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防治知识

丙肝防治知识

丙肝防治相关知识

1、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丙肝的。丙型肝炎一般通过血

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2、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可以通过以

下方式预防: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

及时包扎破损伤口;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

3、丙肝患者日常康复中,一定要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要喝

酒,不要剧烈运动,患者的饮食、起居也应当保持比较有规律的状态,不要过度劳累,饮食应适度,以清淡为主。同时,还应当定期进行丙肝检测。

4、丙肝是可以治愈的,只要通过规范治疗,丙肝治愈率很

高。

5、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酸呈阳性。如

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只需要定期随防观察即可。

肝炎的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3.02.25 活动地点:大红沟卫生院 活动形式: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肝炎的防治 组织者:甘春生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农牧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30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12种150份 活动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 疾病。目前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在目前已被确认的5种主要型别的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预防措施 甲、戊型肝炎 1)饮用水管理:自来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也要定期消毒,不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粪便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用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要生食贝壳类水产。 4)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一管一消毒。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丙、丁型肝炎无疫苗特效预防 活动总结及评价: 1、活动开展顺利,较完整、圆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人员都能积极参与,接受教育、重视健康。 3、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4、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知识 5、促进了我院宣传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填表人:把玉财负责人:甘春生填表时间:2013.02.25

丙肝相关知识

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 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一、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勺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

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HCV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 性传播。 3. 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 其他途径见于15%- 30%勺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肿瘤防治知识讲座

肿瘤防治知识讲座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口死亡的第一二位原因。在人的一生中,每5个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然而6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60~70%以上的早期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所以癌症又是不可怕的,关键在于无癌早防,患癌早治。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癌症防治知识,现就大家关心的问题阐述如下: 一、什么是肿瘤?什么是癌症? 肿瘤人体某部位的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使一个或几个细胞的基因受到损伤产生突变,然后这些细胞不按人体需要不受人体控制地活跃地无限制地增生,这些无限增生的细胞常常在一起形成肿块,这就是肿瘤。 肿瘤分两大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常统称之为癌症)。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除在要害部位占位有影响外,一般对健康和生命没有危害。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与人体争夺营养,产生有害代谢产物,破坏人体正常器官组织结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会夺人生命。恶性肿瘤又分癌和肉瘤,癌发病率占多数,肉瘤仅占10%,但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危害更大。 二、什么人会(易)患癌? 下列人群具有较高患癌风险: 1、年龄:3~6岁儿童肿瘤高发,40~60岁为患癌高峰; 2、性别:除女性特有癌外,男性多于女性; 3、遗传:与癌症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有更高患癌风险,临床上偶然可见高癌家族现象。如母亲患过乳癌,其女患癌风险高3倍。 4、区域:我国北方上消化道癌发病较高,东南沿海及江南肝癌发病较高,两广鼻咽癌发病较高; 5、不良嗜好: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5倍;饮高度者酒上消化道癌多发(酒精本身并无致癌性,是酒精对内脏损伤引起的慢性炎症导致癌变); 6、生活习惯和态度:大便每天少于一次者肠癌发病率升高,性乱性频者宫颈癌发病率升高,不生育或生育后不喂奶者乳癌发病率升高; 7、肥胖:肠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发病率较高; 8、癌前病变:口腔、消化道、外阴阴道粘膜白斑、慢性炎症病理报告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巴氏三级、萎缩性胃炎、宫颈息肉、肠道多发性息肉、乳腺囊性增生等等极易转变为癌,称之为癌前病变; 9、病毒感染:鼻咽癌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肝癌发病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宫颈癌发病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恶性淋巴瘤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10、慢性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5年以上患肝癌的风险较高,长期不愈合的溃疡癌变率很高; 性格孤僻、内向、自卑的人比性格开朗、乐观、自信的人癌发病率高;离婚、丧偶、家庭不和睦、受过精神创伤的人癌症发病率也会升高。 三、症癌会传染吗 这种现象叫做癌症聚集现象,或叫高癌家族,其引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家族遗传倾向,即家族成员身体里存在倾向致癌的遗传基因缺陷,这种人对致癌因素更敏感,更容易发生癌症;二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享用相同的饮食结构,摄入较多同样的致癌物质,如地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第17条: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在第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红丝带——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感染了HIV病毒后通常会进入一个无症状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液艾滋病抗体检测为阳性,这样的人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HIV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为8~10年。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当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逐步受艾滋病病毒破坏而导致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时,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HIV感染者就发展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特殊性,主要是因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

