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PPT课件 人教版

合集下载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在春、夏、秋、冬四季图片 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图片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季:枝条长出新叶,地面上草 本植物开始生长。
夏季:枝繁叶茂,林内阳光少。
秋季:叶片转变成黄色。 冬季:枝叶几乎落光了,地面上 被雪覆盖着。
森林群落 苔藓地衣层
乔木是指树身 高大的树木, 由根部发生 独立的主干, 树干和树冠 有明显 区分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其生活的环境,
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 生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中,根据不同环境下生物种 类组成与个体数量的区别,主要有六种类 型: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荒漠、沼泽
热带 雨林
常绿阔叶 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沼泽
各种群落及其特点 群落名称 分布区域 特点
主要生物种群
群落(生物群落): 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规 律的组合在一起的各种 生物的种群之和
群落的三要素: 1、多种生物种群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 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 体。
三者缺一不可!
2、一定的环境 (范围可大可小)
3、种群间有规律地组合
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 到许多生物可以单独生活, 那么,生物是否也过着群居 生活呢?
赤麻鸭个体
多只赤麻鸭
睡莲个体
睡莲群体
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就是 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个体有什么特征?
种群:在一定空间或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三者缺一不可!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高中生物第4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课时)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课时)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4.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是( A.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群落稳定性提高 B.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群落稳定性降低 C.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群落稳定性降低 D.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群落稳定性提高
)。
【解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是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 从而使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 【答案】A
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①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就叫作演替。 2.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② 初生演替 和③ 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④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 ⑤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其大 致过程是裸岩阶段→⑥地衣阶段→苔藓阶段→⑦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⑧森林阶段。
技巧归纳 关于群落演替的考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演替的类型 或演替经历了哪些阶段;二是演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规律性变 化,如总能量、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等。如光裸的岩地演替为 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中一些生态特征的变化趋势 归纳如下:
生态特征 发展期成熟期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群落稳定性 弱 强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①另一个群落代替 ②初生演替 ③次生演替 ④被彻底消灭 了 ⑤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⑥地衣阶段 ⑦草本植物阶段 ⑧森林阶段 ⑨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过度放牧,砍伐森 林,环境污染 速度和方向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可持 续发展
1.(2016 年南通模拟)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 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 )。 A.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1)互利共生 ③ (2)竞争 ② (3)捕食 ① (4)寄生 ④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种群和群落PPT

种群和群落PPT
速率

② 种群数量 0 K
【变式题】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B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 .比较曲线 Y 与曲线 X ,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 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 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 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 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度超 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 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 势与c~d段相似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 小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的种群密度。 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1)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①“J”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无限且无种内斗争、缺少天 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 ②“ S” 型曲线形成的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使种内斗 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种群 数量不再增加,维持在K值(环境容纳量)左右。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 该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 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②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 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 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 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指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在
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年龄组成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意义:研究年龄组成, 有利于预测种群数量 的变化趋势
老年 成年 幼年
2、性别比例 :雄/雌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如: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原因:是由于在一个群落中,各个种 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形成的,与各种生态 因素有密切关系。
2、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植物的垂直分布:光照
动物垂直分布: 食物、栖所(群落中植物的分

种群的增长率随着

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按一定的比例下降
时间
两种曲线的比较 :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有无K值
“S”型曲线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随种群密度上 保持相对稳定 升而下降
有K值
无K值,持续 增加
“J”型曲线 环境阻力
“S”型曲线
二、生物群落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 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 的总和。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中物种种类就 越多
√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呈水平或垂 直分布
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D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 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群落 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
分别是( D )
A、湿度、食物
B、湿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抓住导线将加热丝从加热腔垂直拿 出,小 心不要 将腔内 壁的绝 缘片带 出或划 破。

2.将备用加热丝原样垂直装回。注意 :加热 腔内壁 贴有绝 缘片, 安装时 请保证 绝缘片 紧贴腔 体内壁 。

6、豆浆、四季豆等生食有毒食物,应 按要求 煮熟焖 透,谨 慎提供 贝类、 海螺类 以及深 海鱼的 内脏, 有效预 防豆浆 、四季 豆、瘦 肉精、 雪卡毒 素等中 毒。

7.严防发生投毒事件。外部人员不得 随意进 入食品 加工出 售间, 注意炊 事人员 的思想 建设, 及时化 解矛盾 ,以免 发生过 激行为 。

8.工作结束后,调料加盖,工具、 用具洗 刷干净 ,定位 存放; 灶上、 灶下地 面清洗 冲刷干 净,不 留残渣 、油污 ,不留 卫生死 角,及 时清除 垃圾
谢谢观看,欢迎指导!

3.确定加热丝已安放后,旋紧固定螺 丝,再 将导线 固定到 接线柱 上。

4.上盖帽子原样安放好,先将三颗内 六角螺 丝分别 旋上, 在确定 三颗螺 丝都旋 上后, 均匀将 螺丝旋马 铃薯等 含有毒 有害物 质的食 品及原 料,餐 饮业禁 止使用 亚硝酸 盐。
个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每年增长率
保持不变
时间
形成原因:理想条件、实验条件下、刚迁入新的适宜
环境
(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气候适宜,没 有敌害等)
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个K

数 量
A
K: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
数量最大值
种群增长率在各 阶段是不相同的
时间 形成原因:自然界生态因素制约

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
猫头鹰
森林上层
大山雀
灌木层
鹿、野猪
地面活动
蚯蚓及部分微生物 落叶层和土壤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 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 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判断:山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的植物群落, 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〤 )
调研.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差异很大。 • 同一物种,随环境改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植物:样方法(随机选取面积与形状固定的样方)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
虾及其它生物。
2、例题: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
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
层等,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带,植物
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