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题材构成解读南宋初期之诗词观——以南宋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
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
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
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
)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2.创作道路(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3.创作主张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
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创作背景解析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创作背景解析引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自唐代发展至宋代更加繁荣。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词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其中,辛弃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宋代词人。
他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丰富的创作背景而著称。
本文将深入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创作背景,带领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杰出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情感激烈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以其情感的激烈表达而著称。
他的词充满了激情和悲壮,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所处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使他感到异样的苦闷和困惑。
因此,他通过他的词作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生活的热切期望。
痛斥时弊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痛斥时弊,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
他对士人的堕落、官员的贪污和社会的腐败感到非常愤慨,他用自己的词作向这些不公和不义说不。
辛弃疾的痛斥时弊的词作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反思社会的问题,追求真理和公正。
表现个人命运的变幻辛弃疾的词作中还常常表现个人命运的变幻。
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从武将到被贬官,从荣耀到落魄。
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词作风格。
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困惑。
辛弃疾通过他的词作与读者分享了他的痛苦和迷茫,代表了一个时代中普通人的心声。
智慧和才情的展示辛弃疾的词作中不仅表现了他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情。
他善于使用修辞和意象,使他的词作充满了美感和力量。
他的词作中常常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智慧和才情的展示。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士人文化的影响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士人文化盛行的时代,这种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人文化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礼仪和人际关系。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表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追求和对士人文化的推崇。
这种影响使他的词作更加含蓄和充满了哲理。
政治局势的变动宋代是一个政治局势变动频繁的时代,这也对辛弃疾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

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许芳红【摘要】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6【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咏梅诗词;诗词观念;诗词互渗【作者】许芳红【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据说“梅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晋,梅花已见于五言诗歌咏,到梁、陈之际,梅花在五、七言诗中成为歌咏主角。
从唐至宋,咏梅诗超过千首,宋更是“一代咏梅成正声”。
《四库全书〈梅苑〉提要》云:“昔屈、宋遍陈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寥寥可数。
自宋人始绝重此花,人人吟咏。
”[1]2803宋人爱梅近痴、近狂,范成大编《梅谱》,黄大舆著《梅苑》,张鎡曾植梅三百株于玉照堂,并作《梅品》,南宋人赵紫芝甚至言:“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
”[2]562陆游也是这爱梅热潮中的歌咏者,他曾宣称“我与梅花有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梅花》),“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清代姚莹在其《论诗绝句》中曾言:“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
”[3]梅花与陆游同在,是陆游的精神伴侣与寄托。
在《剑南诗稿》中共有咏梅诗155首,占全诗的千分之十七,在《放翁词》中有咏梅词3首,占全词的千分之二十一。
姜夔更是与梅花难分彼此,缪钺在《论姜夔词》中说:“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则是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的性情相合。
南宋词情感类型

南宋词情感类型南宋时期以其细腻、婉约、风雅的词风而闻名于世。
宋代文人在传统的诗词创作基础上,以个人的体验和感情为基础,创造出了许多充满自身情感的词篇。
从情感类型上来说,南宋词可分为以下几类:1. 怀古之情南宋时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文人常常怀念过去的繁荣与辉煌,抒发自己对旧社会的怀念之情。
这类词作常常以古代名人、历史事件或遗址为背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沧桑之感。
如辛弃疾的《夜雨寄北》:“凉雨夜,竹声何处觉,铜炉香薰晚。
