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双向板设计例题
装配式叠合板中单向板及双向板的设计与施工

装配式叠合板中单向板及双向板的设计与施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装配式叠合板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等领域。
在装配式叠合板的制作过程中,单向板和双向板是两种常用的设计类型。
本文将围绕单向板和双向板的设计与施工展开讨论。
一、单向板的设计与施工1. 设计原理单向板是指板材中的纤维方向全部一致,这样可以使板材在特定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在设计单向板时,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承载要求来确定板材的尺寸、纤维方向等参数,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2. 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板材原材料,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对板材进行裁剪、打磨等前期处理工作。
(2)组装工艺:根据设计要求,将单向板逐个进行组装,需要注意保证板材之间的纤维方向一致,同时要采用合适的胶水或其他粘结材料进行连接,以保证板材的整体性能。
(3)压制工艺:组装好的单向板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制处理,以保证板材的密实度和强度。
(4)表面处理:最后对单向板的表面进行处理,可根据需要进行喷涂、贴纸、磨砂等工艺,以获得所需的表面效果。
三、单向板与双向板的比较1. 强度和刚度:单向板在特定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而双向板在两个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2. 施工难度:相对而言,单向板的施工难度较低,双向板需要考虑纤维的交叉排列,因此施工难度较大。
3. 应用范围:单向板适用于需要承受特定方向荷载的结构,而双向板适用于需要承受多方向荷载的结构。
四、结语装配式叠合板中的单向板和双向板是两种常用的设计类型,它们在建筑、装饰、家具等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环境和要求,以保证板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外观效果。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叠合板的设计与施工将会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
第二篇示例:装配式叠合板是一种常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它由多层木材叠合而成,具有优良的抗拉性能和稳定的结构特性。
(第3部分)梁板结构及设计例题

实际配筋面积mm2
0.096 0.101
344
344 Φ8/10@
180 358
0.096 0.101
344
344 Φ8/10@
180 358
0.065 0.067 228
228 Φ8@180
279
0.074 0.077 262
262 Φ8@180
279
边跨中
4.11 0.096 0.101
线恒荷载设计值: g=1.2×2.74KN/m2 =3.29KN/m 线活荷载设计值:q=1.3×6.0KN/m2 =7.8KN/m 合计每米宽荷载设计值:g+q=11.09KN/m
(2)板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按塑性理论):
边跨: lnh 22 .20 .1 2 0 2 .20 2 .82 .0m 2 ln a 2 2 .2 0 .1 2 0 2 .2 0 .2 1 2 2 .0m 4 2 .0m 2取: l0 2.02m
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由于拱效应使板中 各计算截面弯矩减少,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和中间支 座计算弯矩都按减少20%计算,其他截面不减少。
3. 板的承载力计算 按照第4章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受力纵筋,受力纵筋沿
短跨方向布置。并符合构造要求。
一般不验算斜截面承载力。
4. 梁的承载力计算
梁的跨内在正弯矩作 用下按T计算。 梁的支座在负弯矩作 用下按矩形计算。
251
217.6 Φ8@200
251
计算部位 选配钢筋
表1.2.4 连续板各截面配筋计算
边区板带①--②,⑤--⑥轴线间
边跨中
离端第二 支座
离端第二 垮内,中
间跨内
中间支座
双向板设计实例要点

