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和角动量

动量和角动量
动量和角动量

0一叶一世界

第四章 动量和角动量

§4.1 动量守恒定律

一、冲量和动量

1.冲量

定义:力的时间积累。

dt F I d =或?

=21

t t dt F I

2.动量

定义:v m P

= 单位:kg.m/s

千克.米/秒

二、动量定律

1.质点动量定理

内容:质点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质点动量的改变量。 冲量的方向与动量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表示

平均冲力:1

22

1

t t dt

F F t t -=

?

1

212

t t P P --= 2.质点系动量定理

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系统总动量的改变量。

三、动量守恒定律

条件:若系统所受的合外力0=合F

,则:

结论:=

∑i

i i v m 恒量

1一叶一世界

四、碰撞

1、恢复系数 10

201

2v v v v e --=

2、碰撞的分类

完全弹性碰撞 0=e 机械能不损失 完全非弹性碰撞 1=e 机械能损失 完全弹性碰撞 10<

【典型题例】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若整个系统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动量守恒,若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合力为零,则该方向动量守恒;其次,写出动量守恒的矢量表达式;再次,

【例4-1】煤粉由传送带A 上方高为h=0.05m 自由落下,其流量为q m =40kg/s 。传送带A 以v=2.0m/s 的速度匀速向右移动,求煤粉对传送带A 的作用力。

【解】 煤粉落至传送带A 上的速度为:

gh v 20=

,方向坚直向下

煤粉与传送带A 相互作用的Δt 时间内,落至传送带A 上的煤粉

质量为:

t q m m ?=?。

设煤粉所受传送带的平均冲力为f ,建立如图例3-4图解所示

的坐标系,由质点系动量定理得: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讨论】 由于煤粉连续落在传送带上,考察t ?时间内有m ?(视为质点)的动量改变,按动量定理可求出平均冲力。另外,求冲力时,应忽略煤粉给传送带正压力。

【例4-2】 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4/1圆周弧型滑槽,静止于光滑桌面上。质量为m 的小物体由弧的上端A 处静止滑下,如图例3-5图所示,当滑到最低点B 时,求滑槽M 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 【解】选例3-5图解所示的坐标系,取m 和M 作为系统。在m 下滑过程中,系统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0,因此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以v

和V

分别表示下滑过程中任一时刻m 和M 对地

的速度,则:

v 例3-5图dx

例3-3图

l

(b)例3-4图x

(a)

l

A

v

图3

0Y

X

例3-4图解

例3-5图

v

v

M

B

k 1

m 1

A k 2

A

x

y

例3-5图解

2一叶一世界

就整个下落的时间对此式积分 因而有

由于位移的相对性R S s -=,将此式代入上式得

【讨论】 本题牵涉相对运动,特别指明的是m 和M 的系统对地(而不是对M )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求解时应首先说明m 是针对地还是M 的速度。此距离值S 与弧型槽面是否光滑无关,只要M 下面的水平地面光滑就行了。

【例4-3】 一小球与另一质量相等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碰撞。试证明:碰后两球或者交换速度,或者沿互相垂直的方向离开。

【解】 设两球的质量都为m ,碰撞前运动球的速度为10v ,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1v 和2v

,由于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动能)守恒:

结论:(1)1021,0v v v ==,交换速度(正碰)

(2)1012,0v v v ==,不可能(因静止球受到了力的作用,不可能再静止) (1)21v v

⊥,相互垂直(斜碰)

【分类习题】

【4-1】 F 作用于一质量为kg 0.1的质点上,使质点沿x 轴运动。已知运动方程为

243t t x -=)(3SI t +。在s 40-内,求

(1)力F 的冲量; (2)力F 对质点的功。

【4-2】 将质量为m 的小球自高为0y 处以速率0v 水平抛出(图3-13),与地面碰撞后小球跳起的最大高度为

2

y ,水平速率为20v 。则碰撞过程中,地面对小球的垂直冲量大小为 ,方

向为 ;地面对小球的水平冲量大小为 ,方向为 。

【4-3】 质量为kg 25.0的质点受力)(SI i t F =,0=t 时该质点以速度s m j /2

通过原点。求该质点t

时刻的位置矢量。

【4-4】 有两物体A 和B 紧靠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已知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kg 2和kg 3(图3-15)。

一质量为g 100的子弹以s m v /800=的速率水平射入物体A ,经s 01.0又射入物体B 并停于B 内。设子弹在A 中受摩擦力为N 3

103?。求:

(1)子弹射入A 过程中,B 受A 的作用力大小。 (2)当子弹留在B 中时,A 与B 的速度大小。

【4-5】 m 千克水以速率v 进入弯管,经时间t 后以相同速率流出,(图3-16),在管子拐弯处,水对管壁的平均冲力的大小为 ,方向为 (不计水

的重量)。

【4-6】一木船以速率v 向湖边驶近, 一人静止站在木船上,已知

图3-16

v

m 1

A

k

图3-18

A

α

3一叶一世界

和木船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设湖水静止,阻力不计。如人相对船以'

v 沿船前进的方向向湖岸跳去,求跳后船向前的速率。并讨论此人从大船跳上岸容易还是从小船跳上岸容易。

【4-7】如图3-18所示,水平地面上一辆静止的炮车发射炮弹。炮身 质量为M ,炮身仰角为α,炮弹质量为m ,炮弹刚出口时相对于炮身的速率为u ,不计地面摩擦。 (1)求炮弹刚出口时,炮车的反冲速度的大小; (2)若炮筒长为l ,求发炮过程中炮车移动的距离。

【4-8】 质量分别为1m 和2m 的自由质点,放于光滑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作用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开始时,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并且相距为l ,求它们相距为2/l 时,其速度各为多少?

