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弹痕迹及检验
实验一、射击弹头上的痕迹特征

枪弹痕迹学实验指导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二○○八年实验一、观察弹头的外形结构、解剖弹头[实验目的]观察弹头的外形结构、解剖弹头,了解弹头的内部结构。
[实验内容]仔细观察射击弹头的外形结构,解剖弹头,了解弹头的内部结构。
[实验器材]1.各种弹头2.细齿锯3.台钳[操作方法」(一)观察射击弹头的外形结构1、弹头依其跟目标接触后的状态分成三种:实心型(Ball),扩张型(Expanding),粉碎型(Frangible)。
实心型(Ball)弹体或为实心铅制的一般弹头、或是内包钢芯的穿甲弹、甚或是含有燃烧剂的曳光弹或燃烧弹,在外面通常有一层金属层完全包住(full metal jacket),不论是哪一种,在命中目标后只会扭曲变形,不易扩张或粉碎。
因此这类型的子弹贯穿力很强,但是阻滞力(stopping power)比较差。
由於1899 年海牙公约的规定,目前各国军队都只能使用这型弹头。
扩张型(Expanding)在弹尖的设计上或是使用平头型(Flat Nose)、弹尖中空型(Hollow Point)、软头型(Soft Point)、异质弹尖型(Silver Tip or Bronze Tip)等特别设计以增加子弹命中目标后的扩张性,恶名昭彰的达姆弹(Dum-Dum)也属於此类。
它们的贯穿力不是很强,但是阻滞力还不错,大部份的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递在目标上。
这型的弹头普遍用在一般警用或民间自卫用子弹上。
粉碎型(Frangible)这类弹头在命中目标后会粉碎,将动能一瞬间全部传递在目标上。
因此它们的贯穿力很弱,有时连贯穿较厚的衣物都有困难,但是阻滞力很强。
它们跟扩张型一样,被国际公约禁止用在军事用途上。
但是它们在反恐怖份子的行动中有很大的用处,例如在拯救人质或反劫机的行动中,它们低贯穿力的特性可以减少误伤人质或是贯穿机身造成失压的可能性。
美国FBI 里的特勤小组就配有此类弹药。
这麼说来,军用子弹的杀伤力岂不就是不如民用子弹了?其实不会,现代的军用弹头的设计是利用高速飞行间的半稳定状态,在命中人体后会产生滚摆(tumbling)的现象,造成的伤害并不输於扩张型弹头。
射击弹壳痕迹鉴定的步骤方法

射击弹壳痕迹鉴定的步骤方法
射击弹壳痕迹鉴定的步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预备检验:了解案情、熟悉检材、明确检验鉴定的目的、准备检验所需材料。
在了解情况时,要侧重对弹头、弹壳的形成条件,提取、保管的方法等内容。
2. 分别检验:首先检验现场弹头、弹壳,如果送检的弹头、弹壳有附着物,应当先提取下来送理化检验;如果送检的弹头、弹壳上污垢较多,则需用酒精、汽油或丙酮等擦净。
检验送检弹头、弹壳时,要借助质量好的仪器,调整好光线认真仔细观察,确定痕迹的形态、位置以及可利用的稳定的细节特征,为比较检验做好准备。
3. 比较检验:射击弹头、弹壳的比较检验需借助比较显微镜进行。
射击弹头上的痕迹都是线形痕迹,射击弹壳的痕迹有线形痕迹也有印压痕迹,对于线形痕迹,需要利用比较显微镜进行特征综合比对。
对于压印痕迹可以利用特征对照法进行检验。
4. 综合评断:根据比对检验的结果,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断,做出认定同一或否定同一的结论。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把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痕迹和枪弹在射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相混淆,以免在鉴定过程中发生差错。
