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护理课件

小儿推拿与其他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
小儿推拿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小儿推拿可以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饮食调理等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 果。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配合使用。
注意药物与推拿的相互作用
在使用小儿推拿的同时,如果孩子需要使用药物,家长应该注意药物与推拿的相互作用, 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治疗效果。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 部穴位理件
• 小儿推拿简介 • 腰背骶部穴位概述 •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护
•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护
•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护
01
小儿推拿介
小儿推拿的定 义
01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 位,以调节小儿身体功能、缓解 疾病症状的自然疗法。
02
它利用手部按摩刺激穴位,促进 气血循环,调整小儿体内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避免饱腹或饥饿状态
按摩时应避免在饱腹或饥饿状 态下进行,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03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 部穴位理方法
常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
命门穴
肾俞穴
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温 肾壮阳、培元固本的功效,主治腰痛、阳 痿、早泄等。
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 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的功效,主治肾虚 腰痛、阳痿、早泄等。
缓解疼痛
对于腰部和骶部的疼痛, 按摩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 缓解疼痛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经常按摩腰背骶部穴位可 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 抵抗力。
腰背骶部穴位按摩的注意事 项
力度适中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 用力导致皮肤损伤或疼痛。
注意保暖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课件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4
迎香
• 【位置】两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以食、中两指或两拇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按
揉,称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两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作上下搓
摩动作,称黄蜂入洞法。 【次数】30~50次。 【功用】宣肺发汗,开通鼻窍。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 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称摩脐。 • 3.捏挤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向里捏挤肚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 钟;捏挤法3~5次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2
天枢
•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称按揉天枢。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7
天柱骨
•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 些),称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次数】100~300次。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8
天突
•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 【操作方法】
•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0
腹
•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② 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 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常见病治疗配穴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常见病治疗配穴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常见病治疗配穴一、头面部穴位1.天门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线状。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不振、惊惕不安。