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发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肿瘤和感染是艾滋病的主要死因艾滋病的治疗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的药物。但已有较好疗法,可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性病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一个协同因素,已被许多流行病学、生物学及人群中干预研究所证明。 三、艾滋病的流行特征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美籍阿根廷游客)。1989首先在云南发现经静脉注射吸毒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血液传播通过静脉注射毒品的人共用未经过消毒的注射器;输用未经过艾滋病抗体检测的供血者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或器官移植;注射器或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母婴传播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不会传播的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空气(包括咳嗽和打喷嚏)、饮水、食物握手、拥抱、浅吻、办公用具等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等公共设施和公用工具传播。吸血昆虫如蚊子、跳蚤、虱子不传播艾滋病有防护的照料、护理艾滋病人不会感染艾滋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预防行动——癌症知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四期 2014年04月

预防行动——癌症知识讲座 主讲人谢清玲 第一部分癌症的危害及防治形势 一、癌症的危害 因为环境恶化、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和生活情绪长期紧张、慢性病史、癌症家庭史的影响,癌症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一份全球报告资料显示:慢性病来势汹汹,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一杀手。过去,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癌症预防控制知识、缺乏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导致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多数已到了中晚期;加上现代医学至今仍对根治中晚期癌症缺乏良策,因此病死率很高。据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每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我国每年癌症发病病例200万,死亡150万,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在0-64岁人群中,每死亡4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死因的首位。在农村癌症死亡率上升明显高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癌症致残、致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医疗费用上千亿,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已将癌症等疾病防治列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当前癌症防治形势 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痊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命的质量的。 2、我国癌症防治的总体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癌症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而有限的癌症防治资源又大多用于癌症患者的中晚期治疗,重治轻防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此外,农村的癌症防治工作异常薄弱,对高发地区癌症的严重危害缺乏有效的对策,影响健康公平性的体现。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12期全解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十二期 2014年9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4年9月13日活动地点:16楼会议室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国民健康素养 组织者:爱卫办、卫生院 主讲人:接受健康教育人数:130人 活动内容: 国民健康素养 活动总结评价: 通过参加此次讲座使大家了解中国公民健康相关方面知识,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此次讲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通知 各居委会、街直各单位: 为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让居民了解和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特在16楼会议室举办国民健康素养知识讲座,并现场答疑。 时间:2014年9月13日8:00-10:30。 地点:16楼会议室 讲座内容:国民健康素养 参加人员: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代表 2014年9月12日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和理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让居民了解和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25项基本知识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 H 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或)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提高每个公民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3.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合理膳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适宜运动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应适度量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一般应达到每分钟150~170(次)减去年龄为宜,每周至少运动3次。戒烟的人,不论吸烟多久,都应该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对身体都有好处,都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良好状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将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小学生卫生知识讲座

关于学校食品卫生及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 下午好!受校领导委托,今天我专门讲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卫生知识: 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约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总之,学生学会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可以防止很多问题。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级要求,要及时处理和控制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做好我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做好。

