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赋的式微与小赋的崛起
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异同

JIAN NAN WEN XUE抒情小赋始于汉末,兴盛于魏晋六朝,因处于文学的醒觉时期,小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代表作是曹植《洛神赋》。
而文赋是出现于中晚唐至宋代的赋体,具有不同于其他赋体的散文化特点,其代表作杜牧为《阿房宫赋》。
本文取其两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在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
一、前言本文以曹植《洛神赋》和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比较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在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方面的相同及相异之处,从而观出两者的风格特点。
曹植《洛神赋》和杜牧《阿房宫赋》都是著名的辞赋。
对于《洛神赋》,张宏义认为:“曹植的《洛神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
”而对于杜牧《阿房宫赋》,也有“唐代文赋代表作为杜牧的《阿房宫赋》”的说法;可见,两者都是各自时期的代表作,故选之作为研究文本。
二、抒情小赋与文赋的特点(一)抒情小赋魏晋以至南北朝的艺术,把情感的抒写推到极高位置。
当时的文人重情,且对悲情尤为重视,这在抒情小赋的创作上有明显的体现。
“抒情小赋主要以字句温婉为主,通过抒情,作者往往多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于思想内容上,抒情小赋侧重抒发个人情志,文人多写思亲念土、悼亡叹逝、渴慕爱情、感伤乱离、悲愤不遇、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统一天下的理想等,大量情感被引进辞赋中,表现了人性觉醒的强烈主体意识,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言语特色方面,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抒情小赋大多以四六句式为主,又多用诗化句子。
二、继承汉大赋多用“兮”字的特色。
三、继承《诗经》、《楚辞》的比兴象征传统,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多采用丰富多样的铺叙和描写。
五、大部分小赋弃用汉大赋的客主问答形式作为文章主干,简短多样,但有时亦会用问答的形式推进情节的发展,以更仔细地描绘事物特征,有助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文赋辞赋发展到唐代,已与汉赋大相径庭。
它亦称之为“散赋”和“散文赋”。
在思想内容方面,文赋一般有两大主题,就是讽刺时弊和感叹人生。
东汉的抒情小赋

东汉的抒情小赋汉赋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赋和抒情赋三个时期。
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
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汉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
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
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所以骚赋和抒情赋是有区别的。
骚体赋多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情,凄恻哀怨。
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抒情赋多表现玩世不恭,表达一个人对心灵安宁的渴望。
它形式简短,没有问答,通篇使用韵文。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刺世嫉邪赋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
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
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
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
佞诌日炽,刚克消亡。
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妪竬名势,抚拍豪强。
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捷慑逐物,日富月昌。
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汉大赋艺术形式之美

汉⼤赋艺术形式之美汉代是赋的成熟和全⾯繁荣的时代,赋作为⼀种新兴的独特的⽂体,它是诗歌和散⽂结合的⽂学形式,是诗歌的散⽂化和散⽂的诗歌化。
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有散⽂句型⾃由,⽆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体。
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成为两汉⽂坛的主要⽂学形式,故有汉赋的专称。
汉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变化和发展,不同的作家,也因为时代、经历和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赋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调,⼀个作家也因为创作动因不同,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汉代赋呈现出不同格调,⼤体上经历了骚体赋、⼤赋、抒情⼩赋三种类型。
作为汉赋的主体是汉⼤赋,即那些游猎、宫苑、京都赋。
这类赋在篇章结构上多采⽤主客问答的形式,抒情成分少,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直⾔者也”(《诗集传》卷⼀),说明赋的特点是以夸张的语⾔着重于铺叙和描写。
此外,赋,在其⾏⽂中往往是韵散间出,或夹有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间有韵⽂的散⽂。
这类赋是沿着荀宋赋的路线演化变化⽽来,因适应汉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枚乘的《七发》已初步具备这类赋的体制,⽽到了司马相如⼿中达到了完善的境界,从此汉⼤赋⼀直以司马相如的赋为模式⽽持续到东汉末年。
这类赋与楚辞作品区分明显,不存在辞赋混称的情况(辞赋混称主要发⽣在后来⼈们对汉初兴起的述志抒情赋与汉代作家所写的楚辞作品的区分上)。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汉⼤赋的艺术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内容上极度的铺张扬厉,使作品极具巨丽之美,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起,反映着物质富有、精神欲望膨胀的时代精神。
极度的铺张扬厉,这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
汉武帝的时代,物质财富⾼度增长,帝国的版图⼤幅度扩展,统治者的雄⼼和对世界的占有欲望也随之膨胀。
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那么,古代散文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首先,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一)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主要是哲学家用以说理,历史散文主要是史学家用以记事。
诸子散文流派众多,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比较著名的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大事记,《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一字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
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左丘明所写,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
古代辞赋的兴起和发展

