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沉默的羔羊》

合集下载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对于本部影片中的人物史琳达而言,她时时刻刻所接触的环境即她注意到的周边环境,还有她当前所进行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都是属于意识层面的。

本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汉尼巴尔博士在以交换条件的协议下,要求克拉丽斯史达琳回忆童年时期在牧场拯救小羊羔的痛苦经历。

这段经历对于史达琳来说是痛苦的,她一直压抑着这段经历,不想记起这段记忆,但是在汉尼巴尔博士的要求下,她还是痛苦地将那段经历说了出来,像这种经过回忆能够使其进入意识层面的经历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前意识。

然而,影片中的又一情节写到史达琳在睡梦中听到小羊羔的尖叫,使她痛苦。

这体现了无意识的存在,即史达琳对于弱者的恐惧与无助,这也与她小时候的家庭背景有关。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本我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反射动作和原始过程。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

仍然以史达琳为例,她的本我成分是她的善良,对生活渴望和谐的愿望,即是她希望小羊羔能够得救;而仅仅通过反射作用和原始过程远远不能满足本我无休止的欲求和冲动,要真正满足本我的欲求,就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自我就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满足本我的要求。

在影片中,史达琳希望小羔羊能够获救,她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打开了羊圈,企图让羔羊逃走,并且还偷偷抱走了一只小羔羊。

她通过这样的现实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最终获得快乐。

这就是她人格中的自我成分。

但是当她抱走了羔羊之后,或许她会觉得这始终是一种偷窃行为,自己或多或少会感到不安,并且她获得了应有的惩罚,被送进了孤儿院。

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由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组成的。

而且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他把死本能具有的能量称为桑纳托斯,桑纳托斯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等行为。

比尔开始产生性变态的心理,杀害多名年轻女性,剥下她们的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并且事后在被害女子的嘴里, 放上一只昆虫蛹的标本。

【读后感】《沉默的羔羊》_74019

【读后感】《沉默的羔羊》_74019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曾经看到一个说法,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很多电影导演都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比如希区柯克。

弗洛伊德有一本书——《少女杜拉的故事》,少女杜拉居住在一个农场主家中,早上被羔羊的尖叫所吵醒。

杜拉打开羊圈想让羔羊们逃走,但羔羊却一动不动。

杜拉抱起羊圈中的一只羊羔逃跑,但杜拉只有十多岁,而羊羔也很重,所以她没跑多远就被农场主抓了回来。

在那一个早晨。

当着杜拉的面将那只小羊羔杀死了。

从此以后杜拉对类似于羔羊的尖叫有所恐慌。

所以说,《沉默的羔羊》原著也可以说是从弗洛伊德这一故事改编而来。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说实话,我除了紧紧跟随剧情的发展和痴迷与霍普金斯的演技意外,并没有更多收获。

虽然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社会伦理道德,对心理学和行为学都有深入研究的影片,但理解并不深刻。

再次观看,我从开始看着标题就带着疑问:最重要的,到底是羔羊,还是沉默?影片中,最能直逼主题词的片段,在Clarice和Lecter在大楼顶上对话的时候。

这段对话,Hopkins那深邃又带着挑衅以及稳操胜券的霸气的眼神,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而这段对话,也因为之前在精神病院,两人斗智斗勇的交流,而被铺垫的恰到好处。

对话中,我已明显能体会到Lecter在字里行间,透露他对Clarice的欣赏和些许的好感。

我不知道这么说合不合适,对于一名致力于研究心理学,或者干脆就是有这方面癖好的一个人来说,当他面对一个童年遭遇坎坷,但性格坚强内敛,做事很干练的女孩时,他有种强烈的好奇和些许的征服的欲望。

是的,我觉得他想从心理上彻底压倒面前的女孩。

他们本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最多不过是交换过信息的警匪,但他对女孩的兴趣以及引发Clarice对童年阴影的回忆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关系能够带给他的动机。

我有些困惑了。

“羔羊”,在此处终于出现了。

可是究竟谁是羔羊呢?是被Bill囚禁加折磨的Catherine吗,还是Clarice自己呢?从字面意思和逻辑来说,当然是身处险境的Catherine是需要解救的羔羊,可Bill,就真的是要宰杀羔羊的屠夫吗?难道Clarice就不是羔羊了吗?而她的梦境,则是时刻宰杀着她的屠夫。

