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镜头分析、运用及其它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一部以心理恐怖为主题的经典电影,由乔纳森·戴米执导,影片根据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一位FBI特工克拉丽斯·斯特林(Clarice Starling)调查一名连环杀手的案件,她求助于监禁在精神病医院的精神病学家汉尼拔·莱克特(Hannibal Lecter),并最终通过对莱克特的交谈和自身的观察解开了连环杀手的谜团。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乔纳森·戴米使用了“八大组合段”来描绘和解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
下面将通过“八大组合段”来解析《沉默的羔羊》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电影。
1. 开场段电影《沉默的羔羊》的开场一幕中,我们看到了调查FBI的特工克拉丽斯·斯特林在训练场上的精彩表现。
她展现了自己的聪明和勇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段营造了紧张和充满挑战的氛围,为后续的故事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调。
2. 引子段在电影的引子段中,我们见到了克拉丽斯进入精神病院的情景,她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精神病学家汉尼拔·莱克特的帮助。
两人之间的第一次交谈充满了张力和悬念,观众也开始对莱克特的身份和性格产生了好奇。
这一段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发了观众对莱克特这一神秘角色的关注。
3. 起因段电影的起因段揭示了克拉丽斯接到了调查一名连环杀手的任务,而她需要求助于莱克特来获取线索。
在此过程中,莱克特对克拉丽斯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她对他的个人生活进行真诚的交流,以换取他的帮助。
这一段展现了莱克特对克拉丽斯的精神和心理的挑战,也暗示了两人之间复杂的心理关系。
5. 结果段在电影的结果段中,我们看到了克拉丽斯最终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追踪和莱克特的帮助解开了案件的谜团,成功抓获了连环杀手。
在这一过程中,克拉丽斯和莱克特的心理和情感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段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圆满,也展现了主人公们的成长和变化。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犯罪电影,讲述了FBI特工克拉丽斯·斯宾塞(Clarine Starling)追捕连环杀人犯“野牛比尔”(Buffalo Bill)的故事。
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八大组合段”来解析人物和情节,下面我们将通过“八大组合段”的角度来分析《沉默的羔羊》。
首先是景别段。
电影中的景别段十分重要,影片以多个场景布置展现出来,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最初的精神病医院,克拉丽斯与汉尼拔博士的对话,克拉丽斯的实习地点,以及野牛比尔的藏身地点等。
这些不同的场景为电影注入了生动的色彩,使得观众更容易地进入故事情节,感受到角色们的不同心境。
其次是情节段。
整部电影的情节设置紧凑,充满了悬疑和惊悚的感觉。
克拉丽斯在野牛比尔家的追捕过程中,以及她与汉尼拔博士的对话等情节设计,都使得影片的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克拉丽斯的回忆和解读野牛比尔的手稿等方式,将整个故事情节逐渐揭示,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好奇和追寻。
再者是人物段。
《沉默的羔羊》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突出。
克拉丽斯·斯宾塞是一个勇敢坚定的女性FBI特工,她的聪明和勇敢帮助她成功地追踪到了野牛比尔。
而汉尼拔博士则是一个具有强大心理分析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他与克拉丽斯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挑战。
野牛比尔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的恐惧和扭曲的人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接下来是主题段。
《沉默的羔羊》所表现的主题是多元丰富的。
一方面,影片通过克拉丽斯的坚韧和勇气,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彰显了女性角色在男性主导的犯罪行动中同样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影片也通过野牛比尔的扭曲心理和罪恶行径,表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扭曲,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主题的展现使得影片更加引人深思。
然后是风格段。
《沉默的羔羊》的拍摄风格非常独特,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暗示镜头,呈现出强烈的悬疑和惊悚感。
影评:沉默的羔羊

影评: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一部令人深思熟虑且引人入胜的心理惊悚片。
