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湖南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2021年岳阳非遗项目名录表

2021年岳阳非遗项目名录表一、项目概况岳阳市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岳阳市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市政府积极开展保护工作,将多个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项目列入了非遗项目名录表。
二、名录内容下面是2021年岳阳非遗项目名录表的内容:1. 古梅古树娘娘庙年俗2. 我国杂技之乡——零陵杂技3. 湖湘书院4. 龙船歌舞5. 稻花香艺术6. 武原加工竹编7. 女儿红木雕8. 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9. 壮锦彩绣这些项目各具特色,涵盖了民俗、传统技艺、艺术表演等多个方面,是岳阳市非遗项目的重要代表。
三、项目价值这些非遗项目承载了岳阳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它们不仅是岳阳市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传统技艺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保护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岳阳市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保护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保护性调查研究、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岳阳市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岳阳市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人培训,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岳阳市的非遗项目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结语非遗项目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岳阳市的非遗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岳阳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岳阳市的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非遗项目,岳阳市政府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产品开发等多种途径,将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岳阳林纸简介

岳阳林纸简介
岳阳林纸是中国著名的手工民间艺术品之一,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的林纸村。
林纸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代。
它采用桑树的树皮制作而成,制作工艺复杂,手工精细。
被誉为“纸中林林中味,金尽河河尽味”的林纸,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
岳阳林纸的制作过程繁琐,涉及剥取树皮、磨薄、撒糊、晾干、抹平等多个环节。
传统的岳阳林纸采用传统的鉴纸榻和水磨石磨制,而现代化的岳阳林纸则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艺。
岳阳林纸的特点是手感细腻、质地坚韧、耐磨、透光性好。
它既可以用于书法、绘画、印刷等艺术创作,也可以用于制作手工艺品,如灯笼、纸扇、纸雕等。
岳阳林纸以其精美独特的制作工艺、独特的纸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它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华林纸的精品”。
岳阳林纸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民俗、技艺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以代表性的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来介绍湖南省的文化遗产。
第一个项目是岳阳楼山歌。
岳阳楼山歌是岳阳地区乡村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主要传承于湖南省岳阳市及其周边地区。
岳阳楼山歌以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传达岳阳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享誉海内外。
岳阳楼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等不同形式。
其中以“用天籁般的雄壮嗓音、情感丰富的唱腔吟唱自然山水、人情风土”最具有代表性。
2014年,岳阳楼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个项目是长沙火宫殿庙会。
长沙火宫殿庙会是湖南省长沙市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是长沙市最具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十六日,在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衡山洞举办,持续十五天,期间有各种传统文艺表演、青年文艺团体比赛以及民间技艺展示等活动。
长沙火宫殿庙会的主要特色是“千年神徒、千年炮声”,集中展现了湖南地区的文明、艺术、信仰及风俗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湖南的民间信仰和文化风貌。
第三个项目是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主要剧种之一,以湖南地区话和方言为基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
湘剧的艺术特色是“唱念做打”,其唱腔优美动听、念白简练准确、表演技巧精湛,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湘剧融入了湖南地区的文化特点,表现了湖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四个项目是湘绣。
湘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湘绣工艺主要表现在用丝线绣制各种图案和花鸟虫鱼等题材的纺绸绢、丝绸、棉布等织物上。
湘绣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缜密的图案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及海外享有盛誉。
湘绣作品制作精细、花色瑰丽、文化含义深厚,被誉为“花中王后,中国绣艺之冠”。
总体来说,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展现了湖南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积淀。
这些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岳阳特色产品推介方案