【4-9】质量为1m 和2m 的小车A 和B ,分别带有弹性系数为1k 和2k 的理想弹簧缓冲器,车A 以速率0v 碰撞静止的车B (图3-20)。忽略弹簧质量及所有摩擦。求两车相对静止时,其间的作用力。(提示:串联弹

簧的等效弹性系数21/1/1/1:k k k

k +=)

【4-10】 弹性系数为k 的弹簧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 和m 3的物体A 和B 。系统放于光滑地面上,A 紧靠墙(图3-21),用力推物体B 使弹簧压缩0x 后释放。求: (1)释放后,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的速度大小;

(2) 释放后,弹簧的最大伸长量。

提示:物体B 到达自然长度处,作为系统动量守恒的初状态。

§4-2角动量守定律

【基本内容】

一、角动量

如图3.1:

大小:αsin mrv L =,方向:由右手定则确定。

二、角动量定理

质点所受的合外力矩等于它的角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三、角动量守恒定律

条件:若质点所受的合力矩为零0=M

则: 质点的角动量保持不变。

=L

恒矢量

推论:质点在有心力作用下,其角动量守恒。 有心力是恒定指向力心的力。

R L

P=m v

图3.1

α

4一叶一世界

【典型题例】

用角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其次,根据系统对固定点或定轴的力矩是否为零,判断系统的角动量守恒,并写出角动量守恒的矢量表达式;最后选择角动量的正方向,求出结果。

【例4-4】 在一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kg m 1=的滑块,如图所示。弹簧自然长度为m l 2.00=,倔强系数为m N k /100=。开始时,滑块在自然长度处以s m v /50=

垂直于弹簧运动,当弹簧与初始位置垂直时,弹簧长度m l 5.0=。求此时滑块的速度。

【解】 由角动量和机械能守恒

结论:对于有心力问题,系统对力心处的角动量守恒。

【分类习题】

【4-11】 光滑桌面上,绳的一端系一物体,另一端穿过桌面中心的小孔,物体以角速度0ω绕小孔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2/R (图3-22),在往下拉的过程中,物体的动

量、动能、对小孔的角动量三者中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 ,末状态物体的角速度=ω 。

【4-12】 地球与太阳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地球绕太阳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已知引力常数为G 。求地球对太阳的轨道角动量。

【4-13】 质量均为70kg 的两滑冰运动员,以6.5s m /等速反向滑行,滑行路线的垂直距离为10m 。当彼此交错时,各抓住10m 长绳子的两端,然后相对旋转。则各自对中心的角动量=L ,当各自收绳到绳长为5m 时,各自速率为=v 。

【4-14】 身高和体重均相同的两人甲和乙,分别握住跨过无摩擦定滑轮的绳子两端,

滑轮与绳子质量不计。两人均以初速度为0开始向上爬,已知甲对绳的速度是乙对绳的速度的两倍,则两人到达顶点的顺序为 (填甲先到、乙先到、同时到达)。

【4-15】角动量为L ,质量为m 的人造卫星,在半径为r 圆轨道上运行,试求它的

动能、势能、总能量和运行周期。

【4-16】 质量为M 的短试管用长为L 的轻直杆悬挂(图3-27),试管内有乙醚液滴,试管用质量为m 的软木塞封闭,加热试管时,软木塞在乙醚蒸汽的作用下飞出,要使试

管绕o 点在竖直平面内作一完整的圆周运动,则软木塞飞出的最小速度为多少?如将直杆换为细绳而其它条件不变,上面答案如何?

第四章 动量和角动量答案

【4-1】 Ns 16,J 176【4-2】 042.2gy m ,向上;2/0mV ,向左【4-3】 )(23

23SI j t i t

+

【4-4】 (1)1.8N 3

10?,s m s m /6.22,/6)2(【4-5】 ,/t mv 向下【4-6】 /

V m

M m

V +-

大船

图3-27

图3-21M

L

k 2

m

2

B

k

A

B

图3-22

图3-21k

A

B

图3-22

图3-27

M

0m

L λ-α

v

B B

ξ

例3-5图

λ

例3-4图

M (b)m 0A dx

x

V A

V/2

例3-3图

l /4

(b)

(a)

l /4

v 0

v

θ

例3-7图

5一叶一世界

【4-7】 m

M

mu

+αcos )1(m M ml +αcos )

2(【4-8】 )(22121m m l G

m v +=,)

(22112m m l G m v +=

【4-9】 )

)((21212

1210

m m k k m m k k v ++【4-10】 (1)

043x m

m k

(2)2/0x 【4-11】 角动量,04ω 【4-12】 GMR m 【4-13】 s m Nms /13,2275 【4-14】 同时

【4-15】 222m r L E k = 2

2m r L E P

-= 222mr L E -= L m r T 2

2π=【4-16】 gL m M 2 gL m

M 5

原子核形状及动力学

原子核的形状及动力学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届)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原子核的形状及动力学 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专业:物理学 班级序号:2班27号 学号:20081125020082 学生姓名:孙丽丽 指导教师:张宇 2012年5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理论模型简介 (2) (一)费米气体模型 (2) (二)液滴模型 (2) (三)壳层模型 (3) (四)集体运动模型 (3) (五)玻色子模型 (3) 三原子核的形状 (4) 四原子核的运动 (4) (一)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 (4) (二)原子核的集体运动 (5) 五原子核的相变 (5) (一) IBM理论及原子核的相变 (6) (二)角动量及原子核的相变 (6) 六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原子核的形状及动力学 原子核的形状及动力学 摘要:简要介绍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在掌握研究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基础上,介绍了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和集体运动下原子核的形状,并且总结了原子核的基态相变和角动量引起的相变。 关键词:原子核形状相变;角动量;球形;扁椭球形;长椭球形。 Abstract:The basic properties of nucleu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nuclear shape under sing-particle and collective moment are further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nuclear ground state phase transition and the phase transition caused by spin are also concluded. Key words:Shape phase transition in nuclei; Angular momentum; Spherical; Oblate; Prolate.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原子核物理基础 概论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研究这个中心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称为原子核物理学。 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简史 1.1886年 Bequenel发现天然放射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放射性衰变具有统计性质;放射性元素经过衰变(α,β, );一种元素会变成另一种元素,从而突破了人们头脑中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 2.1911年 Rutherford α粒子散射实验,由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1919年α粒子实验首次观察到人工核反应(人工核蜕变)。使人们意识到用原子核轰击另外的原子核可以实现核反应,就象化学反应一样。 4.1932年查德威克中子的发现表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易进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 在这件大事中,实际上有我国物理学家的贡献。根据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193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预言了中子的存在,但查德威克看了之后未引用,故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5.20世纪40年代核物理进入大发展阶段(引用科学史材料): (1)1939年Hahn发现核裂变现象; (2)1942年Fermi建立第一座链式反应堆,这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3)加速器的发展,为核物理理论和核技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粒子流,便于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 (4)射线探测器技术的提高和核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 (5)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进一步改进了人们获取数据,处理核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了在理论上模拟各种核物理过程的工具。

