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差不多、一两个……
生动性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高频考点·释疑难
15
考场阅读步骤 说明文阅读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整体阅读(3分钟)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并对关键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总结句等)进行 勾画。 2.通过标题和全文梗概,明确文章的类别。 3.把握说明对象及相关特征,以及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4.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厘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中考新风向 必备知识·夯根基 高频考点·释疑难 真题精练·提素能
中考新风向
3
1.阅读说明性文字,能区分事实与观点。 学业质量 2.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标准 3.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 解决具体问题。 1.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 2.选文的范围很广,一般侧重于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科技创新、社会
28
考点五 品味说明语言 一、准确性答题模板
1.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用“××”词,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 2.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不能。加点词“××”意思是……,说明了……。删掉后,句子(语段)的意思就 变成了……,显得绝对化,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使……(说明对象)栩栩如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修辞角度 运用了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1
考点六 拓展延伸 一、谈启示或观点

中考复习说明文复习专题课件PPT全文

中考复习说明文复习专题课件PPT全文
作比较 突出强调特点
作引用 准确,增强说服力
下定义 科学、准确
作诠释 解释说明
画图表 直观、形象摹状貌 使说明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总览表
23
练一练: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2、(中国石拱桥)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20
6、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作用:准确,令人信服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作用: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还可以增强文学色彩
21
8、摹状貌
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36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苏州园林》第四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37
指代词指代对象的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答:不能。“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 但不是到处都有。如去掉意思就太绝对了. “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实战演练
3、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4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五、说明顺序
•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 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 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 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 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 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 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 象等。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 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 使读 者

答题技巧: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 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 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 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 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 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 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 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3、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 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 遥遥相对。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共45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共45张PPT)

项目都属于技巧类雪上项目,裁判员会根据运动员的踢空高度、动作难度、动作的流畅性和美观
性来打分。其中,在技术构成中,滑雪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动作腾空的高度,动作的腾空高度又决
定了动作旋转的难度值。

④也就是说,想要在U型场地技巧项目中拿到高分,就要保证一连串的动作都高质量完成。
这时,滑行技术就是基础、腾空高度是关键,动作难度练就绝技,动作策略的组合体现智慧。研
●5、段落能否调换:(1、3常见) (1)、不能,某段说明了.....。,某段说明了......,他 们之间是_____顺序,若调换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 律,所以不能调换。 (2)、不能,某段说明了.....。,某段说明了......,照 应上文中“.某句话.”他们之间是_____顺序,若调换不 符合实际,所以不能调换。
《中国墨》
●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 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 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 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 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 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 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④起初,进入制作团队视野的是鸭绒、鹅绒等传统材料,但团队希望能有更多选择,开始多方征集方
案。这时,国内一家企业提供的聚酰亚胺纤维材料让团队成员眼前一亮。聚酰亚胺纤维技术起源于航空航 天对新材料的需求,此前主要用作宇航服、防护服等,但用于礼仪服装尚无先例。权威机构对比测试表明, 采用聚酰亚胺抓绒面料,相比相同克重的世界顶级抓绒保暖面料,能使受试者体温高出4—6摄氏度。最终, 北奥集团采用聚酰亚胺纤维材料作为外套填充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耐高低温特性、皮肤适应性好、材料本 身导热系数低等优势,且比传统材料更轻薄。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说明文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0张)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说明文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0张)

(2)分析文章结构
“首先、然后、最后”等表连贯式;
一般的判断方法如下:
“由此可知” “综上所述” “ 因 为……,所以 ……”
①看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等表总分式或连贯式。
a.总分式:b.并列式:c.递进式:d.连贯式:
理解文段的作用
例 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答题技巧 (1)内容上:需结合文章进行具体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 强调什么意思,等等。 (2)结构上:①开头:a.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b.结构上总领 全文,引起下文。 ②中间: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小结前文。 ③结尾:总结上文;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3)效果上: ① 有具体的说明方法,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 ② 分析文段作用时,还要看它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再回答其作用。 ③ 注意段落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1. 图表解读 2. 材料探究 3. 观点论述
考点突破
下课!
说明文文阅阅读读
说明文
➢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 成因、功能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 说明文 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 。 按语言特色: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
➢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 ➢ 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事物(或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标志。 ➢ 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比喻、拟人)
不能。 删掉了“ ××”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 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 × ×” 一词,可以 准确地说 明……,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也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 密性。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技巧及其训练》ppt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技巧及其训练》ppt课件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 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 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 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 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 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 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 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 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 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 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 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 间。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 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 程度修 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 表估计,“多”“有余” 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 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 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 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 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 一部分。