枪弹射击残留物的检验技术

枪弹射击残留物的检验技术枪弹射击残留物的检验技术1导论1.1无论是在对袭击者加以认定中,•还是在证实或者驳斥被告人的申辩中,还是在区别自杀与他杀中,确定一个人最近是否开枪射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在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手上发现射击残留物(GSR),•并且进行检验就占有举足其中的地位。
现在,已经有各种相关技术应用而生。
其中包括现在尚未完全得到确证的石蜡检验,以及其他更先进的技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仪器分析法或者扫描电子显微镜学的原理。
1.2几乎所有的对射击残留物进行检验的技术都有局限性。
首先,•残留物可以被擦去或者洗掉,因此在枪支射击后通常必须尽快进行搜集。
如果由于时间上的拖延导致射击残留物缺乏,则检验就无法进行了。
其次,甚至有效的GSR检验也并不是确信无疑的。
有人指出,GSR检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把人和枪支联系起来。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这种检验并不认定这个人就是开枪者。
在枪支射击时,GSR•可以附着在任何靠近该枪的人的手上。
有人可能在接触武器或者拆卸弹药部件时粘上GSR.•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把残留物粘到手上。
2石蜡检验技术2.1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开始采用石蜡或者皮肤亚硝酸盐检验GSR,并很快在执法机关普及开来。
•这种检验方法用于检验亚硝酸盐残留物的存在。
由于在射击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气体产生反向的爆炸气浪,所以在开枪者的手上可能会留下残留物。
这些物质是用于现代子弹中的发射火药即无烟火药的残留物。
石蜡检验这个术语是从石蜡脱膜技术衍义而来的,这种技术用于从手上提取残留物。
在提取之后,用一种试剂对蜡膜进行检验。
试剂一般是二苯胺或者二苯联苯胺。
如果出现颜色反应,即出现暗蓝色斑点,就说明了亚硝酸盐残留物的存在。
2.2石蜡检验的主要问题是它的非专一性。
除了火药外,•相当多的其他物质也含有亚硝酸盐。
因此,也产生阳性反应。
一项研究揭示,烟叶或者烟灰,化肥,药剂,豆科植物和尿等物都可产生阳性反应。
还有一项更综合性的研究则发现,铁锈、有色指甲油、蒸发了的尿的残留物、肥皂和自来水都可产生阳性反应。
枪弹痕迹及检验

枪弹痕迹及检验装弹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1。
弹匣口痕迹:子弹装入弹匣时,弹壳体表面受到托弹板的顶力,用手推装子弹,或由闭锁器顶推子弹,弹壳体就和弹匣口的两侧(双排子弹的弹匣、只能接触一侧)棱*边发生了磨擦,于是在弹壳体和弹底座的棱边上,会留下两条平行、且有一定间隔(相当于弹匣口的宽度)的线条状擦痕,有时肉眼就能风见到,有时在显微镜下能察见。
不同弹匣口的痕迹,其宽度和细小特征均不相同。
但应注意,有时此种痕迹不一定遗留下来,有时又因多次装弹,壳体上留下了多条的弹匣口痕迹,均要仔细地识别。
2。
枪机下表面痕迹:子弹上膛时,枪机必须后退,此时,弹匣内的子弹,受到托弹板的上顶,就与枪机下表面发生了接触和磨擦。
