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答案详细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楚生鹿当一而八万。
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
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
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管仲传阅读答案

管仲传阅读答案篇一:管仲阅读答案(12分)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
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
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
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①。
愿君去此三子者也。
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
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选自《韩非子难一》。
①矜伪:自夸、作假;盖虚:掩盖虚假。
全句译意为: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小题1】下列句中的而与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黑质而白章B.为坛而盟C.拔山倒树而来.D.而乡邻之生日蹙【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管仲临终前的劝谏表现出他的为人正直,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B.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因为他不孝,得不到母亲的宠爱。
C.文段主要写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询问治国的方法,这位春秋霸主不耻下问的行为值得肯定。
D.齐桓公没有接受管仲的建议,他死后齐国大乱,他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也没有人帮他收葬。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微君言:②开方事君十五年:③愿君去此三子者也:④及桓公死:【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
(2分)译:(2)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分)译: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①没有②侍奉,辅佐③希望④等到(4分)【小题4】(1)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往慰问他,(2)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山东高考文言文真题(2002-2011

文言文真题(2002-2011)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管仲相桓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管仲相桓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检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奔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卵。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检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伸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检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極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纯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检、文,文公之才,不过检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候不敢扳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候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蛹,以不能进谨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
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
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
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
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
礼也。
”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
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
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
也。
”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
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
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
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
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
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
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
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
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
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
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
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
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解析:B、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答案 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体现了。
②不是。
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
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
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 以退为进,错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
用强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
走上正轨。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
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