乙肝知识讲座

乙肝知识讲座 对付肝炎,预防乃上上策。有不少孩子患上了肝炎,可他们的爸爸妈妈竟然毫无察觉,直至病情“原形毕露”才想到上医院,既贻误了治疗时机,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 发现肝炎征兆并不难,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1、看精神 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2、看食欲 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3、看面色 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看大小便 孩子时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5、看上腹部是否疼痛 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乙肝治疗的五个错误观点 一、小三阳,可以不治疗 错误。不管是大、小三阳,只要肝功能不正常且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反之,如果肝功能正常,近期可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必须要定期复查。 二、查乙肝就是查乙肝两对半 错误。查乙肝在医院检查要查三样东西:即肝功能、乙肝全套、做B 超。 三、抗病毒治疗就是干扰素治疗 错误。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中,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两类药物。 四、治愈后检查不需要复查乙肝全套 错误。治疗后,宣布有疗效时,部分患者可能在随后几个月出现复发,所以要定期复查乙肝全套和肝功能。 五、肝功能正常就可以不管了 错误。在大小三阳中,如果DNA是阳性,肝功能正常,可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定要定期复查(最好3-6个月)。 中年人须防肝病上身 目前从临床上观察,有很多的肝病和饮食也密切相关。首先,长期酗酒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其次,经常吃油炸食品也可使肝病特别是肝癌的发生率增加33%。据悉,有些肝病如肝癌,其早期症状就比较隐蔽,只是有全身乏力的感觉,不易被发现,但一旦发病后,就病情凶险,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案例:正值中年,在商界比拼多年,现供职于瑞安某企业的钟先生,由于工作需要,平时应酬较多,生活缺乏规律。近日,由于周身乏力,食欲不好,经诊断不幸患上肝病。 案例分析:既往有肝炎病史或肝功能指标不健康以及酗酒、疲劳、经常吃油炸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最容易患上慢性肝病。另外,工作

传染病知识讲座最新版本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水传播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甲型肝炎、咽结膜炎、

健康知识讲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小学生健康知识讲座 早春,小心呼吸道疾病 长清区石麟小学 2011年3月

早春,小心呼吸道疾病 冬春呼吸道疾病高发,各医院病人人满为患。以下就如何严防呼吸道疾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人个防护。注意冷暖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对年老体弱或有慢性气管炎、哮喘、或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更应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要接种预防流感的疫苗,天气寒冷或大雾等情况时,处出应戴口罩。 第二、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办公室、家居、公共场所要随时通风,尤其在学校或医院发现有感冒病人时更应使空气流通,防止大面积传播。 第三、戒烟。不但在公共场所要戒烟,在家庭、办公室、学校都要戒烟。因为吸烟对个人呼吸道有损伤,易患流感,被动吸烟者受害更大,吸入的烟浓度商于吸烟者。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及国内禽流感商发阶段,更应戒烟,防止呼吸道传播。 第四、合理饮食,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中医认为内热易引起处感风寒,易患流感。 总之,有流感表现的病人要及时早到医院诊治,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早预防,防止流感流行,更把禽流感杀死在萌芽状态。 洗手:最有效的“疫苗” 冬春交替之际,是传染殶的好发季节。坚持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保持手和肌肤的清洁,清除并抑制存在于人体表面的病原体,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疫苗”。 长期以来,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以及气候的变化,随时有可能削弱人体的抵抗力。肌肤是人体暴露在环境中的第一道防线,要体质健康状态,就要首先保证肌肤健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想有效控制传染病,特别是控制通过手传播的传染病(如痢疾、肝炎、流感和寄生虫病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第一、正确洗手三要求。 A、用流动的水冲手,使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湿。 B、用并不能肥皂、洗手液或舒肤佳香皂均匀涂抹在手掌、手背、手指、指缝上,反复搓揉,然后用流动的水将肥皂沫全部冲洗干净。 C、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 第二、洗手四注意。 A、将指甲、指尖、指关节等部位的污垢洗净。 B、将戴戒指的部位洗净。 C、随时清洗水龙头。 D、洗手后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手巾,手绢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手,以防二次污染。一,传染病防治基本概念 1,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传染病知识讲座讲课教案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世界肝炎日宣传资料

2013年“”世界肝炎日”宣传资 料 双台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2013年7月28日 2013年世界肝炎日活动计划 2013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三个“世界肝炎日”, 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为规范肝炎防治宣传,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开展,保证肝炎防治宣传活动顺利开展,结合我乡实际计划于7月28日在双台乡在全乡开展了肝炎防治知识宣传。特制定本计划: 一、活动目标。 紧密围绕“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宣传主题,大力宣传肝炎防治相关防治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防治工作的认识,推动肝炎防治工作全面、深入、扎实开展。 二、活动指标。 (一)开展“世界肝炎日”活动,大力普及肝炎防治知识,积极发现肝炎病人,提供预防、治疗等服务。 (二)扎扎实实地做好宣传工作。 (三)统筹规划,积极行动,主管领导参入宣传教育活动。在广泛开展宣传的基础上,各村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关怀和救治活动。在街路设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自愿咨询服务,积极营造宣传氛围。 三、具体实施措施