教材习题(双向板设计)某多层民用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楼盖结构平面如下图所示。
(1)楼板顶面和底面的粉灰和构造层(不包括楼板自重)的恒载标准值为1.33kN/m2,楼面活载标准值为4.0kN/m2。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梁侧用石灰砂浆粉刷,厚度为15mm。
板的支承长度为120mm,次梁的支承长度为240mm,主梁的支承长度为370mm。
(3)梁中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其余采用HPB300。
对楼盖进行结构平面布置,分别采用弹性方法和塑性方法计算板和次梁,并用弹性方法计算主梁,然后进行配筋计算、绘制施工图和主梁的材料图。
方案1.不设次梁, 板厚h = l 0/50=120mm1. 弹性理论设计要点 (1) 荷载计算恒载设计值g=1.2×(0.12×25+1.33)=5.2kN/m 2 活载设计值q=1.4×4=5.6 kN/m 2 荷载组合设计值g +q=10.8 kN/m 2 荷载折算:8.025.65.22'=+=+=q g g kN/m 22.82'==qq kN/m 2(2) 跨度计算 中间跨l 0=l c ≤1.1l n边跨l 0= l n +h/2+b/2≤l n +a/2+b/2(≤1.05l n +a/2) 各板计算跨度及比值:(3) 弯矩计算① 查表,得各板分别在对称荷载和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弯矩系数:利用附录8查出的系数为每米板宽m x 、m y 、m x ’、m y ’的弯矩计算系数(μ=0) m =表中系数×ql 02② 考虑泊松比(μ=0.2)影响每米板宽的跨中正弯矩计算公式为:x y yy x x m m m m m m μμμμ+=+=)()(, (4) 配筋计算配筋计算公式:为简化计算,取内力臂系数γs =0.95或0.90?(支座弯矩超过15时),y s f h m A 0s γ=① 截面有效高度:h 0x =h -20,h 0y =h -30② 弯矩取值:当板四周与梁整浇时可考虑内拱作用对计算弯矩进行折减:A 区格跨中及支座截面弯矩各折减20%。
混凝土结构:3-1单向板肋形结构板的设计

(a)
(b)
(c)
图4-14 板上部钢筋的锚固长度
(a) 简支板; (b) 与梁整浇但按简支设计;(c) 嵌固板
分布钢筋
构
嵌入墙内的板边附加钢筋
造
钢
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
筋
板内孔洞周边的附加钢筋
① 分布钢筋
(a)垂直受力钢筋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承受单向板沿 长跨方向实际存在的一些弯矩,单向板中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 应小于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15%(集中荷载时为25%); 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当集中荷载较大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一)计算简图的确定
1.计算跨度与跨数
整体式单向板肋形结构是由板、次梁和主梁整体浇筑在 一起的梁板结构。设计时要将其分解为板、次梁和主梁分别 进行计算。
在内力计算之前,先画出计算简图,表示出板、梁的跨 数,支座的性质,荷载的形式、大小及其作用位置和各跨的 计算跨度等。
返回
连续板的弯矩计算跨度l0为相邻两支座反 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按弹性方法计算
直径不小于8mm; 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伸入板中的长度从肋边算起每边不小于板l/4。
图 4-16 板中与梁肋垂直的构造钢筋
1—主梁; 2—次梁; 3—板的受力钢筋; 4—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6mm的构造筋
④ 板内孔洞周边的附加钢筋
板中孔洞削弱板的整体作用。在孔洞周围应予以加强。 (a)当b或d(b为垂直于板的受力钢筋方向的孔洞宽度,d 为圆孔直径)小于300mm,并小于板宽的1/3时,可不设附加钢 筋,只将受力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或将受力钢筋绕过孔洞边, 不予切断。 (b)当b或d=300~1000mm时,应在洞边每侧配置附加钢 筋,每侧的 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洞口宽度内被切断钢筋截面面积的 1/2,且不小于2Ø10的钢筋; 当板厚大于200mm时,宜在板的顶、底部均配置附加钢筋。
单向板肋梁楼盖例题

则1m板宽为计算单元时, 板上荷载q+g=9.69kN/m。
1.3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 梁板结构
3.板(B1~B6)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3)板的内力——弯矩设计值计算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21 22010 00.9% 51% 0 2100
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P42表1-2查出板的弯矩系数aM, 板的弯矩设计值见表1-8
l02=2.10
9.69×2.102/16 =2.67
l02=2.10
-
9.69×2.102/14
=-3.05
1.3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 梁板结构
3.板(B1~B6)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4)板 配筋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C2混 5 凝a1土 1.0, , fc1.9 1N/m 2, ftm 1.2N 7 /m 2;m
2 C 6350
1 B 6475 A
边跨l0取 16 4 7m5m
图1-36(b)次梁的计算简图
中间l0跨 2ln 635m0m
1.3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 梁板结构
4.次梁L2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2)次梁的荷载设计值计算
永久荷载设计值:
P24表1-2注解;
板传来的3.1 永 92.久 37.荷 3k4N 载/m : P50 次梁钢筋的弯起和截断
截面宽度 b (1 /3~ 1 /2 )h 1~ 520 m 2, 5 m取 b200mm
(3)主梁L1截面尺寸b×h l690m0m
主梁截面高度 h 1 /1 ~ 1 4 /8 l 4~ 9 8m 3 6 , 3 m h取 650mm
第八章 单向板楼盖解读

