化物再次成为该州水中的添加剂。

浅析普利策小说奖对“美国性”的建构与再生产

浅析普利策小说奖对“美国性”的建构与再生产

浅析普利策小说奖对“美国性”的建构与再生产一、道德功用与工作伦理:美国文学的新教精神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徒的稳健节制、诚实可信、全力以赴投身事业及简朴生活等价值观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追求积累财富却无意于财富带来的尘世愉悦,以此求得至善(summumbonum),希冀成为上帝的选民,这种来自新教的伦理不仅推动了美国等国家、地区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还为资本主义赋予了一种精神。

而新教精神,作为美国性的核心,在普利策小说奖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奖项对于健康生活风貌的坚持与新教文化提倡的禁欲克己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小说奖最初的标准是:“该小说应最能反映美国生活的健康风貌、美国人的修养及人格之最高标准。

”“健康风貌”意味着鼓励评审选择那些安全、保守的作品,在这种标准下只有教科书式的小说才符合评审要求。

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中反对瓦尔特·比桑特(Walter Besant)把“有意识的道德目的”(conscious moral purpose)视为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

他写道:“艺术问题是如何写作的问题,而道德问题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你怎么能够轻易将这二者统一起来呢?”“有意识的道德目的”一词暗指一部作品中应有明确的善恶之分。

对小说的道德要求意味着文学作品对人性的讨论最终都应以“人性本善”为落脚点,人生的困惑一定能得到解答,对社会现象的谴责都要以该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收场。

专业的推荐委员会成员在这一教条的束缚下,需要审查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评选标准显然不利于提高小说奖的文学性,评审委员认为尤其“健康”一词对他们的评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束缚。

一则普利策漫画奖获奖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则普利策漫画奖获奖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国) ” 的轮船 , 一位船 长 , 四位 船员 。本 图包 括 四个 及物性行 为 过程 : 一、 船长和身 边 的男 女船员 奋力 舀水对轮船 施救 。这 是

二、 多模态语篇分析
韩礼德 的功能语 言学理论提 出语言具有 三种纯元功 能 , 即 表述经验事实 的概念功能 、 表示人 际沟通 的人际功 能以及表示
艘标有“ u s A( 美 国) ” 的船只 即将沉没 , 船长和身边两名船员 正在积极施救 , 而另两名船 员则一 副事不关 己的样子 , 一名抽

个系统全面 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 , 对 图像 的意义表达 方式进 行 了探 讨。在 国 内, 很 多语 言学 家也 对多模 态语 篇 分析 的 理 论、 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等进行 了探讨 , 如: 张 德禄 、 李 战子 、 朱 永 生等。本 文主要 以李 战子提 出的多模 态语篇 的社会 符号 学 框 架为基础 , 对一则普 利策评论性 漫画奖获 奖漫画进行 分析 , 旨在揭 示多模 态语篇中言语符号与 视觉 符号共建意义 的方式 , 并希望此文 能对 大家解读漫画作品起到一定 的帮 助。
语篇衔接 的语篇 功能 。这三 种功 能可 以来 解释语 言是 如何表 达意义的。克瑞斯和勒文认为 , 这三种元功 能不仅适用 于语言
系统 , 也适用 于人类 的任何交 际系统 。多模态语 篇与只包 含语 言符号的语 篇一样 , 也 同时具有这三种元 功能。
在分 析多模 态语 篇时 , 非语言符号系统 的分析 方法与语 言 符 号系统 的分析方法是相 同的。克瑞斯 和勒 文在《 阅读 图像》
第2 7卷第 1期
2 0 1 4年 1 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B E 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作者:————————————————————————————————日期: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新闻学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胡然
【摘要】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本文从分析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入手,对社论奖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美国优秀社论的优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社论奖选题
自1917 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就被誉为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仅囊括新闻类作品,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奖项,但其中新闻类奖项占比例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它们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几乎囊括了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催生出新的报道观念,同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观照和反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突出的贡献。

普利策获奖社论更是秉承诉诸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对美国国内以及涉及美国的国际事务进行讨论,选题大到政治,小到家庭,全面展现了美国的关注点。

研究普利策获奖社论的选题,对于研究普利策奖,窥见美国全貌,理解美国新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本土性
普利策获奖社论在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广泛性,大到讨论战争(1917WarHas Its Compensations),小到探讨是否应该订立法律废止大腿舞(1999 Donacute;t stopfree speech, just enforce the laws),严肃与轻松并存,在选题范围上并没有限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选题广泛,普利策获奖社
论大多局限于讨论国内问题。

伴随着受众日益高涨的关注身边事的兴趣和报纸本地化趋势的加强,社论的选题越来越多的局限于所在州、县的事务上,这很好的诠释了接近性原则。

例如在2013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中,两位作者用10 余篇文章,探讨皮纳拉斯县因为受到反氟化物者以及茶党保守派的压力,拒绝在水中添加氟化物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并最终扭转了公众对于氟化物的看法,促成了该州委员会的再次投票,使得氟化物再次成为该州水中的添加剂。

不可否认的是,普利策社论奖中也有少数关于外国事务的文章,例如1934 年获奖系列社论中的关于德国的评论,1955 年冷战期间的If the RussiansWant More Meat……等,但美国本土的选题还是普利策获奖社论的主要着眼点。

