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 -回复

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回复标题:道德品质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道德品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完整性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
那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言语和行动中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撒谎,不欺诈,遵守承诺。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重要途径。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二、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人。
公正公平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一个公正公平的人,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反之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
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它要求人们对他人的权利、利益、感情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尊重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和态度都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反之则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四、乐于助人乐于助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它要求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善良和爱心,也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的行为和精神都会受到他人的赞扬和学习,反之则会被社会所谴责。
五、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它要求人们对待工作和学习都要全力以赴,不断进取。
勤奋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他的成绩和贡献都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誉,反之则会被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公正公平、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和勤奋努力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五个基本要素。
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

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道德体系的四个要素,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关系。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意见和习俗。
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歧视他人的宗教和民族。
2.爱护环境:爱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减少浪费和污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支持环保组织和志愿者活动。
3.守法守纪:守法守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参与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遵守劳动纪律,不逃避工作和拖欠工资;遵守社会公德,不恶意谣言和诋毁他人。
4.参与公益:参与公益是社会公德的精神内涵,包括关爱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要帮助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关心残疾人和流浪动物;支持扶贫帮困的项目,参与志愿服务和捐助慈善机构。
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诚实守信、履约尽责和言行一致。
具体而言,就是要诚实对待客户和同事,不说谎不欺骗;履行承诺,不轻易违约和失约;言行一致,不言而无信不落实。
2.尊重专业:尊重专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包括保持专业水准、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就是要保持专业素养,不随意瞎指导和以身试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职业竞争力和个人魅力。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个体道德结构一、个体道德的内在层次结构结构作为整体因素的构成,个体道德结构指代的诸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德心→内在→道德意识德行→外在→行为德品→境界→追求也就是个体道德作为个体道德意识,包括两层次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结构:道德规范内在的过程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个体认同和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结构: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一)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构成——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能力。
1 、道德认知: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等形式,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过程。
2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
3 、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认知力量和情感力量作用下,形成坚持追求一定道德价值所必需的意志力量的过程:道德决断力、坚持力、自制力等。
这三方面构成的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有机结合,保障个人履行一定道德要求,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内在精神力量。
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保证个体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不仅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且富有热情,激情,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个人认同和追求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构成是个人把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之后形成的道德心理需求系统。
道德需要道德理想道德兴趣道德信念1 、道德需要:指个人作为道德生活主体,对确立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实现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以及在道德上实现自身人格尊严,人格价值和人格完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与个人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相联系的。
2 、道德兴趣:是道德需要的具体心理表现和发展,明确化了的道德需要。
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心理关注或心理趋向。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直接地、集中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养成,最终把这些知识、情感、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内在的品质,并使这种品质成为指导学生具体实践的价值观念。
1.“知”,是基础知识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对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准则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基础知识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四个要素中首要的要素。
如果学生没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就无从产生自觉的共产主义信仰;如果学生没有起码的法律和道德常识,就不能自觉地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如果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十分贫乏,就不能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自己和社会。
因而,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同他们智力的发展一样,是离不开知识教育的。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然伴随一定的情感,产生一定的意志,也能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
在此,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其它要素——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依赖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可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要素。
