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通论

科举的录用
• 唐朝每科录取进士二三十人
• 宰相出身:唐太宗3.4%;唐高宗25%; • 武则天50%;唐懿宗81%
• 宋朝每科录取进士二三百人
• 北宋宰相71人,进士出身64人,90.1%
明清以降的弊病:素质下降、就业困难
• 1、八股取士(道统的政统化,卾尔泰:非不 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志士、驱使英才,其术莫善于此) • 2、选士、养士、用士与社会需要之矛盾
(二) 唐律
唐太宗
唐太宗与长孙无忌修律
• • • • 玄武门之变 死刑制度:绞、斩二等 太宗君臣删改死刑条款163个 唐律中适用斩刑的条文62个,适用绞刑 条文99个,死刑条文共161个。为历代史 籍记载中,死刑数量最少的律典。 • 至唐末死刑增至247个。
• 唐律疏议
唐律五百条的理念与制度:简明公平
白起
• • • • • 卒伍出身 ,官至武安君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 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 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 总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50万, 掠城池90余座。
白起
• 兵马俑兵器
杂律· 违令式
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疏]议曰: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 卑避贵,去避来’之类。礼部式,‘五 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下服朱’之类,笞 四十,物品仍没官。
杂律· 不应得为
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 杖八十。(律令无正条,理不可为者) [疏]议曰:杂犯轻罪,触类弘多,金科玉 律,包罗难尽。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 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 量情为罪,庶补遗阙,故立此条。情轻者, 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 如何从立法技术上来分析杂律的两个条文?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共58页PPT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共58页PPT资料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 授课者




心 儀 君 子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 授课者

雅 • 通识教育的目标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通识教育的目标

道 • 赫钦斯(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的 求 首要目的是发展理智能力,其他的任何 實 目的都是次要的。”
博 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 雅 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
文 ‘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

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
心 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


主。”



識 真
“五精”与“五荒”

道 • 其一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求 • 其二为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君 • 刘东:《中华文明读本》,译林出版社,2009。


學 一、课程安排



道 (一)课程安排

實 (二)教学团队
法大BBS专栏
博 (三)考核安排

中华文明在线
文 (四)资料与信息

电话:58909433
心 儀
公邮: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中国文明史导论

中国文明史导论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主要知识模块

文明文化概念 中国文明起源 中国文明初阶 中国文明构型 中国文明偏转 中国文明鼎盛 中国文明沉积 中国文明复兴
物 质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治 文 明 生 态 文 明
第一讲: 第一讲: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基本概念 中国文明的自然基础 中国文明的基本特质 中国文明的世界地位
钱穆的观点: 钱穆的观点:
• 虽然大体文化和文明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但两者应有
区别: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 面。 累积而产生。比如机械可以传播和仿造,但接受机械及其 制造技术的人,未必能够具备科学精神;电影设备和制作 电影的方法可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但电影的内容及其所 反映的文化观念则很不相同,诸如此类。
4、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文明
就当代人类文明格局来看,中国文明与欧美文明是世界文 明的两大主干,当今的世界文明系统中唯有中国文明可与 西方抗衡。 与西方文明强调对自然界和其他文明的竞争、征服和掠夺 不同,中国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将主 导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3、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制度完整、系统,重视家庭、家族人伦关系,以家为本 位,家国同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宗教信仰不典型、不发 达。家族宗法组织和伦理规范影响深远,遍及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中国文明的精神核心--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 文化特征。
4、多元交汇的文明: 多元交汇的文明:
2、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辞海》的解释): 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 辞海》的解释):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野蛮”相对。 • 明·李渔《闲情偶寄》:“辟草昧而致文明。” 李渔《闲情偶寄》 辟草昧而致文明。 光明,有文采。 光明,有文采。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西方传入的绅士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 手杖称文明棍。 手杖称文明棍。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华文明通论的整理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的整理资料

唐诗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时代的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时代的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与人生境界——唐诗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宴乐诗酒的文人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文史哲互训视野中的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 4古风: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景、情、境——诗词欣赏进路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秋风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赋取士与唐诗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几位著名诗人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赋取士与唐代士人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唐代科举制度特征及其反思(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科举制度之反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学与人生境界之宋词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唐诗到宋词(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唐诗到宋词(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境与词境(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词代诗兴”?词境四说——词中唐宋文明之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一、词为艳科(词境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江南城市生活与市民阶级的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城市生活与文学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唐宋节日狂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词别是一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明与文化的思考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魏晋玄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一、魏晋清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二、名士风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诸子百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儒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何谓儒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孔子与儒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二、孔子思想及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四、荀子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五、儒学精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六、儒学在后世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一、道家概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二、老子的道论、贵柔与无为政治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三、庄子的逍遥、旷达与自然主义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四、道家在后世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法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法家人物与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杨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一、杨朱的贵己与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二、墨子的爱利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何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书三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书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一、关于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小农文明本身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如何看待西方工商文明对中国小农文明的挑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入侵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文化转型的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二、西学的引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器物、制度、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器不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化与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引进西器、西艺的社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传统文化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关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唐诗宋词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以及对中华通史的划分: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宋第三帝国——明清……第一帝国的衰落到第二帝国的兴起”“大时代”大对抗—大交流时代(民族)大分裂—大融合时代(地域)大颠覆—大整合时代(阶级)大普及—大提升时代(文化)大时代的特征(1)胡汉民族的混合:“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李世民)。

