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摘要:一、呼啸山庄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1.创作时间与地点2.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生平3.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成就二、呼啸山庄的主要人物及关系1.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2.恩肖与林顿家族3.主要角色的爱情与仇恨三、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1.爱情与复仇2.阶级与人性3.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四、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叙事结构2.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与道具3.极富个性的语言风格五、呼啸山庄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1.作品的汉译及研究历程2.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3.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呼啸山庄深度解析《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

自1847年问世以来,该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对《呼啸山庄》进行深度解析。

一、呼啸山庄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呼啸山庄》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创作了《简爱》,妹妹安妮·勃朗特则创作了《艾格尼斯·格雷》。

艾米莉·勃朗特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一部永恒的佳作。

二、呼啸山庄的主要人物及关系《呼啸山庄》以凯瑟琳·恩肖(Catherine Earnshaw)与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之间曲折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恩肖家族与林顿家族几代人的恩怨纠葛。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充满激情,但受到阶级地位与家庭背景的阻碍,最终演变成一场复仇的悲剧。

三、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呼啸山庄》主题丰富,包括爱情与复仇、阶级与人性、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等。

其中,爱情与复仇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力量以及人性在仇恨与复仇中的扭曲。

论《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

论《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

论《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其语言显得质朴而富有张力。

全书总共才120页左右,但却包含了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有的温婉缠绵如歌似诉,让读者很容易就沉浸到作品之中;有的幽默讽刺,又让读者忍俊不禁;还有的充满着浓郁的诗意与哲理,像一颗颗珍珠洒落在每个章节。

在第三部分有对话40多处,几乎占据了一半,可见这本书的篇幅之短也正好体现了它的叙事特色:把相关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内心活动进行精彩细致的刻画。

整本书如果只看完了两遍或者两遍以上,肯定会有“雾里看花”之感。

一、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描述人物性格《呼啸山庄》第二卷一开始便是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来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因为那时候凯瑟琳已经被送回了娘家,身份是“父母双亡、孤女”,在此之前她没有讲过任何关于自己出生及其他身世的信息,而且她对外界环境充满恐惧,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从她最后决定离开狼崽子哈克去做养女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敢面对,这样才能收获幸福快乐。

二、利用地点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故事都在小镇上进行,通常都是“一日三餐加睡觉”的节奏,那么就需要随时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说雪夜、雨天、月光等等,从而打破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小镇在不同季节更替的四季变化,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游走。

“四月,春寒料峭,薄雾笼罩,一位穿红衣的姑娘被暴风雨惊醒,伸出一根树枝去拨弄窗帘,恰巧这位英俊的少年望向了窗户……二、利用地点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故事都在小镇上进行,通常都是“一日三餐加睡觉”的节奏,那么就需要随时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说雪夜、雨天、月光等等,从而打破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小镇在不同季节更替的四季变化,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游走。

“四月,春寒料峭,薄雾笼罩,一位穿红衣的姑娘被暴风雨惊醒,伸出一根树枝去拨弄窗帘,恰巧这位英俊的少年望向了窗户……”可以想象在这个浪漫的夜晚,由天真单纯的哈克爱慕者艾伦小姐引入了高潮部分——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发誓永远厮守终身。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实用版1篇)
目录(篇1)
1.呼啸山庄的背景介绍
2.呼啸山庄的主题分析
3.呼啸山庄的人物解析
4.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5.呼啸山庄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篇1)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 19 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呼啸山庄这个偏远地区的家族恩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呼啸山庄的主题分析是其最为引人入胜之处。

小说的主题涵盖了爱情、复仇、家族、社会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沦丧、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特别是在爱情主题上,小说描绘了一段超越阶级、超越生死的爱情,感人至深。

在呼啸山庄的人物解析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有深深的爱,又有强烈的恨,他的一生都在复仇和追求爱情的道路上。

凯瑟琳则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社会的反叛,都使她成为了小说中最为出彩的角色。

在艺术特色上,呼啸山庄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同时,艾米莉·勃朗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得呼啸山庄成为了一部文学经典。

呼啸山庄的影响和价值是深远的。

它不仅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起了巨
大的反响,也在后世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读者。

作为一部探讨人性、社会、爱情等多个主题的深度作品,呼啸山庄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方式。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写作特点论析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写作特点论析

周刊222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艾米莉受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在其《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哥特式写作手法。