沉默的羔羊 心理电影赏析 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 心理电影赏析 观后感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沉默的羔羊》应该算是1991年美国最成功的电影了,到目前为止,它获得了大小电影节里的三十一个奖项和二十九个提名,其中包199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剧本改编奖。

<<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

羔羊是需要和期待上帝指点和拯救的人。

那么《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中,“羔羊”是谁呢?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的史达林,受命调查一名专门杀害女性并剥去其皮肤的变态狂魔,为此她不的不求助于关押在监狱中的变态杀人狂同时也是精神分析专家汉内达莱达,故事也由此展开……该影片是九十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它从深层次来分析、解读人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下人类的所有的惊慌与恐惧……而这需要我们极强的心理承受力。

影片的开头是史达林独自一人在做体能训练。

其实,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她的性格:争强好胜、有毅力、有足够的忍耐力。

这样也是为什么之后她对“野牛比尔”案件仍紧追不舍的原因之一,这是由她自身性格促使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所做的仅仅是遵循内心的想法。

为了获得有关“野牛比尔”的信息,更多地了解这名变态杀手的扭曲心态,史达林找到了正在狱中的“食人狂魔”-汉内达莱达,希望他能帮助他们找到“野牛比尔”。

在见汉内达莱达之前,史达林不断的被告知莱达医生的吃人行为,这增加了她对莱达医生的恐惧。

在通过食物盒向来达传资料时,警惕地看向他,从将东西放入内并推进去后迅速后退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史达林内心的恐惧。

史达林对莱达医生有较重的防御心理,而身为心理医生的莱达也必定看得出来。

因此,不断地用言语刺激史达林。

史达林的内心是愤怒的,甚至带着些不安、恐惧。

但骨子里的那份骄傲使她不容许存在被人轻视,于是开始反击莱达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特征。

为了获得更多有关“野牛比尔”的信息,她与莱达医生交换条件,以她的自身经历交换“野牛比尔”的信息。

沉默的羔羊分析

沉默的羔羊分析

《沉默的羔羊》分析当一只飞蛾叮咬你的双唇时,你是沉默,还是尖叫?为什么它总像一场噩梦缠绕着你,挥之不去;每当深夜惊醒,在梦魔一点点吞噬你脆弱心灵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荡着黑暗深渊中那一声声凄惨、绝望的羊羔的尖叫。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是一个恐怖的故事,一个叫人从头至尾头皮发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让人感觉着异样的不安与激动,怕想到他,又忍不住要去想。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书中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了“羔羊”一词,可自始自终却无对它的正面描写,“羔羊”是如何成为本书的主线的?原来“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儿时在农场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深深的创伤。

家贫,父死,孤儿一样漂泊的童年,让幼小的史丽斯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她想逃出农场,救走即将被屠杀的羔羊,哪怕一只也好。

可是她失败了,她被送到了孤儿院,她带走的羔羊还是逃脱不了被屠宰的命运。

从此以后,即使史丽斯拼命地读书,在读书中竞争,在竞争中取胜,她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只羔羊在尖叫,可她并没有意识到,那正是自己内心脆弱的呼号。

潜意识中她认为自己是弱者,不敢接受儿时的遭遇,逃避与心灵深处的直接对话。

但是她却在逆境中显得异常的坚定、老练,靠着意志力将恐惧深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该片片名“沉默的羔羊”就令人深省。

《圣经》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主依阿华指示在外征战的将领攻下某城池之后,务必将城中一切生灵杀尽灭绝。

但城破之后,该将领却没有完全执行依阿华的旨意,把城中牛羊留下来自己享用。

全知全能的依阿华立即遣使前往问罪。

使者见到违命的将领后,侧面地发问:“我耳朵里怎么会有羊叫声呢?”该将领只有伏地认罪。

“羊叫声”在这个宗教故事中成了犯罪的证据的代名词。

同时考虑到“羊叫声”在《沉默的羔羊》的叙事机制中的必要作用:对女警察童年心灵创伤最深的是她被寄养在亲戚家中时,在一天清晨她被凄厉的羔羊惨叫声惊醒,目睹了屠杀羔羊的血腥犯罪场面。

