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隧道汇总

新隧道汇总
新隧道汇总

香港长青隧道

隧道

中文名称:sui dao

英文名称:tunnel

隧道(Tunnel)为地下通道的一种,也是最常运用的一种。设计给交通或其他用途使用,通常用来穿山越岭,若施做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在台湾习称地下道。

隧道大部分的功能,为提供行人、脚踏车(自行车)、一般道路交通、机动车、铁路交通、或运河使用,而部份隧道只运送水、石油或其他特定服务,包括军事及商业物流等。

工程方法

建造隧道有数种方式。深度浅的隧道可先开挖后覆盖,称为明挖回填式隧道;先兴建从地表通往地下施工区的竖井,再直接从地下持续开挖称为钻挖式隧道;建造海底隧道可用沉管式隧道。

隧道内之液体流动

隧道之流体力学主要以隧道内之流体分为液体之隧道及气体之隧道。液体之隧道又以液体是否填充满整个隧道而其流体物理现象不相同,若隧道液体之上方有空气,如一般之下水道,其物理现象与明渠水道相同。若隧道内仅单纯之输送气体或液体且充满整个隧道,则其物理现象主要为受到阀门或抽水、风机之影响为水锤作用;若充满隧道之液体或气体受到高速物体在隧道内移动之影响(例如:公路隧道内之汽车、铁路隧道内之列车),则其物理现象主要为活塞效应。

种类:

铁路隧道

——建筑中的落马洲支线铁路隧道

人行隧道:人行隧道是土木工程、交通、建筑物、隧道之一种,作用供行人、通道使用,解决在地面人车争路的问题。

运河隧道:

输水隧道:

排水隧道:(下水道为其一种)

山岭隧道:穿越山岭,供车辆行驶,减少行车距离。

城市地下隧道:

水底隧道:水底隧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建于水底的隧道。而由于使用透明物料建造隧道组件有太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所以现在未有采用透明物料在海底建造水底行车隧道。

——建筑中的沙田岭隧道管道

海底隧道: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连接海峡两岸的隧道,是供车辆通行的。

过江隧道:

电缆隧道:

隧道按照长度隧道分为:

L≥3000m 称为特长隧道

3000m>L>1000m 称为长隧道

1000m>L>500m 称为中隧道

L>500m 称为短隧道

著名隧道举例

欧洲

直布罗陀海峡跨海通道:由连结欧洲和非洲的海底隧道、及部分的海上桥梁所构成,目前尚由西班牙、英国、摩洛哥等拥有海峡主权的国家共同规划中。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兴建费用估计达100亿美元。

挪威的洛达尔隧道:世界最长的公路隧道,长度24.5公里。

瑞士的圣哥达隧道:世界第三长的公路隧道,长度16.32公里,连接瑞士的乌里州和提契诺州。

英法海底隧道: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长度50.5公里,海底长度37.9

公里,也是世界海底长度最长的海底隧道,跨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和法国。

亚洲

香港海底隧道:世界上最繁忙的行车隧道之一,全长1.8公里,平均每日行车量达121700辆,跨越维多利亚港连接九龙半岛和香港岛。

青函隧道:目前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53.9公里,海底长度23.3公里。此隧道跨越津轻海峡连接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亚洲及中国最长的公路隧道,也是世界最长的双孔公路隧道,长18.02公里,2006年完工后已超过圣哥达隧道成为世界第二长的公路隧道。

北京五环路的晓月隧道:北京市区内唯一隧道,也是北京环路的唯一隧道。

——2002年尚在施工中的台湾雪山隧道

台湾的雪山隧道:东南亚最长的公路隧道,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双孔公路隧道群,全长12.9公里,跨越雪山山脉支脉连接台北台北县和宜兰县。

高雄港过港隧道:跨越高雄港连接高雄市前镇区和旗津区,是台湾唯一的水底公路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轨道面海拔49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

美洲

美国的德拉瓦隧道:世界最长的输水隧道,全长169公里。

美国纽约的林肯隧道:跨越哈德逊河连接纽约市和纽泽西州,是世界最繁忙的公路隧道之一,长度2.4公里。

铁路隧道

铁路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

自英国于1826年起在蒸汽机车牵引的铁路上开始修建长770米的泰勒山单线隧道和长2474 米的维多利亚双线隧道以来,英、美、法等国相继修建了大量铁路隧道。截至2006年底最长的是瑞士的勒奇山隧道(Loetschberg),总长34公里,1994年开始开凿,2005年4月28日贯通,预计2007年正式通车。我国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轨面标高4905米,是现今世界最高的标准轨距铁路隧道(截至2006年底)。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修建的隧道都用人工凿孔和黑火药爆破方法施工。1861年修建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仙尼斯峰铁路隧道时,首次应用风动凿岩机代替人工凿孔。1867年修建美国胡萨克铁路隧道时,开始采用硝化甘油炸药代替黑火药,使隧道施工技术及速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初期,欧洲和北美洲一些国家铁路形成铁路网,其中较长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铁路隧道长19.8公里。美国长约12.5公里的新喀斯喀特铁路隧道和加拿大长约 8.1公里的康诺特铁路隧道都采用中央导坑法施工。其施工平均年进度分别为4.1和4.5公里,是当时最高的施工进度。至1950年,世界铁路隧道最多的国家有意大利、日本、法国和美国。日本至20世纪70年代末共建成铁路隧道约3800座,总延长约1850公里,其中5公里以上的长隧道达60座,为世界上铁路长隧道最多的国家。1974年建成的新关门双线隧道,长18675米,为当时世界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1981年建成的大清水双线隧道,长 22228

米,为世界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连接本州和北海道的青函海底隧道,长达53850米,为当今世界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隧道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很大提高。全断面液压凿岩台车和其他大型施工机具相继用于隧道施工。喷锚技术的发展和新奥法的应用为隧道工程开辟了新的途径。掘进机的采用彻底改变了隧道开挖的钻爆方式。盾构构造不断完善,已成为松软、含水地层修建隧道最有效的工具。

