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介于赤道和南极之间。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国土总面积26.75万平方公里。2001年新西兰总人口380万。欧洲移民后裔约占73.8%,毛利人约占15.2%,其他民族约占12.9%,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语。首都惠灵顿,人口34.6万,其他主要城市有:奥克兰、哈米尔顿等。海岸线长6900公里。全境多山,平原狭小。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夏季20度,冬季12度。

新西兰是经济发达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品出口收入占出口总收入60%以上。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推行减少国家干预,发展市场经济,紧缩财政开支的政策。本届国民政府1990年11月执政以来,实行削减政府开支,推行低通货膨胀,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和外贸出口的政策,籍此带动国内经济复苏。1993年,新经济已走出低谷,扭转了连续18年的国际收支赤字状况,通货膨胀率和银行利率达20年来最低水平,汇率合理,商业和消费信心增加。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外债负担沉重,失业率偏高,社会犯罪增多。

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72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6.8%,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林约200万公顷,每年种植人造林4万公顷。渔产丰富,200海里经济区内捕鱼潜力每年约50万吨。

工业以农业牧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奶制品、毛毯、食品、皮革、烟草、造纸和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产品主要供出口。

农业高度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水果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畜牧业发达,是新西兰的经济基础,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粗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

该国风景优美,旅游胜地很多。旅游业是外汇主要收入之一。

该国交通运输发达,通讯联络畅通。港口众多,航空、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进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近些年,运输和通讯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逐步减少或取消了国营部分。

新西兰经济严重依赖外贸。发展对外贸易是新西兰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目前,澳、日、美、欧盟为新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新重视同加拿大、东亚国家和中东国家发展贸易。近年来,新西兰越来越把贸易重点转向亚太地区。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新西兰农业受到其社会、经济、劳动力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与欧美和邻近的澳大利亚都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其独特之处有三点。

1、以畜牧业为主。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是新西兰经济的支柱行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也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头数最多的国家。

2、以家庭农场为主,但经营规模比澳大利亚小。新西兰家庭农场占农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占农场劳动力的3/4。总体上看,新西兰属于人少地多的国家,牧场尤其辽阔,全国人均3.8公顷。新西兰家庭农场的规模只有澳大利亚的1/10 左右,也比美国的要小些。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的平均规模为538公顷,拥有3475个牲畜单位,即2600只羊和214头牛(1头奶牛相当于5.5个牲畜单位)。

3、农业生产的商品率高,外贸依存度也高。新西兰的农业已经高度机械化,专业化比较明显,经营集约化,不但单产比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非常高。2001年新西兰谷物单产水平为6208斤/公顷。1999年牛奶产量为1137.2万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奶63.3吨,羊肉3.8吨,羊毛2吨,奶酪1.1吨,黄油2吨。由于新西兰的许多产品必须出口,所以外贸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的波动有时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一些影响。

二、农业生产结构与对外贸易

1、畜牧业新西兰的畜牧业是国家最重要的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全国有牧场1365万公顷,有牧羊场24400个,奶牛场16670个。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43%的大农场拥有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到33%。畜牧业以牛、羊为主,2002年牛屠宰量358万头,产量61万吨;山羊及绵羊屠宰数为3076万只。产量54万吨;年产肉类135万吨,奶产量1300万吨。

(1)养牛业。新西兰养牛的头数最多的年份是1974年,达到931万头。现在养牛的头数下降,但是肉奶产量均有上升。新西兰的肉牛生产受到世界市场的刺激,从过去奶牛为主转而成为重要的肉牛生产国。现在肉牛的数量大约比产奶的奶牛头数多一倍。新西兰肉牛的主要品种是安格斯牛,占总头数的3/4%,毛黑色,无角,耐粗饲,肌肉发达,胴体质量高,适合集约化经营。奶牛业在新

西兰农业总产值中仍占首位,2002年共有奶畜375万头。 2002年的产量,黄油40万公吨,各种干酪31万公吨,奶粉51万公吨。奶牛业的90%的奶牛分布在北岛,主要也在人工草场上放牧。品种主要是乳脂率高的娟栅牛、黑白花牛和爱尔夏牛。