例如模拟反应堆中中子的减速、慢化过程等物理过程。 二、核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核物理学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是对原子核的结构、核力及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同其它基础研究一样,是为了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好地改造自然而开辟道路的。另一方面是原子能和各种核技术的应用,包括民用与军用。这两方面的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向前发展。 三、学习中的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计算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四、读物 [日]片山泰久,量子力学的世界,科学出版社,1983。 [美]I.阿西莫夫,原子能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0。 冯端,冯步云,熵,科学出版社,1992。 阅读科普读物掌握一点常识。

动量与角动量习题解答

第三章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辆洒水车正在马路上工作,要使车匀速直线行驶,则车受到的合外力:( ) A. 必为零; B. 必不为零,合力方向与行进方向相同; C. 必不为零,合力方向与行进方向相反; D. 必不为零,合力方向是任意的。 解:答案是C 。 简要提示:根据动量定理,合力F 的冲量F d t = d p = d (m v )=m d v +v d m =v d m 。因d m <0,所以F 的方向与车行进速度v 的方向相反。 ; 2. 两大小和质量均相同的小球,一为弹性球,另一为非弹性球,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与地面碰撞时,则有:() A. 地面给予两球的冲量相同; B. 地面给予弹性球的冲量较大; C. 地面给予非弹性球的冲量较大; A. 无法确定反冲量谁大谁小。 解:答案是B 。 简要提示:)(12v v -=m I 3. 质量为m 的铁锤竖直向下打在桩上而静止,设打击时间为?t ,打击前锤的速率为v ,则打击时铁锤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应为:() A . mg t m +?v B .mg C .mg t m -?v D .t m ?v 解:答案是D 。 ¥ 简要提示:v m t F =?? 4. 将一长木板安上轮子放在光滑平面上,两质量不同的人从板的两端以相同速率相向行走,则板的运动状况是:() 选择题4图

A. 静止不动; B. 朝质量大的人行走的方向移动; C. 朝质量小的人行走的方向移动; D. 无法确定。 ; 解:答案是B 。 简要提示:取m 1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 02211='+-v v v M m m ,得:M m m /)(21v v --=' 如果m 1> m 2,则v ′< 0。 5. 一只猴子用绳子拉着一个和它质量相同的石头,在一水平的无摩擦的地面上运动,开始时猴子和石头都保持静止,然后猴子以相对绳子的速度u 拉绳,则石头的速率为:() A. u B. u /2 C. u /4 D. 0 解:答案是B 。 简要提示:由动量守恒:0v v =+2211m m ,u =-12v v ;得2/2u =v 。 6. 高空悬停一气球,气球下吊挂一软梯,梯上站一人,当人相对梯子由静止开始匀速上爬时,则气球:() A.仍静止; B.匀速上升; C.匀速下降; D.匀加速上升。 《 解:答案是C 。 简要提示:由质心运动定理,系统的质心位置不变。 7. 一背书包的小学生位于湖中心光滑的冰面上,为到达岸边,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A. 用力蹬冰面 B. 不断划动手臂 C. 躺在冰面上爬行 D. 用力将书包抛出 解:答案是D 。 二填空题 { 1. 两个飞船通过置于它们之间的少量炸药爆炸而分离开来,若两飞船的质量分别为1200kg 和1800kg ,爆炸力产生的冲量为600N s ,则两船分离的相对

自旋和角动量

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 一、填空 1. ______实验是发现电子具有自旋的最早的实验之一.为了解释该实验,____和____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角动量的说法. 2. 在),?(x 2σσ 的共同表象中,算符z y x σσσ、、对应的矩阵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 1. 电子自旋 2. 泡利矩阵 3. 无耦合表象,耦合表象 4. 塞曼效应,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 三、计算 1. 求自旋角动量算符在(cos α, cos β, cos γ)方向的投影S n =S x cos α+S y cos β+S z cos γ的本征值和相应的本征矢. 在其两个本征态上,求S z 的取值概率及平均值. 2. 求下列状态中算符)S L J (J ,J z 2 +=的本征值: {} {}). ,()Y (S (4)),()Y (S ),()Y (S 231/ (3)),()Y (S ),()Y (S 231/ (2)) ,()Y (S (1)1- 1z 1/2- 41- 1z 1/2 10z 1/2- 311z 1/2- 10z 1/2211z 1/21?θχ=ψ?θχ+?θχ=ψ?θχ+?θχ=ψ?θχ=ψ 3. 对自旋态.)S ()S ( ,01)(S 2y 2x 21/2?????? ? ??=χ求 4. 一个由两个自旋为1/2的非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 已知粒子1处在S 1z =1/2的本征态,粒子2处在S 2x =1/2的本征态,取?=1,求体系

总自旋S 2的可能值及相应的概率,并求体系处于单态的概率. 5. 考虑三个自旋为1/2的非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 体系的哈密顿量是 , S )S S B(S S A H 32121 ?++?=A 、B 为实常数,试找出体系的守恒量,并确定体系的能级和简并度(取?=1为单位). 6. 设氢原子处于状态 ,)/2,((r)Y R 3-)/2,((r)Y R )r (10211121??? ? ???θ?θ=ψ 求轨道角动量z 分量 和自旋z 分量的平均值,进而求出总磁矩c /S e -c /2L -e μμ=μ 的z 分量的平均值. 7. 设总角动量算符为J ? ,记算符J 2与J z 的共同本征函数为|jm>,当j=1时: (1) 写出J 2、J x 的矩阵表示,并求出其共同本征矢|1m x >x ; (2) 若体系处于状态 ,2]/1-111[+=ψ求同时测J 2与J x 的取值概率; (3) 在|ψ>状态上,测量J z 得?时,体系处于什么状态上;在|ψ>状态上,计算J y 的平均值. 8. 在激发的氦原子中,若两个电子分别处于p 态和s 态,求出其总轨道角动量的可能取值. 9. 用柱坐标系,取磁场方向沿z 轴方向,矢势A φ=B ρ/2,A ρ=A z =0,求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本征能量. 10. 自旋为1/2的粒子,在均匀磁场中运动,磁场的绝对值不变,但各个分量随时间变化,满足B x =Bsin θcos ωt ,B y =Bsin θsin ωt ,B z =Bcos θ.设t=0时自旋在磁场方向上的分量等于1/2,求在时刻t 粒子跃迁到自旋在磁场方向上的分量等于-1/2的态中的概率. 11. 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和三维谐振子势场U(r)=m e ω02r 2/2中运动,

