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合集下载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对于本部影片中的人物史琳达而言,她时时刻刻所接触的环境即她注意到的周边环境,还有她当前所进行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都是属于意识层面的。

本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汉尼巴尔博士在以交换条件的协议下,要求克拉丽斯史达琳回忆童年时期在牧场拯救小羊羔的痛苦经历。

这段经历对于史达琳来说是痛苦的,她一直压抑着这段经历,不想记起这段记忆,但是在汉尼巴尔博士的要求下,她还是痛苦地将那段经历说了出来,像这种经过回忆能够使其进入意识层面的经历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前意识。

然而,影片中的又一情节写到史达琳在睡梦中听到小羊羔的尖叫,使她痛苦。

这体现了无意识的存在,即史达琳对于弱者的恐惧与无助,这也与她小时候的家庭背景有关。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本我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反射动作和原始过程。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

仍然以史达琳为例,她的本我成分是她的善良,对生活渴望和谐的愿望,即是她希望小羊羔能够得救;而仅仅通过反射作用和原始过程远远不能满足本我无休止的欲求和冲动,要真正满足本我的欲求,就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自我就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满足本我的要求。

在影片中,史达琳希望小羔羊能够获救,她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打开了羊圈,企图让羔羊逃走,并且还偷偷抱走了一只小羔羊。

她通过这样的现实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最终获得快乐。

这就是她人格中的自我成分。

但是当她抱走了羔羊之后,或许她会觉得这始终是一种偷窃行为,自己或多或少会感到不安,并且她获得了应有的惩罚,被送进了孤儿院。

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由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组成的。

而且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他把死本能具有的能量称为桑纳托斯,桑纳托斯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等行为。

比尔开始产生性变态的心理,杀害多名年轻女性,剥下她们的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并且事后在被害女子的嘴里, 放上一只昆虫蛹的标本。

沉默的羔羊 心理电影赏析 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 心理电影赏析 观后感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沉默的羔羊》应该算是1991年美国最成功的电影了,到目前为止,它获得了大小电影节里的三十一个奖项和二十九个提名,其中包199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剧本改编奖。

<<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

羔羊是需要和期待上帝指点和拯救的人。

那么《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中,“羔羊”是谁呢?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的史达林,受命调查一名专门杀害女性并剥去其皮肤的变态狂魔,为此她不的不求助于关押在监狱中的变态杀人狂同时也是精神分析专家汉内达莱达,故事也由此展开……该影片是九十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它从深层次来分析、解读人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下人类的所有的惊慌与恐惧……而这需要我们极强的心理承受力。

影片的开头是史达林独自一人在做体能训练。

其实,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她的性格:争强好胜、有毅力、有足够的忍耐力。

这样也是为什么之后她对“野牛比尔”案件仍紧追不舍的原因之一,这是由她自身性格促使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所做的仅仅是遵循内心的想法。

为了获得有关“野牛比尔”的信息,更多地了解这名变态杀手的扭曲心态,史达林找到了正在狱中的“食人狂魔”-汉内达莱达,希望他能帮助他们找到“野牛比尔”。

在见汉内达莱达之前,史达林不断的被告知莱达医生的吃人行为,这增加了她对莱达医生的恐惧。

在通过食物盒向来达传资料时,警惕地看向他,从将东西放入内并推进去后迅速后退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史达林内心的恐惧。

史达林对莱达医生有较重的防御心理,而身为心理医生的莱达也必定看得出来。

因此,不断地用言语刺激史达林。

史达林的内心是愤怒的,甚至带着些不安、恐惧。

但骨子里的那份骄傲使她不容许存在被人轻视,于是开始反击莱达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特征。

