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第四讲 媒体与犯罪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1、名词解释遏制方法正确答案:是指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
2、单选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犯罪现象发生的宏观原因B、犯罪现象(江南博哥)发生的微观原因C、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D、犯罪现象的特征与原因正确答案:C3、问答题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正确答案: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减少生存型犯罪;③减少改革中特有的犯罪现象。
4、问答题简述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
正确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5、名词解释被害条件正确答案: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
6、问答题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6-65年.1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虽有起落,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协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犯罪率很低,群众安全感很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但也曾由于各种灾害的影响出现过犯罪高峰。
7、问答题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类型。
正确答案: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8、问答题简述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正确答案: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9、名词解释轻信型被害人正确答案: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单选中国历史上主张死刑的是()A、孔子B、朱熹C、墨家和法家D、儒家和道家正确答案:C11、名词解释犯罪原因正确答案: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12、名词解释被害数量正确答案:是指在一定时空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

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或填空1、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现象及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变迁。
3、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坚持以下几点: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4、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5、犯罪研究的一般资料:关于犯罪人的社会特征资料、生活环境资料、受教育资料、研究所必须的社会宏观资料。
6、犯罪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7、调查法的方式很多: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最为普遍8、犯罪社会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多变量的描述分析、犯罪动态分析二、名词1、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相关分析:对客观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三、问答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P5答:犯罪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犯罪现象,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抑制和减少社会犯罪。
(1)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就是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2)研究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与途径。
2、犯罪社会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P10答:与犯罪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主要有刑法学和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
此外、它与越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劳改学等学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a、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刑法学与犯罪社会学都把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但是,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还有基本的区别: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在研究犯罪时是以刑法作为法律前提的,它研究的是犯罪,主要研究犯罪事实。
社会学如何解释犯罪现象

社会学如何解释犯罪现象犯罪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罪犯,而有些人却成为了模范公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是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认为犯罪行为不是本质上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解释犯罪现象是需要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地理等方面综合考虑的。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紊乱会引发各种形式的犯罪。
例如,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贫困、失业率、文化认同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犯罪倾向。
社会结构的不公正往往导致社会中一部分人感到不满和绝望,他们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犯罪行为。
其次,文化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因素往往随着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如,西方国家普通人家里大多都有枪,但在中国,枪支是非常特殊的物品。
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往往会带来各自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潜在的关联。
各种因素如心理压力、冲动、无助感、虚荣心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同时,尚未被治愈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也会极大地推动一个人走向犯罪。
最后,地理因素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乡村、社区等地理环境中存在不同的犯罪模式。
如城市中的犯罪行为通常是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而农村社区中的犯罪活动则更倾向于偷窃和盗窃。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犯罪行为的解释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地理等多个方面。