中国于1887~1889年在台湾省台北至基隆窄轨铁路上修建的狮球岭隧道,是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隧道,长261米。此后,又在京汉、中东、正太等铁路修建了一些隧道。京张铁路关沟段最早修建的4座隧道(五桂头,石佛寺,居庸关,八达岭),是用中国自己技术力量修建的第一批铁路隧道,这其中最长的八达岭铁路隧道长为1091米,于1908年建成。中国在1950年以前,仅建成标准轨距铁路隧道238 座,总延长89公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隧道修建数量大幅度增加,1950~1984年期间共建成标准轨距铁路隧道4247座,总延长2014.5 公里,此外,中国还建有窄轨距铁路隧道191座,总延长23公里。成为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铁路隧道约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川、陕、云、贵4省。成昆、襄渝两条铁路干线隧道总延长分别为342及28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比率分别为31.6%和34.3%。

我国各线铁路上最长的隧道(截至2006年底)

成昆线,沙马拉打隧道,6383米。

襄渝线,大巴山2号隧道,5334米。

南昆线,米花岭隧道,9392米。

焦柳线,彭莫山隧道,5608米。

湘黔线,新雪峰山隧道,3809米。

宝成线,新会龙场隧道,4245米。

西康线,秦岭1线隧道,18456米。

京原线,驿马岭隧道,7032米。

贵昆线,梅花山隧道,3968米。

京通线,红旗隧道,5848米。

侯月线,云台山2线隧道,8178米。

陇海线,松树湾隧道,2224米。

大秦线,军都山隧道,8460米。

朔黄线,长梁山隧道,12782米。

阳安线,台子山隧道,3625米。

宝中线,六盘山隧道,5240米。

京九线,五指山隧道,4465米。

京广线,大瑶山隧道,14294米。

滨洲线,兴安岭隧道,3100米(新线),3078米(沙俄时期小双线隧道)。位于内蒙古牙克石市,建于1901年。

滨绥线,杜草隧道,3849米(上行,1942年),3900米(下行,1978年),该隧道为哈尔滨铁路局管区最长的隧道,位于尚志市。

渝怀线,园梁山隧道,11068米。

内昆线,黄莲坡隧道,5306米。

沈丹线,福金岭隧道,2326米(上行),2558米(下行)。

溪田线,八盘岭隧道,6340米。

白阿线,南兴安岭隧道,3218.5米。

牡图线,北老松岭隧道,1900米。位于汪清县。

长图线,老爷岭隧道,1820米。位于蛟河市。

宜珙线,轿顶山隧道,3376.77米。

南疆线,奎先隧道,6152米。

青藏线,关角隧道,4010米。

京秦线,丁庄隧道,1349,1米。

承隆联络线,兴隆岭隧道,1071米。

太岚线,峙头隧道,2865.50米。

邯长线,皇后岭隧道,2820米。

太焦线,小东沟隧道,3283.9米。

北同蒲线,段家岭2线隧道,3540米。

南同蒲线,刘家寨隧道,1577米。

川黔线,凉风垭隧道,4270米。

梅七线,崔家沟隧道,3834米。

西延线,韩家河隧道,3512米。

横南线,分水关隧道,7252米。

广九线,笔架山隧道,2212米。

宝兰线,新曲儿岔隧道,4010米。

渡口支线,新庄隧道,3004米。

京承线,夹马石隧道,2387米。

南回线,中央隧道,8070米。

北回线,观音隧道,7757米。

嫩林线,西罗奇山隧道,1770米(1号)1160米(2号)。

牙林线,岭顶隧道,720米。

平汝线,贺兰山隧道(位于平罗与阿拉善左旗交界),2054米,1971年。凤上线,长岭隧道(电影铁道卫士?),2489.3米,1939年。

京包线,旗下营隧道,1567.9米(上行),1586.2米(下行),1958年。嘉镜线,大落海子隧道,3408.8米,1966年。

外福线,前洋隧道,2797米,1989年。

鹰厦线,大禾山隧道,1460.3米,1956年。

魏塔线,顺山岭隧道,1577.6米,1972年。

漳泉线,西坑仔隧道,4652米,1979年。

大沙线,陈家冲隧道(位于咸宁阳新县兴国镇东南10KM)1417米,1972年。包兰线,窦家沟隧道,1268.36米,1952年。

林东线,奎山隧道(奎山-大庆岭),1836米。

兰新线,乌鞘岭特长隧道,20050米(截至2006年底为中国第一长隧道)。京沪线,栖霞山隧道,750米。

浙赣线,上金隧道,4452米。

翔安隧道

——厦门翔安隧道

工程简介

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是厦门市本岛第五条进出岛公路通道,连接厦门市本岛和大陆架翔安区,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根据厦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以及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本工程是厦门市交通干线路网规划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本工程的建成将显著提升厦门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大大改善厦门市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为加快厦门海湾型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本工程采用钻爆法暗挖方案修建,将是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缩小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建设规模

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跨海工程,也是厦门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本项目起自厦门岛五通,接厦门岛内仙岳路(城市快速干道)和环岛公路,以海底钻爆法暗挖隧道方式穿越厦门东侧海域,止于厦门市翔安区西滨,接翔安大道和规划建设的窗东路。工程全长8.69KM,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05km,跨越海域宽约4.2km,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座海底隧道。设计采用三孔隧道方案,两侧为行车主洞各设置3车道,中孔为服务隧道。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左、右线隧道各设通风竖井1座,隧道全线共设12处行人横通道和5处行车横通道,翔安西滨侧连接线设收费、服务、管理区。工程总投资约为31.97亿。预计建设工期为4年。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按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场区以燕山早期花岗岩及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穿插辉绿岩、二长岩、闪长玢岩等喜山期岩脉,基岩总体条件较好。两岸引线和隧道洞口陆域