但因枪机下表面多呈平面(有的呈孤面),弹壳体则是孤面的,所以多形成稍粗的长线形擦痕,它的位置一般留在弹匣口痕的中间部位。
3。
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痕迹:子弹上膛时,射击人用手拉住枪机后退,(包括发射后枪机自动后退)当枪机退到一定位置,子弹在弹匣中即被顶起,此时,枪机又受复进簧的作用,向前回进,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就推顶匣内最上面的一颗子弹上膛,于于是就在弹壳底面,在击针痕迹的上方,形成了横“一”形的或者两边缘呈角点形的“”,面积不大的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的痕迹。
4。
拉壳钩前端痕迹:子弹上膛时,弹壳底座进入弹底窝,此时拉壳钩端点经撞擦弹壳后边缘、棱边、斜面而拉入底槽,有时可留下拉壳钩前端痕迹。
但一般不易见到明显的特征。
5。
弹膛后切口痕迹:弹膛后切口,包括拉壳钩切口,子弹入膛的孤形切口。
它是为了使子弹上膛闭锁时能很好密封,防止子弹移动而在枪管后部弹膛口沿上开设的专为咬合拉壳钩钩端突起或使子弹平稳上膛而铸成的切口。
当子弹上膛时,有时会在壳口、壳体的近底槽处、底座棱边附近,留下弹膛后切口的痕迹。
6。
指示杆痕迹:有些枪支装有弹膛指示杆,即信号销。
(如中国的“64”式、五二“公安”式手枪),平时靠指示杆簧的作用,使杆端突出在弹底窝表面。
高仿制式手枪射击弹痕检验

弹头 其 柱 体 略 成 方 形 ,或 是 某 一 对 应 面 略成 扁
形。
又 较稀 少 ,在 壳 体 上 还 出 现 不 规 则 的 线 条 擦 划 痕。 ①
对 于高仿 制 式手 枪射 击 弹痕 的检验 ,应 该全
显差 别 。
( 责任 编辑
高
翔)
① 卢 晓康主编.枪弹痕迹检验学 ,北京 :群众出版社 , 2 0 0 7
一
8 3 —
面把握 这类 弹痕 的种类 、 出现 的部 位 、具体 的形
态 特征 及 特 征 的 现 象 与 制 式 手 枪 弹痕 的 本 质 区
别 ,这 对快 速 、准确 确定 发射 枪种 ,检 验鉴 定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4 . 弹头 披 甲上 的不 规 则 的线 条 擦 划 痕 ,疏 密悬 殊不 均匀 ,反 映不 正 常 ,面积较 大 ,且位 置 不 固定 ,有 时会 出现类 主 、次棱 线线 痕 ,但无 明
造设 计并 不完 善 ,加工 质量 上优 劣不 等 ,性能 的 可靠 性也 不 同 ,因此射 击 弹头与 弹壳 上 的痕迹 特 征与 制式 枪 支存 在 着 差 异 ,没 有 统 一 的 规 律性 。
痕迹 特征 有 以下特 点 。 ( 一 ) 射击 弹 头上 的痕迹
2 .弹底 窝 表 面加 工 较 粗 糙 ,故 射 击 弹壳 底
邱
平 ,陈
曲:高仿制式手枪射击弹痕检验
( 二 ) 射击 弹壳 上 的痕迹 1 . 高仿 枪 支 击 针 大 多 较 细 、 较 尖 。 因 此 。 射 击 弹壳底 部 击 针 头 痕 迹 较 深 ,底 部 形 态 较尖 、 不光 滑 ,底 部 特 征 点 较 多 ,常 有 凸 凹不 平 特 征 。 弹壳底 火 帽易被 击 穿现象 或 整个底 火 帽脱 落 ,击 针 头痕 迹 常偏离 底火 帽 中心 ,有 的击 打在底 火 帽 边 缘 ,有 时造成 哑 弹或 多次击 发 现象 。正 因为 如
枪弹痕迹检验技术 精品

教学要点
枪支的构造; 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 枪弹痕迹的发现和提取; 枪弹痕迹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枪支、子弹的分类和构造 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 枪弹痕迹的发现和提取 枪弹痕迹分析