正截面受弯----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斜截面受剪----荷载、跨度较小时,一般只利用箍筋抗剪; 当荷载、跨度较大时,宜在支座附近设置弯起钢筋,以减少
箍筋用量。
主梁支座截面的有效高度h0 ,单排钢筋时 h0= h—(50~ 60)mm;双排钢筋时 h0=h一(70~80)mm。
于120mm;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 应小于 5d,
8.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板中受力钢筋配筋构造
钢筋种类 常用直径 间 距 弯起式 分离式 钢筋弯钩 截断 一般采用HPB235、HRB335 6mm、8mm、10mm、12mm,负钢筋宜采用较大直径 一般不小于70mm 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板厚h >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箍筋用量。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 ,足0.1≤ξ≤0.35 。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时,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 度验算。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2) 构造要求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4~6m,梁高h=(1/18~1/12),梁宽 b =(1/3~1/2)h ,配筋率一般为0.6%~1.5% 。 次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240mm ; 钢筋的直径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8.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结构平面布置
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和板的布置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a) 主梁横向布置
(b) 主梁纵向布置
(c) 只布置次梁
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价及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结构的平面布置。 根据工程实践,常用跨度为: 单向板 :(1.7~2.7)m 次 梁 :(4~6)m 主 梁 :(5~8)m
装配式叠合板中单向板及双向板的设计与施工

装配式叠合板中单向板及双向板的设计与施工【摘要】装配式叠合板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施工效率。
本文将就单向板与双向板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单向板强调在一个方向上的承载能力,适用于柱、墙等垂直结构;而双向板则在横纵两个方向均具备较强承载性,适用于梁、板等水平结构。
文章最后总结了装配式叠合板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单向板与双向板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未来,装配式叠合板将会不断发展,向更高效、绿色和创新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装配式叠合板、单向板、双向板、设计原理、施工流程、比较、应用、问题、趋势、概念、区别、场景、发展、注意、施工、单向、双向、结论、引言1. 引言1.1 装配式叠合板的概念及应用装配式叠合板是一种由多层材料组成的结构板,其具有高强度、轻质、防火、保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船舶、桥梁等领域。
装配式叠合板在建筑领域中,可以用于墙体、屋顶、地板等部位的构建,其组合灵活,安装简便,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船舶和桥梁领域,装配式叠合板也可以替代传统的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减轻结构自重,提高整体强度和耐久性,降低施工成本。
装配式叠合板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还广泛用于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装备制造领域,装配式叠合板可以制作成各种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装配式叠合板可以用于制造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结构件,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在环境保护领域,装配式叠合板可以制作成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等,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长期使用寿命。
装配式叠合板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区别在装配式叠合板中,单向板和双向板是两种常见的设计方案,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单向板是指板材在受力方向上只具有受拉或受压性能的板材,通常用于承受单向受力的场合。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