原子核物理简介

第八章 原子核物理简介 一、选择题 1.可以基本决定所有原子核性质的两个量是: A 核的质量和大小 B.核自旋和磁矩 C.原子量和电荷 D.质量数和电荷数 2.原子核的大小同原子的大小相比,其R 核/R 原的数量级应为: A .105 B.103 C.10-3 D.10-5 3.原子核可近似看成一个球形,其半径R 可用下述公式来描述: A.R =r 0A 1/3 B. R =r 0A 2/3 C. R =303 4r π D.R=334A π 4.试估计核密度是多少g/cm 3? A.10; B.1012 C.1014 D.1017 5.核外电子的总角动量 6=J P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 12=I P ,则原子的总角动量() 1+=F F P F ,其中F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其取值为 A.4,3,2,1; B.3,2,1; C.2,1,0,-1,-2; D.5,4,3,2,1 6.已知钠原子核23Na 基态的核自旋为I=3/2,因此钠原子基态32S 1/2能级的超精细结构为 A.2个; B.4个; C.3个; D.5个 7.若某原子其电子轨道量子数L=2,自旋量子数S=0,核自旋量子数I=3/2,则该原子总角动量量子数为 A.7/2,5/2,3/2,1/2; B. 7/2,5/2,3/2,3/2,1/2; C. 7/2,5/2,3/2,3/2,3/2,1/2; D.条件不足,得不出结果. 8.若电子总角动量量子数J=1/2,原子核自旋角动量量子数I=3/2, 则原子总角动量量子数F 的取值个数为 A.4个; B.3个; C.1个; D.2个 9.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11MeV ,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7 MeV .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 A.放出能量23.84 MeV; B.吸收能量23.84 MeV; C.放出能量26.06 MeV; D.吸收能量5.96 MeV , 10.由A 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结合能为2mc E ?=?,其中m ?指 A. Z 个质子和A-Z 个中子的静止质量之差; B.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运动质量之差; C.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 D. A 个核子的静止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 11.原子核平均结合能以中等核最大, 其值大约为 ; ;; 12.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09MeV ,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6 MeV .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其能量的变化为 MeV ,氦核比氘核稳定; B. - 23.88 MeV , 氦核比氘核稳定; C. 23.88 MeV ,氦核没有氘核稳定; D. - 23.88 MeV , 氦核没有氘核稳定. 13.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随A 的变化呈现出下列规律 A.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7.5~8.0 MeV ; B. 随A 的增加逐渐增加,最大值约为8.5 MeV ; C.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8.5-8.7 MeV ; D. 以中等核最大,轻核次之,重核最小. 14.已知中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分别为1.008665u 和1.007825u,则12C 的结合能为 A. 17.6 MeV ; B. 8.5 MeV ; C. 200 MeV ; D. 92 MeV .

自旋和角动量-Oriyao

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内容简介:在本章中,我们将先从实验上引入自旋,分析自旋角动量的性质,然后讨论角动量的耦合,并进一步讨论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和精细结构。最后介绍了自旋的单态和三重态。 § 6.1 电子自旋 § 6.2 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 6.3 角动量的耦合 § 6.4 电子的总动量矩 § 6.5 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 6.6 塞曼效应 § 6.7 自旋的单态和三重态 首先,我们从实验上引入自旋,然后分析自旋角动量的性质。 施特恩-盖拉赫实验是发现电子具有自旋的最早实验之一。如右图所示,由 源射出的处于基K 态的氢原子束经过狭缝和不均匀磁场,照射到底片PP 上。结果发现射线束方向发生了偏转,分裂成两条分立的线。这说明氢原子具有磁矩,在非均匀磁场的作用下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里偏转。由于这是处于s 态的氢原子,轨道角动量为零,s 态氢原子的磁矩不可能由轨道角动量产生。这是一种新的磁矩。另外,由于实验上只有两条谱线,因而这种磁矩在磁场中的取向,是空间量子化的,而且只取两个值。假定原子具有的磁矩为M ,则它在沿z 方向的外磁场H 中的势能为 cos U M H MH θ=-=- (6.1.1) θ为外磁场与原子磁矩之间的夹角。则原子z 方向所受到的力为 cos z U H F M z z θ??=- =?? (6.1.2) 实验证明,这时分裂出来两条谱线分别对应于cos 1θ=+ 和cos 1θ=-两个值。 为了解释施特恩-盖拉赫实验,乌伦贝克和歌德斯密脱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角动量,他们认为: ① 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角动量S ,S 在空间任何方向上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若将空间 的任意方向取为z 方向,则 2z S =± (6.1.3) ② 每个电子均具有自旋磁矩s M ,它与自旋角动量之间的关系为 s s e e M S M S m mc =-=- (SI ) 或 (C G S)(6.1.4) s M 在空间任意方向上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

