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念、指导群体行为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现代意义的社会制度,内涵外延都十分广泛。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看,可分为正式 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指的是宪法、法律、规章、条例等明文规定的设置;后者指的 是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不成文的社会设置。
二、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 合的过程。
四、人格
(一)人格
人格是人类学研究人性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术语。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 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的。
群体人格则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而出现文化交流的中断现象。在对一个同质社会的濡化研究中,文化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在长
时内获得了文化的期待与责任,文化中断则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异 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
一、文化中断
(二)文化中断理论
文化中断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格布提出,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
基本前提。
人类学提供的文化 “整体观”、“比较观”和 “相对观”可以辅助现代人不断反思我 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把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看作对社会化的一种选择性获得过程,并通过 持续的跨文化观察,寻求文化中断的解决之道。
【基本概念】
人性 反社会人格
世界观
价值观 濡化
涵化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人类学概论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___

5
三、价值观 价值观
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 世界观、 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 特点, 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 果。
6
一般价值观( ),涉及日常习俗 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 ), 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 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 亲自动手做等; 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 ),侧重人本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 ), 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 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 或者家族主义等
17
二、社会化 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 )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 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濡化、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2
一、人性及其研究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思维与行为特征。 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 由人的生物性、 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文化人类学概论题库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

P93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

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

P98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

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

P113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P125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

P130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

P140三、简答题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

P9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

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

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

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

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补充:社会化的标准你有几条达标(上)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1)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 也不告状。 也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 主动向别人祝贺。 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儿童应至少应 符合一条; 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13~18岁的 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符合一条;7~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13~18岁的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四)双向社会化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 正向社会化 和教化过程。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是比较纯 正的正向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化过程 主要是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 反向社会化 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上一代(或前辈)的过 程。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普遍。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

《人类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人类学概论》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人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2、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3、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5、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演化。

6、人类的种族和族群。

7、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

8、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

9、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

10、宗教信仰与仪式。

11、艺术与审美。

1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

三、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约占 20%)对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简要解释,如“文化相对论”“图腾崇拜”等。

2、简答题(约占 30%)回答一些较为简短但需要一定分析和阐述的问题,如“简述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论述题(约占 50%)要求学生对某一重要的人类学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如“论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四、考试要求1、准确理解和掌握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人类学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答题时要有条理,逻辑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五、参考教材具体教材名称六、各章节重点内容1、第一章: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和分支学科。

了解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文化的特征,如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等。

理解文化的功能,如适应功能、整合功能等。

3、第三章:文化的多样性与普同性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探讨文化普同性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文化多样性与普同性的关系。

4、第四章:语言与文化了解语言的结构和特点。

掌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解语言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5、第五章:人类的体质特征与演化熟悉人类体质特征的主要方面,如骨骼结构、肤色等。

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和重要阶段。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关于人类学人性的研究主要循着两种角 度, 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 一是从人性的转变方面做理论的探讨; 一是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 一是从文化的传递方面做社会的观察。
4
二、世界观 世界观
人对整个世界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叫 做世界观(worldview) 做世界观 草根世界观 都市世界观
16
(二)濡化的含义 濡化的含义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
17
(三)制度 制度 濡化的体现还在于, 濡化的体现还在于,社会成员总是确立和遵 守相应的各种制度。 守相应的各种制度。 所谓制度( ),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所谓制度(institution),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指的是围绕着政治、 经济、婚姻、 经济、婚姻、教育等基本社会功能而普遍形 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 成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教育制度等。 度、教育制度等。 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制度都具有建 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 立社会规范、表达价值观念、指导群体行为 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的功能,这就提供了人类活动的多种形态。
26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27
一、文化中断
(一)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文化中断 意味着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 续性; 续性; 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 流活动遇到障碍或中止
28Biblioteka 奥格布(Ogbu) 奥格布 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重要观点: 重要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 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 有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少数民族 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 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同
19
(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个人的观念、 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 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境的影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学校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 与重要形式
20
(三)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 社会化是获得文化重组的过程 社会化既包括特定社会文化的濡化与延 续,同时也有多元文化重组与整合的过 程含义 既包括儿童成长为成年人这一初级社会 化过程, 化过程,也包括文化传承的次级社会化 过程
11
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受到人格的 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 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 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人为和个性。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间态度、价值和知觉 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 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组合,而这种持 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久组合导致个人行为的一致性。 人格的一致性是与个人价值和态度的获得相 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 关联的,人格的特征可以由一些知觉、认知 模式显现出来。 模式显现出来。
12
濡化、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 社会化 涵化 涵化
13
一、濡化
(一)什么是濡化 濡化( 濡化(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 ) 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 习经验, 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 续中, 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 存的能力
25
(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同化( 同化(assimilation)现象 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 ) 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 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 支配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 支配性文化中,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 整合现象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 因素,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因素, 混合现象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 状态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 分化现象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 要素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 边缘化现象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 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 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 之间。 之间。
22
人格较为脆弱的人, 人格较为脆弱的人,在个性特征上较为 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 孤僻、内向,在意外事件出现时,容易 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 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心理表现,有 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 时会带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头晕、目 四肢无力等症状; 眩、四肢无力等症状;人格上出现严重 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 缺陷、有严重阻碍的人,对人对事容易 表现出极度的偏激, 表现出极度的偏激,有时会出现反社会 人格( 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8
研究文化与人格,目标在于分析个人或群体 研究文化与人格, 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 的欲望如何整合于社会的需要,以及文化对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群体共同特性形成的制约和作用。 人类学者需要解释文化对个人全面渗透的机 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制和过程,而这就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不 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 同民族的儿童养育方式、生育制度、宗教信 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 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 不同,进而分析民族性与国民性上的差异。
濡化、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人性及其研究 世界观 价值观 人格 人格
2
一、人性及其研究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人的本质属性涉及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 思维与行为特征。 思维与行为特征。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广而言之,人性的形成脉络即人的生物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 文化与社会化,以及情感与精神属性;它是 由人的生物性、 由人的生物性、文化濡化与社会化等整体性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涵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不同民族、 因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传递,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人性,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而人类的人性共性和个性观察尽在其中。
29
二、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adaptation)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 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 致的目的之一。 致的目的之一。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人体形态学、 体质人类学主要从生理学、人体形态学、遗 传学等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不同环境 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 压力的生理适应和遗传适应;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 价值观、 统、价值观、经济变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 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中断 的原因
14
d
15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 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 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 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 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 得与传承——濡化。 濡化。 得与传承 濡化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 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 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 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
21
(四)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个体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 个体人格的形成较为复杂。 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 它是通过个体具备的一定的先天素质,同时 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 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 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性格 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能力、气质、 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 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 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动机,以及较 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9
(二)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 林顿和卡迪纳 含义:在一种文化中 在一种文化中, 含义 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 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 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
10
(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18
二、社会化 社会化
(一)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 )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 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 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 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 的角色等衡量
5
三、价值观 价值观
一种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由支配性的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 经济活动和政治范式所决定,而是看其 世界观、 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得以贯彻延续 每一个成员分享其模式化的人性与人格 特点, 特点,大多是特定文化熏染与训练的结 果。
6
一般价值观( ),涉及日常习俗 一般价值观(values),涉及日常习俗 ), 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 者,则成为如厌恶或喜欢吃狗肉、喜欢 亲自动手做等; 亲自动手做等; 核心价值观( ),侧重人本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侧重人本 ), 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 者,名为例如崇尚工作道德、个人主义 或者家族主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