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古代文化是指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涵盖读书、写作、艺术、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念、衣食住行、民间俗信、婚嫁习俗、文化实践等构成。

1、古代读书方式:古代的书本大多是手写的,书写的工具为胡麻、铁笔、木笔、秀笔等,一般常用的笔墨有墨、朱、绿、秋、金等,毛笔是最后出现的,古老的读书方式有口诵、眼读、指读、抄练等。

2、古代书法艺术:古代的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书法艺术形式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四个形式,书写的工具和形式也有很多,古人认为书法有“文如其人”之说,一笔一划传神了作者的内涵和情感。

3、古代宗教信仰:周朝时期以阴阳五行、礼乐治天为主流宗教信仰,到了秦汉时期,道教、佛教逐渐深入民间,魏晋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宗教信仰的主流。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推广,僧尼和佛教弟子都深受皇室和百姓的尊重,佛教也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4、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认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以养性修身、守正节,礼法仁爱、事实礼仪、仁德士大夫三者相表达、一致的理念。

5、古代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古代生活的三大要素,古代的衣食有很多传统的食物,如米饭、小米面、豆粉、馒头、烤鸭等,而住行则以宅舍、府邸、寺庙、庙宇等为主,而交通则以步行、轿子、马车、船只等为主要形式。

6、古代民间俗信:古代民间俗信涵盖很多活动,如庆典、吉神信仰、家风活动等,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吉神,如孔子教人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佛教教人信仰宽恕,这些都影响了古代的民间俗信活动。

7、古代婚嫁习俗:古代的婚嫁习俗大多是以祭祀为主,它们是由婚礼礼仪中演变而来,主要形式包括礼堂仪式、宴席活动、祭司大臣、朝觐等,形式丰富,依据不同的习俗会有精美的传统礼装,婚嫁习俗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8、古代文化实践:古代的文化实践是思想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诠释思想的内涵,古代文化的实践有读书进修、习武竞技、尝试乐器技艺、歌舞狂欢、茶道茶艺等,它们深深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氛围。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一、古代文化1.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1.2 古代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1.3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二、古代习俗2.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2.2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生子、成人礼等2.3 传统习俗:生肖、八字、风水、算命等三、古代宗教信仰3.1 道教:道教思想、道教经典、道教人物等3.2 佛教: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等3.3 儒家: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儒家人物等四、古代社会制度4.1 封建制度:皇帝、诸侯、贵族等4.2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状元、进士等4.3 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家谱、家族礼仪等五、古代经济生活5.1 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农业工具等5.2 手工业:纺织、陶瓷、冶金、建筑等5.3 商业:货币、市场、商贾、贸易等六、古代政治制度6.1 封建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等6.2 官制:宰相、尚书、侍郎等6.3 法律制度:刑律、刑法、司法机构等七、古代教育制度7.1 私塾:启蒙教育、四书五经等7.2 官学:太学、国子监等7.3 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八、古代军事制度8.1 兵制:征兵制、世兵制等8.2 武器装备:冷兵器、火器等8.3 军事组织:军队、将领、士兵等九、古代民间风俗9.1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9.2 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杂技、戏曲等9.3 民间信仰:土地公、城隍、妈祖等十、古代地域文化10.1 地域差异:南北方文化、东西文化等10.2 地方特色:方言、美食、工艺品等10.3 地域名人:各地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等以上内容涵盖了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下列哪项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答案:A. 指南针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的题目。

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电话明显不是古代的发明,所以选A。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丰富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灵,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传统习俗,带您一窥这些千年传统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中,春节必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人最热衷的节日。

庙会、舞龙舞狮、烟花爆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个时候随处可见。

家家户户会贴春联和福字,门上挂红纸窗花,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福报。

另外,亲朋好友们会相互拜年,送红包和小礼品,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除了春节,清明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墓地,献上美食和鲜花,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此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活动,例如踏青、野餐和放风筝,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习俗中的又一大节日。

这一天,人们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用来驱邪和祈求平安。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以及其他一些与屈原相关的习俗。

龙舟赛是这一节日最精彩的活动之一,人们手持龙舟、竞渡于河流之上,为赛事增添了欢乐和激情。

中秋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团聚一堂,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人们会前往宽阔明亮的地方观赏圆圆的明月。

此外,吃月饼也是这一节日的重要环节,根据地区和个人口味,月饼的种类各不相同,但都意味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还包括婚礼习俗、丧葬习俗和节日庆典等。

婚礼习俗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但大体上均有红色喜庆、礼轻情意重的传统特点。

丧葬习俗是中国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的表达,人们会进行相应的祭祀和告别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节气编辑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

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

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11、二十四节气表职官编辑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

大洲又称”府”。

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

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5楼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6楼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7楼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