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沉默的羔羊》中比尔潜意识的解读

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沉默的羔羊》中比尔潜意识的解读

114美学2020/01弗洛伊德认为,幼年生活的凝缩物是组成人类潜意识的基本成分。

因此,对幼年生活经历进行有目的地再现,将有助于了解一个人潜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是由于其幼年成长过程中遭受到了一定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可能是由于他人施暴,也可能是源于某些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沉默的羔羊》中的比尔属于前者。

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三重人格结构”“力比多理论”与变异的“俄狄浦斯情结”“心理防御机制”这四种理论,试图解读水牛比尔的变性癖及暴力杀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潜意识状态,考察这种潜伏于意识表层之下的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找到其为寻求满足而采取的方式及途径,以此探索人物的心理疾患,探寻造成美国当代社会恐怖的根源。

一、比尔的“三重人格结构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了“三重人格学说”。

“三重人格”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无意识结构中,它由先天的、原始的基本欲望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它是可以为人提供活力和动力的能量之所;“自我”,位于意识结构中,它是较为理性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一方面对“本我”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受到“超我”的制约;“超我”,按照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等要求的“至善原则”行事,它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位于人格中的最高层,常常压抑本能冲动。

“在人格动力系统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代表了理性和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当三者处于协调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态,当三者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1]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无意识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内心深处原始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比尔的“本我”也表现出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原始本能,即他对于女性肉体的贪恋与占有。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影评影片开头展现的是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拉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

她的一直奔跑,吸引了观众眼球,激发了观众对未知丛林的探索。

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人性的潜意识,因为丛林里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

春天的丛林种类繁多,有你没见过的也有你认识的,但是到了冬天,很多植物都会“隐身术”。

影片的季节刚好也是在冬天,这个冬天给丛林蒙上了更神秘的纱,就如人的潜意识一样神秘莫测。

之后克拉丽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克劳福指派前去探访食人魔医生汉尼拔·莱克特。

莱克特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

警方虽然将他关在重精神病人的牢狱中,却仍然不得不承认他超出常人的精神病学知识。

克拉丽斯被派去的目的就是想去请教他案情,不过在一开始克拉丽斯并不知道自己被派去的真正目的。

这个食人狂魔被囚禁在地下监狱。

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通往监狱的道路很长,不断地拐弯,当中还伴有一种阴暗恐怖的气息。

到达监狱后,克拉丽斯要求一个人探访莱克特,她独自走向莱克特时,脸部有难以掩盖的恐惧。

这种恐怖是来自内心的,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故事可以说是从这里真正的开始了。

克拉丽斯既理智聪明又有野心,她尽力地掩盖自己的恐惧,克拉丽斯在和莱克特交往之初,反击莱克特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

第一次探访走出监狱后,克拉丽斯久久不能平复,还忆起自己童年时与父亲的亲密交流。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这都与她作为警察的父亲被杀有关,年幼丧母,10岁时唯一的至亲父亲也离开了,她变得一无所有。

她到了她母亲的表妹的农场里生活,但仅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

因为在一个清晨,她看见牧场的主人正在宰杀羔羊,而这些羔羊正在尖叫。

她决定解救它们,但奇怪的是她把门打开后,羔羊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没有逃跑,于是她抓起一只抱着就逃跑了。

