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寿_难经本义_的注释特点及其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难经本义》原刻残卷考察

《难经本义》原刻残卷考察

八年(50 蓝印本 , 19 ) 瑗耀星等< 难经校注》 即是 以蓝 , 印本 为 主校本 。其次 为 万历 二 十九 年 (6 1年 )古 10 < 今医统正脉全书) 本。而本文著者所见到的( 经本 难 义) 上卷 为吕复校正本。
此 书 板框 为 1 .c ×1 . c , 9 3m 2 5r 上下 黑 口 , 尾 n 鱼 之 间题有 “ 难经 本 义 , 上 ” 行 2 卷 , 1字 , 字双 行 , 小 行
Y a y ̄ t Th xa t rt o me teoi, l l k r t dt n rv e y¨ F , a [ urd rsv t e t fs vl e n i u o h  ̄a o —pi e eio , ei db f r abc nd i s u w sc 一 o
k t h b ay D ia Acd my o it y Me ia ce c d n e i t eLirr fChn a e fM [m' i dc lS i e n i a p eae wrt n b i s rfc it y Je e H0 g n ,aDi ec r t ̄M i o Teh d g 1 6 Tt f。l 0 hs" [ n Tb e 嘣 f cn oy 3 6a h r| fti c t e e t ou e州 sa nte fs eli h i t r p
之。这就是杨氏注解本( ” 难经) 。至宋代, 又有( 王翰 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这是杨玄操注本 以后 ,时 期 , 这个 补 注 本我 国 也 连
不见传世 。因此, 滑寿 的< 难经本义> 就成为我国学 术水平最高的唯一( 难经, 注解本。至于 日本安庆五 年( 相当我国清顺治九年 , 15 年)< 即 6 2 ,王翰林集注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

滑寿有哪些轶事典故?有哪些济世救人的故事

滑寿有哪些轶事典故?有哪些济世救人的故事

滑寿有哪些轶事典故?有哪些济世救人的故事
本文导读: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曰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

元朝时曾为乡举,对做官从政无兴趣,而攻读医籍,一生行医济世。

滑寿何以定居于余姚马渚,一种说法是他祖父元初在江南一带做官,从江苏仪真迁徙至余姚而定居。

还有说是随难潮行医南下,经姚邑青山何家闼村见一棺棂抬过,有鲜血滴落,就上前称棺内之人还活着,要求履行医道。

开棺是对逝者大不敬,而见滑寿言辞恳切,故开棺一试。

果然,经一番救治,棺内人起死回生。

那一家人感激涕零,路人称他为神医,将贤德、貌美少女汪如春嫁给他以作挽留。

在马渚,听一位老先生讲述。

滑寿无意仕途后,多次拜访旅居仪真的名医王居中,请教歧黄之术,拜王氏为师,颇得真传(另有说法,称滑寿患病而幸获王氏医治,从而研习医道)。

滑寿在学习中感到医书《素问》、《难经》论述虽详尽、深奥,但结构层次不够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获支持。

滑氏就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滑寿后专研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曾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症,著有三卷《十四经发挥》。

此书为滑寿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宫进士盛斯显等作序。

滑寿——元代医学家

滑寿——元代医学家

滑寿——元代医学家滑寿介绍本名:滑寿字号:字伯仁,晚号樱宁生所处时代:元代出生地:江苏仪征(一说浙江余姚)出生时间:约1304年去世时间:1386年主要作品:《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十四经发挥》三卷等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信仰:道教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

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

“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

他更以“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的崇高医德,受到时人的赞誉。

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

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

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

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

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657个,考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

滑氏在针灸之道湮而不彰,经络之学已被忽视之世,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这都是滑氏的功劳。

不仅如此,《十四经发挥》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开始盛兴起来。

自元代以后,直至现今,《十四经发挥》一直传诵不绝。

后世尚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

谈滑寿对_难经_注释的贡献

谈滑寿对_难经_注释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8-07-10[作者简介]李玉清,女,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文献的教学科研工作。

·医史文献研究·谈滑寿对《难经》注释的贡献李玉清(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滑寿将《难经》加以注释,成《难经本义》,此书成为后世研读《难经》者必备的参考书。

滑氏对《难经》的字词、名物、病因病理均进行了注释,认为《难经》为解《素问》之经,采用考之《灵》《素》,以探其源的方法进行注释;旁引前人之注释,许多书今已佚,故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提出己见,明确“独取寸口”之说源于《难经》,指出其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

