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新用-讲义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月,食纳转佳,大便畅通。以上方巩固治疗3个月,痊
愈。随诊1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便秘日久,屡服泻药,重伤脾胃。 如李东垣日:“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
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以补中益气汤补气运
脾,升发阳气,以益化生之源;年老阳衰,故加肉苁蓉、 枸杞子、桃仁温阳润肠、通便而收效。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18责任编校:黄辉
生医药堕鏖鍪查
垫Q墨生兰旦筮垫鲞筮!翅
・21・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
胡为俭
安徽省黄山市中医院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带下病病毒性感冒 道综合征水肿习惯性便秘 尿
245000
常。中医诊断:带下;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辨证: 中气下陷,脾虚带下。治疗:补中益气,健脾止带。方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309,黄芪309,白术 109,陈皮109,杜仲109,白芍109,当归109,枳壳159, 山萸肉109,升麻69,柴胡69,附子69,炙甘草59。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5剂,带下明显减少,精 神好转,前方加减继服7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带下乃脾胃气虚,气不摄津,清浊不分。 故带下量多质稀如水状,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征。方中党参、白术、黄
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中气下陷,气不摄液。治疗
拟补气健脾,升提中气,佐固精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黄芪309,裳参159,白术109,升麻69,柴胡69,白芍
109,炙甘草59,当归109,陈皮109,肉苁蓉109,枸杞 子109,桃仁109。服5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 每天定时排便,多饮水及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运
标;与枳壳相配伍,升降和调,肺气降而咳自止;补气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补中益气汤各组成及中药的功能与主治处方组成解析:一、黄芪味甘,性微温。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炙用:补中益气。

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

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

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生陇四者下补五脏。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能。

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1 治顽固性、多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男,30岁,1999年11月4日诊治。

患者咽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4年余,此次因喝酒后,咽部灼热,干涩,继则颊部两侧多个溃疡、疼痛,且伴低热,神疲,四肢酸软,头昏,纳呆,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淡,苔黄腻,脉虚而数,咽颊部及舌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诊为多发性口腔溃疡。

证属脾胃气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益脾胃、升阳泻火。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g,升麻6g,玄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柴胡6g,黄连6g,黄芩10g,生甘草8g。

服药4剂。

4剂后复诊,咽部疼痛明显减轻,但大便仍干、纳呆,舌淡、苔黄微腻,脉数。

上方加大黄6g,茯苓20g,继服5剂。

5剂后症状消失。

嘱其连服补中益气丸1月余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虽然年轻,但素来多病,身体虚弱,加上饮食不当,酒后损伤脾胃,使脾胃之气已戕,脾胃气虚,胃火上炎,故出现咽部疼痛和一些脾胃气虚见症,且兼见内伤发热,故以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升阳散热,加玄参,黄连,大黄养胃泄热,解毒散结,以疗其溃疡,最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1月余,效果满意。

2 治气虚眩晕患者,女,55岁。

2000年2月5日就诊,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已动手术30年,现经常反复发作眩晕,并有2次晕厥史。

近2年来,血压常波动在65~85/47~52mmHg,曾经颈椎、头颅摄片,脑电图等检查均属正常。

自觉头晕眼花,如立舟中,四肢软弱,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每日2~3次,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脉虚无力,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

治法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当归10g,升麻9g,柴胡5g,陈皮5g,制首乌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6g。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 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 克、当归1.5~3 克、升麻 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 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 克、当归0.6 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

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

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

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

病属内伤,故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

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主治脾胃气虚诸症1遗尿,脾肾阳虚用本方和肾气丸加味联合应用轮服。

处方一:黄芪甘草红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附子;处方二:桂附地黄丸加益智仁桑票绡。

2脱肛以及久泻不止加附子3胃下垂,加附子十克枳实三十克。

4子宫脱垂加五味子附子赤石脂车前子5气不摄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家阿胶茜草6久病气虚便秘也可以加枳壳,后用本方与麻子仁丸隔日一丸,此塞因热用,因气虚所致也。

二十三,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黄芩各等分。

主治妊娠保胎,临盆而产,产后百病。

此方养血祛湿清热而安胎。

以此方保胎治疗习惯性流产,凡血虚稍有热着,皆可用之。

遵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应少量常服方能奏效。

门纯德善用联合方组,即治疗方案。

如寒凝血滞型脉管炎(占75%)其主症是足冷青紫剧痛,然后坏死,系由于血管阻塞所造成,而阻塞的原因是寒凝血滞。

寒凝是病因,血滞是结果。

所以开始治疗时应以温里通脉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补气养血为助。

1.先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大热温经通阳,一马当先可苏止痛
2.第二方当归四逆汤兴奋末梢的阳气,在上两方的基础上活血化瘀通络
3.第三方:活络效灵丹加味。

上三方重在兴阳活血,但注意兴阳药和活血化瘀要都会消耗体内的物质储备(阴)所以
4.第四方用人参养荣汤,此方在补气得基础上养血,这样就是外发动鸿蒙,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给他补充了物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不可将以上四方合在一起总,矛盾应一个一个解决,欲速则不达。

补中益气汤新用(2)