及浅滩段全强风化层较厚,其中翔安侧部分浅滩段存在透水砂层对隧道开挖较为困难。海域段隧道基本处于弱、微风化花岗岩岩层,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F1、F2、F3 三处全强风化深槽和F4全强风化囊。隧道穿越浅滩段透水砂层和海域风化深槽(囊)时的安全施工是本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翔安海底隧道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

经过近8年前期准备工作的我国大陆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于2006年4月 30日正式动工。翔安隧道全长约9公里,其中海底隧道5.95公里,是厦门第三条对外出岛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既是厦门市交通干线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它的建成将实现岛外最后一个区与本岛中心区紧密相连,两地间由此缩短50公里路程,原来走一趟要花费2个小时,建成后只需15分钟左右。

虽然翔安隧道长度不长,但它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条由内地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而且是第一条采用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

翔安隧道连同两端连接线工程,总投资约39.5亿元,是厦门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整个工期在3年半至4年内完成,计划于2009年建成通车。

翔安海底隧道是厦门东线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的20%,进入海底施工阶段。该隧道是大断面海底隧道,全长9公里,跨海主体工程长约6公里,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约70米,工程总投资约32亿元,预计2009年底建成通车。

厦门东通道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海工程,是连接厦门市岛和翔安区陆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厦门市第三条进出口通道。工程主要包括跨五通互通、跨海翔安隧道和西滨互通三部分工程。线路总长8.695km,翔安隧道全长5.9km,其中海域段4.2km,为双向6车道双洞海底隧道,采用三孔隧道形式穿越海域,两侧为行车主洞,中间一孔为服务隧道。隧道沿线设通风竖井两道,车行横洞5处,人行横洞12处,翔安西滨侧设收费、服务、管理区。隧道采用钻爆暗挖法修建,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也是目前世界断面最大的海底隧道,其中中铁十八局厦门项目部承建的翔安隧道A2标段隧道全长3141米,投资3.24亿。

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讲解

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讲解 1、全断面开挖法 全断面开挖法就是按照设计轮廓一次爆破成形,然后修建衬砌的施工方法。 适用条件: (1)I~IV级围岩,在用于Ⅳ级围岩时,围岩应具备从全断面开挖到初期支护前这段时间内,保持其自身稳定的条件。 (2)有钻孔台车或自制作业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 (3)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根据经验一般不应小于lkm,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其经济性较差。隧道机械化施工,有三条主要作业线,见表 施工特点: (1)开挖断面与作业空间大、干扰小; (2)有条件充分使用机械,减少人力; (3)工序少,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改善劳动条件; (4)开挖一次成形,对围岩扰动少,有利于围岩稳定。 施工工序流程图: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工序流程见图1-1

施工要点: (1)配备钻爆台车或多功能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由于开挖断面大,围岩相对稳定性降低,且每循环相对工作量较大,要求具有较强的开挖、出碴和相应的支护能力。 各工序使用的机械设备务求配套。以缩短循环作业时间,合理采用平行交叉作业工序,提高施工进度。 (2)利用深孔爆破增加循环进尺,控制周边眼间距及角度改善光面爆破效果,减少超欠挖。 (3)及时施做初期支护,摸清开挖面前方地质情况,及时准备好应急措施,围岩条件变化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确保施工安全。 (4)有条件时采用导洞超前的开挖方法,合理组织施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5)二次衬砌及时施作,Ⅰ~Ⅱ级围岩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200m,Ⅲ级围岩≤80m。 (6)在软弱破碎围岩中使用全断面开挖时,应加强辅助施工方法设计与检查,加强动态量测与监控。 施工图片: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建立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进行隧道施工组织的重要前提,组建地质超前预报专业小组,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预案,超前处理不良地质,是实现长大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快速掘进的必要条件,地质预测预报体系见。 施工前预报:根据设计给出的隧道地质条件说明资料,认真分析隧道的地质断面图、平面图,掌握隧道的地质特点和水文特点。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报各段隧道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情况。 施工阶段地质资料记录:首先对已开挖地段进行地质调查,调查的主要依据为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岩石结构面调查和涌水观测记录。 开挖面地质素描内容有:岩性、地质年代、岩层产状、软弱夹层、岩脉穿插情况;断层及破碎带的形态、产状、宽度、填充物特征;主要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相互切割关系。围岩岩体结构类型、完整性、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岩石结构面调查内容有:围岩的岩石结构产状、物理力学属性、节理的延伸性、粗糙起伏情况、张开程度。地下水出露情况、水量大小等;地下水的分布形态、大小、位置走向等;围岩节理内含水情况。地质素描采用图表形式形象纪录。地下水地质预测: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对地下水作出经验性预报。 当隧道由弱可溶岩进入强可溶岩的边界部位时,可能发生涌水;

突水点的涌水特征:一般有渗、滴水段→线状渗水段→集中涌水段→高压喷水段;当隧洞由渗、滴水段进入线状渗水段时,应作好出现集中涌水的准备,进行超前预报的施工防治能取得较好效果;钻孔内出现浑水,前方可能有涌水;若浑水能喷射5m以上,则前方可能有大于30~50L/s的涌水存在;当超前钻孔能喷水较大时,则前方可能存在涌水;当地温测值出现比前一点低时,可能有涌水;掌子面附近出现铁锰质富集或泥质充填的裂隙,则表明前方有涌水的可能。 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作为一道施工工序来进行安排,成立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室,配置物探、地质及试验专业工程师、测试技工;配备先进的预测与预报设备和仪器,建立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超前地质预报室主任任副组长,各专业工程师任成员的组织机构,并聘请国内知名地质预报和隧道施工专家组成专家组。 根据本标段隧道的工程地质特点,为保障施工安全,采用地面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以洞内预报为主。 为提前了解开挖地层的特性,在设计基础上,采用多种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手段,采集各种水文、地质、变形、应变等参数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未开挖地段进行地质预测和分析,以供设计单位及时提出是否需要修改设计的正确判断,并研究拟采用的支护类型,确定合理的结构支护参数,实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施工,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银洞坡隧道计划对ZK223+830-ZK223+960及YK223+850-YK224+000进 行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长昆项目安质【2010】10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建设项目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安全质量,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沪昆湘工管〔2010〕11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测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项目部工程管理部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归口管理工作,安质部负责检查督促超前预报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项目分部职责及分工 (一)履行合同承诺,组织或委托符合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要求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进场,对非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隧道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的地质预报责任主体,由各分部组织实施。