第一节
枪支、子弹的分类和构造
一、枪支的分类和构造
(一)枪支的分类 (二)枪支的构造
国产六四式7.62mm手枪
全长155毫米,全重0.56千克; 弹匣容量7发; 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100米,初速
305米/秒;
有效射程50米,杀伤距离400米。
国产七七式7.62mm手枪
全长148.5毫米,全重0.5千克; 弹匣容量7发;
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100米,初速
310米/秒;
形成动作
也称膛线次生痕迹
线膛内壁细小的点、块紧压在弹头圆柱部位表面,因摩 擦作用而形成。 出现部位 多出现在阳膛线痕迹区,且 常覆盖在这个区域中的拔弹痕迹 和坡膛痕迹之上。 小线纹痕迹反映了枪管内表 面的微观特征,主要用于认定射 击枪支。
3、金属卷屑
由于阳膛线的刮切和摩擦产生的金属屑,经翻压, 倒伏在主棱线痕迹的边缘,称金属卷屑。 金属卷屑特征能反 映枪管的磨损程度。它 的分布位置,数量、波 及面积、形态等特征也 是枪种、枪支固有特点 的客观反映。具有一定 的参考作用。
冲锋枪
机枪
民 用 枪 支
猎枪 运动枪支
手枪
涉枪案件中最常见的枪支
枪支短小,重量轻(装弹重量小于1公斤); 有效射程一般为50米,最大射程100米; 口径一般为5.6-11.43mm; 弹匣容量一般为6-8发。
国产五四式7.62毫米手枪
1951年,我国模仿苏联 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 夫手枪设计。1954年,设计 定型为国产五四式 7.62毫米 手枪。
实验十二弹头痕迹种类识别

实验十二弹头痕迹种类识别一、实验目的(一)对射击弹头上可能出现的痕迹种类进行识别。
(二)初步掌握利用弹头痕迹特征对发射枪支进行枪种认定和枪支认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射击弹头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痕迹种类主要包括:弹头部的磕碰痕迹、拔弹痕迹、坡膛痕迹和线膛痕迹等。
其中线膛痕迹又包括阴膛线痕迹、阳膛线痕迹、主棱线痕迹和金属卷屑、次棱线痕迹和小纹线痕迹。
(二)其中弹头部的磕碰痕迹是枪弹进膛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结构型式的枪支,枪弹进膛、导引方式、姿态、速度不同,磕碰痕迹形态、位置也不同。
磕碰痕迹的出现率较高,在区分枪种上有较大的价值。
1、拔弹痕迹弹头上的拔弹痕迹是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弹头克服弹壳口部的拔弹阻力,开始脱离束缚向前运动,因摩擦作用而形成的线条扎擦划痕迹;拔弹痕迹出现在弹头圆柱部偏下直接与弹壳口部相接触的部位,是线条状擦划痕迹,且与弹轴平行。
在于弹壳点铆或锟沟结合处,擦痕比较明显、粗大。
2、坡膛痕迹也叫膛生初生痕迹,是弹头经过坡膛时克服坡膛,尤其是位于坡膛内阳膛线起始部位表面的坡膛阻力时,因摩擦作用而形成的擦划痕迹。
坡膛痕迹起始于弹头弧形部末端,贯穿整个圆柱部,是线条状的擦划痕迹且平行于弹轴。
特别是弹头经阳膛线起始部位时,所受摩擦力较大、线条呈条束状、比较清晰。
通常分布在阳膛线左或右上侧。
坡膛痕迹反映了枪管阳膛线起始部位表面的微观特征,常用于认定发射枪支。
通常坡膛和拔弹痕迹比较浅显、轻微,常被后面形成的阳膛线痕迹部分或全面覆盖,故它们多出现在阳膛线痕迹区。
3、线膛痕迹线膛痕迹是弹头挤进膛线和在膛内旋转前进时因挤压、剪切、刮擦等作用形成的。