《难经本义》言简意赅,语言明白晓畅,于《难经》之学的普及功莫大矣。

[关键词]滑寿;难经;难经本义;注释[中图分类号]R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8)06-0487-03 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等书。

他医术高超,名闻于江浙一带,当时与朱丹溪齐名。

滑氏将《难经》加以注释,成《难经本义》,此书成为后世研读《难经》必备的参考书。

滑氏注释《难经》,对字词、名物、病因病理均进行了注释,考之《灵》《素》,以探其源,旁引前人之注释,间阐述己见,明确“独取寸口”之说源于《难经》,指出其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

现将其注释内容及特色分述如下。

1 认为《难经》为解《素问》之经,解经溯本求源滑氏认为《难经》为解《素问》之经,故解《难经》之时,多溯本求源,结合《素问》、《灵枢》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注释。

其于“凡例”中云:“《难经》八十一篇,盖越人取《内经》、《灵枢》之言,设为问答。

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并一一考之”。

基于以上认识,滑氏将《难经》各难问答之内容在《素问》、《灵枢》中的相关内容一一考出。

如“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难经》自答此藏为肾,并指出其原因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难经材料——精选推荐

难经材料——精选推荐

难经材料⼀、《难经》书名的由来《难经》原名《黄帝⼋⼗⼀难经》。

对《黄帝内经》和《外经》中⼋⼗⼀个疑难问题的解答。

《难经集注》杨⽞操序⽈:“黄帝有《内经》⼆帙,帙各九卷,⽽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部经内,凡⼋⼗⼀章,勒成卷轴,伸演其⾸,探微索隐,传⽰后昆,名为《⼋⼗⼀难》。

”⼀、《难经》书名的由来《难经》冠以黄帝,与当时社会风⽓有关。

《淮南⼦》⽈:“世俗之⼈,多尊古⽽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名之于神农、黄帝,⽽后能⼊说。

”⼀、《难经》书名的由来《难经》设⼋⼗⼀难,是受礼数之规范。

丹波元胤引虞伯圭⽈:“古⼈因经设难,或与门⼈⼦弟问答,偶得此⼋⼗⼀章⽿。

未必经之当难者,⽌此⼋⼗⼀条也。

此说不可从。

”⼀、《难经》书名的由来“难”之⾳义《难经疏证》丹波元胤⽈:“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难经》⼆卷’。

⽈:‘难,当作去声读’。

欧阳圭斋⽈:‘《难经》先秦古⽂,汉以来答客难等作,皆出其后。

’⼜⽂字相质难之祖也。

按《史记·黄帝本纪》云:“死⽣之说,存亡之难。

”《索隐》:难,犹说也。

凡事是⾮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难。

”⼀、《难经》书名的由来“难”有发难、解难、论辨之义。

其义在《难经》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其⼀,《难经》体例是以问答形式,有问辞,有答辞。

答辞虽然简单,但属于论述。

其⼆,《难经》中时有答辞对问辞的否定,⽽提出新的说法:如《难经·⼆⼗⼀难》“经⾔⼈形病,脉不病⽈⽣”答辞辩⽈:“⼈形病,脉不病,⾮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其三,《难经》中问辞,多与《内经》相合,⽽答辞说辩往往与《内经》的阐述有所不同。

故此认为《黄帝⼋⼗⼀难经》书名,是对托名黄帝的《医经》中问题论辨⽽名。

⼆、《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黄帝说秦越⼈说丹波元简⽈:“此经不详何⼈作。

隋以上则附之黄帝;唐以降则属于秦越⼈。

《隋书·经籍志》云:《黄帝⼋⼗⼀难》⼆卷,盖原于《帝王世纪》之说也。

”⼆、《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成书于战国说为战国秦越⼈(扁鹊)所撰,此说出⾃唐·杨⽞操,并为滑伯仁、徐灵胎等所接受与赞同。

滑寿的著作

滑寿的著作

滑寿著作滑寿,字伯仁,生于元大德年间,卒于明洪武年间。

主张精研《内经》、《难经》,对经典著作进行类编及注释,循经考穴,在穴位的考定方面颇有贡献。

滑寿一生著述众多,今尚存于世并得到多数学者认同的主要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等。

此外,《麻疹全书》一书,经考证,为清人所作,伪托滑氏之名。

1.《读素问钞》。

又名《续素问钞》,3卷(一说9卷)。

元代滑寿(伯仁)编辑,明代汪机(石山)续注,刊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

滑氏选录《素问》中之重要内容,分脏象、经度(十二经)、脉候、病态、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等12类,重予编次,钩玄提要,注释简明。