”表达了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山水之乐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常常游历名胜,登山望水,寻幽访胜,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感受相融合,表达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杨万里的《秋思》:“银烛明来忽照江,微雾荡漾初天凉。
沙堤草色愁人别,绿遶红蓼一行长。
”将秋天的江景与内心的思念紧密联系,形成一幅幅美丽的词图。
3. 爱情之苦南宋时期是情词的鼎盛时期,词人们多以爱情为主题,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失去爱情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纠葛的深思熟虑。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表达了一种对于爱情的迷茫与无奈。
4. 忧国忧民之情南宋时期,面对辽金党争和南宋的内忧外患,文人们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怀。
这类词作常常批判社会黑暗与政治腐败,呐喊民生之痛苦。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江城如剪梦如漓,梦披黄叶美人迷。
残月穿窗遥破箸,犹惊梯影洒簷西。
”表达了对社会风气沉沦的忧愤之情。
总而言之,南宋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为后世词坛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无论是怀旧之情、山水之乐、爱情之苦还是忧国忧民之情,这些情感类型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这种情感的深入人心,使得南宋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在文学史的长河中。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一、引言
介绍宋代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地位,概述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重要性。
二、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
1.唯美抒情:陆游以婉约诗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
情愫。
2.自我反省:他擅长通过诗歌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展现内心世界。
3.独特思想:陆游对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以及国家命运有独到见解,通过诗
歌来表达和批判。
4.韵律变化:他探索了各种韵律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三、陆游的时事评论
1.官场风云:陆游在他的诗中经常批评官员贪污腐败,呼吁廉洁政治。
2.边塞战乱:他关注边界冲突和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怀忧国家存亡。
3.社会不公:陆游对农民困境、被压迫阶层的命运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改
革。
4.对外交往:他关注国际关系,对外族入侵、政治游戏等问题进行评论。
四、陆游的影响与评价
1.文学成就:陆游的诗歌创作在文坛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南宋第一才子"。
2.思想影响: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代文人探索个体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3.社会意义:陆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
并提醒后人警惕。
五、结论
总结陆游作为宋代诗人的特点和时事评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诗歌写作展示了婉约抒情和思想反省的风格,同时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现象
及政治问题。
陆游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那个动荡时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
遗产。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江西社会科学2011.9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许芳红“比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词初无“比兴”之义,至苏轼始不自觉地引入词中。
靖康之难后,“比兴”成为南宋词作中最普遍的表现手法。
其中,辛弃疾有意识地将“比兴”手法引入词中,以抒写家国之思,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姜夔则使“比兴”手法的运用浑化无迹。
于是,“比兴”遂成功地由诗的王国进入词的王国,并成为词王国的主宰。
[关键词]诗词;比兴;辛弃疾;姜夔[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9-0102-04许芳红(1970—),女,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江苏淮安223300)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8SJD7500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9ZWC009)的阶段性成果。
“比兴”作为“诗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但尚限于局部比喻,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象征。
至屈原《离骚》后,“比兴”则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并形成了中国诗歌“美人香草”的传统。
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他们以整个艺术形象或抒情境界来暗喻某种人事,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形成了中国诗歌“主文而谲谏”言说方式,以求得“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社会效果。
词体初无“比兴”,但随着诗词之互融互渗,“比兴”则慢慢成为词体之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本文拟从宏观角度窥视“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
一施蜇存在《读温飞卿词札记》中言:“唐五代人为词,初无比兴之义,大多赋叙闺情而已。
读词者亦不求言外之意。
”[1](P238)虽然,“太白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黍离行迈’之意也;志和之‘桃花流水’,《考》、《衡门》之旨也。
嗣是温歧、韩诸人,稍及闺,乐而不淫,怨而不怒,亦犹是‘梅’、‘蔓草’之意”[2]。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摘要:姜夔是南宋文学史上难得的全才型纯粹文人,工于诗词艺文。
但后人认为白石诗歌题材狭窄,艺术成就较低,所以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词的关注和研究高于其诗歌。