它包括膛线痕迹、小线纹痕迹、主棱线痕迹和金属卷屑。
线膛痕迹包括阴、阳膛线痕迹区,分别由枪管的阴、阳膛线表面和棱边形成的。
阳膛线痕迹包括条带状凹陷形塑性变形区,两条棱线痕和起、末端痕迹组成。
凹陷区由阳膛线表面挤压而形成;棱线痕迹是弹头挤进膛线时,披甲表面受洋膛线两棱边的剪切力作用而形成;起端痕迹多出现在弹头弧形不末端,是弹头开始嵌入膛线和阳膛线接触时形成的。
枪弹痕迹检验#精选、

第五章枪弹痕迹检验第一节枪弹痕迹概述一、枪弹痕迹的形成及特点(一)枪弹痕迹的概念是指枪支发射时在射击弹头、弹壳、枪械和射击客体上形成的痕迹。
具体包括三方面:1、在射击弹头、弹壳上形成的反映枪支作用机件的外表结构特点的形象痕迹;2、在射击目标物或障碍物上所形成的弹孔、弹道和弹着点痕迹;3、射击附带痕迹二)枪弹痕迹的形成机理一切运动形式都是能量转换过程的具体表现。
射击过程中,以一定的能量打燃底火,使火药燃烧,通过火药气体膨胀作功,转换成弹头、弹壳和枪械的运动能量。
枪弹痕迹的形成正是这种复杂的能量转换和受力运动中产生的。
(三)枪弹痕迹的特点1、痕迹的表现形式多样性2、造痕体、承痕体的演变性3、痕迹分布范围的广泛性4、痕迹形成的特殊性5、痕迹的稳定性和微观性6、痕迹检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二、枪弹痕迹检验的作用(一)认定枪种和认定枪支同一,为诉讼提供证据;(二)为分析枪击案件性质提供依据;(三)为分析枪击案件的形成、情节及并案提供依据;(四)为查明发射枪支、子弹的来源提供依据;三、枪弹痕迹检验的对象和任务(一)枪弹痕迹检验的概念是运用痕迹检验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枪械、枪弹、内外弹道等科学知识,通过研究枪支发射后留在弹头、弹壳和被射客体各种痕迹、物屑的形成、变化规律以及对之进行分析、鉴定,用以确定发射枪种、枪支,判明案件性质、情节,达到揭露持枪犯罪的一门刑事技术科学(二)枪弹痕迹检验的对象和任务1、枪弹痕迹检验的主要对象枪支、枪弹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特点;枪弹痕迹物证形成变化的规律;射击的弹道原理;弹道的应用检验技术2、任务鉴定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分析判断弹着痕迹和射击残屑;检验枪支、枪弹的性能状况;分析、计算内外弹道诸元;检验枪弹射击残留物。
四、枪弹痕迹检验的科学依据(一)枪弹和枪支内膛机件形态、结构、规格的对应性1、弹头直径大小和枪管口径大小要吻合2、弹头长短、形状与枪管、坡膛长短适应3、弹头与枪管的横切面形状要适应4、弹壳的形状、口径与弹膛要对应5、弹壳的锥体、锥度和长度与弹膛要对应6、弹壳的底缘、底槽与枪支性能相对应7、枪弹底拄直径、厚薄与弹底窝大小深浅要对应(二)枪支机件位置、形状、大小和枪弹上留下的枪种特征的相同性(三)作用在枪弹上某一枪支外表细微结构特征在弹头、弹壳上相应留痕特征的同一性,是认定射击枪支的根本依据第二节枪弹分类及成痕部件结构一、枪支的结构和分类(一)枪支的概述枪支是发射枪弹的器械,是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压力发射弹头,用以杀伤有生目标或毁坏对方武器装备的轻型射击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枪弹痕迹及检验装弹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1。