(2)养羊业。新西兰羊的总数近年来有所下降。2002年,绵羊和山羊的存栏数分别为4300万头和18.2万头。羊毛侧重以中细毛为主,占全国毛产量的70%,占世界总产量的40%。新西兰以品质优良的羔羊肉驰名于世,2002年羊肉及小羊肉的产量为53万公吨,居新西兰各类肉产量的首位,是重要的外汇来源。新西兰每头羔羊的产肉量达到15公斤,成年羊为20.5公斤。新西兰的羊皮产量2002年生绵羊皮和生山羊皮的产量为10万公吨。新西兰制定有各个品种羊的育种标准,对种羊的登记十分严格。其中,最重要的品种是罗姆尼羊,大约占总头数的2/5,考力代绵羊以毛肉兼用而著名。

(3)养猪业。新西兰的养猪业受到精饲料生产的限制,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养猪头数最高记录是在1964年,达到77万头,产肉4.7万吨。现在猪的头数已经有所减少。2002年,猪的存栏数为35万头。不过猪肉的产量仍然保持平稳,2002年,猪肉总产量为4.6万吨。

(4)养马业。据说,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出口额超过了1亿新元。

(5)养鹿业。近年来养鹿业发展较快,已经达到106万只。产鹿肉1.4万吨,其中出口约9000吨,创汇9040万新元;鹿茸产量460吨,其中用于出口的鹿茸共计4500万新元(均为离岸价)。

(6)养禽业。家禽也有一定的发展,现有养禽场480个, 2002年屠宰7112万只鸡,产肉12万公吨。鸡蛋产量4.4万公吨。

总起来说,新西兰的畜牧业有以下特点:(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新西兰农业发展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史中,没有大的波动,基本上保持着增长的趋势。(2)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这些草食牲畜类在畜产品总值中占90%以上,而猪和家禽主要靠舍养,所占比例较小。(3)专业化水平高,出口比例大。目前将近有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

主,专业化水平高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国内市场有限, 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

2、种植业新西兰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新西兰麻、水果等农作物。从人均耕地来看,新西兰是0.11公顷,澳大利亚是2.75公顷。由于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新西兰的粮食生产与澳大利亚有巨大的差距,近年来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粮食进口不断上升,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同10年前相比,新西兰全部谷物产量从112万吨下降到了77.8万吨,人均220公斤;其中小麦的产量从31.5万吨减少到了18.1万吨,人均占有量只有50公斤。新西兰的玉米主要产在北岛,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单产非常高,主要用途是作畜禽业的饲料。近十多年里,新西兰的蔬菜和水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2年,蔬菜和瓜类产量100万公吨,水果产量105万公吨。水果的主要品种是苹果、猕猴桃、葡萄以及一些亚热带、热带水果。其他经济作物都不太重要。现在以猕猴桃为例,对新西兰发展水果生产的成就作一简要的分析。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本世纪初被引进到新西兰,西方人长期以来称之为“中国醋栗”。新西兰的农业专家对它精心培育,改良了品质,种植面积在70年代迅速扩大,2002年的收获面积达 1.2万公顷,产量为25万公吨。现在,猕猴桃已经以“几维果”(kiwifruit,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而闻名于世,它的单果重量大、耐储藏,已经成为新西兰重要的产业和出口的“王牌产品”。主要的蔬菜有马铃薯,洋葱和豌豆。

3、渔业新西兰四面环海,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有众多隐蔽的港湾,清澈的河流,是水产养殖的理想场所。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良好的加工设施及丰富的技术知识,为新西兰赢得了“优质鱼贝生产国”的声誉。新西兰有不少优良的渔港,其中捕鱼量在500吨以上的有23个。最大的渔港是奥克兰和附近的马努考港。大陆架面积有21万平方公里,接近国土面积的4/5,而200海里渔业经济区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比新西兰陆地面积大7倍。新西兰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太平洋西南渔区的主要渔场。陆上还有一些河流、湖泊,适合发展淡水渔业,但主要供钓鱼爱好者娱乐,主要的经济鱼类是鳗鱼和大马哈鱼,5/6的渔获量仍来自海洋。主要养殖的品种有绿贝青口、太平洋龙虾、蛙鱼、鲜贝、鲍鱼等。新西兰1999年的渔获量为68万吨,人均占有量达1.9吨,绝大部分供出口。

