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第一章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章主要内容有:三大规律,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a、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精⼼总结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统⼀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的内容①、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性的问题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性的,意识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性的,物质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主义②、思维和存在的同⼀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主义(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的全部问题。
世界存在的状态: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
形⽽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的,静⽌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盾的存在。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2、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元论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1)、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性问题①⼀元论:承认世界的统⼀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唯⼼主义⼀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于精神。
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精神(⼈的感觉、经验、⼼等)夸⼤为唯⼀的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17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表示事物之间 或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18
注意区分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和诡 辩
• 材料一:辩证矛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 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联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性统摄着个性。
“白马非马”——公孙龙
38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1
• 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又是一个穷国,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 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等,就是我国的国情的基本 特点,即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 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 的模式,只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国两制”等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这些大政方针是符合我 国国情的,它是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 理的指导下制定的。
和谐的本质就是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 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 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和特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6.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8.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原元,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发展与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018版 马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 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阴阳:月亮和太阳 日光向背 事物发展的 两种趋势 五行:《尚书.洪范》
(肝)木 五行相生相克图示 火(心) 土(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黑格尔
柏拉图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理在事先(朱熹); • 意念移物; • “万物有灵”、“元神不灭”; • 心外无物(王守仁);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 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 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 宰
(肾)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页码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P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P3-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P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P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3(简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17(论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P17-18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性统一性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P20-2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P21-23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24-25物质决定意识P2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2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28-30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简述新事物及其不战胜性P3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P33-3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是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述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别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P39)②量变质变规律(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40)③否定之否定规律(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P41-42)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P42-45学习唯物辩证发,不断增强思维能力P49-51(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实践的定义、形式和特点P56-58,实践的形式P60简述实践的主要客体及辩证关系P58-59简述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1-6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P63-7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P68-6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P72-74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P74-82真理的内涵:1.一元的;2.客观的;3.有价值的;4.理性的;5.没有阶级性的;6.具体的,历史的;7.绝对与相对性统一的;8.不是抽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
危机转化为机会
矛盾双方依据 一定的条件相 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 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学术争鸣
战场厮杀 批评与自我批评
市场竞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 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的辩证关系 职业
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护士……
年龄
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1、矛盾的共国性籍 是无中国条人、件日本的人、、美绝国人对、英的国;人…而… 矛盾的个性
是有条件的、民族相对汉的族、。回族、壮族、苗族、蒙古族……
人 时代
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
2、普遍性与肤特色 殊性白种相人互、黄依种人存、黑;种人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
答案:ABDE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举一反三 农村税费改革从试点到推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联结
相互转化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没有特 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三种矛盾分析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 点)
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包含着矛盾 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充满矛盾
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充满矛 盾
事事有矛盾
矛 盾
具
有
普
时时有矛盾
遍 性
矛盾的普遍性
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 性、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 化合和化分、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 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 异的矛盾。
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次要矛盾
矛盾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
次要矛盾
一个矛盾
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复杂事物
一个矛盾
[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 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 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否极泰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的小偷
…
新的锁
更新
的锁 …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推动天体运动和演化的动力,是吸引和排 斥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18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
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
19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才不断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 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 么会发展的问题;
2.把握三种矛盾分析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 性之中,离不开特殊性。
4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 遍性,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共同本质。
44
◎共矛性的盾人 普遍分类性标准与特殊性(共性与个个性性的、人一般与个别)
(3)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 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4)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①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如:国家体制的更迭) ②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③ 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25
矛盾的普遍性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26
矛盾的普遍性
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 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托普勒
哥白尼
27
实践意义: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 问题,敢于承认矛盾,揭露 矛盾,善于解决矛盾,而不 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掩 盖矛盾。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 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矛盾分析法。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 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 的辩证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哲学范畴。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
教与学、福与祸、难与易 是与非、荣与辱、攻与守 利与弊、虚与实、 药物的治疗与毒副作用 病毒软件与杀毒软件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 说 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 明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吃一
堑,长一智
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则也易也; 不为,则易则也难也。
所以,既要看到中美之间有着合作的基础,又要看到
中美托之勒密间分歧的哥白客尼观性。开用普勒对立统一牛的顿观点来看爱因待斯中坦 美之
间的地关心系说 ,求大日同心说,存小行大异星规,运律动力三求共识万定有律。引力
相对论
2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 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 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 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 得其反。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 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0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正确认识中与美错关误系认体识现、了对不立甚统深一刻的的观认点识与深刻的 认我识们既既斗要争认又识统到中一美,两是国推之动间思存想在着前诸进如的贸动易力、。维护
世界和平、反对恐怖主义等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一面,又要 认识到中美两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背景 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某些重要问题诸如 人权、主权、根本制度等利益分歧存在着摩擦的一面。
(2)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 化学运动包含化合和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 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统一体。 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 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2.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复杂事物
两点论
一种矛盾
既看主要矛盾 又看次要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重点论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要
全
两点是有重点的 两点
面 统
抓 一 重点是两点中的
重
重点
点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
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次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二者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矛盾分析法 (这一方法论既涉及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又涉及矛盾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 [应注意的问题] 1.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 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
2、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因素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 中的植作物用和:动物之间,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 论依据;
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