弹匣口痕迹:子弹装入弹匣时,弹壳体表面受到托弹板的顶力,用手推装子弹,或由闭锁器顶推子弹,弹壳体就和弹匣口的两侧(双排子弹的弹匣、只能接触一侧)棱*边发生了磨擦,于是在弹壳体和弹底座的棱边上,会留下两条平行、且有一定间隔(相当于弹匣口的宽度)的线条状擦痕,有时肉眼就能风见到,有时在显微镜下能察见。
不同弹匣口的痕迹,其宽度和细小特征均不相同。
但应注意,有时此种痕迹不一定遗留下来,有时又因多次装弹,壳体上留下了多条的弹匣口痕迹,均要仔细地识别。
2。
枪机下表面痕迹:子弹上膛时,枪机必须后退,此时,弹匣内的子弹,受到托弹板的上顶,就与枪机下表面发生了接触和磨擦。
但因枪机下表面多呈平面(有的呈孤面),弹壳体则是孤面的,所以多形成稍粗的长线形擦痕,它的位置一般留在弹匣口痕的中间部位。
3。
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痕迹:子弹上膛时,射击人用手拉住枪机后退,(包括发射后枪机自动后退)当枪机退到一定位置,子弹在弹匣中即被顶起,此时,枪机又受复进簧的作用,向前回进,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就推顶匣内最上面的一颗子弹上膛,于于是就在弹壳底面,在击针痕迹的上方,形成了横“一”形的或者两边缘呈角点形的“”,面积不大的弹底窝下边缘或推弹突笋的痕迹。
4。
拉壳钩前端痕迹:子弹上膛时,弹壳底座进入弹底窝,此时拉壳钩端点经撞擦弹壳后边缘、棱边、斜面而拉入底槽,有时可留下拉壳钩前端痕迹。
但一般不易见到明显的特征。
5。
弹膛后切口痕迹:弹膛后切口,包括拉壳钩切口,子弹入膛的孤形切口。
它是为了使子弹上膛闭锁时能很好密封,防止子弹移动而在枪管后部弹膛口沿上开设的专为咬合拉壳钩钩端突起或使子弹平稳上膛而铸成的切口。
当子弹上膛时,有时会在壳口、壳体的近底槽处、底座棱边附近,留下弹膛后切口的痕迹。
6。
指示杆痕迹:有些枪支装有弹膛指示杆,即信号销。
(如中国的“64”式、五二“公安”式手枪),平时靠指示杆簧的作用,使杆端突出在弹底窝表面。
当子弹上膛以后,弹壳底面就同指示杆端顶抵,此时,就会在弹壳底面击针头痕的正上方,留下指示杆痕迹。
(枪机后座会加深这种痕迹)各种枪支指示杆的形状、大小与击针的距离等都不一样,其反映的痕迹也不相同。
发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一、击针头痕迹:击针头的一般形状,(园的、椭园的、方形的、锥形的,平面的)击针头的“舌痕”是击针头痕的次生痕迹。
一般留在击针孔痕边沿的正上方或稍偏于左右两侧。
形成击针的舌痕,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枪管活动,它被结合轴连结在底把上,发射时枪管发生活动;另一个是击有强制作用。
即击打击击针后,还能紧贴击针不立即缩回,因而形成了“舌痕”。
有时留下明显的舌痕,有明不明显。
二、弹底窝痕迹:(即:后膛痕迹)是生产加工和使用、擦拭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痕迹特征。
(属于印压作用形成的)。
弹底窝上的痕迹,有时也会产生次生痕迹,这是由于弹壳底面与弹底窝发生印压作用后,还产生了微小的滑动,次生痕迹留在上层,初生痕迹留在下下层,应注意识别。
三、膛内壁痕迹:子弹击发后的高温高压,使弹壳体受热膨胀,就会同弹膛内壁胀紧。
此时,弹膛内壁如有生产加工的特点或使用、擦拭、锈蚀等条、块点状特征,就会在发射过程中形成印压的痕迹。
四、烟垢特征抛壳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一、拉壳钩痕迹:子弹在上膛和排壳的时候,拉壳钩就与子弹底座的棱边、后边缘、前边缘、底槽等部位发生抓拉的作用而留下了拉壳钩痕迹的要特征。
有的呈长凹形,有的呈凹点形,有的呈点块形。
二、抛壳挺痕迹:也叫排除器痕迹。
当弹壳被拉退到抛壳挺所在位置时,在弹底面边缘某处,就与抛壳挺碰撞,弹壳就被抛出,同时留下了抛壳挺痕迹。