(二)依据隧道风险评估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编制实施大纲,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一般隧道超前地 - 1 - 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三)组织超前地质预报知识培训,确保设备操作和数据处理人员持证上岗。综合掌握物探与钻探、长短距离相结合验证方法。 (四)按照设计单位超前预报任务书的要求,做好超前预报工作。向建设、设计、监理及时上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反馈预报工作中发现的地质问题。 (五)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相符合时,及时提出变更设计申请,并完善相关手续。 (六)归档隧道地质预报成果、变更设计文件、有关会议纪要等内容,纳入工程竣工文件移交。 (七)按照项目部《突发事件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 (八)做好设计单位超前地质预报的配合工作,及时提供超前预报条件。 第三章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六条实施预报前,提前将预报时间、手段书面通知监理单位,驻地监理在约定时间内到场旁站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对于高度和极高风险隧道,物理探测结束后,设计单位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提交正式报告,监理单位接到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后,一般在6小时内完成审查程

隧道开挖方法选择(附图)

隧道开挖方法的选择 初次接触隧道工程,感触颇深,在从事隧道试验检测工作的同时,我更多的时间是向优秀的工程师们学习具体的现场施工经验,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是大概的讲解了一下,而更多的东西还要靠自己去领悟,去学习。自己总结了隧道工程的一些开挖方法,加上具体的现场施工逐渐的了解了隧道的施工工序及技术要求。 在当前的施工实践中,从施工造价及施工速度考虑,施工方法的选择顺序为: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壁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从施工安全角度考虑,其选择顺序应反过来。如何正确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但必须符合安全、快速、质量和环保的要求,达到规避风险、加快进度和节约投资的目的。 1、全断面开挖法 全断面开挖法就是按照设计轮廓一次爆破成形,然后修建衬砌的施工方法。 适用条件: (1)I~IV级围岩,在用于Ⅳ级围岩时,围岩应具备从全断面开挖到初期支护前这段时间内,保持其自身稳定的条件。

(2)有钻孔台车或自制作业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 (3)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根据经验一般不应小于lkm,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其经济性较差。隧道机械化施工,有三条主要作业线,见表 全断面法施工特点 (1)开挖断面与作业空间大、干扰小;

(2)有条件充分使用机械,减少人力; (3)工序少,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改善劳动条件; (4)开挖一次成形,对围岩扰动少,有利于围岩稳定。

2、台阶法施工 台阶法是先开挖上半断面,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

2、台阶法施工 台阶法是先开挖上半断面,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 的施工方法;按台阶长短有长台阶、短台阶和超短台阶三种。近年由于大断面隧道的设计,又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甚至多台阶法。至于施工中究竟应采用何种台阶法,要根据以下两个条件来决定: ⑴初期支护形成闭合断面的时间要求,围岩越差,闭合时间要求越短; ⑵上断面施工所用的开挖、支护、出碴等机械设备施工场地大小的要求。 在软弱围岩中应以前一条为主,兼顾后者,确保施工安全。在围岩条件较好时,主要是考虑如何更好的发挥机械效率,保证施工的经济性,故只要考虑后一条件。 台阶开挖法的优缺点:台阶开挖法可以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和相当的施工速度。但上、下部作业有干扰;台阶开挖虽增加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但台阶有利于开挖面的稳定。尤其是上部开挖支护后,下部作业就较为安全,但应注意下部作业时对上部稳定性的影响。 台阶开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解决好上、下半断面作业的相互干扰问题。微台阶基本上是合为—个工作面进行同步掘进;长台阶基本上拉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特征 (1) 1.3水文地质特征 (2) 1.4 不良地址及特殊岩土 (2) 1.5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 (2) 1.6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分级 (2) 1.7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 1.8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采取措施 (3) 1.9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3)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2.1预测、预报原则 (4) 2.2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3、地质超前预报时间安排 (4) 4、地质预报主要设备 (6)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手段 (6) 5.1地质分析方法 (6) 5.2超前探测 (7) 5.3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11) 5.4洞外实时监测 (12) 6.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整理 (12) 6.1分段地质预报成果表 (12) 6.2隧道贯通后提供的资料 (12) 7.其它 (12)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小水头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古县并侯村附近,隧道起止里程DK384+125-DK385+075,全长950米,为单洞双线有碴隧道,隧道处于黄土台垣与太岳中低山交界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沟壑发育,坡度较陡,坡角约40°~50°。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为第四系覆盖层,沿山梁顶部及一侧山坡覆盖第四系土层,地表多为荒地,生长灌木,隧道最大埋深38米。 1.2工程地质特征 1.2.1地层岩性 小水头1号隧道地址位于临汾~运城新裂陷九原山~塔儿山陷隆,毗邻浮山大断裂,隧道表覆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砂质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黏质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1)砂岩。洞身部位为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和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各层具体描述如下: ①砂质黄土(Q3al):褐黄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差,孔隙发育,局部含砂量较大,厚度3~5m。 ②黏质黄土(Q2pl):黄褐色、棕红色,硬塑,土质不均,粘性一般,孔隙不发育,可见少量针状孔隙,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局部成层,夹有细圆砾土层和砂层,局部半胶结。厚度5.0~40.0m。 ③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3.0~5.0m。 ○4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大于20m。岩层产状:N65°W/22°S,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155°∠85°、60°∠65°,均为微张节理,0.3m <S<0.8m,L>5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标段隧道工程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标段×××段范围内隧道及×××隧道洞口地段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预报内容、预报分级、预报流程及要点。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所有仪器已经到位,经过校验并在使用有效期限内。 3、技术要求 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重要性,指导、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保障隧道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所使用的仪器具有合格的出厂证明及使用期限,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质