犯罪行为对一个社会,无论是在现代化国家还是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大家需要共同努力,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理解和控制犯罪行为。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 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 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 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 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 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犯罪与社会学

犯罪与社会学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通常与社会现象相关联。
社会学专注于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犯罪的社会学研究则探讨犯罪如何和社会现象有关。
本文将讨论犯罪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探究犯罪的社会根源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犯罪根源犯罪的根源通常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社会不平等是导致犯罪的一个根源,因为社会贫困和不公正的分配会导致人们感到无望和失望,这些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转变为愤怒和敌对情绪。
当这些情绪无法释放时,它们可能会导致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同时,社会上经济不平等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因素。
贫穷居民通常面临更高的犯罪率,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和住房。
因此,他们可能会被迫从事犯罪以获得必要的资源。
另一个导致犯罪的根源是文化。
不同的文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一些文化可能强调战斗、竞争和冲突,这些价值观可能会导致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增加。
此外,一些文化可能忽视或鼓励机会不平等,从而导致犯罪增加。
预防犯罪了解犯罪的根源是预防犯罪的第一步。
一些社会学家探索了多种方法来预防犯罪。
例如,减少社会上的贫困和不平等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同,从而减少犯罪的风险。
此外,在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方面,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提供援助来减轻贫困和不平等造成的影响。
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预防犯罪。
研究表明,受过良好的文化和教育的人们通常会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和法律,从而更少从事犯罪活动。
此外,社会和家庭可以强调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推广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结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性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根源和预防方法。
犯罪的社会根源通常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预防犯罪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降低社会不平等、提高教育水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犯罪社会学》〔意〕恩里科菲利著读后感

《犯罪社会学》〔意〕恩里科菲利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犯罪社会学》〔意〕恩里科菲利著读后感《犯罪社会学》是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犯罪现象的深入剖析,菲利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为我们理解犯罪、预防和治理犯罪提供了新的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犯罪社会学的重要性,并对犯罪现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首先,菲利在书中强调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他认为,犯罪并非个人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这一观点揭示了犯罪现象的社会性,提醒我们不能将犯罪简单地归咎于个人道德的沦丧,而应关注社会层面的因素。
例如,菲利指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个人问题。
”其次,菲利提出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他认为,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改善社会环境,消除犯罪产生的土壤。
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指明了预防犯罪的方向。
正如菲利所说:“预防犯罪的目标,应当是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生存的社会环境。
”再次,菲利在书中对犯罪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分析了不同类型犯罪的特征和成因。
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多样,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犯罪现象。
例如,菲利将犯罪分为“物质犯罪”和“精神犯罪”,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菲利还对刑事司法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建议。
他认为,现行的刑事司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犯罪问题,应当进行改革。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反思和优化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们应当借鉴菲利等犯罪学家的理论,关注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加强犯罪预防工作,优化刑事司法制度。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犯罪学研究的本土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的犯罪预防和管理模式。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犯罪现象,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篇范文:《犯罪社会学》〔意〕恩里科菲利著读后感恩里科·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犯罪现象的剖析,更是一次对社会认知的颠覆。
第四讲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外罚性反应最容易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产 生。当一个人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 即将这种激怒的情绪通过向社会或他人实 施攻击行为或报复行为来得到补偿,从而 求得心理的平衡。
三、评价
(一)可取之处
