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养脾的七个要点
调理脾虚的9个小妙招

调理脾虚的9个小妙招1、吃饭不能吃太饱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吃到七八分饱,因为吃的比较多的话,会给胃肠,肝胆造成负担,从而让你的脾胃消化不良,所以为了减轻脾部的负担,要尽量的少吃一些。
2、减少焦虑思伤脾,过度的思虑对脾胃的伤害是很大的,放松身体,你越紧张焦虑,你的身体也会跟着紧张起来,气血就容易不畅,情绪波动的时候不要进食。
3、脾需要动起来而不是静养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运动后以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加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成分。
4、调整作息女生在平时就要把自己的作息调整好,不要进行熬夜,一般来说十一点就要上床睡觉了。
睡觉的时候把被子盖好,并且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避免腹部着凉,不然就会加重脾虚。
5、吃健脾食物如果你有脸色蜡黄的情况,可以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芋头,山药,菱角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喝一些西蜜果,健脾利湿去黄。
像冰凉的食物,寒性的食物也要少吃。
6、揉肚脐把右手手掌贴在肚脐上,然后把左手按在左手手背上,随后用顺时针的方式来进行旋转,按摩肚脐。
这样每天进行五六分钟,一天进行一两次就可以了,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7、细嚼慢咽对脾胃好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这样更容易促进消化吸收。
反之,大口大口地吃东西和吃的多,也容易给脾胃造成负担。
8、规律饮食快节奏的生活,也要按时按量吃饭,黄色食物在五行中与脾对应,夏季常吃黄豆、南瓜、马铃薯、玉米、香蕉等,可促进脾胃健康。
9、泡脚睡前,用40度左右的水漫过脚踝,浸泡10~20分钟即可,顺便用手指按摩足底、足心,通过刺激穴位,打通经络,驱散脾胃寒气,养护全身气血。
也可以加一些艾叶和花椒。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
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
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
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
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
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
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去卩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
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
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
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
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
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
脾虚应怎样调养最好的方法

脾虚应怎样调养最好的方法脾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它指的是脾脏功能失调,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脾虚的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乏力、便溏等。
脾虚的调养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中药治疗等。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学的理论为大家介绍脾虚的最佳调养方法。
一、饮食调理1. 饮食规律:脾虚的人应该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按时吃饭,不要过度饥饿或过饱。
每天三餐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2. 温热食物:脾喜温热,适宜食用温热食物,如煮熟的米饭、面食、熟芋头、南瓜等,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如生冷水果、生冷蔬菜等。
3. 少油脂食物:脾虚的人容易胃口不佳,消化功能差,因此要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尽量减少油炸、煎炒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4. 禁忌食物:脾虚的人要避免食用刺激性强、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生冷食物、生冷饮料、煎炸食品等。
同时要适量减少咖啡因、酒精等的摄入。
5. 补益食物:脾虚的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补益脾胃的食物,如山药、白姜、红枣、糯米、姜黄等。
同时,补充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腐等。
二、生活习惯调整1.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调节好睡眠环境。
2. 少饮酒:脾虚的人要尽量避免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和长期饮酒,酒精会伤害脾脏,加重脾虚的症状。
3.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体力,提高新陈代谢,增强脾胃功能。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4. 心情调节:情绪欠佳会影响脾胃功能,加重脾虚症状。
要学会舒缓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压力。
三、中药调理1. 养脾药物:中医药对于脾虚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参、白术、炙黄芪等,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一些成方药对脾虚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四君子汤、六君子丸等,能够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脾胃的吸收能力。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养生保健中,脾胃的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饮食篇脾胃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要清淡。
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脾胃不适。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2. 饮食要规律。
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节食。
应该保持三餐规律,每餐食量适中,不要过饱或过饿。
3. 饮食要多样化。
不要偏食,应该多吃各种食物,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运动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健康,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 运动要适量。
过度运动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导致脾胃功能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量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2. 运动要有规律。
不要一次性运动过度,也不要长期不运动。
应该保持每天适量的运动量,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3. 运动要注意饮食。
运动前后应该注意饮食,不要过饱或过饿,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心理篇心理健康对脾胃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心情要愉快。
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2. 心态要平和。
不要过于激动或过于消极,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保持脾胃的健康。
3. 心理要调节。
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避免对脾胃健康的影响。
总之,脾胃的健康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养生保健,以保持脾胃的健康。
脾的健康标准

脾的健康标准
脾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可以调节身体的消化和免疫系统,还能影响气血的分布和人的情绪。
然而,由于不当的饮食,压力和环境因素,脾可能产生淤塞,从而影响身体正常的营养功能,累积毒素,制约消化系统,甚至影响心理状态。
要维持脾的健康,就需要遵守一定的健康标准。
一、保持健康的饮食
要保护脾的健康,应该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减少脾的负担。
要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类、淡奶、豆腐和瘦肉,少食油腻、油炸和淀粉,力求每天营养均衡,每餐以小菜为宜,禁止贪吃暴饮。
二、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
要保持脾的健康,应每天适当地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和游泳等。
每周三次以上的细心的拉伸运动,可以增强脾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起到保持脾的健康作用。
三、控制情绪
要保持脾的健康,还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过于激动和情绪化,多参加一些愉快的娱乐活动,慢慢享受生活,减少紧张和焦虑。
四、多吃中草药
中药中有很多药物可以保护脾,如苍术、茯苓、木香等都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从而减轻脾脏的负担,保护脾的健康。
五、合理安排休息
需要合理安排睡眠,每天8小时的睡眠有助于改善脾的功能,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有利于保持脾的健康。
综上所述,维持脾的健康还需要遵守以上“脾的健康标准”:保持健康的饮食,每天保持合理的运动,控制情绪,多吃中草药,合理安排休息。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脾的健康,促进身体的健康。
脾虚怎么办日常调理脾经的方法