二、表现延续性
与国内的新闻评论不同,普利策获奖社论往往着眼于对一件事件的系统完备的报道,做到有始有终。

普利策获奖社论往往在探讨一个地区的治理或一个地区问题的产生时,并不是用一篇报道叙述事件来龙去脉,提出改进意见就宣告结束,而常常是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以线性的方式呈现事件的解决,同时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路径,或者点明问题解决进程中的障碍,促进问题主体的更好发展。

例如2010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作者连用9 篇文章,对南达拉斯的社会治理进行了探讨。

当论及南达拉斯糟糕的治安现状时,作者首先对该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他预测了治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碍,提出不能让政治因素干扰治理的进行。

伴随着改善措施的进程,作者又从新的法律条文的实施看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但作者并没有在这里停下,他又对治理的新进展进行了报道,给出下一步建议。

除了对治理全景的把握,作者还提出了治理重点难点——西南购物中心的可能方案。

两个月后,作者继续报道了南达拉
斯立法议程的最新进展。

在下一篇文章中,因为突发的枪击事件,作者又及时分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警察对需要改造的公寓所有者进行包庇是造成南达拉斯枪击事件众多,治安混乱的原因之一。

在选举的前一周,作者对高速公路的改造引起的争议进行分析,呼吁人民选择好的领导人。

在最后一篇社论中,作者痛心于南达拉斯选民的低选举参与率,呼吁达拉斯的选民行使手中的权利,确保南达拉斯的未来。

至此,获奖系列社论才画上句点。

可以看出,作者不仅积极关注南达拉斯的社会治理,为当地民众清晰地画出了改革的路线图,预测了改革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更从立法、政治等层面对南达拉斯的改革提出期望和建议。

这组获奖社论既保证了系统研讨、展示南达拉斯的问题(面上展示),也做到及时更新解决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民众适当的引导(线上跟进),更能在其中突出重点难点(点上突破),呼吁民众的关心和注意,是一组极佳的作品。

三、呈现公众性
美国新闻界在社论撰稿人的道德准则中明确的提出了“社论撰写人应勿为个人利益撰写评论”,而普利策在传统上就要求社论作者站在公众的角度理论。

①无需质疑,其获奖社论都突出的展现了公众性。

获奖作品作者往往站在人民的角度,从良心和道义出发,思考和判断问题,以批判的理性去引导民众舆论。

无论议题大小,只要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个论题就能成为获奖社论的选题。

19 世纪时,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计划在优胜美地峡谷和海奇-海奇峡谷各建一个水库,保证人民的饮用水供水。

然而在1984 年,优胜美地峡谷成为国家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水库的建设自然作废。

但海奇-海奇峡谷却成功建起了水库。

在2005 年的普利策获奖系列社论中,《萨拉门托蜜蜂报》没有只看到海奇-海奇峡谷水库所带来的巨大的饮用水便利,而是发现了海奇-海奇峡谷巨大的自然生态价值。

它耐心的劝说对于自己观点并不感兴趣的民众,拆除水库,改变水系,恢复海奇-海奇峡谷的自然景观。

最终成功的劝服了持相反意见的民众,促使加州政府作出了拆除海奇-海奇峡谷水库大坝的决定。

四、体现时代感
好的社论能够促使人民行动起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也意味着社论必须做到针砭时弊,与时俱进。

普利策社论不仅能够做到在问题出现之后及时报道,更会主动出击去发现社会问题。

自普利策社论奖开始颁发到1972 年,与种族问题有关的议题在社论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如1920年获奖评论Law and Jungle,对以私刑处死黑人犯罪嫌疑人事件,提醒人民尊重法律,不以肤色断人。

1927 年的We Submit 就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移民、和平主义者尼古拉·萨科和巴托洛缪·范泽蒂的案件进行讨论,驱使自由派人士对美国制度是否健全提出质疑。

② 1928 年的Our T om 对三K 党发起战争,1957 年的What a Pricefor Peace 指责暴动开除黑人学生,1962 年Perfetely Capable of Closing Ole Miss 谴责密西西比州暴力违抗联邦禁止种族隔离的法令等。

对于正视和反对种族隔离的讨论越来越清晰,指向越来越明确,谴责越来越明显。

1973 年开始,种族问题开始逐渐退居二线。

更广泛的题材进入普利策社论奖评审的视野。

同性恋问题、女权主义等以前被视为禁区的话题也开始受到评委青睐。

如2001 年以同性恋夫妇民权联盟作为议题的系列获奖社论。

同时,有关自然遗产、环境健康、少数群体等方面的议题也进入公众视野。

如1996 年以加拿大公司在黄石公园附近采矿造成污染为议题而获奖的系列社论,2002 年获奖作品以精神病患露宿街头为议题等。

普利策社论奖作为普利策奖中最早一批设立的奖项,已经走过百年历程。

但在百年中,其选题坚守本土,立足公众,着眼时代,呼唤自由、平等与正义的精神从未改变。

正是由于选题富有针对性,在社论的写作上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才更有可能做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得以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引人注意的是,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往往对一个议题下足功夫、孜孜以求,主动推进议程和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我国的社论往往集中于研究理论问题,单一成篇,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并没有跟踪意识,不会主动观察跟进问题的解决情况,自然在传播效果上与普利策社论获奖作品相比较弱,这需要我国社论在选题上从美国普利策社论奖上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沃尔特·李普曼、詹姆斯·赖思顿:《新闻与正义(修订版)》[C]《.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5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