比如再将《讲究礼仪》一课时,我先将”礼仪的概念”、”讲究礼仪的意义”、”讲究礼仪的名人及实例”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归纳,学生就能清楚的得到认识。
2.“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爱好、憎恶、愉快、悲伤、同情、失望等。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要坚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
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爱憎或好恶的态度,情感伴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强化加深,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试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构成要素

村 家 庭 道 德 的 主 要 内 容 。同 时 , 我 国宪法 规定 : “ 公 民 的 人 身 自由 不 受 侵 犯 ” : “ 公 民 的 人 格 尊 严 不 受 侵 犯” ; “ 公 民有 劳 动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 “ 公 民 有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 夫 妻 双 方 有 实行 计 划生 育 的义 务 ” ; “ 父母 有 抚养 教 育未 成 年子 女 的义 务 , 成 年 子 女 有 赡 养扶 助父 母 的义 务 ” 。[ 3 1 我 国 的婚姻 法 也规 定 : “ 实 行 婚姻 自由 、 一夫 一 妻 、 男 女 平 等 的 婚 姻 制度 ” ; “ 保 护
党 的十七 届六 中全会 指 出 : “ 推 进 公 民道 德 建 设 工程 , 加强 社会 公 德 、 职业 道德 、 家庭美 德 、 个 人 品 德 教育” 。 … 农 村家庭 道 德是公 民道德 建设 的重 要 内容 , 对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和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的 迅 速 发 展 ,农 村 家 庭 经 济 生 活 条 件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人 的 价 值 观 念 也 在 悄 悄 发生 改 变 . 必 然 影 响到农 村 家庭 成员 的恋爱 观 、 婚 姻观、 生 育 观 和 消 费 观 等 。当 前 , 农 村家 庭拜 金主 义 、 享 乐 主义 、 婚外情 、 放纵 消费 、 不赡 老养幼 、 家 庭 暴 力 、 打牌 赌博 、 封 建 迷 信 等 道 德 问 题 时 有 发 生 。因 此 , 根 据 人 自 身 的 内 在 要 求 来 探 究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建 设 的 构 成 要 素 , 以 便 更 好 地 把 握 和 实 施 农 村 精 神 文 明 创 建 工作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所 谓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 是 指 调 整 农 村 家 庭 各 成 员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与 情 感 关 系 以 及 个 人 、 家 庭 与 社 会 利 益 关 系 的 行 为 规 范 。 它 对 农 村 家 庭 中 每 个 人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根 据 不 同 社 会 的 道 德 伦 理 作 出 规 定 ,并 树 立 起 判 别 家 庭 成 员 行 为 是 非 的 标 准 。 农 村 家 庭 道 德 是 以 规 范 的 形 式 所 表 现 出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农 村 社 会 意 识 形态. 它 由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关 系 决 定 , 并 为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服 务 。社 会 主 义 农 村 的 家 庭 道 德 , 是 一 种 以 追 求 崇 高 生 活 为 理 想 的 实 践 精 神 ,是 一 种 以 指 导 行 动 为 目 的 , 以 形 成 农 村 家 庭 成 员 正 确 的 行 为 方 式 为 内 容 的 价 值 观 。它 从 基 本 的 善 恶 价 值 评 价 出 发 , 通 过 增 强人 的主体 意识 和 选择 能力 , 培 养德 性 , 实 现 道 德 理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德自制、道德坚持等过程。个体道德意识倾向 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活动的动态 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引发个体道德 活动的动机系统。它主要包括个体道德需要、 个体道德兴趣、个体道德理想、个体道德信念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 会道德现象的整体,缺一不可。
益补充。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4)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互相渗透。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
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2)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 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 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 的精神寄托。(3)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 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所谓来 世;而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 的特殊的规范性。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
自己开辟道路。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士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它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正直诚实正直是职业道德的基石。
职业人士应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扭曲事实,不隐瞒真相,不故意误导他人。
他们应当坚守职业道德,不为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和正直。
2.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之一。
职业人士应尊重他人的权益、尊严和差异,不歧视、不侮辱他人。
他们应通过言行举止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
3. 保守机密职业人士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机密信息,他们应当严守职业道德,保护好这些信息的机密性。
不得擅自泄露、外传机密信息,以免给企业和他人造成损失。
4. 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则。
职业人士应当在工作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不歧视。
他们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工作,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
5. 专业能力职业人士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他们应当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6. 责任意识职业人士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他们应当尽职尽责,按照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不推卸责任,不敷衍塞责。
7. 社会责任职业人士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涵盖了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还涉及到职业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
职业人士应当时刻牢记职业道德的要求,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的构成要素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分析了道德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道德;构成;要素。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moral.
Key words: ethics; composition;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下,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人们对整个社会道德下滑的担忧是普遍的。
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
一个社会的文明高与低,一个人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高与低,都取决于一个人品德的高与低。
特别是在当今诱惑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目前人们道德的滑坡,正在考验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人说如今道德下滑了30年。
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也不是南海,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全民道德的沦丧,我们国人的道德底线已荡然无存。
目前,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而且道德还在进一步恶化。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步,为什么会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
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
那么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有哪些条件,道德的构成要素又有哪些呢?