通过塑造哥特模式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深化了爱情与复仇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本文主要从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人物的哥特模式、主题和环境上的哥特色彩四个方面对作品中哥特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领略《呼啸山庄》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特征;希思克利夫文艺复兴时期,野蛮、阴谋、恐惧是“哥特”的代名词。

到18世纪中后期,慢慢被运用到各种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

艾米莉就受到了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作者在《呼啸山庄》中把哥特的艺术手法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最具有哥特色彩的作品。

艾米莉笔下的“魔鬼”他和凯瑟琳的爱情可以称为“扭。

作者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渲染,复仇的主题,,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

艾米莉从小生,从小缺乏母爱,父亲又过于严厉,加上贫,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又受到十八世纪,才创造出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一、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哥特”一词曾经是一个古老部落日耳曼族的名字,这个“蛮族”。

“哥特”一词也被赋予了多种独特的含义,例如:这种建筑可以简单概括为阴暗的古堡,诡异的地道,用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上,从此开始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的兴盛发展。

哥特式风格代表了一种悬疑神秘,恐怖冒险和病态的邪恶。

作家写哥特小说大多是揭示人性的丑陋,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一些罪恶的行为表示不满,所以哥特小说常以邪恶的阴谋、暴力复仇、凶杀为主题,深层次的揭示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腐朽。

因此具有哥特主题的小说主人公常常也具有一种人物的哥特模式,主人公往往被作者塑造成一个“恶棍”。

这种角色往往有着畸形或变态的性格,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这种哥特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发生在野外人迹罕至的荒原,鬼怪阴森的古堡甚至还有墓地,这样的环境为小说提供了一种压抑感,使读者产生诡异恐怖的感觉,使故事情节更加的扑簌迷离。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用诗一般的激情创作了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这部作品深深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在那个时代还曾一度出现“艾米莉热”,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也久演不衰,1939年美国著名导演威廉?惠勒将这部作品拍成同名电影《呼啸山庄》(也译《魂归离恨天》),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故事提名奖。

20xx年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再次将《呼啸山庄》搬上银屏,重新用电影艺术演绎那个充满爱情与复仇的离奇故事,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因而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现代摄影风格的应用在观看《呼啸山庄》这部电影时,观众可能发觉DV级的摄影在不停晃动,清脆盈耳的大自然悦耳声音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电影情节的自然流淌,让观众提不起精神来。

其实这些独具匠心的拍摄方式展现了导演对原著内涵的把握,想通过现代摄影技术和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示小说《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下面就拍摄方法与电影主题思想、导演的观点表达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本部电影影片刚开始时,给观众展现这样的凄迷场景:在荒原上风雨交加、景物凄凉迷茫,这时一个老头(老恩萧)领着一个失落、无助、茫然的小孩(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

在以往的电影版本中,塑造老恩萧形象仅仅是影视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分,往往将老恩萧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场景人物一闪而过。

可安德里亚?阿诺德版本却用了很长时间和大量细节来描述丰满老恩萧,用在有关涉及老恩萧场面的时间将近达到40分钟,而整部电影时间总长才129分钟,占了整部影片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

为什么安德里亚?阿诺德要这样做呢?本文认为安德里亚?阿诺德意在用电影艺术解读小说《呼啸山庄》文本的一个主题思想:为什么老恩萧对从路边捡过来的流浪儿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甚至胜过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女。

论《呼啸山庄》叙事特色

论《呼啸山庄》叙事特色

论《呼啸山庄》叙事特色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短暂的一生中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这篇小说以深奥著称,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

艾米莉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叙事手法,这是其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方面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领略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 叙事《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短暂的一生中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说以多重叙事视角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畸形的社会画面。

小说出版后,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小说。

这是作家艾米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大胆的改造了传统叙事模式,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受到了评论界的指责,但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具匠心之处。

这种巧妙的布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小说的魅力,为艾米莉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誉。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叙述故事的方法,也就是说文本需要采用一定的视角,给读者展示故事的方方面面。

叙事视角一般有三种:全知视角、限制外视角、限制内视角。

全知视角属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事,作者像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限制外视角是作者退出文本,叙述者等于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描述,叙述范围受限;限制内视角是指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能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叙述范围也受到限制。

传统叙事大都采用全知全能型的视角,《呼啸山庄》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既不采用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视角,也没有采用限制内视角,而是独辟蹊径,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转化叙事视角,呈现出叙事层次间相互重复又互为补充的奇特效果。