冲量 动量与角动量

冲量 动量与角动量 3-1-1. 两辆小车A 、B ,可在光滑平直轨道上 运动.第一次实验,B 静止,A 以0.5 m/s 的速率 向右与B 碰撞,其结果A 以 0.1 m/s 的速率弹回, B 以0.3 m/s 的速率向右运动;第二次实验,B 仍静止,A 装上1 kg 的物体后仍以 0.5 m/s 的速率与B 碰撞,结果A 静止,B 以0.5 m/s 的速率向 右运动,如图.则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 (A) m A =2 kg , m B =1 kg (B) m A =1 kg , m B =2 kg (C) m A =3 kg , m B =4 kg (D) m A =4 kg, m B =3 kg [ ] 3-1-2. 质量为20 g 的子弹沿X 轴正向以 500 m/s 的速率射入一木块后,与木块一起仍沿X 轴正向以50 m/s 的速率前进,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冲量的大小为 (A) 9 N·s . (B) -9 N·s . (C)10 N·s . (D) -10 N·s . [ ] 3-1-3. 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m A >m B )、速度分别为A v 和B v (v A > v B )的两质点A 和B ,受到相同的冲量作用,则 (A) A 的动量增量的绝对值比B 的小. (B) A 的动量增量的绝对值比B 的大. (C) A 、B 的动量增量相等. (D) A 、B 的速度增量相等. [ ] 3-1-4. 在水平冰面上以一定速度向东行驶的炮车,向东南(斜向上)方向发射一炮弹,对于炮车和炮弹这一系统,在此过程中(忽略冰面摩擦力及空气阻力) (A) 总动量守恒. (B) 总动量在炮身前进的方向上的分量守恒,其它方向动量不守恒. (C) 总动量在水平面上任意方向的分量守恒,竖直方向分量不守恒. (D) 总动量在任何方向的分量均不守恒. 3-1-5. 质量为20 g 的子弹,以400 m/s 的速率沿图示方向射入一原来静止的质量为980 g 的摆球中,摆线长度不可伸缩.子弹射入后开始与摆球一起运动的速率为 (A) 2 m/s . (B) 4 m/s . (C) 7 m/s . (D) 8 m/s . [ ] 3-1-6. 一质量为M 的斜面原来静止于水平光滑平面上,将一质量为m 的木块轻轻放于斜面上, 如图.如果此后木块能静止于斜面上,则斜面将 (A) 保持静止. (B) 向右加速运

动量与角动量

动量、角动量 一.选择题: 1.动能为E k 的A物体与静止的B物体碰撞,设A物体的质量为B物体的二倍,m B A m 2=。若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的,则碰撞后两物体总动能为 (A)E k (B)k E 21 (C)k E 31 (D)k E 32 [ ] 2.质量为m 的小球在向心力作用下,在水平面内作半径为R、速率为v 的 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小球自A点逆时针运动到B点的半周内,动量的增量应为: (A)2m v (B)-2m v (C)i mv 2 (D) i mv 2- [ ] 3.A、B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且A B m m 2=,两者用一轻弹簧连 接后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若用外力将两木块压近使弹簧被压缩,然后将外力撤去,则此后两木块动能之比E kA /E kB 为 (A)21 (B)2 (C)2 (D)22 [ ] 4.质量分别为m 和m 4的两个质点分别以动能E 和4E 沿一直线相向运动, 它们的总动量大小为 (A)2mE 2 (B) 3mE 2 (C) 5mE 2 (D) (2mE 2)12- [ ] 5.力i t F 12=(SI)作用在质量kg m 2=的物体上,使物体由原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则它在3秒末的动量应为: (A )s m kg i /54?- (B) s m kg i /54? (C) s m kg i /27?- (D) s m kg i /27? [ ] B v

6.粒子B的质量是粒子A的质量的4倍。开始时粒子A的速度为(34+), B 粒子的速度为(2j i 7-),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粒子A 的速度变为(7j i 4-),此时粒子B 的速度等于 (A )j i 5- (B ) j i 72- (C )0 (D )j i 35- [ ] 7.一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 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变。 (B ) 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断改变。 (C ) 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变。 (D ) 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断改变。 [ ] 8.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作椭圆轨道运动,卫星轨道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为A 和B 。用L 和E k 分别表示卫星对地心的角动量及其动能的瞬时值,则应有 (A)L B A L >,E kB kA E > (B )L kB kA B A E E L <=, (C )L kA B A E L ,=>E kB (D )L kB kA B A E E L <<, [ ] 9.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太阳的质量为M ,地心与日心的距离为R ,引力常 数为G ,则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的轨道角动量为 (A )m GMR (B ) R GMm (C )Mm R G (D )R GMm 2 [ ] 10.体重相同的甲乙两人,分别用双手握住跨过无摩擦轻滑轮的绳子两端。 当他们向上爬时,在某同一高度,相对于绳子,甲的速率是乙的两倍,则到达顶点的情况是 (A )甲先到达。 (B )乙先到达。 (C )同时到达。 (D )谁先到达不能确定。 [ ] 11.一力学系统由两个质点组成,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若两质点所受外 力的矢量和为零,则此系统 (A)动量、机械能以及对一轴的角动量都守恒。 (B)动量、机械能守恒,但角动量是否守恒不能断定。 (C)动量守恒,但机械能和角动量守恒与否不能断定。

自旋算符

散射简介 散射实验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认识原子、分子、核及粒子的结构性质方面,Rutherford的粒子散射→原子的结构。 从此揭开了原子结构的新篇章,夫兰克赫兹实验证明了玻尔关于原子有定态的假设,原子很小,很难看到其微观结构,只能通过粒子与其作用,探测其性质,结构,就像用石头探水深,投石问路的方式探测其结构。 散射现象也称为碰撞现象 通过散射表现出的宏观现象,研究靶的结构性质 散射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①一个粒子与另一粒子碰撞的过程中,只有动能变换,粒子内部状态无改变态,则称为弹性碰撞(散射)若碰撞中粒子内部状态有所改变,如原子被激发或电离,则为非弹性碰撞,注意和经典物理中物体碰撞的比较。 ②粒子和另一粒子的散射实质是粒子与力场的作用,微观原子为靶时,实质是粒子与原子的作用,场电、电场、核力确定 原子、粒子很小靶粒子称为散射中心,当靶A的质量能入射粒子质量大得多时,可忽略靶的运动。这样以来入射粒了受A的作用偏离原来运动方向,发生散