抛壳挺痕迹是印压作用形成的,一般比较明显。
可以用来检验的特征有:位置、(左方的,左下方的,右方的,右下方的,下方的,上方的)形状和大小(直角形的,园孤形的),锐角形的,长方形的,斜方形的,括号形的的),抛壳挺痕迹各边的长短,交角的大小,抛壳挺某部位的缺损,内部的凸凹,痕底、痕痕壁、痕迹口沿的细节特点。
确定拉壳钩、抛壳挺痕迹的互相位置,常用方法是:(1)如果有击针舌痕或指示杆痕,可将它们对准12时位;(2)可在弹壳底面两个不同的半园上去发现它们各自的位置。
按物理作用的要求,拉壳钩、抛壳挺的位置,大多数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半园上,便于抛壳。
拉壳钩痕多在上半园、右半园,抛壳挺痕多在下半园、左半园。
所以找到一处痕迹后,便可在另半个园上找到另一处痕迹。
(3)放正抛壳挺痕迹的方位。
抛壳挺痕迹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一定的图形,将其印压的某一棱边,直或平行放置后,使痕迹的图形直立,常可在另半个园的弹壳底槽里、棱边上,发现拉壳钩痕迹。
例如国产五一、五四手枪的射击弹壳上,如果只见到击针和抛壳挺痕迹,应将抛壳挺痕放正后置于8时位处能见到,少数的可留在4、12时位处。
(一)1。
拉壳钩痕迹在三时位,抛壳挺痕在八时位,向右排壳,抛壳挺痕呈倒直角三角形,垂边较长,如:中国的“五一”、“五四”。
2。
抛壳挺痕迹留在近九时位,呈方、矩形,拉壳钩痕在2~3时位,向右排壳,如中国“六四”手枪。
3。
抛壳挺痕迹留在六时位,呈“一”字形,拉壳钩痕留在12时位,向吓趴堑模纭爸泄奈澹笆匠宸媲埂*4抛壳挺痕迹留在8~9时位,呈三角形,矩方形,拉壳钩痕留在12~3时位,向右排壳的,如中国的“五六”式步枪、冲锋枪,“六三”式步枪。
5。
抛壳挺痕迹留在8~9时位,呈半园形,拉壳钩痕迹留在2时位,向右上排壳的,如中国的“五四”式冲锋枪。
6。
抛壳挺痕迹留在4~5和7~8时位,呈直角或半园形,拉壳钩痕迹留* 在12时位,向上排壳的,如小口径运动步枪,手枪。
7。
抛壳挺痕留在7~8时位,呈锐角三角形,拉壳钩痕迹留在2时位,向向右排壳的,如中国“六四”式微声冲锋枪,“七七”式手枪。
8。
抛壳挺痕迹留在12时位,呈方矩形,拉壳钩痕留在6时位,面积较大,且有半园形压痕的,如中国“五六”式轻机枪。
9。
抛壳挺痕迹留在9时位,呈长方形,拉壳钩痕迹留在3时位,向右后转向上排壳的,如:中国“五三”式步骑枪。
三。
抛壳口痕迹:弹壳在被排除时,一边由拉壳钩抓住壳底座迅速后退,一边被抛壳挺顶撞底座边缘,弹壳就向拉壳钩一方倾斜,接着就被排出枪外。
当弹壳最后脱离拉壳钩时,壳身、斜肩、壳口附近等部位,都可能碰在枪机的抛壳口或盖板两边沿或拉壳钩另端的棱边等处,以致留下了抛壳口的痕迹。
这种痕迹,多呈横斜形短线、点状,留在拉壳钩附近的壳体上。
对弹孔和射击残渣的分析一、判断洞孔是否为弹孔(一)根据被射物上的痕迹特征来分析如果子弹射在玻璃上,它就形成了明显的枪击弹孔,其特点主要有:1、形成由入口向出口逐渐扩大的喇叭形洞孔,出口一面玻璃屑层层剥落,呈坡面。
2、弹孔周围辐射状裂纹明显、稠密、较短、弯曲度大。
3、同心园花纹密集于弹孔周围,用膛线枪支射击的,同心园纹更为密集、面大。
用石子投掷、弹弓弹击玻璃形成的特征就不同:1、洞孔多呈不规则形,一般洞孔较大,有时不穿透,2、辐射裂纹较长、较直、较稀少,3、同园纹分布较少,有的还离孔较远。
4、喇叭形口玻璃碎屑的剥落,相对少些,坡度也小。
如果子弹穿射人体,会出现冲撞轮和擦拭圈特征。
子弹贴近衣服射击,还会出现扩裂和撕裂的特征。
(二)根据弹孔周围有无射击残留物来分析:在弹孔入口的周围,只要较近距离发射,就会留下褐黑色的烟垢、火药粒、金属屑等射击残渣,这是别的械具不能遗留的。