1、全乡组织一次宣传咨询活动。开展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咨询活动。 2、出一期肝炎防治内容的宣传栏。 3、在主要街道或人口密集区域悬挂至少一条横幅,内容为“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 4、印制的肝炎防治宣传资料500余份。 5、开展以疫苗接种防治肝炎为重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提高接种率。 6、提高全民肝炎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倡导“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肝炎防治防治工作机制。 双台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2013年双台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总结2013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3个“世界肝炎日”, 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为切实做好肝炎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我乡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宣传活动,紧紧围绕“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不断提高全乡人民群众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维护健康、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全乡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上级

肿瘤防治知识讲座教案

肿瘤防治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了解肿瘤是发生的,是怎么分类。2.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 主要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发病情况和趋势 三、肿瘤的病因 1.肿瘤预防 2.各种肿瘤常见症状与就诊指南 3.肿瘤的综合治疗 四、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分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部位:全身各大器官、组织均可发生 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趋势 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趋势 上述结果提示,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人口的死因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中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趋势 2005年,我国每年有106万左右癌症新发病例,同时有106.7万左右良性肿瘤新发病例,两者合计约有212.7万,即肿瘤的全国发病率约在1.65‰左右;全国肿瘤患者总数约为450万人左右(0.35%) 这8种癌症死亡人数约占全国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为我国癌症防治重点! 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肿瘤(占86%) 五、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四大病因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4、遗传因素

化学因素 1、烟草 全世界每年新增肺癌病人60万,98%的肺癌病人吸过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0倍; 烟草 吸烟导致的癌症:肺癌、唇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宫颈癌 化学因素 2、食物烹调中产生的热裂解产物 总称为:氨基咪唑并氮杂芳烃(又称杂环胺类化合物) 分为四大类:喹啉、喹喔啉、吡啶的衍生物,含氧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煎烤的动物性蛋白。 化学因素 3、致癌药物 第一类:肯定致癌药物:硫唑嘌呤、甲基环己亚硝脲、环磷酰胺、噻替派等。 第二类:可能对人致癌药物:阿霉素、环己亚硝脲、氮芥、顺氯氨铂、盐酸甲基苄肼、非那西汀、氯霉素 化学因素 4、稠环芳烃类化合物 煤焦油、重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木馏油等——皮肤癌、阴囊癌(二战英国男童扫烟囱)化学因素 5、亚硝胺及亚硝酰胺类化合物 来源:泡菜、腌菜 不需要活化的直接致癌物 化学因素 6、职业性致癌物 ①无机物类:砷及化合物、铬的6价化合物、石棉(滑石粉); ②有机物类:苯、沥青、烟焦油等。 ③芳香胺类:联苯胺 ④烷化剂:芥子气、二氯甲醚 煤液化、炼焦、炼铝、染料、橡胶、硬木家俱、靴鞋、 钢铁造业等。 生物因素 1、霉菌及植物产生的致癌化合物 黄曲霉菌——黄曲霉菌素,肝癌的主要因素。 花生、玉米、高粱、小米、大米等含量较高。(粮仓,发霉食物) 生物因素 2、病毒 肝炎病毒与肝癌 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 HPV与宫颈癌 HTLV与T淋巴细胞白血病 放射因素:电离辐射与肿瘤 伽玛、紫外、红外、微波、无线电波

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7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七期 2018年7月

肝炎防治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全国约有9300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3、我国已经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四、综合

健康教育宣讲材料——艾滋病防治知识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第17条: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在第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红丝带——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感染了HIV病毒后通常会进入一个无症状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液艾滋病抗体检测为阳性,这样的人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HIV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为8~10年。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当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逐步受艾滋病病毒破坏而导致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时,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HIV感染者就发展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特殊性,主要是因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发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肿瘤和感染是艾滋病的主要死因艾滋病的治疗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的药物。但已有较好疗法,可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性病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一个协同因素,已被许多流行病学、生物学及人群中干预研究所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