这部经典的电影在多个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我对人性、恐惧和心理学的思考。
首先,电影通过其紧张的剧情和精彩的演技,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而令人不安的世界。
主人公克拉丽斯·斯特林(Clarice Starling)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的出色表演使她成为了一个真实而坚强的女性角色。
电影通过描绘克拉丽斯与精神病学家汉尼拔·莱克特(Hannibal Lecter)之间的紧张关系,展现了一个充满智力较量和心理游戏的故事。
其次,电影中的主题和意义也令人深思。
《沉默的羔羊》探讨了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
汉尼拔·莱克特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反派,他的智慧和残忍性使人们不禁思考: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否都有潜在的邪恶?电影通过这个角色引发了观众对自身内心的反思,使我们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此外,电影的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也以其出色的导演技巧和独特的视觉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运用了大量的近距离镜头和特写镜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还通过运用阴暗的灯光和冷色调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氛围,增强了电影的可怕感。
总的来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其紧张的剧情、精彩的演技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心理惊悚片,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恐惧的深度探索。
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思想上,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心理学《沉默的羔羊》电影赏析

心理学《沉默的羔羊》电影赏析关于对《沉默的羔羊》的电影赏析初看此片,可能大对数人跟我一样,都被电影中的血腥镜头所震撼,以至于片面的认为这其实更像一部恐怖片,或者更直白的讲,这就是一部变态的所谓的心理学电影,可是,该片在当代电影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被冠以高智商人性犯罪心理学电影的开山鼻祖。
在这种极具光环的诱惑下,我又在课堂之外重新观看一遍,不能说多加一遍,我就将整部电影所要描写和反映的主旨全部理解贯通,但是比起第一遍课堂断断续续的观看完,收获明显增大。
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难看出电影的主线是围绕联邦探员史达琳受命调查水牛比尔这件案情展开,给我影响最深的并不是史达琳这个所谓的主角,而是被人冠以杀人狂魔的汉尼拔,史达琳为查找比尔的线索,去监狱向汉尼拔寻求帮助的电影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汉尼拔出场的造型,就十分让人感到惊叹,所谓的杀人狂魔,一身干净的囚服,静静的站在房子的中央,一双摄人心魄的眼神,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若不是他人描述,任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犯罪者。
与史达琳的第一段对白,将观众的心情直接调动起来了,面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汉尼拔将史达琳极力想埋没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高雅品位的一面赤裸裸分析、描述的干净透彻。
史达琳表面的平静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的那份震慑。
汉尼拔描述自己的对于绘画想象,期盼有一天能够在户外的描写时,自我的嘲讽让人不免感慨良多,也许是恻隐之心,也许是对史达琳成长的怜悯,汉尼拔给予了这个坚强的女探员帮助,为她提供了极具重要的破案线索。
电影精彩的情节在于永远处于变数当中,让你的思维带着好奇跟着情节一路下去,当史达琳带着线索离去时,被汉尼拔隔壁的罪犯带有十分侮辱的话语侵犯时,汉尼拔为此暴怒不止,几天后,这名罪犯便被汉尼拔杀死,电影演到这里,值得让人思考的情节终于出现了,汉尼拔为何就因为几句侮辱的话语就要杀死一个生命?难道是因为他对史达琳的好感?答案或许是否,整部电影对于汉尼拔的描写,可以发现,汉尼拔是一个超脱常理的、极度理性的人,他的世界充满自我,太过理想化,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净土,所有侮辱他人的人都该死,人与人之间是文明的交际,每个人都应有理性沉静的一面。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由托马斯·哈里斯所著的小说,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具有强烈的心理描写。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八大组合段”技巧,使得故事更加完整、有条理。
本文将就《沉默的羔羊》这部小说中的“八大组合段”进行分析。
1.插叙段:小说一开始,就通过插叙段向读者展示了女主角克拉丽斯·星林的家庭情况和童年经历。
这一段对读者理解后文的情节和角色关系有巨大帮助。
2.引子段:在小说的第一章,克拉丽斯·星林第一次接到汉尼拔博士的电话。