理论上: 研究领域扩张到无意识中,
性本能说
主要观点:性冲动是产生犯罪 心理的唯一原因,是一切犯罪 的原动力。
权欲说
主要观点:人具有保存自己、 追求优越、崇尚权力的欲望; 当这种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时, 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就是人 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的过度 补偿的结果。
挫折攻击理论
代表人:多拉德(Dollard.J.)和米勒 (Miller NE)。
那些处于下层社会的阶级由于无法取得同 中上层阶级竞争的优势,便会产生一种紧 张状态,并导致破坏法律的行为发生。
标签理论
代表人:贝克(H. Becker)和利莫特 (Ednin Lemert) 。
主要观点:行为人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 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给其贴上了越 轨者的标签。
社会对确有一定越轨行为的人贴标签,反 而会刺激、加强或者促成了被标签者的恶 性转化,从而进行更多的犯罪活动。
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理论主张观察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家庭观察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犯罪鼓励父母的攻成员的示范和犯罪鼓励父母的攻击和言语表情亚文化的犯罪率击和言语表情亚文化的犯罪率符号示范如宣传暴力色情的电符号示范如宣传暴力色情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对人们的犯罪影电视书刊等对人们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
在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之下,人的侵 犯本能处于隐蔽状态,但在发怒和 激烈争斗时,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 出来。
利欲本能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叁:关于犯罪的公众观念
信息功能 ※ 宣传能 ※ 社会化功能 ※ 娱乐功能
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传播,“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北史·突厥传》 媒介,“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旧唐书·张行成传》 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
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物质实体。这是广义 上的“传媒”。狭义的“传媒”,就是人们所熟知的“ 大众传媒”,它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用以传递特定信息的物质实体,在现 代社会主要有: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 媒介和互动(电脑)媒介五种类型。(杜雄柏,2005,3~4) 对人产生影响作用的并不是传播活动本身,而是传播媒 介以及由传播活动所传递的信息。
《大闹天宫》:1961年出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最
高成就。这部动画片集齐当时顶尖人才,历时4年完成。 《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妈妈爱他们,就象妈妈爱我 们”,久远得暖人心肺。 《铁臂阿童木》:1963年日本国产的第一部TV动画片。“ 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1984年,生活在塞伯坦的变形金刚造访地球。 “金刚金 刚,随时变形状” 。《圣斗士》不光把每个男孩打架的 本能冲动冠以正义之名表现得无以复加,还解构出友情 、勇敢、忠诚、星座科学、物理伪科学等等,在受挫之 时怒喝一声“爆发吧,我的小宇宙”,能让精神力量无 比强大。
叁:关于犯罪的公众观念
一、犯罪恐惧CP46~53
结构性因素,社会整合程度较低、破败的生活环境、更高的
少数种族人口比例、人口规模越大,恐惧就越强烈。社区的 实际犯罪率和居民的犯罪恐惧之间关系微弱,因为人们并不 了解自己居住地的犯罪率,而是根据媒体的犯罪报道产生犯 罪恐惧。
个体特征:一些最惧怕犯罪的人口群体却有着较低的受害比
杜雄柏:《传媒与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中把大众传播媒介与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
同辈侪辈(peer groups)作为社会化的主体(agents of socialization)。(波普诺,2007,17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到广 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 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在社会化中已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波普诺,2007,176)当然,网络越来越普及,影
美国广播公司对1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了研究,其中22
名说他们是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的。华盛顿大学的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犯罪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 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 的暴力犯罪手段。(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马东东对沈阳市沈北新区的4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些往往是未经证实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关于 犯罪的错误观念就叫做犯罪迷思(crime myths) 媒体对犯罪的过度渲染造成的“犯罪迷思”:
一是犯罪无处不在; 二是犯罪极为暴力; 其他方面:形成对少数种族和族群的偏见;对青年暴
力犯罪的报道偏多;品德高尚的受害者。
贰、媒体对犯罪的过度渲染
媒体倾向于关注那些稀奇古怪的,甚或是子虚乌有的罪
案。CP37
媒体过渡报道往往聚焦于暴力犯罪,尤其是杀人案。其
结果是,媒体对最少发生的犯罪类型给予了最多的关注 ,造成了“这类犯罪无处不在的错误印象”。CP37
资料:杀人案报道
总体上看,杀人案占所有罪案的比例不到1%(中国统
计局数据,一般为0.2%左右),但他们一般都会占到 电视和报纸的犯罪报道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杀人案报道占 其犯罪报道总数的26%(1980);
犯罪社会学 (criminal sociology)
华东政法大学 王瑞山
媒体与犯罪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媒体对犯罪的过度渲染
关于犯罪的公众观念
资料:传媒与犯罪
社会自从现代传媒产业产生依赖变得更加富有暴力
倾向的说法常常被视为一个无可攻讦的事实。电影 、电视和稍后的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只是起 到了增加公众焦虑的作用,但是,除了传媒努力把 它们报道成这样以外,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的 犯罪浪潮的产生,对于许多观察家来说,资产电影 和电视出现,社会不断地变得以犯罪—尤其是暴力 犯罪—为特征已是个,800,000个 “周克华杀人”,相关结果约1,220,000个 “爆头哥”,相关结果约975,000个 “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相关结果约
229,000个
资料
记者和吸血鬼一样都是嗜血动物,惨祸
与伤亡充斥报纸的头版标题和耸人听闻 的电视报道。真相往往因其无趣而不能 吸引受众,因而也就不能吸引记者。如 果犯罪受害者足够富有、高尚或美貌, 他们就有可能在史诗般的善恶斗争中被 塑造成殉道圣人。
Cose,Ellis.1990.”Turning Victims into Saints: Journalists cannot
Resist Recasting Crime into a Shopworn Morality Tale.”Time January 22:19.
