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ppt课件
补益剂—补中益气汤(方剂学课件)

伍 臣药
伍
黄芪、升麻、柴胡在本方中意在升阳举陷,黄芪补气升阳,升麻升其中 气,柴胡既能升阳举陷,又能疏达气机,使阳气上升外达,发热自除;
伍
当归养血和营,助参芪益气生血,使气有所附;陈皮芳香醒脾化湿,又 能理气和胃,补药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与 行 气 并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使 补 而 不 滞 ; 02 补 气 与 补 血 同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温 而 不 燥 ;
02 气 虚 下 陷 , 清 阳 不 升 表 现 : 脱 肛 , 子 宫 脱 垂 , 久 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03
气虚发热表现:脾虚气陷,阳气不能上升外达所致身热
自汗,渴喜热饮,伴气虚表现,其热不甚,但病程较长。
伍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百草补充益气,其中黄芪为君药, 宜生用、重用;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玖
下面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 • 体倦乏力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脉虚软无力
为辨证要点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第八章
第一节 补中益气汤
补益剂
壹
1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 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贰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叁
〖本方主治〗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肆
〖病机〗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肆
病证特点:
脾胃气虚表现: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晃白, 01 大 便 稀 溏 , 脉 大 而 虚 软 ;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 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 克、当归1.5~3 克、升麻 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 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 克、当归0.6 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
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
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
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
病属内伤,故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
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损耗元气。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益已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今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黄芪劳疫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上件呋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立方本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方剂学》补益剂 ppt课件

第一节 补气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人白茯山莲白苡砂陈桔甘
扁
参术苓药肉豆仁仁皮梗草
君
臣
佐 佐使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 运用: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 随证加减: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辩惑论》
补中益气汤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 色萎白。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白茯甘 参术苓草 君 臣 佐使
❖ 本方与理中丸的比较。
运 用:
❖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
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 干姜、附子。
附方:1.异功散
❖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
❖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黄人白当陈升柴甘 芪参术归皮麻胡草
君臣
佐
佐使
补中益气汤
❖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剂学: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课件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调理 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腹泻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等慢性疾 病。
方义分析
01
02
03
黄芪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 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 改善消化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如出现此类症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或用药频次,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疲劳感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轻微疲劳感,通常属于 正常现象。如疲劳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 时用优质的药材,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同时,需注意 药材的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发霉等问题。
饮食配合
服用补中益气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建议保持清淡、易消化 的饮食,以促进药效的吸收。
不良反应与处理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补中益气汤中的某些药材成分过敏,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产后调理
产妇在生产后常常出现气虚、血虚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益气养血,促进产 后恢复,提高母乳质量。
其他科室应用
神经科
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补中益气汤可以起到安神益智、养心 补气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男科
男性气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补肾益气、固本 培元,提高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疗效评价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剂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确切,且安全性高。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酒洗)白术各三分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立方本指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
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
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
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
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
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刘度舟医案李某女,病数月,心烦口干,气弱食衰,周身发热,如同火燎。
每以后背贴家中石墙,方觉凉爽。
月经较准,惟每来必多,下肢浮肿,动作乏力。
切其脉大而无力,舌淡而苔白。
小便微黄,大便时有溏泻。
视前所服,多为滋阴凉血之品,非但无效,徒增夯闷胃呆。
余辨为内伤脾胃,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之证。
心胸之火,来于下焦。
清阳不生,谷气下流于肾,致阴火冲于心胸。
治当升阳益脾。
人生6 生甘草6 炙甘草6 黄芪9 葛根3 升麻3 柴胡3 当归6 陈皮3 生姜3 大枣3.三剂后,心烦口干均解,发热亦改善,遂上方加知母3 黄柏3 连服六剂发热消退。
《方剂学》PPT课件:07-补益剂

运化乏力 食少便溏
脾 饮食劳倦 胃 内伤脾胃 气
虚
清阳不升 脱肛,子宫脱垂 中气虚陷 崩漏,久泻久痢
清阳下陷
湿浊下流 郁而化热
气不生血
发热
心血不足 心火偏亢
肢倦乏力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脉虚
气虚发热病机示意
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
阴血生化不足 心血不足心火偏亢
气虚发热
清 脾 李东垣:
3、方中配伍茯苓、泽泻及丹皮有何意义?小 便频多或发为消渴者,茯苓、泽泻可是还用?为 什么?
[主治证病机]
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 运化乏力
脾失健运 饮食不化,肠鸣泄泻,
水湿内停 舌苔白腻
脾
虚
湿滞气机----胸脘痞闷
湿
盛 气血生化不足 四肢无力,形体消瘦,
形体失于濡养 面色萎黄,脉虚缓
[治法]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9、治气虚不固之小便失禁(如产后、术后、老年尿失禁 等)可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固脬缩尿。
[临床运用]
里热炽盛之发热,阴虚发热;下焦虚寒,无根之火浮 越之虚热等忌用。
[主治证病机]
生脉散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
温热、暑热多汗 耗气伤阴
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舌干少苔,脉虚数
久咳伤肺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 耗气伤阴 口干舌燥,脉虚细
暑热已解,身无热,宜生脉散。 暑热耗伤气阴
暑热未解,身热心烦,宜清暑益气汤。
2、本方能益气养阴,生脉救脱,以抢救亡阴气脱之证 (如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
亡阳虚脱─回阳救脱宜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治脱证
亡阴虚脱─益阴救脱宜生脉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要点。
加减用药
1.
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咽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
风。 8. 有痰-加半夏、生姜。 9. 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 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1180~1251),男,汉 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 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 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 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 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 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 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 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 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 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组成:
黄芪18克 炙甘草9克 升麻6克
人参6克 当归3克 柴胡6克
白术9克 陈皮6克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趣味方歌:麻人赶猪,虎皮当旗。 (麻=升麻、人=人参、赶=甘草、猪= 白术,虎=柴胡、皮=陈皮、当=当归、 旗=黄芪)
功用及主治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当归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 痈疽疮疡,风寒痹痛。
谢谢!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气 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 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 性。
升麻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 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 脱垂,崩漏下血。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知母。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大黄。
20.欬(咳)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
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麻黄,天 寒加干姜。 21.泄泻- 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山药。
现代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
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 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 产、崩漏、男性不育、功能性低热等见 有上述证候者。 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 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
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 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 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 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 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 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 用。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胃固表,
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脾气虚,肺气虚,气虚自汗,气 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白术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
胎。 应用:脾气虚,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 安。 用法: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面色㿠白,大便稀薄,脉虚 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 泻,久痢,渴喜
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 力。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解
君药:黄芪。重用,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臣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 益脾肾。 佐药:陈皮,当归。陈皮调理气机,当归 补血和营。 使药:升麻,柴胡,炙甘草。能够协同人 参、黄芪升举清阳。
组方特点
综合全方来看,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
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 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 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气与升提并用,能够使气虚者补之,气陷 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干温益气而除之,元气 内充,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
陈皮
药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
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疏肝解郁宜醋制;升阳多酒制, 或生用。
抗不育
经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够提高精液
浓度、精子数量、密度及其活动能力。补中 益气汤可以有效提高阿霉素所致的生精缺陷, 包括睾丸重量下降和生精管数量减少等。 (胡兵 安红梅 沈克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第7期)
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
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 神益智。 蒸制的为红参,晒干的为生晒参。 一般用3-9克,挽危虚脱用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