在她心里非常矛盾和惶恐的情况下,作者巧妙地将这一场面描述得淋漓尽致,为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
3.陈述性段落:在故事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一些介绍人物和场景的陈述性段落,向读者展示了汉尼拔博士、克拉丽斯·星林和其他角色的性格和情绪状态,使得读者更能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4.对话段落:小说中的对话段落非常精彩,例如克拉丽斯·星林与汉尼拔博士的对话,以及她与其他角色的对话。
这些对话非常逼真,能够很好地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5.心理描写段落:作者不只是通过角色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同时也会进行心理描写。
例如,作者描写了克拉丽斯·星林因为汉尼拔博士的电话而产生的复杂心理变化,这些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6.回顾性段落: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回顾性段落,比如汉尼拔博士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些片段。
这些片段对于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给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
7.动作描写段落:小说中包含了很多动作描写段落,例如郊烤晚宴的场景和克拉丽斯·星林和汉尼拔博士的枪战。
这些描写非常生动,通过作者的详细描述,让读者像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场景中的紧张氛围。
8.暗示性段落:小说中,作者对某些情节早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暗示。
例如,作者暗示汉尼拔博士可能已经吃了人肉。
这些暗示往往在后续剧情的发展中成为了关键线索,为小说的高潮部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0b931ea22b160b4e777fcfb9.png)
[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影评运用心理学知识浅析电影《沉默的羔羊》-影评影片开头展现的是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拉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
她的一直奔跑,吸引了观众眼球,激发了观众对未知丛林的探索。
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人性的潜意识,因为丛林里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
春天的丛林种类繁多,有你没见过的也有你认识的,但是到了冬天,很多植物都会“隐身术”。
影片的季节刚好也是在冬天,这个冬天给丛林蒙上了更神秘的纱,就如人的潜意识一样神秘莫测。
之后克拉丽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克劳福指派前去探访食人魔医生汉尼拔·莱克特。
莱克特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
警方虽然将他关在重精神病人的牢狱中,却仍然不得不承认他超出常人的精神病学知识。
克拉丽斯被派去的目的就是想去请教他案情,不过在一开始克拉丽斯并不知道自己被派去的真正目的。
这个食人狂魔被囚禁在地下监狱。
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通往监狱的道路很长,不断地拐弯,当中还伴有一种阴暗恐怖的气息。
到达监狱后,克拉丽斯要求一个人探访莱克特,她独自走向莱克特时,脸部有难以掩盖的恐惧。
这种恐怖是来自内心的,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故事可以说是从这里真正的开始了。
克拉丽斯既理智聪明又有野心,她尽力地掩盖自己的恐惧,克拉丽斯在和莱克特交往之初,反击莱克特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
第一次探访走出监狱后,克拉丽斯久久不能平复,还忆起自己童年时与父亲的亲密交流。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这都与她作为警察的父亲被杀有关,年幼丧母,10岁时唯一的至亲父亲也离开了,她变得一无所有。
她到了她母亲的表妹的农场里生活,但仅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
因为在一个清晨,她看见牧场的主人正在宰杀羔羊,而这些羔羊正在尖叫。
她决定解救它们,但奇怪的是她把门打开后,羔羊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没有逃跑,于是她抓起一只抱着就逃跑了。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

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犯罪小说,获得了众多读者和影评人的青睐。
本文将运用“八大组合段”解析这部小说,探索其中隐藏的心理学和人物描写等方面的深层含义,为读者呈现一份全面的解读。
1. 开篇段小说的开篇段非常精彩,通过一个封闭的房间和一个孤单的女人,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神秘的气息。
这种气息让读者不禁想要探究出她所遭受的事情,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心。