为了获得更多有关“野牛比尔”的信息,她与莱达医生交换条件,以她的自身经历交换“野牛比尔”的信息。

沉默的羔羊电影情节以及心理分析

沉默的羔羊电影情节以及心理分析

沉默的羔羊电影情节以及心理分析
20xx
-
心理分析
目录
电影情节
沉默的羔羊电影情节以及心理分析
1
2
3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惊悚电影,讲述了年轻的FBI特工克拉丽丝·斯达林和精神病学家汉尼拔·莱克特之间的故事
由于一起连环杀人案,克拉丽丝需要寻求汉尼拔的帮助,以揭示这个杀手的心理特征
电影情节复杂,人物关系紧张,通过对角色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恐惧
-
THANKS !
电影情节
追捕"水牛比尔"
在揭示了"水牛比尔"的心理特征后,克拉丽丝开始了一场紧张的追捕行动。她与汉尼拔一起,通过分析犯罪活动和线索,逐渐缩小了"水牛比尔"的藏身范围。最终,在一个废弃的地下室中,克拉丽丝成功地抓捕了析
人物性格分析
电影中的角色性格鲜明。克拉丽丝是一个坚强而果断的女性,她追求真相和正义,不惧危险。而汉尼拔则是一个聪明而复杂的人,他深谙人性中的黑暗面,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道德观念。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电影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电影情节
1
电影情节
连环杀人案
电影以一系列女性被绑架和谋杀的事件为背景,FBI特工克拉丽丝·斯达林被派去调查这个案件。她发现这些被害者都曾经遭受过性侵犯和虐待,并且都与一个名叫"水牛比尔"的杀手有关。克拉丽丝开始追踪"水牛比尔",并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善于伪装和逃脱的罪犯
电影情节
汉尼拔·莱克特的出现
在调查过程中,克拉丽丝遇到了一位精神病学家汉尼拔·莱克特。汉尼拔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敏锐的人,他能够洞察人心,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秘密。克拉丽丝向汉尼拔寻求帮助,希望他能够分析出"水牛比尔"的心理特征,以便找到他的藏身之处

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沉默的羔羊》中比尔潜意识的解读

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沉默的羔羊》中比尔潜意识的解读

114美学2020/01弗洛伊德认为,幼年生活的凝缩物是组成人类潜意识的基本成分。

因此,对幼年生活经历进行有目的地再现,将有助于了解一个人潜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是由于其幼年成长过程中遭受到了一定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可能是由于他人施暴,也可能是源于某些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沉默的羔羊》中的比尔属于前者。

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三重人格结构”“力比多理论”与变异的“俄狄浦斯情结”“心理防御机制”这四种理论,试图解读水牛比尔的变性癖及暴力杀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潜意识状态,考察这种潜伏于意识表层之下的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找到其为寻求满足而采取的方式及途径,以此探索人物的心理疾患,探寻造成美国当代社会恐怖的根源。

一、比尔的“三重人格结构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了“三重人格学说”。

“三重人格”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无意识结构中,它由先天的、原始的基本欲望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它是可以为人提供活力和动力的能量之所;“自我”,位于意识结构中,它是较为理性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一方面对“本我”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受到“超我”的制约;“超我”,按照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等要求的“至善原则”行事,它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位于人格中的最高层,常常压抑本能冲动。

“在人格动力系统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代表了理性和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当三者处于协调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态,当三者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1]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无意识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内心深处原始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比尔的“本我”也表现出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原始本能,即他对于女性肉体的贪恋与占有。

电影《沉默的羔羊》分析

电影《沉默的羔羊》分析

第三次会面克丽丝开始用自己的童年信息交换比尔水牛的信息。莱达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了虫蛹事实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改变。这样的象征通常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梦中,例如蛇象征着男性性器官,而果实象征着女性乳房等等。这说明比尔也想改变,并且把自己变成他自己认为的真正女人,所以需要女性的皮囊来做衣服。从而知道了比尔水牛实际上是自己曾经的一个病人。
第二次会面有一点十分值得注意,莱达问克丽丝是否对其上司克劳福有性妄想。以我看,这是莱达在试探克丽丝是否有恋父情结,从而推测克丽丝是否丧父和丧父的年龄段。根据弗洛伊德的性欲学说,儿童在童年时期有恋父或恋母情结,在这期间若得不到足够的满足,这种欲望便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成年之后的行为便会带有恋父或恋母情结。而克丽丝的表现给了莱达一个确定的答案——莱达并没有正面否认或像第一次会面那样反击莱达。
第一次会面之中,莱达发现克丽丝是一个仍在实习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克丽丝是一个勇敢的女人,事实上在后面的剧情里克丽丝的各种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或许本剧要传达的一个信息:表面再勇敢的人,在其潜意识内也存在着令自己恐惧的东西。并且克丽丝作为实习生却接受了一项危险的任务,其内心必有一种力量的驱使,在后面的剧情就可以看出克丽丝想要从绵羊尖叫的恐怖噩梦中解脱出来,通过拯救别人。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这次会面中,莱达已经在暗示克丽丝比尔水牛连环杀人并且剥皮的深层动机是什么。
而在第四次会面的时候,克丽丝终于讲出了自己父亲死后,自己被送到一个农场并且两个月后逃离农场的原因。她在一个谷仓里发现一群尖叫的绵羊等着宰割,她想要拯救这些绵羊,但却无能为力。她用尽全力抱走了一只小绵羊,但自己的力量太小,这只小绵羊后面也被杀害了。这件事是在她父亲死后给克丽丝留下的第二个阴影,并且出现在她的梦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面的象征:农场主的绵羊象征着他人的生命、财产,发出尖叫说明遇到危机,她想帮助这些绵羊逃跑却无能为力说明这件事已然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后绵羊被杀表示惩罚。总的来说,由于这个事件,克丽丝对自己的能力十分不信任,所以她谦逊且努力,在FBI实习生里十分优秀,但又十分恐惧,因为在这次任务里又暴露出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为了不让类似的感觉重新回来,克丽丝的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升华”的方法,即更加努力更加卖命,来减轻心理负担,不再让自己显得无能为力。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赏析经典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是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的,经典更不会被人们的口舌之争而磨灭,他会逐渐突破地域与人种的差异,以完成其不朽的价值。