资料:媒体犯罪报道的影响
,就收回的380份有效问卷来看,有74.7%的被调查对 象接触犯罪新闻是为了“引以为戒,避免自己犯同样 的罪”,也有7.7%的比例是因为“看起来过瘾,很刺 激,想模仿”。(马东东:《犯罪新闻报道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
系探讨》,西南政法大学2008优秀硕士论文)
贰、媒体对犯罪的过度渲染
迷思(myth),关于某人、某现象或制度的一个或
响更大。
1994年98%的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机,平均每户2.2台
,普通家庭每天要开7小时电视。普通家庭的美国高中 生毕业时,在看电视的时间平均2万小时。(波普诺,
2007,176)
资料: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
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 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 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 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个人上网设备持有比 例的提升和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是导致此现象产生的 主要原因。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 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 54.7%。 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 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1982年资助的一项考察了大约900个关于电视暴力 的研究结论)
林茨(Linz)和唐纳斯坦(Donnerstein)1989年的研究认为
,这些发现对成年人也是适用的。这并不是说成年人在看 了电视的暴力情节后就会跑出去犯罪,但是他们在看完暴 力电视后,更容易隐藏起攻击性的想法,更容易与家庭成 员交流一些敌意的词汇和犯罪意识。
恐怖分子对无辜平民的袭击和我们都可能是潜
在的被害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合拍,后现代 主义的分析摒弃传统的犯罪学对犯罪原因和后 果的分析,它向我们揭示出社会的支离破碎, 向我们指出可能麻痹整个社会的恐慌以及可能 在任何社会层次爆发的随机的暴力以及政府采 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时明显的无能。这种潜在 的、不可预知的危险被一种无所不在的传媒所 强化。(朱克斯,2006:32)
•拼音 识 看电 一下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电视为儿童提供了有关现实和虚构世界以及行为的大
量信息。但儿童不是成年人,他们容易误解他们所看 到和所听到的东西。例如,与卡通人物不同,人就不 能在被敲击头部或推下悬崖后,回来还面带微笑。
/05/1109/21/2258N12Q00280027.html
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多数研究者之间有一种共识,电视暴力确实导致了观看
此类电视节目的少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从相关程度 的大小来说,电视暴力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同它与 其他任何测量的行为变量之关系一样,相关性都很强。(
资料:
2005年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CP53 47%的美国人会“出于对犯罪的担心而不去一些原本 要去的地方”; 31%的人“养狗护家”; 29%的人“在家中安装了防盗系统”; 23%的人“买了枪,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至少18%的调查对象随身携带枪支、刀具或是辣椒喷 雾
资料:
新奥尔良的报纸上,杀人案报道对所有犯罪报道的比
例是12%,而电视上的这个比例则高达50%(1981); 对美国26个城市的报纸统计显示,杀人案的报道比例 占所有犯罪报道的30%(1990)。 (中国统计局数据,全国刑事立案数中,杀人案件 一般为0.2%左右)
资 料 : “ 爆 头 哥 ” 周 克 华 抢 劫 杀 人 系 列 案 件
[英]伊冯· 朱克斯:《传媒与犯罪》,赵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第6页。
壹、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吴鹏森,2001,224)
第一,对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研究、监测
并公之于众,使人们共享信息。 第二,制作社会舆论,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协调社会各 个阶层、各种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社会的共 同意识。 第三,传递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指导和教育人们继承人 类文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第四,休闲娱乐的职能。
在某些方面,儿童节目强化了由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
导的价值。同辈群体也许观看某个节目,一起讨论, 一起外出活动,这样强化了群体的团结和价值。但从 电视学到的观念也许同时也与在家里和学校中所教导 的价值相冲突。
(波普诺,2007,176)
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要看电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