量验收,有验收记录,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山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4.2 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水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几种开挖方法简介

(一)全断面开挖法 1.全断面开挖法适用于围岩稳定的隧道施工,一般用于Ⅱ、Ⅲ级围岩。 2.全断面开挖法采取自上而下一次开挖成形,沿着轮廓开挖,按施工方案一次进尺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 3.全断面开挖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有利于围岩天然承载拱的形成,工序简便;缺点是对地质条件要求严格,围岩必须有足够的自稳能力。 (二)台阶开挖法 1.台阶开挖法一般适用于Ⅳ级围岩,有时遇Ⅲ级围岩偏弱或断面较大时也可采用(但Ⅲ级围岩时一般采用上下台阶法)。 2.台阶开挖法一般有上下台阶法、三台阶法或多台阶法。根据地层条件和机械配套情况,台阶法又可分为正台阶法和中隔壁台阶法等。正台阶法能较早使支护闭合,有利于控制其结构变形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 3.台阶开挖法优点是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较快的施工速度,灵活多变,适用性强。 上下台阶法 三台阶法 (三)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1.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适用于一般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断面较大的隧道施工,适用于Ⅳ级或Ⅴ级围岩。 2.一般情况下,将断面分成环形拱部、上部核心土、下部台阶等三部分。根据断面的大小,环形拱部又可分成几块交替开挖。环形开挖进尺为~1,Om.不宜过长。台阶长度一般以控制在1D内(D-般指隧道跨度)为宣。 3.施工作业流程:用人工或单臂掘进机开挖环形拱部一架立钢支撑,喷混凝土。在拱部初次支护保护下,为加快进度,宜采用挖掘机或单臂掘进机开挖核心土和下台阶,随时接长钢支撑和喷混凝土、封底。视初次支护的变形情况或施工步序,安排施工二次衬砌作业。 (四)单侧壁导坑法 L.单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中隧道施工,一般适用于Ⅴ级围岩。 2.单侧壁导坑法是将断面横向分成3块或4块:侧壁导坑(1)、上台阶(2)、下台阶(3),侧壁导坑尺寸应本着充分利用台阶的支撑作用,并考虑机械设备和施工条件而定。

隧道施工新方法新工艺

XX铁路XX段 隧道施工新工艺、新方法及控制要点 一、超前地质预报 1、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如何做到预报的准确 1)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照预报原理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孔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3)超前地质预报按采用的预报手段数量可分为单一方法地质预报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2)地质预报的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段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

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3)不同地质风险地段的预报方式 (1)A级地质风险地段 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测、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首先以地质分析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2)B级地质风险地段 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进行必要超前水平钻孔。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按A级要求实施。 (3)C级地质风险地段 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进行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 (4)D级地质风险地段 采用地质分析法。 4)如何做到预报的准确 (1)施作超前地质预报的单位必须有相应的作业资质,以保证在施作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 (2)配备足够的专业超前地质预报人员,采用综合的地质预报手段进行综合验证。 (3)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人员对收集的数据、图形进行解释,以确保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3)《时速250公里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图号:西成贰隧参03; 4)《隧道施工工法》图号:西成贰隧参09; 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 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西成铁路客运专线四川有限公司) 7)《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本 2 工程概况 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位于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内,川陕界至江油线路长165.836Km。西成客专设计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km/h;最小曲线半径:3200m;正线线间距:4.6m;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山区不大于25‰。本标段第一项目部管段位于剑阁县、青川县境内,起讫里程:DK431+660(黄家梁隧道进口)~DK446+500(岩边里隧道),全长14.84km,主要工程数量为:桥梁135.35m/1座,占正线总长的0.9%,隧道双线14702m/1.5座,占线路总长的99.1%。 3 工程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 我管段位于四川龙门山东北向褶皱带之东翼与四川盆地边缘弧形(华夏式)构造带交界处,龙门山褶皱带的褶皱发育、断裂密布,岩层多陡顷,直立或倒转,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测段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地带,位于川西北台陷次级构造与龙门山构造带边缘区。隧区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47~64oE/34~45oSE,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多为闭合或微张型,其延伸较远,,泥岩风化节理普遍发育,裂隙多而细小。 3.2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河流较多、灌溉网密布。沿线基本为山区,山谷河流较多,主要有回龙河、清江河,属于嘉陵江水系。管段内第四系黏性土中含少量孔隙水,河床及低

隧道中隔壁法开挖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建兴高速公路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建兴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 2012年11月1日

分部分项施工技术方案审批单 HWGS-JL-07-01 编号: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灰窑子隧道位于建昌县灰窑子村附近,呈北东向展布,为两条分离式单行曲线隧道,左线长1000米,右线长1005米,属长隧道,具体桩号位于ZK3+020~K4+020(左线)、K2+985~K3+990段(右线)。 本隧道左、右线两端洞口纵断面均位于凸型竖曲线上,中间段均位于直线段上;左线洞身直坡段纵坡-2.05%,.右线洞身直坡段纵坡为-2.06%。隧道最大埋深约112m。 2.气象水文及区域地质构造 项目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风沙干旱,雨量很少。多年平均降水量450~591mm,约有70%集中在六月至八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512.4~929.3mm。年平均气温8.3~9.2℃,极端最高气温40.8~43.3℃,极端最低气温-27.5~29.5℃,最冷月为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9.8℃,年平均风速2.2-2.6m/s,无霜期140天左右,标准冻深为1.2m。经地表调绘及钻探,隧道区未发现

地下水。 区域地层:隧道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枳碎石、块石,白垩系义县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安山岩。 区域构造:设计带处于阴山纬向构造体系中、东段与大兴安岭太行山新华夏构造体系东缘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按构造体系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北东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受构造影响,区内断裂较为发育,以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据区域断裂位置可知,设计带中断层F28从隧道区K3+500~K4+000右侧沟谷中通过。其性质不明,走向北55~75度东,断层西侧为白垩系义县组地层,东侧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地层。 3.施工平面布置图 灰窑子隧道进口平面布置图

