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南水北调工程(讲义)

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南水北调工程(讲义)

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南水北调工程(讲义)高中地理南水北调工程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2)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

调水线路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调出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和支流雅砻江及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调入地天津及山东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线路走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至烟台、威海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从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差较好最好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利用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优点不用开挖运河,建设成本较低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水质好,对下游影响较小大,北方受水地区可扩展到整个华北和西北④东线工程抽取长江水的水量最大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⑤答案:C思路分析:东线由于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但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故需逐级抽水北上,故①错误;东线工程的受水区域只有华北地区,而没有西北地区,③错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地区取水,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河口环境,⑤错误。

例题1 (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1.4区域的经济联系

1.4区域的经济联系
教学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
投影、图片、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个案设计
依案导学
通过提问学生你知道APEC吗?引出当今世界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地形:穿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过长江,最终送到上海市。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呵呵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二)西气东输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气东输线路图,讲解同学请其他学生找出西气东输主体线路经过的省区和地形。
(教师补充)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1改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1.4区域经济联系

1.4区域经济联系

管道要穿越“三山一塬,五越一网。” 掌握有关西气东输的基础知识:(读图回答) 三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
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哪几个部分? 一塬:黄土塬 起点:轮南。终点:上海白鹤镇。途经:新疆、甘肃、 2 、西气东输的起止点?途径哪些省市呢?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华北平原 3、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4、西气东输工程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五越:三次越黄河,一次越淮河,一次越长江。
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那是不是作为企业就要转移到劳 动力最廉价的地方去,换言之到 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去?为什 么?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为什么水资源更少的少水带和缺 水带没有水调入?
东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 扬州附近。
地形、地势 对调水线路 的影响 现有可利用 的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 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 大 可调水量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源地水质 差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 线路走向 送。一路向北,经隧洞 (解决华 后穿越黄河至天津;一 北缺水的 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 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 问题) 威海。
三、南水北调的影响 • 1、积极意义 • 2、消极意义
1、积极意义:
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 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供 水区的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 金。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的矛盾,有利 于社会稳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西电东送工程(讲义) Word版含答案【KS5U 高考】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西电东送工程(讲义) Word版含答案【KS5U 高考】

一、考点突破掌握西电东送工程的概况、原因及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西电东送工程的概况、原因及意义。

难点:西电东送工程的意义。

1. 西电东送的原因(1)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但分布不均匀,90%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该地区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2)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3. 西电东送的意义(1)经济效益: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电力、冶金、化工等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改变这里电力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环境效益:有效地改变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3)对输入地的意义: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4)对输出地的意义: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随堂练习】1. “西电东送”主要是开发下列哪些资源()①石油②天然气③煤炭④水能资源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思路分析:西电东送工程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火电和水电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资源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故其开发的是煤炭和水能资源。

2. 下列有关电力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A. 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B. 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的水电C. 北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D. 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答案:A思路分析:西电东送的北线既有火电,也有水电;南线输出地区位于地势的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水电最为丰富的是中线通道;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普遍能源紧张。

区域经济联系(一)

区域经济联系(一)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学习目标】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世界经济联系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经济。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背景:战略的实施2.举措:(1)对口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1、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

【合作探究】南水北调的影响调入区:调出区:【课后习题】1.201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横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

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A.世界最大的国际军事组织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B.推动亚太地区各成员间的民间交往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D.建立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2.截至2011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性,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走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路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双选)()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A.河道的淤积B.水质污染C.地下水位的下降D.土壤的盐碱化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A.回补地下水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C.土壤次生盐碱化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6、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工建设,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

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

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

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

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

地理教案: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与联系

地理教案: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与联系

地理教案: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与联系一、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

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受到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经济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它们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

1. 农业经济活动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形式,也是一种地域性较强的经济活动。

农业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种植业一般集中在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的地区,例如世界上的粮食产区多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

畜牧业则分布在适合草原养殖的地区,例如澳大利亚、阿根廷等。

2. 工业经济活动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工业活动一般集中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例如,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或交通干线沿线。

其次,经济规模效应也是工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规模大的工厂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因此一些地区形成了工业集聚区,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3. 服务业经济活动服务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它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大城市一般拥有较多的服务业机构,例如银行、餐饮、零售等。

此外,旅游业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分布在景点丰富的地区,例如马尔代夫、巴厘岛等。

二、经济活动的区域联系经济活动的区域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域中的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货物流通、资金流通和信息流通来实现,并且有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1. 货物流通货物流通是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交通运输系统将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销售地,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对货物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等交通工具的发展,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资源和产品的流动。

2. 资金流通资金流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不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需要进行资金的调度和使用,而资金的流通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

(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

(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

)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主备人 和蕾茹 审核人
李红英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
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1、阅读P
,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25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跨区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带来的用水紧张问题。

南方北调:中国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分布不均,水资源地区差异大。

问题:除去南水北调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

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原因: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造成的用水差异。

问题: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调出区与调入区两方面考虑)
学生答:
有利:
不利:不合理运用(灌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

3、生物资源利用:
阅读:
问题:生物资源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不利:
森林的过度砍伐
乱砍滥伐导致物种减少(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利:
利用新技术改良了很多农产品
有目的的植树造林等,可以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总结: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面的与负面的
对自然的影响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三大产业是怎么划分的?——名词链接
世界银行在统计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时总是统计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什么?——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阅读]图1-3-7。

美国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样的产业结构的呢?产业转移(包括产业升级和产业移出)
产业升级:P28,第二段: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同时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

产业移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为落后产业的接受地。

1、产业转移的条件
产业升级的条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差异,即制造业比农业收入高,服务业比制造业收入高。

产业转移的条件: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所以较低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至欠发达地区。

2、产业转移的方向:
劳动力: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较低产业: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动经济欠发达地区。

3、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一二产业比重下降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例:珠江三角洲:
[阅读]填表:
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时间改革开放初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由香港转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参与国际分工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产业结构
优化
对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加重环境质量好转
通过这个案例,同位之间相互讨论,填写图1-3-10:
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环境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加快产业优化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就业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
案例: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阅读并回答问题:减少环境压力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具体怎样实施?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绿色消费
垃圾分类回收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