同时,小说的开头还通过女主角克拉丽斯·斯特林金的描述,展现出她那种勇敢而执着的内心,为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2. 描述段小说中有很多关于人物的描写,可以说是他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化身。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的形象。
他是一个既博学多才,又非常残忍的人物,这种复杂的性格在小说的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而且为小说的情节推进提供了基础。
3. 对话段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对话的描写,这些对话被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迅速推进情节,又能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例如,克拉丽斯与汉尼拔之间的对话,就体现了克拉丽斯的坚强和汉尼拔对她的影响。
这种对话互动不但为小说提供了动力,更是建立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4. 动作段小说中的动作段落相对较少,但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精彩,比如克拉丽斯在查封毛皮店时被深深地震撼到,这种感觉带给读者一种非常深刻的震撼。
同时,汉尼拔的行动也常常与他的人物特质相呼应,这种精妙的设计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
5. 环境段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比如克拉丽斯的车程,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而展开的。
这种写法使得环境成为了一种塑造人物的工具,比如克拉丽斯在穿过波多馬克山时体现的坚强,就与她遭受的环境做出了直接的呼应。
6. 思考段小说的思考段落往往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一些概念,让读者充分了解人物的思考和心理活动。
比如,克拉丽斯和汉尼拔之间的精神斗争以及克拉丽斯内心的挣扎,都是通过思考段落来反映的。
《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
首先,这部电影的氛围和拍摄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将黑暗、紧张和恐惧的元素融入到每一帧画面中。
通过运用阴暗的色调、精心构建的场景和紧凑的剪辑手法,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禁被各种紧张的情节和令人窒息的悬疑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影片的世界中。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和演技也非常出众。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贾迈尔·福斯特分别饰演了两个非常复杂而深刻的角色。
霍普金斯将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这个冷酷无情又智慧过人的连环杀手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恐怖和敬畏,同时也不禁对他的智慧和心理战术感到佩服。
福斯特则饰演了一位坚强而聪明的女性特工克拉丽斯·斯特林。
她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勇气和决心在她与汉尼拔之间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汉尼拔·莱克特博士是一个极端的反面例子,他的邪恶和变态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克拉丽斯·斯特林的形象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她在追捕连环杀手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恐怖和危险,还要与自己内心的恐惧作斗争。
这使我深思,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我们需要选择去面对和克服自己的恶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氛围、精彩的演技和对人性的思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较量,同时也让我对电影的艺术表达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羔羊》镜头分析、运用及其它这是一篇若干年前学生时代的作业,有部分删改。
而且本人对于《沉默的羔羊》的摄影分析带有许多比较强烈的个人感觉和想法,也许有很多地方有错误或者是片面或幼稚,各位看官在阅读时请保留好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接触沉默的羔羊还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校园的闭路电视台上,那时候只是单纯的看故事发展,然后自己沉浸在恐怖和悬疑的气氛中大呼过瘾。
后来大约是一年后我买了一张《沉默的羔羊》的DVD后才开始真正的去品位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我每年都要看一到两次,但是我不会感觉腻味,而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新发现。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写了一系列以变态吃人狂汉尼拔•莱特博士为主角的小说,按照出版顺序分别为《红龙》(Red Dragon),《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以及《汉尼拔》(Hannibal),而目前他的最新作品《汉尼拔前传》(Hannibal Rising)也已经出版,并且改编成了电影。