隧道开挖方法总结

隧道开挖方法总结 1、全断面法 全断面开挖法是指将整个隧道开挖断面一次钻孔、一次爆破成型、一次初期支护到位的隧道开挖方法。全断面开挖法施工操作比较简单,主要工序使用移动式钻孔台车或多功能台架,全断面一次钻孔,并进行装药连线,然后将钻孔台车退后至安全地点再起爆,一次爆破成型,出碴后对整个开挖轮廓进行初喷,钻孔台车或多功能台架再推移到开挖面就位,开始下一个钻爆作业循环,同时,利用支护台架全断面施作剩余初期支护工作。 由于全断面法一次开挖成形,开挖跨度较大,高度较高,隧道周边围岩出现更大范嗣的塑性化和更大的变形,隧道拱脚和墙脚处的应力集中更严重,隧道拱顶更不稳定。对于硬岩隧道,由于其自身强度一般比较高,所以围岩自身强度并小是影响隧道稳定与安全的决定因素。但对于软岩隧道,由于其自身强度一般偏低,往往成为影响隧道稳定与安全的控制因素。对于按照《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削定标准》判定的围岩等级,在确定隧道开挖力方法时成允分考虑围岩自身强度。硬岩隧道可通过采取超前铺杆、超前小管棚、超前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进超前预加固,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性,而对于软岩隧道,各种超前预加固措施对围岩自身强度提高幅度有限。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考虑,结合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对于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法主要适用于非浅埋I~Ⅲ级硬岩地层和IV~Vl级软柑地层。当隧道处于非浅埋Ⅳ级硬岩地层时,在采取超前锚杆、超前小管棚、超丽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后,也可采用全断面法施工,但应根据具体围岩情况适当缩短开挖进尺。浅埋段、偏压段和洞口段不适宜采用全断面开挖全断面开挖法有较大的作业空间,有利于采用大型配套施工机械,提高施工速度,且工序少,便于施工组织和管理,较分部开挖法减少了爆破震动次数。但由于开挖面较大,围岩稳定性降低,且每个循环工作量较大,每次深孔爆破引起的震动较大,因此要求进行精心的钻爆设计,并严格控制爆破作业。 2、台阶法

浅析隧道施工新技术

浅析隧道施工新技术 发表时间:2017-09-28T10:31:55.9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李中山[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剧增,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桂林 5412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剧增,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居住条件带来很大影响,阻碍了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以上问题,我国及世界上其他各国都开始向地下空间发展,隧道工程便是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一种体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隧道建设起步较晚,存在施工经验不 够丰富、设计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不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隧道工程发展迅速,各种隧道工程的建设为我国隧道理论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隧道施工;低温、负温混凝土技术;机械手湿喷混凝土技术 1、隧道工程理论 1.1“松弛荷载理论” 二十世纪20年代提出传统的“松弛荷载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岩体有自稳能力,不产生荷载;不稳定的岩体则可能产生坍塌,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撑。这样,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就是围岩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松弛并可能塌落的岩体重力。 1.2“围岩承载理论” 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现代支护理论,即“围岩承载理论”(简称“岩承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围岩稳定显然是其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岩丧失稳定确实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或限制,则围岩仍然能进入稳定状态。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理论,它已经脱离了地面工程考虑问题的思路,而更接近于地下工程实际,半个世纪以来已被工程界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并且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隧道保温防寒技术 在隧道开挖后,施工破坏了冻土区原有的稳定热力条件,被开放通风的对流所取代,这时衬砌后面的围岩会形成季节性融化圈。产生一种对隧道衬砌支护不利的反复作用的冻涨力。冻涨力加之其他作用力共同作用于隧道衬砌上将会造成隧道的剥落和开裂,会使隧道出现裂缝、漏水等情形,对隧道的正常运行产生危害。为了使冻害对隧洞的不利减少到最低,在隧道口采取了敷设隔热的保温层来减弱洞内外空气与岩层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冻融圈的范围得以减小,采用聚氨酯的保温层,敷设型式主要采用硬质泡沫型以及喷涂型材料。 3、低温、负温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低温以及负温的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化速度较慢,混凝土的强度得不到快速的提高,隧洞施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了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3.1对原材料进行加温 建造位于拌合场内的预热棚,搅拌站布置在棚内,利用热风机以及蒸汽对砂石料进行加热。 3.2混凝土外加剂以配合比的选取 选取降低混凝土水灰比干硬性混凝土,同时也添加低温的减水剂以及早强剂。 3.3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 现将骨料加热以及将水搅拌均匀,然后再添加水泥,这样能减少热量损失。运输车上采用PU聚氨酯板保护层,并覆盖塑料保温膜在保护层上,确保了混凝土的入膜温度。 3.4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在隧洞的进口设置密闭的保温门,阻止洞内外的热量交换,并设置2个保温加热的混凝土拌合站及风机,使混凝土出炉的温度确定不低于15℃。采用保温的混凝土运输车,缩短混凝土运输的时间,以及保证混凝土入模的温度不会低于5℃。 4、机械手湿喷混凝土的技术 4.1喷射原理 混凝土通过喷射泵的吸、送柱塞缸连续不断地输送凝土流经输送管路,与液体速凝剂混合后在自带空气压缩机的帮助下,喷向受喷面。 4.2工作性能 ①全液压伸缩和回转的混凝土喷射机械手,施工范围大,最高可达17m,宽20m,深8m的区域。②液压驱动喷射臂和喷头能轻易完成仰俯、伸缩、回转、摆动、扇动等全部喷射动作。③大小臂可相互或独立完成动作,简化操作。④独特的转台系统可完成270°的回转施工范围。臂架可缩回与底盘平行,运输尺寸小。⑤喷头有锥形回转、法向摆动、轴向转动三种方式动作,240°球面全方位转动。 4.3施工工艺流程 湿喷混凝土过程中根据喷射效果即时调整风压、分层厚度、喷头距受喷面距离、喷头角度等参数。从而得出喷射混凝土满足表面平整、喷射过程中不掉皮、喷混凝土密实等规范要求指标的相关施工参数。 5、机械手湿喷混凝土的技术优势 隧道施工对环境和人员劳动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湿喷支护技术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 5.1提高混凝土质量 干喷混凝土过程中不易控制拌和用水量、外加剂量,导致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被改变,喷射混凝土强度得不到保证;新型智能一体化混凝土湿喷台车混凝土由搅拌站严格按配合比生产,混凝土强度稳定可靠。 5.2提高工效 隧道常用普通干喷机,每台需要4~5人配合每循环3台作业至少需要12人,普通湿喷机需要约7人,每小时作业能力约6m3;而新型智能一体化混凝土湿喷台车正常施工中仅需要3人配合,作业能力约为每小时8~20m3;且相对施工准备及撤离时间更少更节约时间。 5.3提高安全系数,保障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的六大方法