第一层叙事是洛克乌德的外视角叙述,第二层叙事是纳莉的外视角叙述,第三层叙事是卡瑟琳、小卡瑟琳、小林敦等人的日记等第一人称叙述构成。

《呼啸山庄》以洛克乌德先生摆放呼啸山庄开篇,洛克乌德先生的叙述是基本线索,洛克乌德在呼啸山庄受到惊吓后,回到画眉山庄就病倒了,他对呼啸山庄充满了好奇,要求画眉山庄的管家纳莉讲呼啸山庄的故事,自然地引出纳莉对呼啸山庄故事的叙述。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精品论文】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精品论文】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精品论文】论文正文:1847年问世的《呼啸山庄》是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所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呼啸山庄》的核心和精髓是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故事。

小说的故事情节依据相互的时间顺序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同前一代相关(幸德雷·恩箫、凯瑟琳·恩萧和希刺克厉夫·恩萧、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另一部分同后一代相关(小凯瑟琳、林顿和哈里顿·恩萧。

其中的一个情节集中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那种令人惊异的如饥似渴的、占有欲的、完全超越道德观的神话爱情故事里。

另一个围绕报复活动的长期影响展开,包括两对年轻人的生活的恋爱故事。

而连接着两个故事情节的持续下来的则是希刺克厉夫,他在第一个情节来充当着魔鬼式的情侣,在第二个情节中是个貌似吃人的妖魔。

整个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个与它的中心事件不相干的角色洛克乌德先生和丁耐莉的眼睛展示给我们的。

在《呼啸山庄》里,故事的部分是由画眉山庄的仆人丁耐莉,部分是由在埃德加死后租用画眉山庄的洛克乌德先生来叙事的。

根据叙事角度“三分法”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的叙事理论可以将叙事焦聚分为三类,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

第一类,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相当于英语评论界所提出的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以及普荣所说的“后视角”,托多诺夫则用叙事者 >人物这个公式来表示(叙事者所知道的大于人物,或更确切地说,多于任何任务所知道的)。

第二类,内聚焦叙事相当于叙事者=人物(叙事者说出某个特定的人物所知道的情况,有分为固定式聚焦和不定式聚焦两种。

第三类,外聚焦叙事,相当于叙事者《人物(叙事者所知道的少于人物无所知道的),这是“客观”的或是“行为主义”的叙事,普荣称之为“外视角”。

读完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仅那小说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以及故事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那种令人惊异的如饥似渴的、占有欲的、完全超越道德观的神话爱情故事,让人激动而又沉重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小说中整个故事的叙事技巧更让读者感觉到眼前一亮,具有透明性的叙事,非常易于每一位读者接受和理解。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摘要: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0-02《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作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十分独特。

《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因素。

在这部充满暴风雨和强烈激情的小说中,艾米莉创造性地应用哥特小说,把哥特形式与小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文学中的哥特式传统哥特一词来自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

该部落人以野蛮、骠悍著称。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哥特部落在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外扩展,无数城镇被夷为平地,名胜古迹被摧毁,到处都充满血腥和屠杀。

所以,哥特部落当时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因此“哥特”一词当时意为“野蛮的、粗鲁的”。

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

(肖明翰,2001)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而哥特式小说正是从这些遭到贬低和蔑视的建筑和废墟中获得灵感的。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编号: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7月摘要:《呼啸山庄》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小说体现出女作家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艾米莉的叙事系统虽然复杂,但却处处运转、衔接的非常轻松妥帖。

并且时不时运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手法。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向人们展示了真爱,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但这两个灵魂永远不离不弃。

作者用浪漫技巧展示了他们超人世的爱。

同时也展示了艾米莉丰富的艺术想象。

艾米莉将“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展现给读者,让“爱”在绝处逢生。

整部小说用“疯狂的恨”来诉说“疯狂的爱”,越是绝处逢生的爱就越是拥有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也是艾米莉天才的艺术表现力所在。

她远远的走在了同代人的前面。

关键词:艺术特色艺术结构浪漫主义艺术想象绝处逢生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我是带着极强烈的好奇心去读《呼啸山庄》这部的著作的。

Wuthering Heights—如此冷傲、又如此大气的书名。

究竟是怎样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呢?在读之前,我对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认识仅限于她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

但是读完之后,我蓦然发觉艾米莉·勃朗特却原来是我相见恨晚的的老朋友。

虽然她与我已相隔数百年,隔着国界,隔着文化,但这种精神的相通就如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生与死的灵魂的对话一般。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英语文字也拥有这样慑人心魂的力量,我被书中描述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所慑服,被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阴郁所慑服,看完以后闷了很久,却欲哭无泪,心头好像压着一块乌云,那种阴沉的感觉很久都挥之不去。