射于原来方向的夹解θ,为散射角,如以极坐标描述,取入射粒子流方向为z 轴,则θ用就为散射角。 研究dn 单位时间内散射到面积元ds 上的粒子数dn ,当r 一定时,取求面上面积元ds 则,当r 变化时2ds r ∞ ∴2ds dn d r ∞ =Ω 即与ds 所张的立体角成正比,同时dn 与入射粒子流强度N 成正比 N 定义,单位时间穿过单位横截面的粒子数 d n N d ∞Ω 一般情下,不同方向(,)θ?散射到的粒了数不同 (,)d N q N d θ?=Ω (,)dn q Nd θ?=Ω 当N 一定时,单位时间散射到(,)θ?方向立体角ds 内的 粒子数dn 由(,)q θ?确定,(,)q θ?与入射粒子,散射中心的性质等有关 (,)q θ?的量纲为2L 面积 (,)dn q Nd θ?= Ω (,)q θ?称为微分散射截面 一个粒子(,)q d θ?Ω散到(,)θ?方向d Ω立体内的几率 N 个粒子 (,)q Nd θ?Ω散到(,)θ?方向d Ω立体内的个数 N 为单位时间入射粒子则(,)q Nd θ?Ω单位时 个数 将(,)q d θ?Ω对所有方向积分 2(,)(,)sin o o Q q d q d dp ππ θ?θ?θθ=Ω=??? 称为总截面 取散射中心为坐标原点,用()U r 表示入射粒子与散射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高角动量激发

原子核高角动量激发* 许甫荣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中国科学院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兰州 730000)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0) 我们用推转壳模型计算研究了原子核的高速转动运动及其结构特性。讨论了A~50区核的转动特性;A~80区(N≈Z)核的形状共存问题;A~110区丰中子核的扁椭球形变的稳定性。基于壳模型理论,我们用限制组态绝热堵塞方法计算讨论了A~130, 180和超重核区的高角动量同核异能态,系统预言了高角动量多准粒子态的存在,并指出这些核态可以有较长的寿命,这对于不稳定核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计算解释了不少典型的实验观测,一些理论预言已经被最近的实验证实。 摘要 关键词推转壳模型,高角动量,同核异能态,原子核形状,多准粒子激发 1引言 到目前为止,了解原子核结构性质的最有效的实验方法是测量激发原子核的电磁跃迁。而高速转动原子核的电磁退激跃迁更是提供了大量详细的核结构知识。由于GAMMASPHERE和EUROBALL 的建成,原子核的实验高自旋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发现了一些新集体转动现象,如超形变转动带[1]。最近,实验在高自旋新运动模式方面又有新的发现,如手征带[2, 3],磁转动[4, 5],摇摆转动带[6]。这些为原子核结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信息,同时也为目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挑战和机遇。集体转动带的旋称劈裂和旋称反转现象[7-12]反映了原子核的精细内部结构和核子相互作用。目前用于研究原子核集体转动运动的微观理论模型主要有推转壳模型、投影壳模型、粒子转子模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13,14]。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有效地描写核的集体转动运动。 随着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发展,人们的眼光越来越多地转向远离β稳定线核(又称奇特核)的γ谱学研究。目前人们对奇特核的结构性质了解得还很不够,而这些核对于天体物理的研究又是至关重要的[15]。尽管实验技术上的困难,最近的实验还是成功地观测到质子滴线核140Dy的集体转动带和isomeric 态[16,17],为这个滴线核的形状特性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原子核形状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更高阶形变已经有很好的物理依据,如八极形变[18,19],三轴超形变[20],四面体形变[21]。形状共存为人们揭示了核形状的多面性,同一个核可以同时有不同的形状,如实验观测到缺中子核186Pb有球形、扁椭、长椭形状共存态[22],在A≈80区Z≈N核普遍存在扁椭、长椭形状共存态[23]。在超重核区理论也发现有形状共存态存在[24, 25]。这些共存态的能量相差一般不大,使得实验可以同时观测到这些态。 在高角动量激发态中,非集体激发的准粒子拆对激发态是又一类重要的核态,通常称为角动量同核异能态(K isomer)或多准粒子高K态(K是角动量在对称轴上的投影)。如果组成高K态的高J z轨道非常靠近核费米面,这样的高K态可以是yrast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75002, 1047500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001088),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G2000077400资助。

电子自旋角动量

第七章电子自旋角动量 实验发现,电子有一种内禀的角动量,称为自旋角动量,它源于电子内禀性质,一种非定域的性质,一种量级为相对论性修正的效应。 本来,在Dirac相对论性电子方程中,这个角动量很自然地以内禀方式蕴含在该方程的旋量结构中。在对相对论性电子方程作最低阶非相对论近似,以便导出Schrodinger 方程的时候,人为丢弃了这种原本属于相对论性的自旋效应。于是,现在从Schrodinger 方程出发研究电子非相对论性运动时,自旋作用就表现出是一种与电子位形空间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外加的自由度,添加在Schrodinger 方程上。到目前为止,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所拟定的关于它的一套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毫无困难地从理论上预测实验测量结果并计算它在各种实验场合下运动和变化。但是,整个量子理论对这个内禀角动量(以及与之伴随的内禀磁矩)物理根源的了解依然并不很透彻1。 §7.1 电子自旋角动量 1, 电子自旋的实验基础和其特点 早期发现的与电子自旋有关的实验有: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比如,对应于氢原子21 的跃迁存在两条彼此很靠 p s 近的两条谱线,碱金属原子光谱也存在双线结构等);1912 1杨振宁讲演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155

156 年反常Zeeman 效应,特别是氢原子谱线在磁场中的偶数重分裂 ,无法用轨道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来解释,因为这只能将谱线分裂为()21l +奇数重;1922年Stern —Gerlach 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是顺磁性的中性银原子束,通过一个十分不均匀的磁场,按经典理论,原子束不带电,不受Lorentz 力作用。由于银原子具有一个永久磁矩,并且从高温下蒸发飞出成束时其磁矩方向必定随机指向、各向同性的。于是在穿过非均匀磁场时,磁矩和磁场方向夹角也是随机的。从而银原子束在通过磁场并接受非均匀磁场力的作用之后,应当在接受屏上相对于平衡位置散开成一个宽峰,但实验却给出彼此明显对称分开的两个峰,根据分裂情况的实测结果为 B ±μ,数值为 Bohr 磁子。 在上述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的压力下,1925年Uhlenbeck 和Goudsmit 大胆假设:电子有一种内禀的(相对 于轨道角动量而言)角动量,s ,其数值大小为2 ,这种内禀 角动量在任意方向都只能取两个值,于是有2 z s =± 。他们认 为这个角动量起源于电子的旋转,因此他们称之为自旋。为 使这个假设与实验一致,假定电子存在一个内禀磁矩μ 并且 和自旋角动量s 之间的关系为(电子电荷为-e ) (7.1) 这表明,电子自旋的廻磁比是轨道廻磁比的两倍。于是,电 子便具有了m,e,s,μ 共四个内禀的物理量。根据实验事实用外