说到改编成电影,《沉默的羔羊》尽管是汉尼拔电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托马斯第一部被改编的小说应该是80年代末的《红龙》,但是影片的名字却叫《人猎》(Man Hunt),导演就是后来拍《盗火线》(Heat)的迈克尔• 曼(Michael Mann),这部作品的成功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所熟知的汉尼拔系列。
回归到我们所要分析的这部片,《沉默的羔羊》应该算是1991年美国最成功的电影了,到目前为止,它获得了大小电影节里的三十一个奖项和二十九个提名,其中包括了199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剧本改编奖。
在本片的获奖和提名资料中很可惜我并没有发现摄影方面获得过任何奖项和提名,但是这并不阻止我对本片在摄影上成就的欣赏。
其实我最早并没有注意到本片在摄影上有任何出彩之处,后来在2006年春节期间我在重温本片时,我却发现本片在摄影上有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本片作为分析案例的原因之一。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本片的摄影指导。
Tak Fujimoto (塔克• 藤本,原名为Takashi Fujimoto,藤本隆),日裔美国人,目前属于好莱坞准一线的摄影指导,他出道的时候担任了一些小制作的操机员和摄影指导,他正式步入事业正规应该是在1977年,当时他参加了《星球大战四- 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拍摄,作为第二摄制组的摄像师。
随后他在好莱坞拍摄了不少电影,同时也拍摄了些电视剧,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除了本片之外,他还担任了《费城故事》(Philadelphia)的摄影指导,最近的新作品包括《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最终剪辑》(The Final Cut)和同是由本片导演乔纳坦•迪梅(Jonathan Demme)所指导的重拍片《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下面将通过某场的镜头举例来分析本片的摄影风格以及镜头内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以及镜头用意。
因为我曾经读过部分《沉默的羔羊》的小说,所以对主角克拉丽斯•史达琳的性格和背景有部分的了解。
主角在生活中是一个刻苦的女孩子,她的父亲是名警察,可是一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歹徒枪杀了,她心中便有了为了为父亲报仇的念头,同时也造就了她孤胆坚毅的性格。
后来她通过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FBI学院的一名学生,并且保持着优秀的成绩。
本片的第一个镜头的起幅是森林中众多落光树叶的树,随后镜头从高出开始向下摇,主角从远景跑步入画,一直从远景跑到近景,一个长镜头。
这样一个节奏感觉比较缓慢的镜头在气氛上是一个很好的营造,空旷而且寒冷的森林,都让人感觉到不安。
主角一个人在这样的森林中跑步是角色性格或生活状态的展现:她很努力,但同时很孤独,可是随后却将主角充满了整个画面,而节奏也忽然加快,给人又是坚毅的感觉,这很符合原著小说中对史达琳的描写。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交代人物状态和性格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得观众更快的进入角色状态。
在行为科学部内,影片呈现出了一个斯坦尼康跟拍的长镜头,主角满身是汗的身着着FBI学院的校服不断地与西装革履的探员擦肩而过,在视觉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穿着上和状态上的差异,突出明确了主角的身份,此外,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也制造了一种紧张或压抑感,主角并不知道长官为什么要见她。
有调度的长镜头在本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在记忆中美国对长镜头却不怎么感冒,我所唯一记得的爱玩长镜头的美国导演就是大导演德•帕拉玛(Brian De Palma)了。
作为本片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场景——汉尼拔博士所在的牢房,当主角第一次进入时,摄影师藤本使用了一个近乎360度原地旋转的主观镜头:此镜头起幅是三台监视器,分别是汉尼拔的牢笼;正在上楼梯的巴尔的摩精神病医院的主管奇顿医生以及汉尼拔牢笼外的走道。
随后是一名荷枪实弹的警卫在检查枪械,落幅则是一名告诫主角注意事项的工作人员。
关于这样的主观环视镜头在影片中还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FBI学院内的搏击课上,主角拿着防护垫,而其他人则戴着拳套站在周围轮流击打。
教官不久后把主角叫出去,这时候再次出现了近乎360度的环视镜头,但这个镜头和上个镜头不同,在这个镜头里我们看到许多男性学员戴着拳套站在她周围,而主角的女伴也戴着拳套站在一边。
我的感觉是导演与摄影师在有意识的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周围其他学院的对比,一名女性学院却承担了一个本应该是男性学员的职责,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大全景,我们看到拿防护垫的女性学员只有主角一个。
还有一个镜头出现在村殡仪馆验尸的那场中,不过这个主观环视镜头没有前两个镜头有那么大的旋转幅度。