中华文明通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复习资料

文化的概念《迈尔百科辞典》: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裁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物质文化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工具和机器。

通过人的劳动而生产出来的食物、衣服和房屋等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包括世界观——哲学思想、科学、艺术、道德、教育、社会的风俗习惯、民族和阶级。

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因此,文化有一个起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文化的内涵比文明要丰富的多,可见文化的概念要涵盖文明。

中国与西亚出土铜质时代比较右图上栏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500-4900年之间;中栏为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400-5100年之间;下栏为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200--4800之间.均早于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500—2500年).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型简单,没有彩绘,技术上比仰韶文化要落后许多.但这些文化均发现了石磨盘,还发现了粟、黍,说明农业比较发达.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发达著称,其文化当起源于关中的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陶器以素面陶为主,多黑陶,器型多三足器,豆\规\罍很多,是其主要礼器.尤其是蛋壳陶,以胎薄,色亮,黑如漆著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水平玉器也发达,文字很早就出现,其整体水显然高于中原.良渚文化没有发现铜器,是与夏商周不同类型的文明。

这个文化有古城;墓葬有着明显的等级;有较一致且分布面广的刻划符号;还有大量的玉器。

仅出土或传世的大件琮、壁已有上千件,玉器总数已有万件。

苏秉奇先生认为“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应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第三种力量支配下由专职工师为少数统治阶级而制作的文明器物。

从玉器这一特殊现象,可以看到礼制、贵族等级名分制、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等文明起源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通论

1.诸子百家: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和今天不同,主要老百姓通过编辑诗歌,故事,传说来表达内心对政府的意见和不满,作家通过搜集街谈巷议来给统治者借鉴),名家(逻辑学家),农家(主张统治者业余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的生活和农民一样)杂家(兼取各家,吸收标准说法各异)兵家(兵家是道,不是术,反对战争,研究战斗不是战术,属于次生级的学说并非原来就有)各家地位不一样,儒家,法家,道家是主干。

2.百家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主要是标志是生产工具,远古时代:石器,木器,,蚌器。

集约性劳动。

诗经里说“千耦其耘,十千维藕”说法不准确。

但是表示集体劳动的情形。

奴隶不敢跑,(原因跑了也活不了,其二,迷信,究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原因)。

春秋时代:铁器出现(大规模出现)。

生产力迅速提高,奴隶大量逃亡。

史书记载“途众”即追击奴隶,丧众,追回来也没用,为了收服奴隶,于是统治者改变生产关系,之后出现了劳役地租,孟子记载(含有想象成分,但有道理)“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

出新问题,出现实物地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货币地租,也标着社会逐渐像封建社会发展。

封建的生产关系随之产生。

3.改革者往往是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

彼其人不称其服也,(这人和他穿得衣服不相衬,他得身份不高,却穿着高阶级才穿得衣服),有钱者发现,钱多还不行,努力寻找权利。

希望在政治上提高自己的地位,利用政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是古代不是很简单,于是有钱者,利用自己的财势(….)。

春秋出现礼崩乐坏,封建礼制被破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陪臣执国命,)于是,政治动荡,生产关系转变,思想也出现了动荡。

3.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思想出现多元化,1.阶级:阶级比过去多。

2.集团比过去多:集团矛盾加深。

3.职业行业比过去多:职业者(职业商人,职业军人……..)增多~4.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燕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关键词】
• 人文性 • 包容性 区域文化 境外文化 • 伦理性 道德感化 个人与整体 道德修养 内
圣与外王 • 和谐型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 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 入世精神 实用理性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思考题】 1. 为何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 2. 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
精品课件
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
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二、文化与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1)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 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 创造精神,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 文化不断扬弃、更新和再生的历史。
(2)现代的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 土壤中,在世界文化史中,中国文化历史悠 久、绵延不绝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既 令人瞩目,又是精不品课可件 否认的历史事实。
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举例说明你对此论 断的认识。
精品课件
一、文化的含义
【本节参考文献】
1 朱希祥著:《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第 一章和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第一章)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流中体现出什么特点? 3.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
德倾向? 4. 在全球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当下,天人合
一思想有无可资发掘的合理因素? 5. 知行合一观念中“知”和“行”的含义是
什么?两者之间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6. 何谓情景合一?举例说明情景合一在艺术
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聞 2006。
道 • 《剑桥中国史》11卷,中国社科出版社