大学物理动量与角动量练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 动量与角动量 一、选择题 [ A ] 1.(基础训练2)一质量为m 0的斜面原来静止于水平光滑平面上,将一质量为m 的木块轻轻放于斜面上,如图3-11.如果此后木块能静止于斜面上,则斜面将 (A) 保持静止. (B) 向右加速运动. (C) 向右匀速运动. (D) 向左加速运动. 提示:假设斜面以V 向右运动。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得 0(cos )0m V m V v θ+-= ,而0v =,得0V = [C ]2.(基础训练3)如图3-12所示,圆锥摆的摆球质量为m ,速率为v ,圆半径为R ,当摆球在轨道上运动半周时,摆球所受重力冲量的大小为 (A) 2mv . (B) 22)/()2(v v R mg m π+ (C) v /Rmg π. (D) 0. 提示:2T mg I G ?=? , v R T π2= [ B ]3. (自测提高2)质量为20 g 的子弹,以400 m/s 的速率沿图3-15入一原来静止的质量为980 g 的摆球中,摆线长度不可伸缩.子弹射入后开 始与摆球一起运动的速率为 (A) 2 m/s . (B) 4 m/s . (C) 7 m/s . (D) 8 m/s . 提示:对摆线顶部所在点角动量守恒。 2sin 30()mv l M m lV ?=+;其中m 为子弹质量,M 为摆球质量,l 为 摆线长度。 [D ]4.(自测提高4)用一根细线吊一重物,重物质量为5 kg ,重物下面再系一根同样的细线,细线只能经受70 N 的拉力.现在突然向下拉一下下面的线.设力最大值为50 N ,则 (A)下面的线先断. (B)上面的线先断. (C)两根线一起断. (D)两根线都不断. 提示:下面的细线能承受的拉力大于所施加的最大力,所以下面的细线不断。 对重物用动量定理: 0' ' ' =--? ?? ++dt T mgdt dt T t t t t t 下上 ' t 为下拉力作用时间,由于' t t >>,因此,上面的细线也不断。 二、填空题 5.(基础训练8)静水中停泊着两只质量皆为0m 的小船.第一只船在左边,其上站一质量为m 的人,该人以水平向右速度v ? 从第一只船上跳到其右边的第二只船上,然后又以同 样的速率v 水平向左地跳回到第一只船上.此后 (1) 第一只船运动的速度为v ? 1= 02m v m m - +v 。 (2) 第二只船运动的速度为v ? 2=0 2m v m v 。(水的阻力不计,所有速度都 m m 0 图3-11 ?30v ?2 图3-15 θ m v ? R

质点角动量定理附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六章角动量 内容: §6-1 力矩(4课时) §6-2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4课时) 要求: 1.熟练掌握力对点的力矩。 2.理解对点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重点与难点: 角动量守恒定律。 作业: P219 1,2,3,4, P220 5,6,,

第六章 角动量 §6-1 力矩 一、力对点的力矩: 如图所示,定义力F 对O 点的力矩为: F r M ?= 大小为: θs i n Fr M = 力矩的方向:力矩是矢量,其方向可用右手螺旋 法则来判断:把右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弯曲 的方向由矢径通过小于1800的角度转向力的方向 时,拇指指向的方向就是力矩的方向。 二、力对转轴的力矩: 力对O 点的力矩在通过O 点的轴上的投影称为力对转轴的力矩。 1)力与轴平行,则0=M ; 2)刚体所受的外力F 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转轴和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d 称为力对转轴的力臂。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F 对转轴的力矩,用M 表示。力矩的大小为: Fd M = 或: θs i n Fr M = 其中θ是F 与r 的夹角。 3)若力F 不在垂直与转轴的平面内,则可把该力分解为两个力,一个与转轴平行的分力1F ,一个在垂直与转轴平面内的分力2F ,只有分力2F 才对刚体的转动状态有影响。 对于定轴转动,力矩M 的方向只有两个,沿转轴方向或沿转轴方 向反方向,可以化为标量形式,用正负表示其方向。 三、合力矩对于每个分力的力矩之和。 合力 ∑=i F F 合外力矩 ∑∑∑=?=?=?i i i M F r F r F r M = 即 ∑i M M = 四、单位: m N ? 注意:力矩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不是一回事,力矩的单位不能写成焦耳。 (1)与转动垂直但通过转轴的力对转动不产生力矩; (2)与转轴平行的力对转轴不产生力矩;

动量和角动量

0一叶一世界 第四章 动量和角动量 §4.1 动量守恒定律 一、冲量和动量 1.冲量 定义:力的时间积累。 dt F I d =或? =21 t t dt F I 2.动量 定义:v m P = 单位:kg.m/s 千克.米/秒 二、动量定律 1.质点动量定理 内容:质点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质点动量的改变量。 冲量的方向与动量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表示 平均冲力:1 22 1 t t dt F F t t -= ? 1 212 t t P P --= 2.质点系动量定理 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系统总动量的改变量。 三、动量守恒定律 条件:若系统所受的合外力0=合F ,则: 结论:= ∑i i i v m 恒量

1一叶一世界 四、碰撞 1、恢复系数 10 201 2v v v v e --= 2、碰撞的分类 完全弹性碰撞 0=e 机械能不损失 完全非弹性碰撞 1=e 机械能损失 完全弹性碰撞 10<