补中益气汤新用(2)
万方据2009年9月21
吴某,女,28岁,农民。产后一月持续发热7天,前来就诊。诉: 平素体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产后半月余恶露方净。近7天来持 续发热38~38.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胸片均无异常,诊断 为产后发热。经西医抗菌消炎对症治疗无效,前来中医门诊就诊。 证见:精神极差,面色胱白,少气不足以息,身热汗出,纳差无味, 舌淡红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中气不足,气随血脱, 气虚发热。治以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方药: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柴胡69,升麻69,当归129,陈皮129,炙甘草159,桂枝 109,白芍129,熟地黄159,砂仁129。4剂水煎服。 二诊:精神好转,少气不足以息减轻,饮食增加,体温降至 37.5—37.80C左右,汗出减少,续服原方4剂。 三诊:精神转佳,气息平稳,饮食基本正常,体温36.5—37℃。 汗出止,舌淡苔薄白,脉缓,继以健脾益胃2剂善其后。 按:李东垣【习日:“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 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
+四川省名山县中医医院(625100) 2009年6月5日收稿
郑某,女,55岁,居民。以心悸、健忘、头昏、失眠多梦一年前来 就诊。诉:终年操劳,休息不好,饮食下降,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 梦多。实验室检查:心、脑电图、CT、血象均无异常。诊为失眠。证见: 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头昏心悸、失眠健忘、乱梦纷纭、口淡纳差、舌 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中气不足,心气亦亏,心神失养。治以: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茯芩159,当归109,陈皮log,升麻69,柴胡69,炒枣仁159, 柏子仁159,炙甘草69。4剂,每日3次,1日l剂,水煎服。 二诊:面色有好转,精神转佳,每夜能睡4小时左右,梦减少,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

嗽痰多,色白清稀,气短喘促。

伴面足浮肿,饮食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弱。

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症脉合参,证属脾虚肺寒,痰湿内生之喘咳证。

治以温脾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平喘。

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炙黄芪、茯苓、炙党参各30g,炒白术20g,陈皮、防风、法半夏、炙麻黄各9g,干姜6g,细辛5g,桔梗15g。

每日1剂,清水煎服。

连服3剂,症减七、八,效不更方,再进3剂,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嘱间断服食参苓白术散,以善其后,至今未见复发。

按: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痰饮、喘咳范畴。

本病皆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外邪犯肺,肺失宣降。

又因脾虚失运,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上泛而为病。

遂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祛风强体;炙党参、茯苓、干姜温中健脾化饮;陈皮、法半夏燥湿祛痰止咳;炙麻黄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细辛温肺化痰;桔梗引药上行。

药证合拍,故见显效。

3 慢性胃炎吴××,女,45岁,1994年8月8日就诊。

上腹部胀痛6年。

近日加重,且饭后较甚,口淡无味,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胃纳欠佳,大便稀溏,小便较多,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炎。

舌淡、苔白,脉迟弱。

症脉同参,属脾胃虚寒之胃脘痛。

治宜温中健脾,方选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炙黄芪、炙党参、茯苓各30g,炒白术、鸡内金各20g,防风、陈皮、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各9g,木香(后下)10g。

每日1剂,清水煎服,连服5剂,胃痛减轻,胃纳稍增,无吐清水,大便成形,药已对症,守上方继服5剂。

胃痛已止,纳进有味,腹不胀痛,二便正常,诸症悉除,病告治愈。

后嘱间断服理中丸,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由胃及脾,故成脾胃虚寒。

方中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健旺脾阳;炙党参、干姜、炙甘草温中散寒;陈皮、法半夏燥湿止呕;鸡内金、茯苓、木香醒胃化水谷,行气止痛。

辨证拟方用药,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得振,胃寒则散,病当治愈。

主题:补中益气汤1

主题:补中益气汤1

主题:补中益气汤1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专为气虚发热、气虚内脏下陷而设。

笔者在临证中试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大便困难患者,女,36岁,因大便困难1月余,于2003年8月2日来诊。

患者2个月前出现心悸、胸闷憋气,心电图示心肌劳累,静滴香丹注射液、维脑路通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却出现大便困难,应用通便疗法不但无效,反而加重,小腹坠胀,频繁临厕,欲解无力,甚至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大便反而稀薄,现患者神疲气怯、面色萎黄、头晕失眠、胸闷气短、乏力自汗,活动后加重,上至二楼即满脸大汗,语不接续,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而腻,脉细弱。

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举陷,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9g,升麻9g,陈皮9g,薏苡仁15g,炙甘草9g,莲子15g,桔梗9g,酸枣仁15g,服用5剂则下腹坠胀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稍微成形,继服10剂大便正常,其余症状大减,继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

半年后因工作过度疲劳而复发,治疗同前而获治愈。

按:本例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气血本虚而误用活血通便以耗气伤阳,故气虚益甚。

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肺主一身之气,脾气虚则肺气虚,肺主肃降,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肺气虚肃降无力故大肠传导无力;脾主升清,清气在上则生飧泄,胃主降浊,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故小腹坠胀大便无力而稀薄。

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升阳举陷,加山药、薏苡仁、莲子健脾益气,利湿止泄,桔梗开宣肺气,寓下焦治上,“提壶揭盖”之意,酸枣仁养血安神,诸药合用,使中气充足,清升浊降,大便自利,诸症皆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