4、林业新西兰的森林面积有738万公顷,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为39.5%。林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上林业发展较好的典型。人均拥有森林面积达2.2公顷;全国森林蓄积量3.2亿立方米,人均约95立方米。林产品的年出口值达到8亿~11亿美元,是仅次于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货物。

5、农产品对外贸易新西兰是农业的净出口国。新西兰农林部今年5月公布的"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过去一年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值达137.8亿新元,增长17%。主要贸易伙伴是澳大利亚、亚洲、美国及欧洲地区。新西兰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羊毛、肉类、奶制品、皮革等畜产品,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4/5以上。其中,肉类和肉制品约占出口收入的19%,其次是奶制品(约占17%)、羊毛和地毯(约占14%)。新西兰的羊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新西兰的羔羊肉主要向欧洲出口,其中英国占28%,其他欧洲国家占27%,中东国家占14%,北美占7%,日本和韩国共占6%。据新西兰羊毛生产权威机构Woolpro公布的统计材料显示,由于新西兰羊只数目不断减少,在2000年7月到201年6月的这一年度里,新西兰全国总共出售了约15.25万吨羊毛,比上一年度下降了8%。在2000-2001年度里,新西兰全国羊毛销售金额为3.6亿美元,羊毛出口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3%。中国依然是进口新西兰羊毛的大国。在这一年度里,中国总共买进29431吨新西兰羊毛,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英国是新西兰羊毛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牛肉和小牛肉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占总出口的63%,其次是加拿大,约14.5%,日本和韩国分别约5%。新西兰的鹿肉绝大部分出口到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少量出口到美国、日本和香港;鹿茸的主要出口地是韩国和香港。奶制品出口值超过7亿美元,羊皮10万吨,牛皮5.3万吨。

在园艺类产品的出口中,2001年苹果的出口值为134万美元。近年来,猕猴桃已经超过苹果而高居第一位,约占园艺类产品出口值的31%,数量约24万吨(5500万“托盘”,托盘是新西兰猕猴桃的包装单位,合3.5公斤,类似于盛鸡蛋的托盘,可以防止压坏)。新西兰猕猴桃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地区和日本。但是,新西兰面临着意大利和智利的竞争。每托盘的价格从80年代末期的16~18马克下降到12马克,但仍比意大利的价格高1/4~1/3。这三个国家在分享世界市场方面,在季节性上是互补的:新西兰主要在每年6~12月,意大利是

12~6月,而智利是5~7月。此外,新西兰的林产品和鱼类出口也很可观。主要出口品种是龙虾,近年来有所下降。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法国

标题:第三节法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法国的自然地理风情、人文地理风情、文化艺术、主要历史时期、政治体制、 经济概况、旅游资源等。 2、掌握法国的民俗风情、礼仪与禁忌等。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法国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2、法国出境旅游的特征。 教学难点: 法国旅华市场的开发。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三节法国 国名: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简称法国。“法兰西”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国家”。首都:巴黎(Paris) 一、地理风情 (一)自然地理风情 1、位置与领土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二大国。领土略呈六边形,三面临海,三面接陆。有6个邻国,北部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海底隧道将两国连接在一起。西临大西洋,南 濒地中海,法国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国接壤,是大西洋国家和地中海国家之间的 交流点,也是欧洲重要的汇合处。法国是国际航空线的枢纽,很多国际会议的会址和国际组织所在地都 乐于选择法国。 2、地形特征 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占国土面积的80%。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法 国河流多能通航,乘船旅游可游览名胜品味佳酿。 3、气候特征 法国地处亚欧大陆西岸,大部分地区是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特点为冬无大凉、夏无酷暑、雨量 适中。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秋季和春季多暴雨,该地区被誉为“蓝色海岸”,是冬季旅游的胜地。 4.自然资源特征 缺少能源资源。 (二)人文地理风情 1、国旗、国歌、国花、国鸟 国旗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竖长方形构成。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 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国歌《马赛曲》国花莺尾花,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 志。国鸟雄鸡国石珍珠 2、人口、民族、语言、宗教、货币 人口约6400万人。法国人口在欧盟中仅次于德国,居第二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0人。 城市人口约占73%。民族法兰西人(93%)语言法语宗教天主教为主的多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Tuesday, February 7, 12 俄罗斯有辽阔的平原,占国土的70%。主要有两个:东欧平原有400万平方公里,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有众多的大河,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贝加尔湖深约1620多米,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近2.3万立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森林也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总面积约为8.6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0.5%。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天然气占世界36.1%,石油占14.3%,煤占16.2%。俄罗斯的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9%,约2.2亿公顷,并且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15.7公顷。另外,俄罗斯有7260万公顷草地牧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 以下自东向西介绍一下几个主要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全年≥10°C积温约为1500~2500°C,气候属于强大陆性,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半降于夏季,土壤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为主。北部为森林草原类型,南部属干草原类型。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也占一定的比重,甜菜与亚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作物,畜牧业居于次要地位,以乳肉兼用