这个镜头的拍摄对象是村里的警察,主要是表现那些男警官对一个女探员的神态反应。
从以上这三个镜头,我的感觉是,这种主观环视镜头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设置设计来清楚的展现周围环境甚至是场景外的事物,同时也可以表现周围人的反应以及主观者的内心状态。
而主观者的内心状态展现的前提是出现周围环境的衬托。
尽管这里所论述的主观环视镜头,是一种大运动幅度的主观镜头,但是个人认为这种镜头与普通的主观镜头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一般的主观镜头的镜头运动幅度不如这种主观的环视镜头大,视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环境表现上就差了不少。
而且在内心状态方面,一般的主观镜头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无法呈现周围的环境,从而就无法反应主观者的内心状态。
另外一个关于大运动幅度的主观镜头运用成功的例子就是由岩石•强森(Johnson the Rock)所演出的影片《毁灭战士》(Doom)。
影片很多镜头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既悬念又可怕的气氛,比如女主角第一次进入汉尼拔博士的牢房时和进入莫菲“小姐”所租的仓库时所采取的是主观镜头与第三人称镜头不断切换的方式。
如果分析观众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观众有想看到所发生一切的欲望,如果看不到,他们会产生恐惧、紧张或者神秘感,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在恐怖片或悬疑片当中,导演和摄影都会采取缩小画面可见区域的方法来控制观众心理,如希区柯克的经典影片《精神病患者》(Psycho)中最经典的浴室杀人段落一样,希区柯克(Hitchcock)在那个段落中运用了大量的大特写来展现那场谋杀,观众所看到的都是整个谋杀过程中极小的一点,而无法看到谋杀过程的全貌。
正如所述,这个方式也在影片最后高潮水牛比尔家中的追逐动作部分的得到了运用。
我还注意到影片在水牛比尔第一次登场时,画面控制在水牛比尔的眼睛部分,不仅达到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同时也有一种压迫感,符合场景所制造的气氛。
物品也是摄影可以借用到的元素。
我想起了在验尸过程中女主角在往指纹刷上沾墨水的那段,镜头一开始是对准她的手部的,而后镜头向上摇,一直摇到一块玻璃上,而玻璃映射出她的脸,她的表情看上去感到十分害怕。
很多时候,借用周围的物品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这个镜头中镜子是作为她内心里的真实写照而出现。
关于镜子在影视摄影中的摄影,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学生联合作业,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在租碟店工作的男孩子和一个在理发店工作的女孩子互相喜欢上了,可那女孩子却被一个公司老总看上,那个公司老总经常去光顾理发店,而因为现实的压力,女孩子跟老板在一起了。
那女孩子与老板的戏大部分是在理发店里的镜子中呈现的,代表着他们不真实的情感。
这部电影大量的使用了长焦距镜头,本片的两名主角都是学习心理学的,固然会在心里互相角力,这个时候的两人的表情和神态都相当微妙,而两名演员的表演功底完全可以将这些微妙的细节展现出来,任何一丝神情上的变化都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角色内心的变化。
《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在汉尼拔和史达琳的对话过程中使用长焦距镜头所拍摄的人物大特写,尤其是汉尼拔的大特写更是拥有大部分比例。
大特写使人物占据画面的主体,强调了人物同时又放大了所要突出的神态细节。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还可以还原人脸部的透视正确比例。
当主角第一次出现在图书馆外时,摄影师运用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前景是正在接受记者访问的巴尔的摩精神病医院主管奇顿医生,而后景是刚刚被奇顿医生耍了的女主角。
镜头开始前景是实的,景深很小,而后女主角入画走近,焦点便对准了女主角,随着女主角的出画,焦点又实回到奇顿医生上,这不仅是为了突出拍摄的主体对象,同时也给这个场景划分了两个表演区域,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表演区域其实是有关联并且互相影响的,两个人的关系很自然的通过这个镜头表现了出来。
这个镜头启发了我不少,我认识到关于通过焦点的变换也可以成为一种表现手法,表演区域的划分可以不再通过构图或者置景来划分。
下面谈一谈关于《沉默的羔羊》中的其他部分。
关于光在本片的运用,其实不仅要达到提供足够光度照明的作用,还得打得好看并且具有一定的内涵,例如有时候单靠光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单靠光也可以烘托气氛甚至是叙事。
在机场汉尼拔与议员见面时,影片有意识的使用闪烁的警灯所闪出的灯光印在医院和汉尼拔的脸上,一方面议员想体现一种权威和威严,但同时不断闪烁的蓝红灯光又不断的出现又消失,也反映出议员烦躁不安的心情。
再举一个例子,当女主角和她的女伴知道汉尼拔逃跑的消息后,他们在屋内只开了一盏台灯,景深出一片黑,紧张、压迫感和害怕感不言而喻,而当女主角认真分析了汉尼拔并不会找她报复后,下个镜头这间房就是满屋透亮了,所以我认为在某些程度上光可以叙事。
但本片在光的方面有一个“多多少少的败笔”,就是当警察进入关押汉尼拔的房间内时发现自己的一个同事被悬挂在铁笼子上呈天使状,可后面的灯却很明显是为了好看而打,完全忽略了正常的生活逻辑,显得相当做作。
在IMDb中,本片拍在全球250佳片的第二十七位,可见其地位以及无论是在商业上的还是艺术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