本文从姜夔现存诗歌分析归纳,认为白石诗歌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政治生活的丰富性,有揭示其身世感喟、酬赠言怀诗歌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姜夔诗歌内容题材姜夔,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姜夔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以落第告终。
他终身未仕,一生过着游走江湖、倚人而食的清客生活。
现存姜夔诗的数量有不同的统计结果,兹根据孙玄常先生笺注、李安纲先生参校的《姜白石诗集笺注》,姜夔诗歌共有187首,其中不含3个断句。
从诗作内容上,大致可以将姜夔诗作归纳为酬赠、写景咏物、怀古等七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一、恋情闺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姜夔词不厌其烦地抒写逝去的爱情、恋情,但在他的诗作中只有三首是描写爱情、恋情的,即写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七绝《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姜夔三十六岁时,住在合肥赤阑桥之西,曾与范仲讷是邻居。
姜夔游合肥时相遇善弹琵琶的姐妹,后来,他再度来到合肥寻找这对姐妹,但她们已经离开了合肥。
白石一生爱恋她们,劳燕分飞,以至于终生抱憾。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送范仲讷往合肥,便托他传达情思。
诗以浅显平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情侣深切的眷念之情,寄托了对昔日爱情、恋情的真挚和依依不舍,缱绻之心深念之情令人感到缠绵凄怆。
除了这三首恋情诗外,姜夔诗作中还有几首闺情题材的作品《古乐府》三首。
三首诗将三个闺中恋爱中的女子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种相思之情没有一丝娇柔、扭捏、造作之态,大胆率直、坦然,充满阳刚之气。
那种欲说还羞的复杂矛盾心理,真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读罢如见其人,如感其情。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江西社会科学2011.9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许芳红“比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词初无“比兴”之义,至苏轼始不自觉地引入词中。
靖康之难后,“比兴”成为南宋词作中最普遍的表现手法。
其中,辛弃疾有意识地将“比兴”手法引入词中,以抒写家国之思,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姜夔则使“比兴”手法的运用浑化无迹。
于是,“比兴”遂成功地由诗的王国进入词的王国,并成为词王国的主宰。
[关键词]诗词;比兴;辛弃疾;姜夔[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9-0102-04许芳红(1970—),女,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江苏淮安223300)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8SJD7500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9ZWC009)的阶段性成果。
“比兴”作为“诗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但尚限于局部比喻,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象征。
至屈原《离骚》后,“比兴”则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并形成了中国诗歌“美人香草”的传统。
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他们以整个艺术形象或抒情境界来暗喻某种人事,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形成了中国诗歌“主文而谲谏”言说方式,以求得“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社会效果。
词体初无“比兴”,但随着诗词之互融互渗,“比兴”则慢慢成为词体之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本文拟从宏观角度窥视“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
一施蜇存在《读温飞卿词札记》中言:“唐五代人为词,初无比兴之义,大多赋叙闺情而已。
读词者亦不求言外之意。
”[1](P238)虽然,“太白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黍离行迈’之意也;志和之‘桃花流水’,《考》、《衡门》之旨也。
嗣是温歧、韩诸人,稍及闺,乐而不淫,怨而不怒,亦犹是‘梅’、‘蔓草’之意”[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金项 目] 0 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 目“ 20 南宋前期 诗词互 渗研究” 项 目编号 :8 J 7 00 5 ;09年江苏省哲学 社 ( 0 SD 5 0 0 )2 0
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南宋前期 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 项 目编号 :9 WC 0 ) ( 0Z 09 。
比例 最大 的也 是 “ 咏怀 ” , 类 占千分 之 二百 二 十 六 , 第
耳 。 可见 , ” 辛弃疾喜作词是 由于情感表达 的需要。 因为词 具 有 的灵 活 曲 折 、 长短 参 差 的特 点 , 常适 合 非
辛 弃疾 任 侠 豪纵 的性 情 , 而诗 讲 究格 律 严谨 、 结构 整
[ 键 词 ] 题 材 ; 诗 词 ; 观 念 关
[ 中图分类号 ] I 2 2 2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7 —19 (0 1 0 0 7 0 6 1 6 6 2 1 )5— 05— 5
表 1 陆 游 诗 题 材 构 成 分 类 统 计
“ 诗庄 词媚 ” 诗 词所 具 有 的体 性 特 征 和 它们 所 ,
为词” 遂成为创作之普遍现象。时至南宋 , 以诗为 “ 词” 是否 存 在 的问题 已无探 讨 的必 要 , 们 需 要探 讨 我
的是 “ 以诗 为词 ” 在南 宋 存 在 的具 体 状 况 , 即创 作 者
在进行 诗词 写作 时 都选 择 了怎样 的题 材 ?在 他们 的 观 念里 二 者 是 否 有 所 区 分 ?本 文 拟 从 统 计 数 字 人 手 , 陆游 、 弃 疾 、 对 辛 姜夔 三 人之 诗 词作 品进行 分 析 ,
诗 歌逊 色 。唯 一保 持 着诗 词 之 体 有所 区别 的还 是关
于“ 情 ” 爱 的抒 写 , 陆游 诗 歌 中直 接 描 写 爱情 的诗 在 歌 只 有 一 首 , 在 词 中关 于爱 情 的却 有 2 而 3首 , 占有
较大 的 比重 , 说 明 词虽 然 已打破 了其 表 现 疆界 , 这 但
有 13首 , 8 占全词 的 四分 之 一 , 这说 明他 很 大部 分 词 为社 交 而作 , 词 在 他 的社 会 交 往 应 酬 中 占有 重 要 其
地位与作用 。而其诗 中“ 寄赠” 类有 1 首 , 6 占全诗 的 百 分之 十二 , 占比例 与它 在 词 中 的地 位 不相 上 下 , 所
21 0 1年 9月
江 苏教 育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 学)
Junl f i guIs tt o d ct n( oi c n e o ra o a s tue fE uai S c l i c ) Jn ni o aS e
S p ., 0 1 e t 2 1 Vo . 7 No 5 12 .