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大致介于北纬50~60度之间,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处草原带,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全年≥10°C积温1800~2600°C,年降水量由北部的450毫米减至南部的250毫米,无霜期则相应地由110天增至130天。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不利的气候因素是旱灾频繁,风蚀严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1950年代,苏联在此大规模垦荒,共开垦荒地4184万公顷(包括哈萨克北部的2548万公顷)。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很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10°C积温均在4000°C以上,无霜期长达240~250天,一月平均温度3~8°C,热量条件充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本地区农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多,商品率也较高,粮食需靠区外供应。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部分,工业中心较多,城市人口比重高。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紧密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冬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10°C积温在1600~2200°C之间;降水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一)农户锐减 本全国的农户数(农产品销售农户,以下为销售农户)从1995年的265. 1万户减少到2000 年的233.7万户,2009年的169.9万户,2010年的163. 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38%)。农业就业人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锐减,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老龄化而引起的。 (二)放弃耕地现象的激增 放弃耕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00年为34. 3万公顷,而2010年增加到40万公顷,增 加幅度为17%。其中54%的耕地位于山区。这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养蚕业发达的地区,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产品,譬如像果树或畜产业等的缘故吧。即使在山地以外的,拥有大量优良 农田的农业地区,也有15万公顷的被废弃掉的农地,其原因被认为是,村落与那些外出并定居外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间未能充分地进行沟通的缘故。 (三)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 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 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 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 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 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 六次产业化后的日本农业现状山梨县为例 1?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山梨县人口有88万,根据20 05年度的调查,农民只有8.7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山梨县周围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所以特别适合种水果。当地的葡萄等水果种植是农业的主 体,农业生产总值在900亿日元左右,其中500亿日元左右是水果产值,桃子、葡萄、李子及葡萄酒等产值居日本第一,其他则有水稻、花卉等。虽然一些高级水果在东京的超市可以卖得很贵,但是一些有瑕疵的水果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制作成糕点和烹饪材料等,增加附加 价值后再销售最为理想。如果有农民想发展作为二次产业的制造业,需要购买设备时,山梨 县政府就会提供机械价格的一半,如100万日元的设备就会提供50万日元的补贴。