电影《沉默的羔羊》分析

电影《沉默的羔羊》分析

第三次会面克丽丝开始用自己的童年信息交换比尔水牛的信息。莱达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了虫蛹事实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改变。这样的象征通常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梦中,例如蛇象征着男性性器官,而果实象征着女性乳房等等。这说明比尔也想改变,并且把自己变成他自己认为的真正女人,所以需要女性的皮囊来做衣服。从而知道了比尔水牛实际上是自己曾经的一个病人。
第二次会面有一点十分值得注意,莱达问克丽丝是否对其上司克劳福有性妄想。以我看,这是莱达在试探克丽丝是否有恋父情结,从而推测克丽丝是否丧父和丧父的年龄段。根据弗洛伊德的性欲学说,儿童在童年时期有恋父或恋母情结,在这期间若得不到足够的满足,这种欲望便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成年之后的行为便会带有恋父或恋母情结。而克丽丝的表现给了莱达一个确定的答案——莱达并没有正面否认或像第一次会面那样反击莱达。
第一次会面之中,莱达发现克丽丝是一个仍在实习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克丽丝是一个勇敢的女人,事实上在后面的剧情里克丽丝的各种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或许本剧要传达的一个信息:表面再勇敢的人,在其潜意识内也存在着令自己恐惧的东西。并且克丽丝作为实习生却接受了一项危险的任务,其内心必有一种力量的驱使,在后面的剧情就可以看出克丽丝想要从绵羊尖叫的恐怖噩梦中解脱出来,通过拯救别人。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这次会面中,莱达已经在暗示克丽丝比尔水牛连环杀人并且剥皮的深层动机是什么。
而在第四次会面的时候,克丽丝终于讲出了自己父亲死后,自己被送到一个农场并且两个月后逃离农场的原因。她在一个谷仓里发现一群尖叫的绵羊等着宰割,她想要拯救这些绵羊,但却无能为力。她用尽全力抱走了一只小绵羊,但自己的力量太小,这只小绵羊后面也被杀害了。这件事是在她父亲死后给克丽丝留下的第二个阴影,并且出现在她的梦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面的象征:农场主的绵羊象征着他人的生命、财产,发出尖叫说明遇到危机,她想帮助这些绵羊逃跑却无能为力说明这件事已然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后绵羊被杀表示惩罚。总的来说,由于这个事件,克丽丝对自己的能力十分不信任,所以她谦逊且努力,在FBI实习生里十分优秀,但又十分恐惧,因为在这次任务里又暴露出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为了不让类似的感觉重新回来,克丽丝的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升华”的方法,即更加努力更加卖命,来减轻心理负担,不再让自己显得无能为力。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沉默的羔羊赏析经典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是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的,经典更不会被人们的口舌之争而磨灭,他会逐渐突破地域与人种的差异,以完成其不朽的价值。

这部影片实属电影中的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一提到心理学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

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

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

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就算是看着汉尼拔吃人脑也没有感觉害怕,只是有点儿恶心,浑身凉飕飕的可是当看到他面对唾手可得的史达琳时的那种悲哀、犹豫、心痛,我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虽然镜头极力在制造一种暧昧朦胧的感情,但正是因为这感情美好,所以当顿悟到它的渺茫时,心中的无奈和哀伤与各种说不清的情绪杂糅,转瞬竟变为了恐惧他是汉尼拔斯达林的干练、执着与勇敢,加上对过去生活的逃避,被朱迪福斯特完美的表现出来了,当然也就给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面对与传说中食人魔的第一次见面,面对老谋深算的汉尼拔对自己人性的透彻分析,她在紧张与恐惧中颤抖着,却又极力表现出了一丝压力下爆发出的镇定与勇敢,并机智的去直面揭露和涉足对手人性上的弱点和心理上的病态。

对峙中,汉尼拔看到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神,也许隐约中感觉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身影,是另一个自己。

可以说,倘若斯达林在性格与心里上与汉尼拔没有共同点,那么汉尼拔就会不屑与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FBI,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如此令人胆寒而又怪异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友谊。

双方在斗智中慢慢的探究对方的人性与心里,这同时也是两个性格怪异的人了解自己的唯一手段了。

面对阴险、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对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时看到了一丝迷茫与矛盾,对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对自己内心世界与离经叛道的行为的矛盾辩解,他们对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缥缈,这也许就是两人吸引对方的共通点吧!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斯达林,或是现实中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沉默的羔羊》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提到心理学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

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

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在《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影片内容显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

从影片环境看其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电影开始于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

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
人性的潜意识,因为丛林里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比如每年春天许多植物可以从其中产生,而在冬季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特别是那种带有黑色淤泥的丛林,更加象征潜意识的深处。

然后她通过跑入一现代办公楼,这可以视作意识的层面,一些可以被控制的层面。

问题总是在意识层面被交代,但它发生在潜在的层面。

这是精神分析的根本观点。

而后,克丽斯被派去和一个相当杰出却心理变态的心理医生汉尼巴尔会谈。

这场景来自地下监狱,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当我们夜晚去一个有恐怖气氛的地方,我们所感觉的恐怖其实不是来自环境,而来自内心,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荣格曾经提出阴影并不总是坏的,它是我们的本能中的智慧的象征,你如果合适地和它交流,它是可能带有智慧老人的性质告诉你一些什么,我们在这里开始。

2 、从影片人物来看精神分析理论
2.1 羔羊——见习特工克丽斯
见习特工克丽斯和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的交往,是克丽斯老师给的任务,在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克丽斯有着比较重的预防之心。