2.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3.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4.山根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鼻根低洼处。
主治:惊风、抽搐。
5.人中定位: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昏厥、抽搐、惊风。
6.迎香定位:鼻翼两侧旁开0.5寸,鼻唇沟内。
主治:鼻塞或鼻流涕。
7.牙关定位:耳下1寸,下颌骨凹陷中。
主治:按牙关主治牙关紧闭;揉牙关主治口眼歪斜。
8.囟门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凹陷中。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衄、鼻塞。
9.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目眩、惊痫。
10.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11.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
主治:胸闷、咳喘、痰鸣、呕吐。
12.天柱骨定位: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发热,咽痛,惊风。
二、胸腹部穴位1.天突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痰壅气急、胸闷、咳喘、恶心呕吐。
2.乳根定位:乳头直下2分主治:喘咳、痰鸣、胸闷等。
3.乳旁定位:乳头外旁开2分主治:喘咳、痰鸣、胸闷等。
4.膻中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烦。
5.胁肋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主治: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
6.中脘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
7.腹定位:腹部。
主治:腹痛、腹胀、消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化不良、恶心呕吐。
8.脐定位:肚脐。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
9.天枢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小儿推拿穴位介绍
1、百会: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头顶部,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三面离
太阳经线各8寸,两角点为“头池”“正溪”,直角点为“百会”穴位,
有疏肝理气,安神祛邪之功。
2、天柱:为少阳经穴位,位于颈部,横向距两耳后1寸,纵向距头
顶4寸,腹部正中线,为清肝明目之穴位。
3、太阳: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前臂背部,距手尺骨上方1寸,肱桡
肌外侧缘,有养心清火之功。
4、肩髃:其位置位于肩部外侧,声门处,离腋窝正中线2寸,舒筋
软骨,通络气血之功。
5、内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1寸,相当于手尺骨末端,有
养心安神之功。
6、外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2寸,距耳屏2寸,有健脾养
胃之功。
7、攒竹:为少阳经穴位,位于背部,横向距肩臂1寸,纵向距中脘
4寸,有强筋塑形之功。
8、五枢:其位置位于腰部正中,距骶骨上缘2寸,有活血调经之功。
二.小儿推拿功能详解
1、清热解毒:童子推拿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童子推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
这些特定穴成点、线、面分布。
小儿推拿分布特点以肘膝以下为多,这些穴位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历代医家的见解各有不同,因此一个穴名的位置互有出入,或者一个穴位有几个穴名,穴名的含义与操作方法亦众说纷纭。
小儿推拿穴位与反射疗法的反射区不同。
头面部穴位开天门位置:两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
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推坎宫位置:自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运太阳(揉)位置:眉后凹陷处操作:揉法或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揉耳后高骨位置: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次数:100-500次作用:发热,呕吐山根位置:两目内侧之中,鼻梁低洼处操作:掐法次数:作用:诊断作用。
山根青为惊风或受寒囟门位置:操作:摩法次数:100次,单用此穴,可不拘次数作用:震惊安神通窍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操作:揉法,或艾灸次数:100-200次作用:升阳举陷桥弓位置: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操作:揉法、推法次数:100次作用:小儿肌性斜颈,高血压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操作:推法。
补脾经为曲指推,清脾经为直指推次数:100-500次作用:1、调和脾胃(增加胃酸分泌)用于呕吐、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2、补气,用于久咳肺虚等。
3、用于斑疹等。