这部影片实属电影中的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一提到心理学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

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

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

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就算是看着汉尼拔吃人脑也没有感觉害怕,只是有点儿恶心,浑身凉飕飕的可是当看到他面对唾手可得的史达琳时的那种悲哀、犹豫、心痛,我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虽然镜头极力在制造一种暧昧朦胧的感情,但正是因为这感情美好,所以当顿悟到它的渺茫时,心中的无奈和哀伤与各种说不清的情绪杂糅,转瞬竟变为了恐惧他是汉尼拔斯达林的干练、执着与勇敢,加上对过去生活的逃避,被朱迪福斯特完美的表现出来了,当然也就给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面对与传说中食人魔的第一次见面,面对老谋深算的汉尼拔对自己人性的透彻分析,她在紧张与恐惧中颤抖着,却又极力表现出了一丝压力下爆发出的镇定与勇敢,并机智的去直面揭露和涉足对手人性上的弱点和心理上的病态。

对峙中,汉尼拔看到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神,也许隐约中感觉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身影,是另一个自己。

可以说,倘若斯达林在性格与心里上与汉尼拔没有共同点,那么汉尼拔就会不屑与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FBI,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如此令人胆寒而又怪异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友谊。

双方在斗智中慢慢的探究对方的人性与心里,这同时也是两个性格怪异的人了解自己的唯一手段了。

面对阴险、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对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时看到了一丝迷茫与矛盾,对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对自己内心世界与离经叛道的行为的矛盾辩解,他们对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缥缈,这也许就是两人吸引对方的共通点吧!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斯达林,或是现实中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沉默的羔羊》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沉默的羔羊》精神分析理论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医生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被提及最频繁的莫过于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察觉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是个体自我的体现,以社会现有规范为行为导向;潜意识又称作无意识,它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他们受到法律道德以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以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

弗洛伊德的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个体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个体的潜意识。

被压抑的潜意识通过变形,进入到个体的意识层面影响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而在本部影片中“沉默的羔羊”就是影片女主角潜意识层面心理冲突的变型。

笔者将运用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影片中的女主角史达琳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树木茂密,气氛阴森的森林,女主角史达琳独自一人在森林中训练。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下看这一场景,森林好比人的潜意识区域,森林里生意盎然的同时也深不可测,如同人的潜意识区域里潜伏着意识层面没有察觉的力量。

在影片中史达琳是一个勇敢、聪慧的FBI学员,但是对于她所处的环境她并没有得到太多人在身份以及能力上的认可。

在影片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她进入老师的办公室的途中,其他人投射在她身上的眼光是一种质疑,而她也显得有些不自信地回避了这些目光。

由这一个片段可看出史达琳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她所处的环境她带有极强的防御心理。

本片中还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史达琳向达莱医生询问杀人犯比尔的杀人动机时,达莱医生要求她以自己的成长中痛苦的经历作为交换条件。

对于痛苦经历的叙述是史达琳意识层面的表达,而史达琳所提及的在睡梦中听到小羊羔的尖叫,是无意识的存在。

这些无意识代表了史达琳对于弱者的恐惧与无助,这使得史达琳致力于解救影片中的受害人。

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沉默的羔羊》

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沉默的羔羊》

由《沉默的羔羊》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提到心理学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

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

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在《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影片内容显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

从影片环境看其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电影开始于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

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人性的潜意识,因为丛林里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比如每年春天许多植物可以从其中产生,而在冬季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特别是那种带有黑色淤泥的丛林,更加象征潜意识的深处。