一个人的道德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论规范、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活动四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换句话说,道德从表现形态来看,是历史地形成的道德关系。
在其中凝聚起来的道德理论规范、由此内化而成的道德心理结构、外张而成的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关系就是伦理道德视野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个人和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等几方面。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但是,“自然”形成的或者“纯粹”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道德关系,而只有当主体面对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根据人之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出于对该义务的认识和体验而形成的良心,来认识和对待人际关系,才形成了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在义务和良心的辩证统一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才是道德关系。
因此,道德关系是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关系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内容等等,都在于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这决定了道德关系是必然的、客观的。
道德关系当然不是自发形成或者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的创造。
但是,另一方面,
道德关系作为在义务和良心的统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人的意志自由,又是主体化、主观化的精神的关系。
任何道德关系都不是从来固有的,或者自然产生的,而是一定主体根据社会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主动、能动、自由地创造和选择的结果,因而又有自由性、主观性。
因此可以说,道德关系作为主体根据一定的义务,遵从良心,创造出必然和自由、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道德现象,在道德现象的分类中当然不能忽略它。
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根据一定的历史必然和人的需要,对道德关系及其要求乃至全部道德现象进行认识,就逐渐形成了道德理论——规范体系。
道德理论是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规范则是人们根据道德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及对这种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协调道德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对人们应该如何行动的要求、规则、律令、禁例等等的体系。
道德理论指导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的理论根据;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指导下,从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引申出来,在一定的道德活动中形成和概括起来,并往往作为一种社会法则,影响着一定道德理论的内容,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显然有别。
这里还需要就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以及和道德意识的关系作点说明。
道德理论是人们关于道德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学说的体系;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以及各种道德思想。
观念和理论的体系。
这样,在逻辑上,道德意识包含道德理论道德规范。
但是,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具有相对的客观化,客体化形态,如外在于人的符号、文字等载体,以及上面一段所说的共性;而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道德意识自身并没有独立的、客观化的外在形态,而只能深藏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并借人的活动等体现出来。
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有共同性。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或者在社会作用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都是从整个社会生活和道德关系中引申而来,并且通过不断的内化,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而指导或者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活动。
在这一点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更有共同性,而和道德意识的其它要素明显相区别。
据此,把道德理论从道德意识中分离出来,和道德规范合并为同一道德现象,把道德意识则包括在道德心理结构中。
道德关系也好,道德理论——规范体系也好,都必须经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特别是主体人的自觉认识、体验、判断和评价,内在化、主体化,形成人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才有了最复杂微妙、最坚实有力的主体心理基础,也才能真正指导人的行为活动,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
道德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由一定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内化而来,由种种道德心理要素转换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节性的体系。
它是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活动的成果,在人们心理中的结晶、积淀和内化,是非常内在的;它是多种道德心理要素、过程、特征相互转换形成的有机体系,具有细致精微的内在结构和运动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它作为人们长期活动的结晶,不知不觉指导着人们的几乎一切心理、行为,又是非常隐秘的。
总之,它是道德现象中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的。
因此,对道德在主体内在的。
微观心理层次上的内容,用道德心理结构而不用道德意识来概括,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在其全部社会实践中,直接遵从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理解、感受、评价、判断、选择既有的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积极自觉地履行他们理解和认识到的社会义务,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这便是道德行为活动。
它的内在结构是非常
复杂的,比如,可以从不同方面。
以不同尺度,划分为个体行为活动和群体行为活动。
内在行为活动和外在行为活动等。
它们都是主体具体履行其义务的感性的活动,是可以为主体感知、把握和评价的,是明显、直接的道德现象之一。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活动,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目的,实现道德价值。
因此,把它作为独立的道德现象,是顺理成章的。
总之,道德现象系统中,不能脱离道德关系,不能没有道德理论,不能缺少道德规范,不能舍弃道德心理结构,不能忽略道德行为活动;同时,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以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共性,整合而成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
即道德现象是道德关系。
道德理论一规范体系、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活动的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