肝经位置:食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肝经次数:100-500次作用:震惊安神,用于惊风,烦躁等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心经次数:100-500次作用:清热退心火。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按摩与导引>2002年12月第18卷第6期(总108期)ClliI龇MarIipuladon&Qi(;oI培therapy.DecorTlber2002,V01.18,No.6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袁洪仁江苏省海门卫校(226100)关键词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配伍施术小儿推拿特定穴,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我线相连而成经络系统【1一,探讨其形成有利于加深对小儿推拿特定穴的认识,发展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治疗讲究理、法、方、术,术即推拿操作L2j,术的配伍是小儿推拿各流派之主要特色,探讨配伍施术,有助于融各派之长,提高临床疗效。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形成从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针灸大成・按摩经》-3J的内容看,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与古代相术有关:“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
古相术溯源当首推汉代著名唯物论哲学家王充的(论衡・骨相》为代表L4j,书中云:“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元不应者。
”小儿推拿特定穴聚于头面、双手,手部特定穴又多集中于骨节、皮纹之处,正好与相术吻合。
另外,小儿推拿中“男左女右”说也符合相手术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许多医巫从事手的唯象研究,他们力求从手上反应出来的皮纹、气色和形态等生物学现象(简称手相)来诊断人体疾病和推测人生的命运,当时手相学融病理和命理为一体,共同遵守阴阳五行八卦等古典哲学原则,并已从古手相学之溯源分出二支流:一支专门探索手相与命理关系的手于此——相学;一支专门探索手相与病理关系的手诊学。
手诊学很可能发展成小儿推拿,另具如下依据:手诊学溯源当以汉代医学集大成之典籍<黄帝内经》为代表:如<灵枢・经脉篇>云:“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
”这符合小儿推拿学中以鱼际部板门穴洽胃病的观点,<针灸大成・按摩经>日:“揉扳门……呕胀用之,”“推横门向扳门,止呕吐。
”<灵枢・五色篇>还日:“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小儿推拿中五指对应五脏的依据很可能就是手诊观色实践的经验总结,近来的手诊医学已证明了这一点【5j。
另外,小儿推拿中“阳掌八卦图”和“阴掌八卦图”本身就是手诊很好的参考图L6-。
可以这样认为:小儿推拿在自身的发展中,借鉴和应用了古相手诊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其中面部特定穴与面诊有关。
我们可以用现代手诊医学的研究成果,加深对小儿推拿特定穴本质的认识,发展小儿推拿学,而且将古相术手诊的脏腑代表区与现代手诊的脏器代表区相对照,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医学认识。
2小儿推拿中的配伍施术术的配伍是在漫长的按摩实践中,受中医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包括主次配伍、效验配伍、七情配伍、五行配伍和开关配伍。
2.1主次配伍它首见于明代徐用宣所著<袖珍小儿方・秘传看惊掐惊口授心法>:“凡看惊掐惊之法,看在何穴,当令先将主病症之穴,起手掐3遍,然后诸穴俱做3遍,就揉之。
”清代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进一步提出:“审定主穴,某病症以某穴为主,则众手法该用者在前,而此主穴在后,多用功夫,从其重也。
盖穴有君臣,推有缓急,用数穴中有一穴为主者,而一穴君也,众穴臣也,相为表里而相济者也。
”清代徐崇礼在<推拿三字经>中明确提出君臣佐使配伍(治痴症):“六腑为君,数一万五千,天河水为臣,数一万,后溪穴为佐,数四千五百,三关为使,数五百,共三万数,为君臣佐使之分。
”这些配伍观点在近代张汉臣推拿中均有体现,张氏取配穴位主张应辨别标本缓急,采用先治、后治、兼治之法,治疗处方由主穴、配穴组成l7|,主穴相当于君穴,配穴包括臣穴、佐穴与使穴。
实际上处方由操作名组成,应是主术与配术的结合。
2.2效验配伍它是历代小儿推拿医家最宝贵的经验总结,在明清小儿推拿专著中多以歌赋形式记载,便于习诵应用,代代相传。
如<针灸大成・按摩经>日:“总经天河水除热,口中热气并拉舌,心经积热火眼攻,推之方知真妙诀。
”(小儿推拿全书>有类似记载:“掐总筋、清天河水、水底捞月,治心经有热,”“总经一掐天河水,潮热周身退似水,再加水底捞明月,终夜孩啼即住声。
”这种按序固定配伍施术,我们可仿中药配伍的固定组合,称术对(二个术的配伍)或术组(二个以上术的配伍),也许这就是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的源起,如<针灸大成・按摩经>中的“打马过河”操作:“右运劳宫毕,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水,生凉退热用之。
”这可看成一个术组。
近代刘氏推拿法善用术对,常以揉膻中配揉肺治愈小儿呼吸系疾病;以揉中脘或神阙配捏脊治小儿消化系疾病等。
张汉臣推拿法除善用术对外,还常用术组,如以揉肾纹配合阴阳、清天河水行痰散结,治痰结喘嗽、胸闷等证;以补脾土配补肾水、揉外劳治脾虚证等。
2.3七情配伍小儿推拿尤重视七情配伍中的相畏相杀与单行,如清代夏禹铸所著<幼科铁镜》云:“六腑推三关应一,三关推十腑推三,推多应少为调变,血气之中始不偏,”“如只推不应,恐发热动火,过凉又有滞。
”<推拿三字经>注重独穴久推:“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
”前者即为推三关与退六腑间相畏相杀配伍,属寒热并用;后者即为单行施术。
近代张汉臣推拿法常散收同用、攻补并用,以相畏相杀配伍达相辅相成之效。
前者用于体虚儿发汗,先补脾肾、揉肾顶,再揉二扇门,后者用于体虚儿消坚破积,先补脾(下转30页)万方数据<按摩与导引>2002年12月第18卷第6期(总108期)CllineseM捌pukmon&QiG0ngm哪.py.Dc:conlber2002,V01.18,No.6颈源性休克的按摩治疗赵永英辽宁省大连市东南铸物有限公司(n6316)关键词休克,颈源性按摩治疗曾文斌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复杂,因,后经笔者手法治疗后,已2年未复发。