實 • 马勇:《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雅 • 左玉河:《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
文 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明 •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 2012。

– 文字与计数系统
雅 文
– 税收

– 历法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克拉克洪

道 • 文明出现的标志(2/3)

– 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

– 文字

– 复杂的礼仪中心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西方文明观发展

道 • 第一阶段:线性阶段性文明论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传统教育:

精英教育

通才教育






識 真
中国传统教育

道 • 成人教育

–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 “明人伦”


(家-国-天下,宗法制)

文 • 周代国学:德、行、艺、仪











識 真
儒家

道 •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 求 信。”
博 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 雅 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 文 ‘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

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 心 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儀君 来自。”子向學
識 真
“五精”与“五荒”

道 • 其一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求 • 其二为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 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如何面向中华文明的未来?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


道 • 导论
求 實
• 第一部分:国土生生篇(经济)
博 • 第二部分:经邦治世篇(典章制度)
雅 •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篇

明 • 第四部分:文化信仰篇
心 • 第五部分:革故鼎新篇
儀 君 子
向 學
主要参考书目

真 •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向 學 識 真


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求 實
博 雅
中华文明通论


心 儀 君 子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人文学院哲学系 俞学明


實 • 课程定位和教学安排
博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雅 –三个概念

• 文明、中华文明、通论

–两个问题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未来

君 • 刘东:《中华文明读本》,译林出版社,2009。


學 一、课程安排



道 (一)课程安排

實 (二)教学团队
法大BBS专栏
博 (三)考核安排

中华文明在线
文 (四)资料与信息

电话:58909433
心 儀
公邮:


zhhwm@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 文明生长四个条件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雅斯贝尔斯

道 •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求 實
• 间歇期——轴心期——间歇期————
博 史前阶段 轴心期 科学技术阶段
雅 古代文明


心 儀 君 子

學 问题二:中华文明


“中华”系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

道 各取一字复合而成 。“中” 寓意为天下之中;
求 實
工程师之类,而尤在乎
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
博 雅
大任,主持风会,转移
文 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識 真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道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求 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實 •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 博 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 雅 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 文 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 明 重未为恰当之说也。”
儀 体’、打造‘中华文明熔炉’的效果。



學 二、课程定位
識 真

道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求 • 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道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實 –三个概念

• 文明、中华文明、通论
雅 –两个问题



識 真
文明Civilization

道 • 文明-野蛮(barbarism )

-蒙昧(savagery )

-原始(primitiveness )



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进化的路径:蒙昧野蛮文明

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

文明是一种历史过程;


文明意味着社会进步、意味着发展


實 去”即 属 于 同 一 历文史 文专化 共 同 体, 因
博 此 他 们也就无法 分明享 “共业同 的 现 在”并 期
雅 文
望 “共 同 的 未 来”。熔只 有壁让 所 有 受 教 育
明 者 都 接 受 共 同 的炉“历 史垒文 化 传 统”的 人
心 文 教 育, 才 能 达 成 以 教 育 塑 造 ‘共 同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逻辑 语法 修辞 数学 几何 天文 音乐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传统教育:

精英教育

通才教育




现代教育: 普及教育? 专才教育?


識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

聞 •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
道 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

“华” 寓意为华夏族群。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博 雅
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
心 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


华。”
—— 《唐律疏义·名例》

向 學 識
山面不成

中目同峰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鸭兔图


贾斯特罗(Jastraw)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 埃舍尔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向 學 識 真




博 维特根斯坦


希克

明 扩展,理智时期和石建的、石化的世界城市 跟随着大地和多立斯时期、哥特时期的精神

儀 上的童年。它们是一种终结,不可挽回,但 君 因内在的需要,一再被达到。”



識 真
汤因比

道 • 文明


– 其一,文明是一个整体,既不是民族国家,
也不是整个人类,而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


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
博 • 科南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
雅 文
问题,是使自由和人道的传统持续不断。

心 儀 君 子


杜鲁门高等教育委员会


11项通识教育目标

道 • 能展现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求 •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或社区的活动,以其知识和能力有所贡献 實 • 能表达人际相互尊重的认识和行为,以促进了解与和平
實 • 其三为精于网情,荒荒于于人情人学
博 雅
• 其四为精于商品,荒荒于于人品人文
文 • 其五为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心 儀
——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给学生确定一 个知识广度的 最低标准



核心 课 程

分类选修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