辑 录 了其 词 1 5首 , 词数 量 差 别很 大 , 两 者 数 量 4 诗 但 之差 距 并 不 妨 碍 我 们 对 他 的 诗 词 作 统 计 与 对 比分
析 。通过 对钱 仲联 校 注 《 南 诗 稿 》 夏 承焘 、 熊 剑 和 吴 和笺 注 的《 陆放 翁词 》的阅 读 统计 , 们 得 出陆 游 诗 我
其 主体特 点并 未 完 全 丧 失 , 然 保 持 着 词 之 所 以 为 依
词 的一 些 基本 特点 。
二、 辛弃 疾 诗 词 的题 材 构 成
据邓 广铭 先生 《 轩 词 编 年 笺 注 》 计 , 稼 统 辛弃 疾
现存词 6 5 , 3 首 据辛更儒先生《 辛弃疾诗文笺注》 现 ,
[ 收稿 日期 ]2 1 — 6—1 01 0 3 [ 作者简介 ]许芳红 (9 0一) 女 , 17 , 江苏 淮安人 , 阴师范学 院副教授 , 淮 文学博士 。
① 陆游写给唐氏和蜀中所恋对象 的诗 , 我们都将之归人为“ 人” , 怀 类 此处列 出的一首为直接描写爱情 的篇章 。
一
75 —
表 2 陆 游 词 题 材 构 成 分 类 统 计
一
陆游诗 歌题 材 丰 富 云 : 李 杜 陈 黄题 不 尽 , 生 模 写 “ 先 无遗 。 _ 但是 , 游 的词虽 也 是 以抒 情 为 主 , ”3 陆 内容 却 相 当广泛 , 其 所 能 反 映 的 内容 来 讲 也 并 不 比其 就
齐 , 横绝 千 古 的 气 势 与 奔 涌 而 出 的 激 情 在 诗 的框 他
二为“ 情” , 爱 类 占千 分 之 一 百 五 十 八 , 三 大 类 为 第 “ 逸 ” 占千 分之 一百 六 十 四 , 下 按所 占 比例 大 小 隐 , 余 分别为 : 闲适 、 旅 、 别 、 行 送 寄赠 、 仙 、 归 、 梅 等 。 游 思 咏 从 两 者 的对 比可 以看 出 , 论在 诗 或 词 中 , 咏 怀 ” 无 “ 类 都 占据 着极 大 的 比重 , 然 是 “ 言 志 , 言 情 ” 但 虽 诗 词 , 是在 陆 游 的诗词 创作 中 , 词也 承担 着 “ 志 ” 能 , 言 功 这
选 择 的表现 对 象有 密 切关 系 。词 本 为 “ 科 ” 抒 写 艳 , 范 围狭窄 , 局 限于 男 欢 女 爱 、 别 相 思 。苏 轼 “ 多 离 以 诗为词 ”, 词 “ 事 不 可 人 , 意 不 可 言 ”】 坩 使 无 无 l ¨ ,
打破诗 词 的 题 材 疆 界 。到 了南 宋 , 人 们 又 开 始 用 词 词 来抒 写 收复失 地 的愿望 及 壮志 难 酬 的愤 懑 , 以诗 “
表 现 出南宋 时诗 向词 的全 面 渗 透 , 某种 层 面 上 , 在 诗 与 词之 分疆 已非常模 糊 。“ 闲适 ” 也 在诗 词 中 占着 类
一
架 中反 受 约束 , 以辛 弃 疾 本 人 显 然 也 偏 爱 词 的形 所 式 , 诗数 量 当 然 远 远 少 于 词 的数 量 。另 一 方 面则 其 是与 他重 视词 之 文 体 观 念 有 关 。巩 本 栋 先 生 认 为 : “ 问题 是辛 弃疾 何 以 ‘ 中今 古 , 胸 止用 资为 词 ’却 ‘ , 不 事 ’ ?个 中原 因除 了其才 性 、 趣 和 师承 等 因素 之 诗 情 外, 是否还 有 其它 的缘 故 ?我们 认 为 , 又 与 词 人 的 这 文体 观念 , 他对 词体 的重 视 , 切相 关 。 | ( 踮 巩 与 密 ”6 ’ j 先 生在 《 辛弃 疾评 传》 中多 方 面论 证 了辛 弃 疾 对词 体 推 尊而 非鄙 薄 的态 度 , 时 , 认 为 辛弃 疾 对 词体 的 同 他
第2 7卷
第 5期
从 诗 词 题 材 构 成 解 读 南 宋 初 期 之 诗 词观
— —