脾虚怎么办日常调理脾经的方法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中医认为,保养好脾,身体就会病好,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经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日常调理脾经的方法脾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呢?“有诸内必形诸外”,即内部脏器功能的盛衰必然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
脾的功能就是通过脾经及其穴位来表现。
通过诊察、针灸或按摩脾经及其穴位,能调节和维护脾的功能。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沿足内侧缘循行,过内踝前缘上行入腹,止于大包穴。
脾经上分布着21个穴位。
在上午9~11点(巳时)期间,气血充盈脾经,此时调理脾经效果显著。
掌握了脾经的循行路线和特点,我们平时可以在脾经上寻按,查找皮下结节或压痛点,针对性地进行揉按或艾灸,即可疏通脾经,增强脾的功能。
只有脾经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脾才能发挥正常阴陵的运化功能,维地机泉持人体的气血生三阴交化之源,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说脾经为后天养生之本。
3个有关脾经的重点穴位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四横指处。
针刺、点按、艾灸此穴,治疗疼痛类病症效果显著,尤其适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一般脾虚者,此穴压痛明显。
按压或艾灸此穴,可治疗腹胀、腹痛、水肿、下肢无力等脾虚病症。
三阴交此穴位于足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胫骨内侧后缘凹陷处。
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条经脉的交会处。
此处有压痛或有结节表明脾有病变,可通过点按、艾灸此穴,缓解脾虚肝郁气滞所致的痛经、腹泻等症。
脾胃虚弱不能吃的食物1、辛辣食物辣椒如红辣椒或者贾拉普辣椒,都能够给食物增添精彩的辣,但同时也会扰乱食道。
结果是会有一阵烧心的感觉,就如你吃进去的感觉一样。
2、巧克力巧克力能够使下食道括约肌放松,从而引起胃酸倒流。
3、生洋葱洋葱和蒜头、韭葱和青葱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植物基化合物。
其中有些具有可以保护心脏的功能,但有一些可能会引起腹痛。
4、西兰花和生包心菜这些富含纤维素和营养素的新鲜的蔬菜毫无疑问十分健康,但它们会在肠道中产生气体。
如何养脾

怎样养脾脾为心之子,肺之母,在五行中属土,五味属甘,脾主统血,主运化,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夏天中的长夏(阴历6月、阳历7 ~8月)时期应脾,就是说,此时与人体脾的观系最大。
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与人体的脾观系最大,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
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长夏主化,包括熟化、消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大好时期,所以长夏时期应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
尤其是青少年是长肌肉、长个子、健壮身体的大好时候,那就更要多吃点肉类食品。
9-11点——养脾这是脾最强的时间,脾弱的人可以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点,因为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
脾最脆弱的时间是19-23点,建议晚饭一小时后吃一个水果,甘味可以健脾。
一、饮食养脾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
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1 温性食物:常用的有芥菜、南瓜、大葱、洋葱、大蒜、胡罗卜、生姜、桃、荔枝、桂圆、柑桔、橙、木瓜、李子、莲子、沙糖、大枣、葡萄、糯米、胡桃仁、乌梅、花茶、乌龙茶、蜂蜜、牛肉、鸡肉、鲫鱼、鳝鱼和鲢鱼等。
11、平性食物:常用的有大豆、芝麻、山药、花生、百合、黄豆、玉米、豌豆、红薯、南瓜、葫芦、扁豆、小麦、粳米、糯米、苹果、西红杮、香菇、蜂蜜、食糖、鲤鱼、乌龟、甲鱼、鸡蛋、鸭蛋、猪肉、蛇肉等。
2、脾虚可用食补,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薏米芡实粥了(按1:1:1的比例)。
胃寒可去掉薏米;胃热可去掉芡实、山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
山药、薏米、芡实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收敛之功。
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去湿浊见长。
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中医调养脾胃的方法

中医调养脾胃的方法脾胃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被视为身体的能量源泉。
脾胃功能良好,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然而,现代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压力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使得脾胃功能受损成为常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养脾胃的方法,帮助大家解决脾胃问题,提升身体健康。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脾胃的重要影响。
首先,要保持饮食规律,定时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饱胀。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消化易吸收。
多食用养阴润燥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另外,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2. 忌过度劳累脾胃喜欢安静,过度劳累会耗损脾胃的阳气。
因此,人们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劳作。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不足会导致脾胃失调,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3. 运动调理适量运动对于调养脾胃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运动可以培养脾胃阳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建议选择适合个人体质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锻炼可以促进脾胃的健康。
4. 心理调节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中医强调心理的调节对脾胃的养护十分重要。
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学会放松和舒缓压力,可以采用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来帮助调节情绪。
5.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调养脾胃中有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等,具有调养脾胃功能的草药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使用。
但是,在使用中药之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调养脾胃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适度的休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理调节以及中药辅助来提升脾胃功能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脾胃问题,维持身体健康。
然而,个体差异存在,建议在实施调理之前,先咨询中医师的意见,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
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
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2、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
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
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
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3、勿过食生冷
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
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
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
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4、养脾的中药及汤方
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
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
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附:补中益气汤即用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
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
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
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陈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剂。
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
5、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
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6、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
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
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阳充足的改变。
7、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
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
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