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

第六章自旋和角动量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在解释许多实验现象上获得了成功。用薛定谔方程算出的谱线频率,谱线强度也和实验结果相符。但是,更进一步的实验事实发现,还有许多现象,如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光谱线的精细给构等,用前面几章的理论无法解择,根本原因在于,以前的理论只涉及轨道角动量。新的实验事实表明,电子还具有自旋角动量。 在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中,自旋是作为一个新的附加的量子数引入的。本章只是根据电子具有自旋的实验事实,在定薛谔方程中硬加入自旋。本章的理论也只是局限在这样的框架内。以后在相对论量子力学中,将证明,电子的自旋将自然地包含在相对论的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中。电子轨道角动量在狄拉克方程中不再守恒,只有轨道角动量与自旋角动量之和,总角动量才是守恒量。 本章将先从实验上引入自旋,分析自旋角动童的性质,建立包含自旋在内的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泡利方程。然后讨论角动量的藕合,并进一步讨论光错线在场中的分裂和精细结构,此外还会对电子在磁场中的一些其他的有趣的重要现象作些探讨。 §6. 1电子自旋 施特恩(Stern)一盖拉赫(Gerlach)实验是发现电子具有自旋的最早的实验之一,如图6.1.1,由K源射出的处于s态的氢原子束经过狭缝和不均匀磁场,照射到底片PP上,结果发现射线束方向发生偏转,分裂成两条分立的线.这说明氢原子具有磁矩,在非均匀磁场的作用下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由于这是处于s态的氢原子,轨道角动量为零,s态氢原子的磁矩不可能由轨道角动量产生,这是一种新的磁矩.另外,由于实验上只发现只有两条谱线,因而这种磁矩在磁场中只有两种取向,是空间量子化的,而且只取两个值。假定原子具有的磁矩为M,则它在沿z方向的外磁场中的势能为 U= -M =Mcos (6.1.1) 为外磁场与原子磁矩之间的夹角。按(6.1.1)式,原子在z方向所受的力是 F z=-=Mcos (6.1.2) 实验证明,这时分裂出来的两条谱线分别对应于cos=+1和-1两个值。 为了解释旋特恩一格拉赫实验,乌伦贝克(Uhlenbeck)和哥德斯密脱(Goudsmit)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角动量的说法,他们认为: (1) 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角动量S,S在空间任何方向上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若将空间的任意方向取为z方向,则 S z=±/2 (6.1.3) (2) 每个电子均具有自旋磁矩M s,它与自旋角动量之间的关系是

第十章 原子核 - 山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第十章 原子核 一、学习要点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质量数A和电荷数Z; (2)核由A个核子组成,其中Z个质子(p )和N=A-Z个中子(n ); (3)原子核的大小:R=r 0A 1/3 , r 0≈ (1.1~1.3)?10-15 m ,ρ=1014 t/m 3═常数 (4)原子核自旋角动量:P I =() 1+I I ,核自旋投影角动量I I M M P I I Iz ,,-== 原子的总角动量:P F = () 1+F F (其中F =I +J ,I +J -1,……,|I -J |. 若I >J , F 取2J +1个值;若J I <,F 取2I +1个值 原子的总投影角动量F F M M P F F Fz .,, -== 原子光谱和能级的超精细结构―核自旋与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 (5)核磁矩:I p I P m e g 2=μ, 核磁子B p m e μβ1836 12≈= (6)原子核的结合能、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曲线 E = [Zm p +(A -Z)m n -M N ]c 2=[ZM H +(A -Z)m n -M A ]c 2, 1uc 2=931.5MeV ,A E E = 2.核的放射性衰变: (1)α、β、γ射线的性质 (2)指数衰变规律:t e N N λ-=0 ,t e m m λ-=0 ,λ2ln = T ,λτ1= 放射性强度:000,N A e A A t λλ==- (3)放射系 (4)α衰变(位移定律、衰变能、条件、机制、推知核能级) (5)β衰变:β能谱与中微子理论,费米弱相互作用理论;β-衰变、β+衰变、轨道电子俘获(EC )(K 俘获)(位移定则,衰变能,实质,条件,核能级等) (6)射线的探测:防护与应用; (7)γ衰变:γ跃迁、内转换; 3.核力:性质、汤川秀树、π介子理论; 4.原子核结构模型: (1)液滴模型 (2)外斯塞格质量(结合能)半经验公式 (3)壳层模型(了解) 5.核反应 (1)历史上几个著名核反应 (2)守恒定律 (3)核反应能及核反应阈能及其计算 (4)核反应截面和核反应机制 (5)核反应类型 (6)重核裂变(裂变方程、裂变能、裂变理论、链式反应)

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 现在我们来讨论物体的转动。有关转动的运动学我们在第一章已经了解得很 清楚了,有趣的是,你发现在转动和线性运动之间几乎每一个量都是相互对应的。 譬如,就象我们讨论位置和速度那样,在转动中可以讨论角位置和角速度。速度 说明物体运动得多快,而角速度则反映了物体转动的快慢,角速度越大,物体转动得越快,角度变化也越快。再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把角速度对时间微分,并称2 d dt d dt αω==ΦK K K 2为角加速度,它与通常的加速度相对应。 当然,转动只是一种形式稍微特殊一点的运动,其动力学方程也就无外乎 Newton 定律了。当然,由于这种运动只涉及转动,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 些更加适合描述转动的物理量以及相应的作为Newton 第二定律推论的动力学 方。为了将该转动动力学和构成物体的质点动力学规律联系起来,我们首先就应 当求出,当角速度为某一值时,某一特定质点是如何运动的。这一点我们也是已 经知道了的:假如粒子是以一个给定的角速度ωK 转动,我们发现它的速度为 v r ω=×K K K (1) 接下来,为了继续研究转动动力学,就必须引进一个类似于力的新的概念。 我们要考察一下是否能够找到某个量,它对转动的关系就象力对线性运动的关系 那样,我们称它为转矩(转矩的英文名称torque 这个字起源于拉丁文torquere ,即 扭转的意思)。力是线性运动变化所必须的,而要使某一物体的转动发生变化就 需要有一个“旋转力”或“扭转力”,即转矩。定性地说,转矩就是“扭转’;但 定量地说,转矩又应该是什么呢?因为定义力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是看在力作用下 通过某一给定的位移时,它做了多少功,所以通过研究转动一个物体时做了多少 功就能定量地得出转矩的理论。为了保持线性运动和转动的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 系,我们让在力作用下物体转过一个微小距离时所做的功等于转矩与物体转过的 角度的乘积。换句话说,我们是这样来定义转矩,使得功的定理对两者完全相同: 力乘位移是功,转矩乘角位移也是功。这就告诉了我们转矩是什么。如果粒子的 位矢转过一个很小的角度,它做了多少功呢?这很容易。所做的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