隧道施工的六大方法 在当前隧道施工实践中,从施工造价及施工速度考虑,施工方法的选择顺序为: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壁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从施工安全角度考虑,其选择顺序应反过来。如何正确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但必须符合安全、快速、质量和环保的要求,达到规避风险、加快进度和节约投资的目的。 1、全断面开挖法 全断面开挖法就是按照设计轮廓一次爆破成形,然后修建衬砌的施工方法。 适用条件: (1)I~IV级围岩,在用于Ⅳ级围岩时,围岩应具备从全断面开挖到初期支护前这段时间内,保持其自身稳定的条件。 (2)有钻孔台车或自制作业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 (3)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根据经验一般不应小于lkm,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其经济性较差。 全断面开挖法 隧道机械化施工,有三条主要作业线: 开挖作业线:钻孔台车、装药台车、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无轨运输)、装渣机配合矿车及电瓶车或内燃机车(有轨运输)。 锚喷作业线:混凝土喷射机、混凝土喷射机械手、锚喷作业平台、进料运输设备及锚杆灌浆设备。 模筑衬砌作业线:混凝土拌和机具、混凝土输送车及输送泵、防水层作业平台、衬砌钢模台车。 全断面法施工特点: (1)开挖断面与作业空间大、干扰小; (2)有条件充分使用机械,减少人力;

(3)工序少,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改善劳动条件; (4)开挖一次成形,对围岩扰动少,有利于围岩稳定。 2、台阶法施工 台阶法是先开挖上半断面,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的施工方法;按台阶长短有长台阶、短台阶和超短台阶三种。近年由于大断面隧道的设计,又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甚至多台阶法。 台阶法施工 至于施工中究竟应采用何种台阶法,要根据以下两个条件来决定: (1)初期支护形成闭合断面的时间要求,围岩越差,闭合时间要求越短。 (2)上断面施工所用的开挖、支护、出碴等机械设备施工场地大小的要求。 在软弱围岩中应以前一条为主,兼顾后者,确保施工安全。在围岩条件较好时,主要是考虑如何更好的发挥机械效率,保证施工的经济性,故只要考虑后一条件。 台阶开挖法的优缺点: 台阶开挖法可以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和相当的施工速度。但上、下部作业有干扰;台阶开挖虽增加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但台阶有利于开挖面的稳定。尤其是上部开挖支护后,下部作业就较为安全,但应注意下部作业时对上部稳定性的影响。 台阶开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解决好上、下半断面作业的相互干扰问题。微台阶基本上是合为—个工作面进行同步掘进;长台阶基本上拉开,干扰较小;而短台阶干扰就较大,要注意作业组织。对于长度较短的隧道,可将上半断面贯通后,再进行下半断面施工。 (2)下部开挖时,应注意上部的稳定。若围岩稳定性较好,则可以分段顺序开挖;若围岩稳定性较差,则应缩短下部掘进循环进尺;若稳定性更差,则可以左右错开,或先拉中槽后挖边帮。 (3)下部边墙开挖后必须立即喷射混凝土,并按规定做初期支护。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及表格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贵阳市域林织铁路第三项目经理部一工区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雷明深