本书为摘要类编注释《素问》的第一家,编次、分类均较为可取,开《内经》节略、类编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汪氏之补注则阐发滑氏未尽之义。

2.《难经本义》。

《难经》注本,2卷。

成书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系将《难经》原书中的缺误衍文、编次错乱等加以厘订。

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予以诠注,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疑者辨之,误者正之,诸家之善者取之。

列举错简、脱漏、衍文19条,编入卷首,予以考订辨论。

首列图,后释义,能融会诸家之说,结合己见予以发挥,辞达理明,条分缕析。

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3.《十四经发挥》。

经脉专著,3卷。

元代滑寿(伯仁)撰于至正元年(1341年)。

作者以《灵枢·本输》、《素问·骨空论》及《金兰循经》等十四经内容详予训释编成此书。

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经脉循行规律;卷中“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之脏腑机能,经脉循行径路,所属经穴部位及经脉主病等。

上、中卷正文内容基本同《金兰循经》;卷下“奇经八脉篇”,乃作者参考《素问》、《难经》、《甲乙经》及《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之循行、主病及所属经穴予以系统记述。

书中附有仰、伏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穴分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11月第35卷第6期·30·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v.2012Vol.35No.6滑寿《难经本义》的注释特点及其学术思想*李小会(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摘要:《难经本义》是历代注释《难经》的经典之作。

滑寿博采诸家之长,上承王叔和、李东垣等20余家之说,广征博引,提出己见,对《难经》进行了全面注释。

文章从校勘错简衍文、溯本求源、博引众家,择善而从、突出己见等四个方面对对滑寿的注文进行了阐述及总结。

关键词:滑寿;《难经本义》;注释;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8X(2012)06-0030-03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1304,卒于1386年。

滑氏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旁通诸家,一生著述十余部,传世著作有四部:《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其医理贯通古今,辨证精审,效如桴鼓,与朱丹溪齐名。

滑氏非常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对《难经》、《素问》等经典著作的注释、整理颇有建树,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难经本义》对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一直指导着后世临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辨论精确,考证亦极详审”[1]。

现对《难经本义》的注释特色及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校勘错简衍文滑氏在注释阐发难经之前,首先进行了文字疏通工作,至于对错简误文,其校勘成就尤著。

滑氏在“凡例”中云“经中错简、衍文,辨见各篇之下,仍为阙误总类,以见其概。

”除在“阙误总类”中指出《难经》一些原文中的错简、脱简及衍文外,还在正文中只要涉及此方面情况的均予以指出。

如二十难中“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滑氏指出此为五十九难之文,错简在此。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侯,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释文中滑氏明确提出,今详三部九侯,则十八难中第三章言之,当属此篇,错简在彼;而十八难“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审而刺之者也”。

滑氏引用了谢缙孙(谢氏)的观点,指出此节内容当是十六难的答辞,错简在此,而剩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

十四难中“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滑氏认为,“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

此难第四节中,“有呼吸再至”,滑氏指出,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滑氏认为“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

二十八难中,滑氏认为“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

三十一难中,对三焦“其腑在气街”,滑氏认为此句疑为错简或衍文,并指出因三焦自属诸腑,其经为手少阳与手心主配,且各有治所,不应又有腑也。

总之,滑氏做了大量的校勘工作,使文通义顺,对于进一步明其医理打好了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滑氏治学之严谨。

2溯本求源滑氏十分尊崇《内经》,认为《难经》“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其间营卫度数,尺寸部位,阴阳旺相,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腧穴,莫不该备”。

而其之前*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2009FY120301)DOI:10.13424/ki.jsctcm.2012.06.0142012年11月第35卷第6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Nov.2012Vol.35No.6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1·注家数十人,皆不考其所出,其于“凡例”中言,“《难经》八十一篇,盖越人取《内经》、《灵枢》言,设为问答,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并一一考之”,故滑氏本着溯本求源的方法,将《难经》各难问答在《素问》、《灵枢》中的相关内容一一考出以明确其源,然后加以注释,使理有源论有据,相得益彰。

三难中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益,有关有格,何谓也。

”论寸尺太过与不及的病脉时提出关格之说。

滑寿指出关格之说早见于《内经》,但《内经》、《难经》所指的关格之意不同,其释曰“《素问·六节脏象论》及《灵枢》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气口、人迎,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