岳阳特色产品推介方案去岳阳旅行,想了解岳阳十大特产?以下是收集的所有岳阳十大特产大全,岳阳十大特产有平江油茶、铁山刁子鱼、白泥湖大闸蟹、大山茶油、鹤龙湖大闸蟹、平江豆制品、云溪西瓜、兰岭毛尖、岳阳黄茶、福寿源茶叶等。
以下为岳阳十大特产详细介绍。
1.岳阳十大特产之夹心藕介绍:由肉、面粉、藕等做原料,通过油炸而成。
的确是很好的美食,如果你能来华容旅游做客,可一定记得吃上一餐,不枉到华容一趟。
2.岳阳十大特产之华容团子介绍:华容城乡在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小吃要数团子。
团子又名团糍,菊花粘贴,滚团馅儿。
团子的产生据说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与馒头产生于同一个时代。
传说关云长率铁骑500走华容道时,为祝愿军民和平相处,监利、洪湖与华容、岳阳人民便采用粘米与糯米为浆,用菜心为馅,做成团子,慰问驻地的兵丁。
不久,这一当地名吃便在沿江两岸小吃中独占鳌头。
不仅粘糯浆混合得体,而且馅儿做得比较独特。
过去是采用胡萝卜、藕丁、香干为馅儿,当今却采用的是香干、肉丝、莲米、鲜红辣椒和蒜头为馅儿。
颜色好,味道妙。
华容团子过去只有蒸一类,用甑蒸煮的团子白皎皎的,出笼时形如玉兔,味似海鲜。
而今,又增补了一类煎的团子,只要走进华容县的大小城镇,清晨过早,就能见到小吃店门前蒸着一笼笼,煎着一锅锅,都是团子。
人们一群群,围在店前,垂涎三尺,等着美美的品尝热气腾腾的团子咧!3.岳阳十大特产之华容青豆角介绍:华容青豆角主要用于鲜销和加工。
华容青豆角其产量高、品质好,单产豆角可达2500公斤左右,时间短,易种植,见效快豆角全生育期在100天左右,3月中旬下种,7月上旬收尾。
4岳阳十大特产之华容道鸡蛋介绍:华容县华容道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容县东山镇、三封寺镇、胜峰乡、万庾镇、鲇鱼须镇、南山乡和终南乡7个乡镇。
5.岳阳十大特产之华容豆筋介绍:豆筋的生产原料是黄豆,黄豆经磨成豆浆,加热,待豆浆表面起膜后,用一根竹棍卷起来。
经烘干后去掉中间木棍,其形状就像一根棍子,因此当地人就俗称:豆棒。
家乡的传统音乐湖南岳阳

家乡的传统音乐湖南岳阳湖南岳阳是我美丽的家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
岳阳的传统音乐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代代相传,成为了我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传统音乐,让大家更加了解岳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背景介绍岳阳地处中国中部,是湖南省的重要城市。
这里地势崇山峻岭,风景秀丽。
岳阳自古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传统音乐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岳阳的传统音乐主要有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岳阳萨姆”和岳阳山歌,这两者都是岳阳地区的独特音乐形式。
二、岳阳萨姆岳阳萨姆是岳阳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大家熟知的一种民间艺术。
岳阳萨姆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以胡笳、胡琴、胡箫、胡琵琶、胡笙为主要乐器,配以鼓、锣等打击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岳阳萨姆的演奏方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每一种形式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岳阳萨姆的曲调优美动听,节奏鲜明有力。
它以高亢激昂的音乐表现出人们纵情欢快的心情,展现出湖南人民豪爽积极的性格特点。
在岳阳的传统节日和婚嫁仪式上,人们常常使用岳阳萨姆来演奏。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岳阳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三、岳阳山歌岳阳山歌是岳阳地区的又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以真实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了人们的真挚情感。
岳阳山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样,歌颂了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传递了人们的情感。
岳阳山歌的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全体合唱、对唱等形式,每种形式都别具一格,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岳阳山歌歌声婉转悠扬,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悠扬的歌声中,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和温暖。
岳阳的山歌被誉为湘西山歌的姊妹花,更加丰富了岳阳的音乐文化。
每年的岳阳山歌大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观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为了保护和传承岳阳的传统音乐,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岳阳市非遗项目

岳阳市非遗项目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岳阳市拥有众多非遗项目,这些项目既是岳阳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岳阳市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一、岳阳楚剧岳阳楚剧是湖南省传统剧种之一,也是岳阳市非遗项目的代表之一。
岳阳楚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艺术。
岳阳楚剧以其悲壮的剧情和激情四溢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剧中角色形象鲜明,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又有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
二、岳阳楚笛岳阳楚笛是岳阳市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岳阳市非遗项目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岳阳楚笛起源于楚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南地区的代表性乐器之一。
岳阳楚笛的音色悠扬动听,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岳阳市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人们常常能听到岳阳楚笛的美妙音乐,它成为了岳阳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岳阳市非遗项目中的瑰宝。
三、岳阳剪纸岳阳剪纸是岳阳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岳阳市非遗项目的代表之一。
岳阳剪纸起源于唐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岳阳剪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它是通过剪纸刀在纸上刻画出各种花鸟、人物等形象,再进行涂色和装裱,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
岳阳剪纸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常常被人们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四、岳阳鸳鸯踏水舞岳阳鸳鸯踏水舞是岳阳市的一种传统舞蹈,也是岳阳市非遗项目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岳阳鸳鸯踏水舞起源于宋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岳阳地区的代表性舞蹈之一。
岳阳鸳鸯踏水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音乐而闻名,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舞蹈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岳阳鸳鸯踏水舞不仅展现了岳阳地区的传统文化,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
岳阳市非遗项目丰富多样,每个项目都蕴含着岳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岳阳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口述文学和民间文学等。
传统技艺方面,湖南省有许多闻名遐迩的技艺,如湘绣、竹编、铜雕、官窑瓷器、漆器等。
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表着湖南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在民俗文化方面,湖南省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如龙舟赛、端午节、花灯节、腰鼓舞、鼓书、姑娘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被视为传承和弘扬湖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音乐和舞蹈方面,湖南省有着独特的湘剧、花鼓、土家舞、蔡郎舞等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表达了湖南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传统戏曲是湖南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湘剧、湘戏等戏曲形式代表了湖南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
此外,湖南省还有丰富的口述文学和民间文学,如《柳明珠》、《岳阳城记》等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传统魅力。
总的来说,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承载着湖南人民的传统智慧和创造力,对于传承和弘扬湖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丰富中国文化宝库作出了积极贡献。
湖南岳阳红色文化的瑰宝之地