以南 宋 陆 游 、 辛弃 疾 、 夔为 例 姜
许 芳 红
( 阴师范学院文 学院,江苏淮安 2 3 0 ) 淮 2 3 0
[ 摘 要 ] 南宋的词体观念 已非常开放 , 的抒 写功能 已然与诗歌 不相 上下。但从题 材 的表 现 范围来说 , 词 词还 是远远 小于诗 , 然表现 出受 自身体制局限的特点。 依
重视 还在 于 他 有 意 识 地 利 用 了词 为 小 道 的观 念 , 为
定 比例 , 游 的仕 宦 生 活 只有 2 陆 2年 , 他 人 生 的 而
大 部分 光 阴在 田园度 过 , 以 , 闲适 生 活 在 诗 词 中 所 其
都 有着 共 同反 映 。“ 行旅 ” 也 分别 在 诗 词 中 占较 大 类 比重 , 因为陆游 一 生 多 有 “ 山程 水 驿 ”的经 历 , 出任 、 赴 蜀 、 乡等 特 定 的生 活 经历 为 他 提 供 了丰 富 的 诗 归 词 创 作题 材 。 “ 赠 ” 也 不 甘 示 弱 , 占据 着 一 定 寄 类 各 分 量 。从 以上 几方 面 的对 比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词 诗 在 题 材选 择 上 已 经 基 本 没 有 区别 , 所 承 担 的 “ 诗 言 志 ” 怀 功 能 , 同样 有 所 担 当 , 人 的人 生 主 要 经 抒 词 诗 历 及 重大 主 题 在 词 里 有 着 相 同 分 量 的表 现 , 的 应 诗 酬 与 交往 功 能 , 也 同样 能胜 任 。至 于诗 题 材 类 型 词 丰富 , 词之 题材 类 型却 相 对 简 单 , 是 因 为其 诗 词 而 则 数 量 之差 造 成 的 。虽 然 , 复 古 曾推 崇 备 至地 赞 叹 戴
诗 歌 的丰 富性 远 远 大 于 其 词 , 歌 题 材 几 乎 覆 盖 了 诗 词 的题 材 , 之 题 材 基 本 上 与其 诗 歌 题 材 的一 部 分 词 重 合 。在 陆游 诗作 里 , 占 比例 最 大 的为 “ 所 咏怀类 ” ,
占千分 之 三百 四十 一 , 闲适 ” 次 之 , “ 类 占千分 之 一百
从 表 1表 2可 以 看 出 , 陆游 的诗 歌 题 材 可 分 为 4 6类 , 词只 有 1 而 5类 , 者 差 别 很 大 , 显 然 , 游 两 很 陆
存诗 19首 , 弃 疾 的词 创作 明显 比诗 歌 丰 富 , 正 3 辛 此 如 彭 孙 通 所 言 : 辛 稼 轩 词 极 工 矣 , 诗 殊 不 强 人 “ 而 意 。 _在宋 代 , ”4 多数 文人 以作 词 为 “ 事 ” 而辛 弃 疾 余 , 却 以作诗 为 “ 余事 ”, 于 为什 么会 如 此 , 们 在刘 辰 至 我
翁的议论 中可见出一二 , 他在其 《 辛稼轩词序》 中言 :
“ 稼轩 胸 中今 古 , 用 资 为 词 , 不 能 诗 , 事 此 顾 止 非 不
七 十 二 , 下 排 名分 别 为 : 余 闲游 、 景 、 写 田园 、 寄赠 、 自 然天象、 活琐事 、 序、 生 节 咏物 、 旅 等 ; 词 中所 占 行 而
可见 , 诗 词功 能上 , 者 在某 些 方 面 完全 等 同。辛 在 二 诗 中“ 怀 ” 有 3 感 类 1首 , 占全 词 的百 分 之 二 十 二 , 而 在 词 中则有 5 3首 , 占百分 之八 , 可见 , 弃 疾 的人 生 辛 感慨 在诗 词 中均 占一 定 比例 , 也 表 现 出诗 词 两 种 这 文体 在其 文学 观 念 里 的相 通 。 “ 赏 ” “ 序 ” “ 游 、节 、 闲 适” 等等题 材 在诗词 中几 乎 都 占大 致 相 同 的 比例 ,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