古代辞赋的兴起和发展屈原像古代辞赋的来源、发展以及名家名作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赋的由来和演变除诗词曲外,还有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押韵文体,这就是赋。
赋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似诗似文,又非诗非文,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文的气势。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西晋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即描绘事物。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当然,陆机的话也不是很全面,他只是说出诗和赋的主要特点,有时候,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特别是在他以后的时代,到南北朝,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何谓赋?赋,就是反复叙说,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却反反复复去说,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铺采摛文”是一个并列短语,摛文就是铺采。
“铺”“摛”二字同义,意为铺陈,即铺叙、陈述。
“铺采摛文”,就是说在反复叙说中彰显文采。
这是就赋的形式而言的。
“体物写志”是指描写事物时,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一定要有所寄托。
这是针对赋的内容来说的。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骚赋)阶段外,经历了汉赋(也称古赋)、骈赋(也称俳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直至今天,赋依然在焕发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先秦两汉时的赋汉赋为什么也叫古赋呢?因为既包括两汉时的赋,也包括先秦时的赋。
战国末期屈原创立“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作品,有《九歌》《九章》《离骚》《天问》《招魂》等。
但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人是荀子,荀子写有《赋篇》,其为五赋,分别写“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文体以四言为主,半诗半文,韵散间出。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赋的发展历程.doc

赋的发展历程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和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赋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刘勰“大赋”与“小赋”分类标准及其评价

刘勰“大赋”与“小赋”分类标准及其评价刘勰(571-621),名楚,字勰,号翠微居士,世称刘太白。
作为梁代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著名的,他的诗作古今中外普及,其中以“大赋”和“小赋”最为突出,所以被称为梁代的“大赋”诗人。
刘勰的“大赋”和“小赋”被归类评价后,成为梁代文学家分期重要的读取依据,被写入历史文献,同时也影响了后代文学发展。
一、刘勰“大赋”与“小赋”分类标准刘勰的诗作分为“大赋”和“小赋”两大类,其分类标准主要以诗歌篇幅长度大小来确定。
“大赋”指的是诗歌篇幅长的作品,拥有多行或多篇,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社会、经典等各个领域;“小赋”指的是诗歌篇幅短的作品,有的只有一行,有的可分几篇,内容涉及自然、百态、芳华、人情等方面。
二、刘勰“大赋”与“小赋”评价1、刘勰的“大赋”刘勰的“大赋”大都以简洁平实的文字,描述历史故事、宣传朝政、批评当时社会现实、展现政治思想、突出时代特色,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特点串联起来,展现出真实活泼的历史画面,深受后人青睐。
例如:“锦城萧弥昼销尽,翠华高处晨未稀。
桂树秋风吹何处,落叶西飞我欲归。
”(《秋风词》)2、刘勰的“小赋”刘勰的“小赋”采用精辟的文句,描述百态、芳华、人间物事,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展现了他深刻的内心世界,同样深得后人喜爱。
例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锦瑟》)三、影响刘勰的诗歌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代的诗人以他的作品为范本,为中国古典文学继续传承,“大赋”诗歌也由此而受到重视,迎来了它的春天,这也成为隋唐时期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受到读者广泛欣赏的作品。
此外,刘勰的诗作对现代文学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0世纪初,近代诗王鲁迅曾颂扬刘太白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民主反动诗人”,很多作家也从他的诗作中获得很多灵感,从而展开了新的文学尝试。
综上所述,刘太白的“大赋”和“小赋”受到历史、社会、文艺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在历史文献中得到了良好的记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受到现代作家的重视,深深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