不是对希斯克利夫的恨,而是对人世间爱的另一种思考。

也是为这种文字艺术的深沉所感染。

就像逗留在“蒙娜·丽莎”嘴角边的神秘的微笑,《呼啸山庄》也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在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艾米莉热”中,我也想就我个人谈一下我对这部杰作的理解。

一、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艺术结构对于一本小说,首先就是故事的叙述方式。

过去有很多评论家都不能理解这部杰作的艺术价值,说它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1900)。

【1】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推崇《呼啸山庄》,把它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可是连他也这么认为:“《呼啸山庄》的结构臃肿笨拙,……她要讲的是一个牵涉到两代人的复杂故事。

这是一桩很困难的事,……艾米莉做的不成功。

”他还说:“讲《呼啸山庄》这个故事,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可能会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

”(1954)【2】在这一点上,我恐怕毛姆并不是艾米莉真正的知音。

艾米莉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手法。

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一般采用的都是这种叙事手法。

《呼啸山庄》也并非倒叙:故事在回忆中展开,回忆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顺序和倒叙这两种叙事手法起点都是固定的,不是从起点出发,就是把终点作为出发点。

艾米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让故事从中间开始,因此故事的出发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越大,从哪个环节进入故事,就越需要文字艺术的胸有成竹。

《呼啸山庄》整个故事从中间说起,在剧本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整个故事的终点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上场的,在冥冥之中把他们的命运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的那张网,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经撒下了。

因此故事情节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顺序和倒叙。

这种艺术手法让读者在种种悬念中开始,在惊心动魄的高潮中结束。

从情节上看,《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1757~1803),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大家族两代人的爱恨情仇。

作者把时间安排在1801年的冬天,即将收尾的地方。

又引进了故事边缘的两个人物:房东洛克伍德和女管家纳莉来担任故事的叙述者。

故事的顺序部分(很少一部分)由洛克伍德承担,纳莉则是故事的见证者与传达者。

也即,纳莉为了给生病而又好奇的洛克伍德解闷或者解疑,把山庄和田庄这两家的家史一段一段地讲给洛克伍德听,再由洛克伍德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

这样,就完成了故事顺序与倒叙的双重见证者。

使故事完整而有序。

另外,在故事情节需要补叙的部分,小说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安排:如伊莎贝拉诉说她私奔后的伤心遭遇时,是用书信方式向纳莉吐露,或是由其他的见证者再说给纳莉听等。

此时,纳莉又成了故事的传达者,而洛克伍德成了“二传手”。

因此,女作家这样复杂的叙事结构可谓别出心裁。

思维之缜密更是一绝。

也是当时的创作中一次大胆的创新。

也难怪当时受到各种指责了。

艾米莉的叙事系统虽然复杂,但却处处运转、衔接的非常轻松妥帖。

并且时不时运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手法(如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夜闯画眉田庄的情节,先后由凯瑟琳、纳莉、希斯克利夫三人叙述)。

这不禁使我们感叹其构思的周密。

另外,洛克伍德第一次来到山庄做客,是1801年的11月。

在这之前,山庄和田庄两户人家已经经历了许多重大的事故,好几个主要人物都已经死亡了,因此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的起点落在了相对“平静”的地方。

并且前三章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但作者却不惜花大量笔墨来描写这样三章,这正是她天才之笔的所在。

前三章尽管在故事情节上停滞不前,在艺术效果上却为读者引出了巨大的悬念,更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钥匙。

前三章中,洛克伍德曾想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希斯克利夫,谁知却处处碰壁,屡遭冷遇。

他看到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一句关切的话,没有感情的交流。

不仅主人、仆人冷漠无情,就连家狗也对人抱着敌视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

这无疑为全书创造出一种冰冷的气氛。

另外,全书的开头对呼啸山庄的那段环境描写更是对小说的感情基调提供了一丝暗示。

并在全书时时呼应,起到了不小的艺术效果。

开头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猛劲儿了。

”【3】这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描述,写出了“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了。

也即“人性”同样在终年不断的承受狂暴的压力。

当亨德莱去世后,他惟一的儿子哈里顿以及财产全都落在了希斯克利夫手中。

这使得希斯克利夫产生了新的复仇计划:“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使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曲它的树枝树干!”【4】正在发展性格的哈里顿却被希斯克利夫摧残着,常年累月的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就像树干被风扭曲了一样。