湖南岳阳红色文化的瑰宝之地湖南岳阳素有"文化之府"的美称,这个湖南的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成为了一颗瑰宝。
这里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已经成为了该地的象征和骄傲。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岳阳红色文化的瑰宝之地。
第一节:岳阳楼 - 岁月的见证和红色记忆岳阳楼,作为岳阳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许多红色记忆。
岳阳楼建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岳阳市的地标,更是湖南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阳楼作为红色文化的瑰宝,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先辈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
在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楼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活动的秘密基地之一,为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避风港。
这些历史在岳阳楼的展示中得以生动呈现,让人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岳阳楼 - 文化的瑰宝和表演艺术的殿堂岳阳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每年的岳阳楼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个节日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和展览,展示了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岳阳的特色。
其中,岳阳楼楼台上的大型文艺晚会是最让人期待的一环。
这里举办的舞蹈、戏曲、音乐等演出,展示了湖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多样性,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品味高雅艺术的机会。
第三节:岳阳楼 - 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的典范岳阳楼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底蕴,吸引了大批游客。
作为岳阳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岳阳楼通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
游客在参观岳阳楼的同时,可以了解到岳阳楼的历史和红色文化,体验当年中国共产党先辈的奋斗精神,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这种结合既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又能够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结语:湖南岳阳红色文化的瑰宝之地,岳阳楼作为湖南红色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岳阳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岳阳楼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辈的英勇抗战精神,也为现代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公元前505年建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一、民间音乐: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
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
答,此乐何极”的
记载。
渔歌词往
往是渔民见景生
情,即兴抒怀,随
口编唱。
常用比兴
手法,艺术形象比
较集中、单一,表
现的内容比较直
接朴实,但也有多
段体的分节歌式
的叙事诗。
有情
歌,绝大部分反映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
其中,有儿歌,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
分为耍歌、盘歌和骂歌。
有劳动歌曲,是渔民在行船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唱的歌曲,内容以即兴抒怀和传授知识为主。
二、民间舞蹈:九龙舞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
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在
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
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
奇之物。
数千年来,炎黄子
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
人”。
舞“龙”成为了人们表
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
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
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
“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
三、传统戏剧:花鼓戏、巴陵戏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
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
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
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
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
“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
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
“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
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
它是湖南
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
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
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等。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几种,其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腔形式西二簧,其过门能巧妙地将南北路融为一体,南唱北拉,风味独特。
巴陵戏的脚色分生、旦、净三大行,生行包括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等;旦行包括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等;净行包括大花脸、二净、二目头、三花脸、四七郎等。
巴陵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演唱,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犷朴实、细腻生动的艺术风格。
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
“内八功”是指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八种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基本技巧。
“外八功”则泛指手、腿、身、颈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运用。
巴陵戏的表演特别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哀眼、病眼、贼眼、妒眼、媚眼、死眼等三十多种。
历代巴陵戏艺人在武打戏中吸收民间武术、杂技内容,创造了抛叉、抛椅、钻刀圈、钻火圈、翻桌、叠罗汉、顺风旗等许多表演绝技。
巴陵戏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
民国中后期,巴陵戏开始走向衰落,1949年以后经过抢救得到复兴。
现在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湖南仅存岳阳市一个巴陵戏专业剧团,已处于灭绝边缘,急需得到救助和保护。
三、传统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
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
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上述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端午——粽端午——雄黄酒
端午节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原等先贤的深深怀念;更有青年男女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社交的绝佳时机。
汨罗江畔端午节鲜明的个性特征可充分展现出汨罗江地方文化的特色。
四、民间传说:柳毅传传奇
在南洞庭湖中,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山,与岳阳楼隔水相望,这就是历代文人骚客喜欢歌咏的君山。
一望无际的湖水之中有这么一处青山,本来就显得清幽神秘,何况这里还留下了那么多的神话传说。
娥皇女英殉夫、秦皇封山、汉武射较、柳毅传书等,君山简直成了一个神话世界。
这些神话都已流传许久,给君山和岳阳带来了许多神奇和浪漫。
君山东麓中部山坳里有一口井,石井栏上刻有“柳毅井”。
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唐代文人李朝威写的著名传奇《柳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