说明文阅读专题 ppt课件

说明文阅读专题 ppt课件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如“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3.若删去,原来……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表 意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修饰限制性词语有:
•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最、更……
•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
•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ppt课件
10
➢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 一片片常绿红树林。”“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不能。(2)“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 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3)删去 后就变成全部都能生长,不符合实际,(4)“部分”一词表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 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大约”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1)不能。(2)“大约”一词表估计,(3)删去后意思就从 大概有城里一座楼那么大变成了刚好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 表意太绝对,不符合实际,(4)“大约”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 的准确性。
③荆州民歌的曲种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
歌、风俗歌等数十种,荆州民歌曲调也十分丰富,仅江陵
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荆嘚州调民、歌叮”当的调特。点有是些:曲牌
后来发展为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唱腔,脍炙人口,流传全
国。
1、 历史悠久
④荆楚民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2反、映曲农种业繁生多产,的曲,调有丰反富映 爱情生活的,还有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结合起来的,也 有劳动之余打趣逗乐的。 ppt课件3、(2内01容7黄广冈泛市中考卷) 5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
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 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 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 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说明 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 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 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辅助运用其它表达 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 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 接的、集中的。
① 说明内容:针对不同范围作出相应的解
答。
② 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
理。
③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
说明文两大类型。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 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
பைடு நூலகம்
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 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 交换位置,意义不变;
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
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 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
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a.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 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2.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 2.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 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 是左撇子, 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 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 据调查"一词, 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 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 表达准确严密. 表达准确严密.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修饰, 修饰,限制性词语
.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也许等体现 大约,估计,常常,也许等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表时间:当时……
说 明 事 物 特 征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 风格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准确 准确,严密 准确,
平实,质朴,准确 平实,质朴,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1,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 部分沿 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 不能.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 从范围上加以限制 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 指的是局部, 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部 分" 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5 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 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 这一结论" 什么.( .济南) .(05 这一结论"指的是 什么.(05.济南) 2050,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2050,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考察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根据"词不离句, 考察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根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答案应在文 章中找. 章中找. 据保守估计, 据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 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 2050 15% 37% 即平均有26 26% 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 温升高且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温升高且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4,阅读《你的唾液贵如金》,结合具体 阅读《你的唾液贵如金》 内容分析本文语析说明语言的平实,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平实,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方法归纳
分析说明语言的作用 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带词解释句子( 2,带词解释句子(结 合具体内容分析) 合具体内容分析) xx词体现了说明文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表态:不能删; 表态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定性: 定性 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 不符合实际 若删去, 若删去 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 方法归纳:
1,解释词语意思 ,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运用 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至少200亿元.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 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 限制作用 至少 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 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 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 200亿元 亿元" 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 不准确, 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 了.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 很可能" 估计, 很可能 一词表估计 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 不一定能够实现 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 严密. 确,严密.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 修饰限制性词语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
示例: 示例: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例如"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例如"唾液 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研究 证明,唾液是你宝贵的信息库, 证明,唾液是你宝贵的信息库,是反应你 健康状况的一扇窗. 等语句中把 唾液" 中把" 健康状况的一扇窗. "等语句中把"唾液" 比作" ""信息库""窗 信息库"" 生动, 比作"帮手 ""信息库""窗",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唾液可以帮助消化, 形象地说明了唾液可以帮助消化,传递珍 贵信息,反应健康状况的重要作用. 贵信息,反应健康状况的重要作用.语言 表达生动,形象. 表达生动,形象.
辨别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列图表 列数字 作比较 摹状貌 引用 分类别 下定义 作诠释
归纳答题方法
体现关键词 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列数字: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 分类别:条理清晰 形象) :形象 ( 形象) : :科学准确 列 : 形象
说明文 阅读专题
考查内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 2,辨析说明顺序 3, 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辨别说明方法,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得多了" 句中的"相当" 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 可以换成"相同" 吗说说理由. 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可以, 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 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 差别.如果换成"相同" 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3,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
方法归纳: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替换; 表态:不能替换; 表态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定性: 定性 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定性: 定性 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 若替换, 若替换 句子意思有何改变, 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典型试题:
以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以改成"需要"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转变的今天,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一词语气强烈,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 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