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引起全身多种症状,如肩臂酸痛、上肢麻2治疗方法木无力、恶心、呕吐、眩晕、猝倒、偏头痛、枕部疼痛、咽喉异物2.1患者坐位,术者站其后,按揉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天感、失眠、耳鸣、耳聋等症状。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还发现宗、云门、肩髑、肩髂等穴各1~2分钟。
颈椎病能引起“休克”,称颈源性休克,按照颈椎病的治疗方2.2患者坐位,术者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用力向上拔法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伸,然后分别向左、右旋转数次,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稍用1病例力,听到“咯嗒”声,即停止施术,结束治疗。
1.1王某某,男,46岁。
每年发病多次,已有10多年病史,3小结每次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曾到哈尔滨某大医院诊治,经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大致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多种仪器检查,专家会诊,确诊为疲劳过度,经治疗,效果不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满意的效果,而在显,笔者认为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经手法治疗,1次治愈,各种非手术治疗中,推拿疗法又最为有效,尤其对神经根型随访4年未复发。
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其作用机理在于改善血循环,1.2赵某某,男,35岁。
每年夏天高温时易发病,一发病即加速无菌性炎症吸收,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松解粘连,解除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如立即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则很快恢肌肉和血管的痉挛,缩减对神经根的刺激;理筋整复,纠正颈复正常,曾到过附近多家医院求治未见效果,经笔者手法治椎解剖位置的异常,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的内外力学平衡,从疗后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而使颈椎病引起的各种症状将得到减轻或消失。
1.3邢某某,男,38岁。
患病已14年,当室内空气不良、闷推拿治疗原则上手法要轻柔,切不可粗暴行事,严格掌热、生气、工作劳累时发病。
经几家大医院检查,未查出病握扳法的角度,力度和速度,以防发生意外。
电§电s电台电G电t蛩雹雷电G电G电《}电《她们G电s电G电雷电G电G电G电营电G电G电G电雷电G电G电G电苣电苣电6电G电6电雷电雷电6电6电雷电§电台电G电6电S电5电雷电台电G电各8G(上接16页)肾、推三关、揉小天心,再揉精宁。
现在小儿推拿临床还常用相须相使配伍,以提高疗效,如退六腑与清天河水相须配伍,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补脾土、推三关与揉乙窝风相使配伍,加强活血祛瘀通络之功。
2.4五行配伍与开关配伍这两种配伍较完整者见于<幼科铁镜>:“业医者,不明五脏生克之定理,则治病兼补泻之法,从何而施。
”并提出开首推法与总收法:“一年之气二十四,开额天门亦此义。
自古阴阳数有九,额上分推义无异。
天庭逐掐至承浆,以掐代针行气血(此乃开首推法)……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
”近代刘氏推拿法吸收了五行生克理论,创立了独特的“五经配伍推治法”,确定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刘氏将开首推法称开窍,常用额天门、坎宫.太阳、总簏、手阴阳穴位;将推治终末的总收法称关窍,取肩井穴。
这一开一关体现了小儿推拿的特殊性与取穴的完整性墟J。
总之,小儿推拿中术的配伍是各流派的特色。
小儿推拿常用之术不过百种,而所见之病千难同一,以有限之术治无限之病,意欲按术施证,无异于刻舟求剑,故笔者注重术的配伍,融各派之长,将术对或术组作为处方的基本单元,做到理法严谨,方虽大而不杂,常获卓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金义成,彭坚.中国推拿,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9~462[2]袁洪仁.小儿推拿处方之探讨.按摩与导引,1993;(2):27~29[3]杨继洲.针灸大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8l~403[4]熊波.手掌纹线气色诊断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l~4[5]吴更伟,郝东方.观手识人.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5~96[6]庄振西主编.手形手纹手诊.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8~133.[7]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1~47.[8]邵湘宁.刘氏小儿推拿取穴特点的刍议.首届“生命力杯”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大奖赛优秀成果汇编(中国赛区专辑・中文版),19914:58—59.书讯由魏慧瑶主编的<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书论述小剂量按摩的轻巧、松柔、愉悦、深透的特色,能使患者在少痛、无痛的情况下达到减痛除病的目的,亦可用于康复,美容等方面。
需者请与本部联系,价45元(含邮资)。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