因此,发育不良、树枝被扭曲的树成了贯穿全书,富于象征性的一个意象。

这也是艾米莉艺术思想的结晶。

二、丰富的艺术想象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向人们展示了真爱,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但这两个灵魂永远不离不弃。

作者用浪漫技巧展示了他们超人世的爱。

同时也展示了艾米莉丰富的艺术想象。

在第三章里,那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做了一个荒诞、可怕的噩梦:他听到狂风袭击的窗外发出阵阵凄惨哀求的呼声:“放我进来,—放我进来吧!……已经有二十年了!二十年了。

我流落在外面二十年了!”声音在倾诉的当儿,她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在我怎么拼命也摆脱不掉。

【5】我们都知道,这是凯瑟琳死后的灵魂的呼唤。

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是荒谬的,但在希斯克利夫眼里,却是真实存在的!你看他接下来的举动:他登上床,梦里扭开格子窗,一面推开窗子,一面迸出不可抑制的热泪。

“进来吧!进来吧!他哽咽道。

“卡茜,快来吧,啊,你再来这一回吧!啊!我的好心肝儿!这一会回你就听了我的吧!凯瑟琳,至少听我一回吧!”【6】这一对疯话里包含了痛苦、心酸。

使人对残暴的希斯克利夫多少开始同情。

这也证明了他们的灵魂经常不断地对话。

在凯瑟琳死亡的那一章,希斯克利夫站在田庄的林苑守了一夜。

在艾伦向他传达这个噩耗时,他在抑制不住的激情中,跺着脚,发出呻吟:“……我只有一个祷告—我要反复地祷告,直到这条舌头你都硬了—凯瑟琳·欧肖,只要我活着,你永远得不到安宁!你说是我害死你—那你的阴魂缠住我不放吧!被谋害的人,他的阴魂总是缠住那凶手的,我相信—我知道一向有鬼魂在地面上游荡。

揪住我吧!—不管显什么形—把我逼疯吧!一只是别把我撇在这深渊里,叫我找不到你!上帝啊,这可是说都说不清啊!我不能丢了我的生命而活着呀!我不能丢了我的灵魂而活着呀!”【7】这一段凄哀的祷告,是发了狠的祷告。

充满了痛苦与仇恨。

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

因此,希斯克利夫埋怨凯瑟琳道“难道你愿意活着吗?当你的灵魂已进了坟墓?”这段话也铸成了全书的浪漫主义色彩。

使全书笼罩着一层神秘感。

这也是正超人世的爱的核心部分。

临近结尾,希斯克利夫死时的表情纳莉是这样描述的“希斯克里夫先生在里边,正仰躺着。

他的眼光对上了我的,是那样锐利,那样凶猛,把我吓了一跳;跟着他又仿佛笑了一笑。

”【8】纳莉说他是凝视,而且是可怕的、活人似的、狂喜的凝视。

或许,他的灵魂这会儿已经与他的凯瑟琳碰面了吧?因为,希斯克利夫在死的前一天晚上要求有个人陪他,但没有人愿意跟他作伴,他说道:“好吧,有那么一个人,不怕跟我作伴。

天哪,她真是狠心呀!唉,天诛地灭的!”【9】以致在最后,连一向最清醒的纳莉也碰着这样一件怪事:有一天晚上,我正赶到田庄去—那是一个昏黑的夜晚,隐隐传来了打雷声;刚走到山庄拐弯的地方,我碰见一个小男孩,他面前有一头绵羊和两头羔羊。

他正哭的好苦。

“是怎么回事啊,我的小人儿?”我问道。

“希斯克利夫和一个女人在那边,在山脚下,”他哭哭啼啼地说,“我不敢过去呀”我什么也没看见;可是那孩子和他的羊都不肯往前走;因此我叫他从底下的一条路绕过去。

【10】尽管纳莉想要解释说这孩子可能是从父母或同伴那里听到的无稽之谈,幻想出来的幽灵。

但自己却再也不愿天黑之后出门了,也不喜欢独个儿留在这阴惨惨的宅子里。

这无疑也向读者透露着她宁愿相信有幽灵的存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是超越人世间血肉之躯的爱。

艾米莉用她丰富的艺术想象将这段爱情讲述的惊心动魄!而也正是这些想象,使《呼啸山庄》体现出具体、悲怆而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

在所有19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中,艾米莉比较接近浪漫主义。

整个风格蕴含在阴冷而暴力,神秘怪诞又隐隐约约透出神圣温情的背景中,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