二、在人体上射入口的主要特征有:(一)射入口通常呈园形,周缘比较光滑。
如果弹头变形或射进时翻转,能造成不规则形的射入口。
(二)因人体皮肤、肌肉等活体组织的韧性大,且有生活功能,当弹头穿射人体时,与皮肤撞擦,造成了表皮的擦伤,加上弹头的旋转射进,会在弹孔周围边缘,形成宽约约一毫米齿形收缩的冲撞轮特征,又叫挫伤轮,皮肤边缘缩卷,内凹。
(三)由于弹头穿射皮肤时,弹头外壳表面的烟灰、尘土、枪油等污秽物,在高温下旋转穿入人体,致使冲撞轮内缘常出现一圈褐红色的卷曲状的血糊痕,这就是擦拭圈。
这种特征是伤口处氧化炭、硝烟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颜色反映。
(四)近距离射击时,在入口周围甚至创道内壁,还可见到烟垢、火药粒等射击残渣和火药灼伤特征。
皮肤上多呈散在性点状皮下出血,有时还可见到体表的毛发被烧焦。
(五)贴近射击时,射入口常炸裂或扩裂,入口大于出口,入口部位呈囊状创腔。
但较远距离的射击,由于皮肤机体的弹性收缩,一般的弹孔直径稍小于弹头直径。
(六)射入口处,有时能发现毛发、肌体碎块,衣服碎片等附着物。
(七)射入口处取得的射击残渣,其铜、铅、钡、锑等微量金属无法元素的含量,较出口处为多,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检验,现代组织切片检验,也可见到残渣分布和损伤变化,其出入口有异。
(八)射入口多呈弹孔缺损,难以合拢。
(九)枪口贴紧人体发射,有时可见到枪口的压痕。
射出口的主要特征有:(一)通常较射入口为大。
(但贴近射击,弹头翻转射出等除外。
)(二)弹孔出现缺损的较少,多呈星芒状裂开。
有时也可出现角形,条带形出口,但多能合拢。
(三)常能见到血肉组织外流的现象,且流量较入口处多些。
(四)没有冲撞轮、擦拭圈,一般见易不到射击残渣的反映。
(五)如果弹头在体内炸裂或击碎骨骼,有时可出现几个出口,(其中有的是碎骨造成的次生洞孔)但形状很不规整,大小不一,有时在出口边缘处可见到骨屑。
(六)可结合骨骼上弹头出入口的特征,综合判断。
三、在纺织物上射入口的主要特点是:(一)弹孔边缘擦带较明显,纤维断裂,仍较正齐,略向内卷,多呈灰褐色。
(二)近距离射击时,入口周围有较明显的射击残留物。
接触射击时,不论衣服内层有无衬垫物,多形成“T十”字形的撕裂,有衬垫物时,裂纹较短些,裂纹的纤维多指向出口。
(三)弹孔中心多呈缺损,发射越近,枪支威力越大,缺损越明显。
射出口的主要特点是:(一)一般见不到擦带和射击残留物;(二)裂纹的纤维向出口边外翻卷曲,(但易受风力、人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三)孔沿略有外突现象。
如在较近距离射击,在薄层纺织物的出口一面,易见到火药粒、金属屑等“小尖”状突起,指向出口。
四、在玻璃上入口的主要特点是:(一)入口较出口明显为小;(二)入边缘平整、光滑;(三)辐射裂纹的断面弓形纹汇集点,指向入口;(四)辐射裂纹的末稍纹较短些;出口的主要特点是:(一)洞口大、呈喇叭口;(二)洞口边沿玻璃屑剥落多,(三)辐射裂纹的断面上的弓形纹的散射端点指向出口;(四)辐射裂纹的末稍纹较长。
五、在铁皮上:射入口的特点是:(一)弹孔边缘光滑,略向内凹;(二)口沿有时有些光泽,见不到细小裂纹;射出口的特点是:(一)弹孔边缘呈锯齿形或花瓣形;(二)口缘的锯齿碎片外翘;(三)在外翘屑端有时能见到弹头撞击痕迹。
六、在木板、竹片上(一)入口周围常能见到擦带,近距离射击时可看到射击残留物;(二)入口一面的弹孔边缘略向内凹;(三)入弹孔较小,形状一般较园整;(四)出口一面弹孔面积大,不规整,孔缘呈明显的崩裂状;(五)出口一面见不到擦带和射击残留物;(六)出口处常能见到折裂的木(竹)荐屑外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