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子数目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 子数目
19 30
19 37
19 38
19 39
19 22 ~1 92 8
19 40
• 三、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 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 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 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 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 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 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 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 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 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冷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毛泽东从容道: “我们可以自己试 试,这对我们也是 个锻炼!如果技术 上能帮助一下更好, 不能帮助那是你们 考虑决定的事了。”
•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 订的600个合同。其中,专家合同343个,科技合 同257个。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援建项目共 304项。到1960年上半年,已建成103项。其余 201项正在建设中。苏联政府片面决定,从1960 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 终止派遣专家。苏联撤走专家时,带走了全部图 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 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 件的供应,使我国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 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 成了重大损失,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从苏联模式失败看中国结构 100.00% 90.00% 80.00% 70.00%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60.00% 工业总产值 50.00% 农业总产值 40.00%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商品流通 30.00% 20.00% 10.00% 0.00%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斯大林

斯大林

斯大林1、斯大林上台时间——1924年列宁逝世2、斯大林的建设:经济上和政治上两方面。

经济上:1928年—1937年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7年,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6、斯大林模式的应用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等。

7、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上和政治上,他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1991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标志长达近70年的苏联解体,也标志冷战后的两极格局解体。

匈牙利改革——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点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点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点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所建立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斯大林模式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否定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将国家的经济完全操控在指令计划之下。

此外,斯大林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片面发展国家的重工业,限制和剥夺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国家的农业得不到长足发展。

在政治上,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致使党政不分,苏联共产党管理国家的一些事物,直接向地方发布命令。

其次,斯大林模式由国家最高领导人管理国家的大小事务,民主法治不健全,领导人实行终身制。

这样就使得群众无法监督领导人的决策,最后导致了个人崇拜等问题出现。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采用行政手段和计划指令强行干预经济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并且权力逐渐向最高领导人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简介众所周知,斯大林是苏联非常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当时贫穷落后的局面,对于苏联赶上甚至超过其他西方国家具有非常重重要的作用。

那么斯大林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制呢?下面是斯大林模式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共产党内部还出现了一个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殊阶层。这些人但从党政军官的薪资水平上就可以看出,1922年苏维埃国家规定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距是8倍,1934年扩大为30倍。1945年4月实行特定职务工资。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部长级工资是5000卢布—6000卢布,加特定工资6000卢布—8000卢布,合计11000卢布—14000卢布,而当时最低工资是250卢布,相差44—56倍。更严重的是,党政军官僚集团还享有高新之外的其他特权,如住房、别墅、汽车、游艇、特供食堂、特供商店等。最后在对苏联从内部瓦解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在党的建设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决心和能力。
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通发展。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使物有所用,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再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兼顾效率。避免苏联模式经济上管得过死,只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经济都缺乏生机和活力。
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开放,不同于苏联式的激进式改革,属于渐进式的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线。我们的改革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文化、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我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有望在年底过日本排名第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更是以负责人大国的身份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摆脱了百年动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屈辱。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来源:刘培的日志原因分析: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

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

[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

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从具体层面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关于三方面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大环境看,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到70年代,出现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由进行军备竞争、争夺军事优势的斗争转为争夺综合国力的优势,特别是争夺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从主观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认识上长期落后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对战后掀起的科技革命不予重视,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严重的弊病不及时调整和改革,同资本主义斗争的重心,不是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同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满。

当要求改变现状的改革潮流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混淆在一起时,给西方加紧推行和平演变以可乘之机。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所引发的矛盾与危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因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和一定的土壤或温床。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苏联社会“得了病”,而在于“治病”的医生是高明还是庸医,是对症下药还是错用了药方和乱动手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高唱要用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新思维”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转到民主社会主义轨道上,这种改革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摧毁社会主义,充当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和代理人,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言之,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一)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

(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广泛性和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思想文化:(1)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2)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四)对外关系: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

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

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
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