预防的人不管如何假装,其实总是无法从实际上掩蔽其情绪的。

克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之初,反击汉尼巴尔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

她不想给人给予轻视,这当然和她童年经历相关。

汉尼巴尔博士在和克丽斯交往的过程中要求了一些交换条件,从本片来看,这一交换条件是汉尼巴尔在治疗克丽斯。

但是他们的这一互动是非正常的,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是遇不到这类情况的。

这可能与他自身的一些经历有关。

克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后来产生了移情,缺陷的东西总需要被满足,不过这需要大家仔细在回味那电影才可能感受得到。

在某种意义上,克丽斯在
和汉尼巴尔之间出现了亲密的关系,这一潜在的亲密性被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汉尼巴尔所感受到,这一女孩需要帮助的情感。

于是在这里,克拉丽斯这里的内心问题开始浮现了。

那是和她童年作为警察的父亲被杀有关。

当我们在童年丧失我们的亲密感时,我们和所亲密的客体的过早分离会产生力比多的未完全释放。

不过似乎这里这力量被升华成另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事情。

这可能和克拉丽斯的心理和特工职业有关。

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内心,有可能反映出她内心有问题需要被关注。

在最后几次交往中,问题被指出,回忆起了作用。

就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

这直接构成了她没有完成的事件。

所以,有时候睡觉时候会有类似恶梦的情况。

这一问题的被指出似乎克拉丽斯已经痊愈,因为她的意识接受了她本来所错误压抑的东西,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冲动,但问题其实还远不是在这里,克拉丽斯对于那件变态杀人犯“水牛比尔”案件的执着,其实投射了她内心那没有完成的情结,那只羔羊其实象征那些被“水牛比尔”威胁生命的女孩子,这正是沉默的羔羊的象征。

许多年前,克丽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经历,直接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个可能被害的女孩。

这一冲动直接出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冲动。

当然她最后完成了这一事件,而从心理和感受两方面成功地释放了自己力比多的固着。

从而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痊愈。

不过,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我们可以看见另一种象征意义,她可能和《圣经》亚伯拉罕为了感谢上帝而试图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以供献给上帝有关,那个孩子据说最后由于上帝的慈爱而获得没有被杀死的幸运结果。

2.2 变态杀人犯“水牛比尔”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心理学分析,变态杀人犯“水牛比尔”的杀人和剥取女性人皮以完成女性服装的事件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来自其幼年时的冲动,就是“水牛比尔”的母亲可能在养育上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水牛比尔”在被关怀和性别分化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导致他的心理发育根本还是停留在幼稚期,而试图通过一种幼稚的行为来导致其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他在被害者嘴里所放的蛹,充分说明了他希望自己变成女性的一种希望。

其实变成女性是他自己希望获得母亲之爱的象征,他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满足其自体意象的需要。

这假设自己是女性的自体意象则来自更早期的心理发育为成熟。

他的冲动以一种非正常方式出现。

如果童年能给予一种罗杰斯式(人本主义)的非条件关怀,他就不可能出现那种病态后果。

在他的意象中,他和被害人是一体的或者至少是无法清楚区分的,所以当他杀害那些被害人时,他的主观中可能是觉得在处理他自己的问题。

他的反社会的出现一定导致他的变形只是死亡,而不是死后的复生。

2.3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
这是个象征阴影的角色,他具有救世的情结。

至少在最后他逃离时,将一个警察象耶酥一样扎在那里可以反映出一些。

他的吃人,可能和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有关,在南太平洋上以前所流传的曼纳信仰象征一类意思。

当一个人试图去获得力量时,那些原始人就去杀另一个强壮的人。

这样他可以获得那个强壮的人身上的力量和智慧,这种力量在宗教学上就称为曼纳。

从电影的情况来看,这位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以前或许是有很强烈治疗病人冲动的人。

作为一个太有愿望希望治疗别人的心理医生,可能是需要反省的,因为这是具有两面性的,治疗者的背面可能正站着一个魔鬼。

怎么理解呢?一个太有心去帮助另一个人的人,如果他的助人行为没有被实现,那他负面性的情绪也是巨大的,有时候会是可怕的。

也许汉尼巴尔的最后冲动是希望实现基督耶酥的死亡,那是一种具有警示意义的死亡。

总之,《沉默的羔羊》就是这样一部玄而又玄,又凸显心理呈视的影片,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