_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2012.5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张新颖1李淑霞2,3 内容提要: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互动既能获得短期的反危机效应,又能提升两国农业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空间中长期的竞争能力。中俄两国食品贸易特别是有机食品贸易、水产业和林业领域的合作、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趋势。中俄农业合作要求两国共同构建一个动态而稳定的农业合作框架。在该框架下,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优化两国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促使生产、贸易、投资结构由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向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型,实现食品、生态、经济等多层目标的兼容;同时,要完善对投资、合作项目实施的监管、金融等相关制度的激励与约束。 关键词:农业合作中国俄罗斯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的农业合作既可以实现减少贫困、促进粮食安全的千年发展目标,也可以通过创造就业,增加个人和国家的收入,提高整个国家或全球的福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业的重要性还远非如此。如何共享农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和区域流动中的整合效应,捕捉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两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中俄农业合作既是中俄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的一部分,因此,国家之间的农业合作是对世界农业合作发展趋势的反映。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OECD-FAO,2010)的预测,发展中国家居民日益富裕并分享着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导致其消费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消费的食物也将从传统的粮食和谷物向经过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转型。Almaty(2010)认为,独联体国家在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可以促进其农业技术转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农业生产发展。 国际农业合作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Aksoy and Beghin(2005)考察了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Grote et al.(2001)评估了植物油、粮食、肉鸡等产品的环境标准对这些产品贸易收益的影响,其结论是:实施环境标准将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贸易收益分配的不公平,并且往往会削弱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农业投资的长期趋势必须符合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并按产品的不同类型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分工,产品也要符合高水平的环境标准的要求(Джадралиев,2010)。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作为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先 - 85 -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丹麦是畜牧业强国,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素有“欧洲食厨”之称。畜牧业又以养猪为主,产值占畜牧业的40%。因此,专业化养猪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丹麦作为世界猪肉的四大产地之一,占有世界市场17%的份额。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丹麦的畜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养猪业和猪肉生产业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最近几年,丹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1994年,丹麦的猪肉出口突破了77万吨,一举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近几年里,猪肉出口维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维持在22到23亿美元

的水平,继续在欧盟和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丹麦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1/3的猪肉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地方。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洲国家11.1%。欧洲以外国家,日本14.9%、俄罗斯6.9%、中国及中国香港3.9%、美国3.4%。丹麦是欧盟中能够把猪肉出口到美国、日本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秘诀是在各个环节坚持极其严格的兽医卫生标准。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2、养牛业产业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平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朱行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加强,俄罗斯政府正式将农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并且制定出一系列农业法规,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必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4年之久的辩论之后,俄罗斯新农业法——《联邦农业发展法》,于2006年12月28日获得联邦委员会批准,并经普京总统签署于2007年1月11日颁布生效。新农业法规定了农业发展的定义,规定了包括个人和法人团体在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他个人、法人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政府农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原则、方向和措施,为在农业发展领域实施社会经济政策确立了法律基础。新农业法还规定,政府必须每5年制定一个农业发展和市场调节规划,以确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预算。 根据新农业法规定,俄罗斯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了《2008—2012年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调节、农村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的目标:一是可持续性农村发展,其中包括扩大农村就业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二是改进俄罗斯农业生产的竞争能力,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实现现代化和加快重点领域发展以替代进口;三是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土壤保护。2007—2012年期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牲畜生产年均增长率为5%。 该规划规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政府将在2007—2012年期间共拨款11000亿卢布(1卢布约合0.037美元,下同),其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分别承担5513亿卢布和5443亿卢布。政府拨款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一是可持续性农

村发展;二是为发挥农业功能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发展重点农业领域;四是农业资金可持续性;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调节。 该规划要求,为了方便各类农业生产者获得贷款,要进一步发展俄罗斯农业银行及其支行网点;为了更新现有的农业机械,要创建鼓励私人投资的良好环境;为了降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收入风险,要强化国家对农作物的保险,将作物保险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6年的18%提高至2012年的40%,政府为粮食、油籽、工业作物、饲料作物、马铃薯、蔬菜及多年生作物提供40%的作物保险费;为了减少进口,要将国产食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63%提高至2012的70%,将进口肉类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35%降低至2012的25%;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增加生产者收入和促进粮食出口,要通过平衡生产与消费、提供农产品干预信息和支持粮食出口来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为了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要创建“国家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2009年以后将继续对进口肉类实施税率配额制度,废除税率配额制度中的国家分配,提高超配额税率。 笔者认为,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农业被正式列为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 俄罗斯土地辽阔,农业土地近2亿hm2,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但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农业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政府财政补贴几乎终止、经济改革变化多端、以及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都受到严重的打击。1991—2001年间,农业生产总量下降了1/3,食品产量下降了1/2。1990—2006年间,牛存栏数量下降了60%。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 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 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 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万日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非农收入占%、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灌溉面积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