”即《内经》指人迎与寸口之脉象,系人迎与寸口俱盛极,阴阳离决之危象,而《难经》指寸尺之脉象,两者所指有别,源流有异。

十二难“经言五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

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滑氏认为此内容出自《灵枢》第一篇及第三篇,故在注释中先引述了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及第三篇《小针解》的相关内容,最后注曰:“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

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色之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滑氏指出此段内容出自《灵枢》第四篇,并对该篇相关内容进行引用,最后指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得其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好转或痊愈。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滑氏注曰:此《灵枢》廿七篇全文。

二十四难注曰:“此下六节,与《灵枢》第十篇文,皆大同小异。

”四十二难关于脏腑解剖、生理功能的论述,滑氏指出“此篇之义,《灵枢》三十一、三十二篇皆有之,越人并为一篇,而后段增入五脏轻重,所盛所藏,虽觉前后重复,不害其为叮咛也”。

六十难论述厥痛、真痛时,滑氏考出该篇见于《灵枢》二十四篇,厥逆也。

并引出《灵枢》原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为真心痛。

又七十一篇曰:少阴者,心脉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心为帝王,精神之所舍。

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于实,若得若失;实之于虚,若有若无。

和谓也?”滑氏指出,此难出自《灵枢》第一篇,进而指出,其第二篇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即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而“虚与实,若得若失”,乃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者恍然若有失也,此即第一篇之义。

总之,滑氏这种探源析经、考其原文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既是《难经本义》的特色所在,也有利于后世能更深刻理解经文,通其本义,为后世对经典著作的注释提供了先例。

3博引众家,择善而从滑氏在《难经本义》中博采诸家之长,大量引用前人之注释达20余家之说,如王叔和、李东垣、吕广、杨玄操、虞庶等,广择各家之精华,并进一步加以分析,务使医理阐释清楚。

其在《难经汇考》中评价了各医家的注释特点,如“冯氏、丁氏伤于凿;虞氏伤于巧;李氏、周氏伤于任;王、吕晦而舛;杨氏、纪氏大醇而小疵。

唯近世谢氏说,殊有理致源委。

及袁氏者,古益人,著《难经本旨》,佳处甚多。

然其因袭处,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尔。

”如十四难“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滑氏在释文中首先指出此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继而援引纪天锡(纪氏)、李东垣及谢氏的释义,其中纪氏指出邪实并于上则吐,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当云死。

李东垣对下部无脉、吐则从木郁角度阐发,指出“下部无脉,此木郁也……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

谢氏注曰“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唯其有根,可以望其生也”。

最后滑氏进行总结,提出己见,指出一难讲寸口决藏府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藏主也,四难则言五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难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11月第35卷第6期·32·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v.2012Vol.35No.6言人之有尺,则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

“滑氏用此段话指出诊寸、关、尺之重要性。

又十五难曰论四时脉象的变化,其中对脉来去的理解,滑氏引述了刘立之的释文,”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而下也“。

二十一难论形病脉病决生死中,对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的认识,滑氏先引述了周仲立的释义,继而对形病脉病决生死的理解又引述了仲景的观点,其注曰:”仲景云: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神,虽困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

“又二十三难论寸口人迎处百病而决死生,滑氏注云:”寸口人迎,古法以夹喉两旁动脉为人迎。

至晋·王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滑氏在注文中援引了丁德用(丁氏)对不等的释义,其注曰:“脏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

腑为阳,阳主动,故上下流行,居处无常也。

”4突出己见滑氏注释《难经》,在校勘《难经》错简衍文、择诸多医家之注文为其所用、阐释医理的同时,亦前后对比鉴别,融会贯通,对部分问题旗帜鲜明的提出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滑氏首先指出手太阴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进而引用了《素问·五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以及《灵枢》第一篇的“脉会太渊。

”、《经脉别论》的“肺朝百脉”,解释了诊脉为何独取寸口的医理,之后又说:“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为不易之法。

著之篇首,乃开卷第一义也”,于此明确指出《难经》首提“独取寸口”之说。

十二难:“经言五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滑氏指出《内经》、《难经》的“内外”所指不同,其曰:“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

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即《难经》以肾肝气为内,以心肺气为外,而《内经》则以脉口气内外言之。

二十五难对于三焦的表里配属问题进行了论述。

文中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故言经有十二也。

”滑氏首先肯定了三焦与心主相表里,否定了三焦配命门之说,其在注文中先后援引谢氏(谢缙孙)、虞庶之说作为例证,如谢氏曰:“《难经》言手少阴心主与三焦者,凡八篇;三十一难分豁三焦经脉,所始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