副组长:陈力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浅析隧道施工新技术 赵晋升

浅析隧道施工新技术赵晋升 发表时间:2017-12-04T10:10:39.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赵晋升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与日俱进,在这种形势下,公路等基础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隧道工程做为公路施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因此得以愈加重要。 重庆田都建筑工程加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 40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与日俱进,在这种形势下,公路等基础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隧道工程做为公路施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因此得以愈加重要。基于此,文章探讨分析了隧道施工新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施工;喷射混凝土技术;新技术;措施 引言 在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促进下,高速公路自身优越性日益显现,正从交通基础设施演变为国民经济发展命脉。而高速公路数量、里程的增大,使得桥梁、隧道等特殊设施被大量应用,隧道也因此成为高速公路的象征,如何做好隧道施工,在满足通行需求的同时,适应交通运输业发展,是广大隧道建设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公路隧道施工的特征分析 作为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隧道施工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通常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具有如下特点:门)实效性强:在隧道施工中,围岩的主要特点就是变化性较大,地质水文的条件相对复杂,在隧道开挖施工后需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利一学的技术进行作业,因此隧道施工在实效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2)隐蔽工程多: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各施工环节的联系卜分密切,不能打破各环节的施工顺序,因此施工中会存在许多隐蔽工序,极易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及质量;(3)施工环境恶劣:施工人员在隧道施工中要进行地下施工操作和交叉作业,但由于施工工序较为繁琐,作业空间l一分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如支护、开挖、防排水、预埋件等环节的施工质量与规定标准不相符,则会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和人员的人身安全;(4)风险大:在预测隧道施工现场的地质变化时,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则可能引发塌方事故。 2公路隧道施工要点 2.1隧道开挖 不同类型的隧道围岩需要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一般来说,条件比较差的Ⅴ级围岩,在开挖前应该先施作超前管棚支护,然后留核心土进行分部开挖。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原则一步一步完成各项操作。先施作管棚超前支护,然后再对上部环形部进行开挖,完成上部初期支护后顺势开挖核心土,最后进行下部和支护结构的施工。开挖完成后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打锚杆、挂网并完成钢拱支撑,按照设计要求的厚度分层喷射混凝土。针对Ⅳ级围岩,多采用上下台阶法作业,上断面围岩支护基本稳定后开外边墙和底部,开挖过程中随时根据现场条件调整施工参数。在实施光面爆破时注意对装药量的控制,尽量确保光面爆破达到预期效果。 2.2 仰拱技术 在隧道下程的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的具体衔接施下下序中隧道仰拱这一施下技术将会对公路隧道的下程质量以及施下下序的安全步距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现如今的公路隧道施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施下技术以及先进的施下设备,在进行仰拱施下时为了保证施下进度常常通过多开下作面或者是进行增加仰拱在具体施下中的长度这一方法。但是,当前二者都难以保证仰拱的施下质量,并且施下时间长,成本耗费大。 2.3隧道防排水层施工 防水工程:采用专用防水卷材铺贴在衬背,将土工布铺设在原衬砌层与防水卷材之间用作衬砌背缓冲层及排水层。排水工程:在喷锚层和衬砌之间设置隧道专用复合防水卷材,隧道渗水通过衬砌背面的排水滤层渗透到墙角处,再顺着墙角的衬背的纵向排水盲沟和横向排水管道排到指定位置。该工序中需要注意一点:衬背纵向盲沟一般是用100mmHDPE打孔波纹管敷设在防排水层外围并固定于喷锚层上。原衬砌与衬背土工布排水层之间需要用50mmHDPE打孔波纹管环向布置一条排水盲沟,一般间距为V级围岩2m,IV级围岩5m,III级围岩10m。 2.4隧道二次衬砌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确保二次衬砌不开裂,建议连续浇筑施工,并且采用全断面自行式钢模台车配砼输送泵泵送入模,台车外挂高频振捣设备再配合插入式振捣器将混合料振捣密实。除此以外,为了避免柔性防水层受到施工活动的影响而导致局部防水效果出现问题,建议使用低碱性膨胀水泥砼将衬砌做成具有防水功效的衬砌结构。 2.5仰拱、铺底等施工 仰拱、铺底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道路的正常行车秩序,建议采用液压式钢结构栈桥,也可施作一个简易的过渡通道来保证正常通车。施工中必须尽快完成仰拱并铺底,做好洞内防排水沟渠以防隧道基底软化,早闭合,以早日恢复正常的通行秩序,防止隧道塌方。 3隧道施工新技术 以某工程实际为例,分析隧道施工新技术要点如下: 3.1强风化、极破碎板岩隧道快速掘进 随着隧道进深不断增加,电力供应、通风排烟也越来越困难,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工人作业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掘进速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部强化洞内通风排烟措施。在洞内通风方面,我部采取了洞内二次送风的措施。即在洞口段各设置一台 2×110kW轴流风机,在隧道1500m位置再次各增设一台2×110kW轴流风机,用于洞内纵深的通风排烟,此外还成立通风排烟管理小组,加强通风的日常管理,开挖过程中能够做到爆破以后20min之内保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满足要求。 3.2洞内极软岩段的支护工艺 左右线隧道在K11+010-K10+750段的开挖揭示地质为极破碎软岩,开挖的渣体如粉末状,遇水成泥、手握即碎,毫无自稳能力,按照原设计的方案进行开挖支护没有可能,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掌子面大规模塌方甚至冒顶,支护面大面积出现拱架扭曲,断面侵限,对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针对这种特殊地质,我部召集年轻技术骨干,集思广益,经商讨决定在超前导管加强注浆稳定开挖

隧道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一、全断面施工 Ⅱ级围岩整体性较好,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开挖顺序见II围岩开挖示意图),锚喷初期支护,采用凿岩机钻孔,Ⅱ级围岩开挖进尺3.5m。出渣采用装载机或挖掘装载机装渣,采用带废气净化装置的自卸汽车运渣。全断面液压衬砌钢模台车衬砌。 全断面法施工工艺见“Ⅱ级围岩全断面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Ⅱ级围岩全断面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二、台阶法施工 Ⅲ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台阶法施工将断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见III级围岩开挖示意图)。上台阶长度30m,下台阶长度为10m,为了保证开挖轮廓圆顺、准确,维护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拱部及边墙采用光面爆破。上台阶断面采用简易工作台架、YT28风钻钻孔;下台阶断面采用 凿岩机钻孔,Ⅲ级围岩开挖进尺3.1m。

采用装载机装渣,自卸汽车运渣。全断面液压衬砌钢模台车衬砌。 台阶法施工工艺见“台阶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台阶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台阶法施工 Ⅳ级围岩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台阶法施工将断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见Ⅳ级围岩开挖示意图)。上台阶长度5m,中台阶长度6m,下台阶长度为6m,为了保证开挖轮廓圆顺、准确,维护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拱部及边墙采用光面爆破。上台阶采用简易工作台架、YT28风钻钻孔;Ⅳ级围岩开挖进尺2.1m。 采用挖掘机装渣,自卸汽车运渣。全断面液压衬砌钢模台车衬砌。

三台阶开挖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大拱脚台阶法施工 V级围岩地段采用大拱脚台阶开挖法施工,尽量采用人工风镐配合长臂挖掘机开挖,侧翻式挖掘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必要时采用微振动爆破,YT28风钻钻眼,非电毫秒雷管起爆,每循环进尺0.8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 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B),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负责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2、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C),超前地质预报由()专业人员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D)相适应。 A.施工条件 B. 施工环境 C.现场环境 D.施工方法 4、按超前地质预报长度的不同分为(A) A、3B、4 C、2D、5 5、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为(C) A.50~80m B.80~100m C. 100m以上 D.150m 6、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分为(B)级 A. 3 B. 4 C. 5 D. 6 7、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C) A.3种 B.5种 C. 4种 D. 6种 8、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B)以上, A.5m B. 10m C. 15m D. 20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任务是什么? 答: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分类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 答: 1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