然后她通过跑入一现代办公楼,这可以视作意识的层面,一些可以被控制的层面。

问题总是在意识层面被交代,但它发生在潜在的层面。

这是精神分析的根本观点。

而后,克丽斯被派去和一个相当杰出却心理变态的心理医生汉尼巴尔会谈。

这场景来自地下监狱,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当我们夜晚去一个有恐怖气氛的地方,我们所感觉的恐怖其实不是来自环境,而来自内心,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荣格曾经提出阴影并不总是坏的,它是我们的本能中的智慧的象征,你如果合适地和它交流,它是可能带有智慧老人的性质告诉你一些什么,我们在这里开始。

2 、从影片人物来看精神分析理论2.1 羔羊——见习特工克丽斯见习特工克丽斯和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的交往,是克丽斯老师给的任务,在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克丽斯有着比较重的预防之心。

预防的人不管如何假装,其实总是无法从实际上掩蔽其情绪的。

克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之初,反击汉尼巴尔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

她不想给人给予轻视,这当然和她童年经历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看《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是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的一部惊悚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尚未毕业的女学生克拉丽丝·丝戴琳在受到联邦调查局的指示下,接近汉尼拔教授,学习这位同为精神病杀人狂的犯罪心理行为,来调查一起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狂罪犯。

而影名“羔羊”与女主角的童年创伤有关。

本片一共有三个主角,分别是丝戴琳、汉尼拔、水牛比尔。

他们在整个案件中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精神分析来解释。

首先,来重点分析一下水牛比尔。

他在年幼时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长大后,想去做变性手术,却被三家医院拒绝。

于是比尔杀害了多名年轻女性,剥下他们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并在被害者口中放了一种昆虫的蛹。

由于幼时不好的童年经历,童年时所压抑的愤怒并不能向比他更强大的继母所发泄时,比尔只能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使比尔的性格有所扭曲,人格畸形发展。

而当比尔被变性手术拒绝时,比尔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

他将愤怒转移到了被害的女性身上。

不想挨打就乖乖听话,这是继母之前对待他的虐待行径。

蛹会化茧成蝶,正是比尔对自己变成女性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希冀。

而想成为女人,可能是因为男性的子宫嫉妒。

子宫嫉妒是新精神分析主义霍妮所提出的相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阴茎嫉妒的概念所提出的。

可以理解为男性嫉妒女性怀孕和哺育孩子成为母亲的能力。

这是比尔渴望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获得母爱。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儿童在3~5岁时处于性器期。

母亲对男孩的爱和照顾,会使男孩有俄狄浦斯情结,也使孩子懂得分男女性别。

而对于比尔来说,他幼年时并没有母亲的这个美好意象的存在,对于性别分化的认知又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试图通过这一幼稚的行为来补偿自己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女主角丝戴琳在童年也有过创伤。

她幼时失去双亲,又在农场生活时面对想拯救的羔羊时无能为力。

羔羊的惨叫声成为丝戴琳的噩梦,使其焦虑。

而她把这件事也压抑在心里,想成为警察,拯救弱小。

由此得出。

丝戴琳在面对创伤事件时,采用了比较良好、健康成熟的升华的防御机制,是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她急于解决比尔的案件,救助被困的被害者,这是来自于童年未完成的解救羔羊的投射。

她如果能够不顾生命危险成功解救出最后的那名被害者,可以释放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使深夜里耳边的羔羊沉默下来,自己也获得救赎与解脱。

而变态的精神专家汉尼拔,则是影片中同时具有善与恶的古怪角色。

虽然已经杀人无数,但是智商极高、思维缜密,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使得其只被关押起来被研究。


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身边的人并吃下肚里,也会直达人心、了解你内心深处的创伤、来解救你。

本我是汉尼拔原始的吃人欲望,超我是追求完美、优雅的境界,解救他人的责任感。

有人说汉尼拔就是恶魔撒旦和上帝耶稣的结合体。

在其逃脱时,刺伤看守警员的动作像击剑时的优雅,将杀死的警员呈十字形悬吊绑在牢笼上,可以看出他的自恋性。

所以汉尼拔是人格分裂的,本我在内心不断膨胀,自我意识不能压制,只能使其依照一些其他的准则来给予一定的满足。

比如帮助丝戴琳破案使其获得救赎与解脱,来换取自由、原始地杀人食人的快感。

另外,汉尼拔可能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被欺骗的愤怒,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快乐也只能通过最原始的吃人行为来得到满足。

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压抑恐怖的感觉还是始终存留着。

即使再无能、又或者再有能力的人,在童年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创伤。

如何去排解、如何去治愈,也许每个人的方法都有所不同。

有的人会选择去压抑直至无法压制而爆发,有的人会选择投射或转移,有的人则会选择更有建设性、更成熟的的防御机制——升华。

每个人都有本能与冲动,只是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的主流,以更加成熟积极的方式去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