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双向板)学校名称: 无为电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14秋土木工程(本)目录1.设计背景 (1)1.1设计资料 (1)1.2 设计要求 (2)2.设计方案 (3)2.1板布置图 (3)2.2选用材料,地面的做法: (4)3.方案实施 (4)3.1板的计算 (4)3.1.1板的荷载 (6)3.1.2板的内力及配筋 (6)3.2 梁的计算 (10)3.2.1梁的荷载 (10)3.2.2梁内力计算 (12)3.2.3梁配筋计算 (13)3.2.3.1正截面受配弯筋计算 (13)3.2.3.2斜截面受配弯筋计算 (15)目录1 设计资料 (1)2 板的设计 (1)2.1 荷载 (2)2.2 内力计算 (2)2.3 截面承载力计算 (3)3 次梁设计 (3)3.1 荷载 (4)3.2 内力计算 (4)3.3 截面承载力计算 (5)4 主梁计算 (6)4.1 荷载 (7)4.2 内力计算 (7)4.3 截面承载力计算 (11)4.4 主梁吊筋计算 (13)多层工业厂房单向板肋梁楼盖1 设计资料某多层工业厂房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
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梁柱线刚度比均大于3。
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厂房底层结构布置图见图1。
楼面做法、边梁、墙、及柱的位置关系见图2。
图1 底层结构布置图楼面活荷载标准值8kN/m2,楼面面层为20mm水泥砂浆,梁板的天棚抹灰为20mm厚混合砂浆。
材料选用=14.3 N/mm2)钢筋:梁的受力纵混凝土:采用C30(fc=300 N/mm2),其余采用HRB300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y级钢筋(f=270 N/mm2)。
y2 板的设计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
按刚度条件板厚要求取h=L/30=2000/30≈67mm,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图2 节点详图为70mm,取板厚h=8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3=10.4kN/m2
荷载总设计值为: 10.4+3.29=13.69kN/m2
② 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 120mm,板厚为80mm,板的跨长如图10.21所示
l0=ln+h/2=1820mm
中间跨:l0=ln=1800mm
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的 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0.22所示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0=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10.6所示
hw=h0-hf′=365-80=285m=VB左=75.47kN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
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 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370mm,柱的截面尺寸 为400mm×400mm
计算跨度的确定:
主梁的跨长如图10.25所示 边跨:l0= 6060mm
或l0= 6022mm,取小值,l0=6022mm
中跨:l0=l=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10.26所示 跨差小于10% ③ A. 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10.7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跨内最大弯矩稍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10.27所示
根据表10.8,在荷载组合①+②时,VAmax=116.24kN, 至第一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116.24-141.6=-25.36kN,至第 二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25.95-141.6=-166.96kN;同样可 以计算在荷载组合①+④作用下各处的剪力值。据此即可 绘制剪力包络图,如图10.28所示。 ④ A.受力主筋。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设计,截面尺寸为 250mm×600mm,跨内按T形截面设计,翼缘宽度如下确
(1)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0.20所示,即主梁跨度为6m,次 梁跨度为4.5m,板跨度为2.0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
确定板厚:工业房屋楼面要求h≥70mm,并且对于连 续板还要求h≥l/40=50mm,考虑到可变荷载较大和振动荷 载的影响,取h=80mm 确定次梁的截面尺寸:h=l/18~l/12=250~375mm,考虑 活荷载较大,取h=400mm,b=(1/3~1/2)h≈200mm
B.剪力设计值
V=k3G+k4Q 计算结果见表10.8。 C. 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 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 合是:①+②、①+③、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 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此时MA=0,MB=-77.04+(74.83)=-151.87kN· 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 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G+Q=141.6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
③ 弯矩设计值 由式(10.11)知,板中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 M=α(g+q)l02 其中弯矩系数α M1=-MB=4.12kN· m M2=2.77kN· m MC=-3.17kN· m ④ 配筋的计算 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为h0=h-20=60mm,fc=9.6kN/mm2, α1=1,fy=210kN/mm2。板的配筋计算见表10.5。
(3)
① 荷载的计算 根据结构平面布置,次梁所承受的荷载范围的宽度为 相邻两次梁间中心线间的距离,即2m,所以荷载设计值如 g=8.76kN/m 活荷载设计值: q=10.4×2=20.8kN/m
荷载总设计值:
g+q=29.56kN/m
②
主梁的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次梁在砖墙上的 支承长度取为240mm,次梁的跨度图如图10.23。计算跨度 可以根据表10.4 l0=ln+b/2=4375mm 取小值,故l0≈4360mm 中间跨:l0=ln=4250mm l0=1.025ln=4361mm
VB右=0.55×29.56×4.25=69.10kN
VC=0.55×29.56×4.25=69.10kN
④ 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200mm×400mm的
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T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bf′
为: bf′=1453mm 或bf′= 2200mm>1453mm
故翼缘宽度应取为bf′=1453mm
1/3(G+Q)l01-1/3MB=233.62kN· m 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2/3MB≈183kN·m 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的弯矩 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①+③作用下和在①+④作
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
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C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 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③、①+②、①+④和①+ 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
确定主梁的截面尺寸:h=(1/15~1/10)l=400~600mm, 取h=600mm,b=(1/3~1/2)h=200~300mm,取b=250mm。
(2)
①
恒荷载标准值: 活荷载标准值: 2.74kN/m2 8.00kN/m2
恒荷载设计值:
1.2×2.74=3.29kN/m2 活荷载设计值:
s=281.6mm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 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20%
s=0.8×281.6=225.3mm 取箍筋间距s=180mm
ρmin=1.26×10
-3
ρsv=Asv/bs=1.57×10 >1.26×10
-3
-3
(4) 主梁的设计 ① 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 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 荷载总设计值: G+Q=141.6kN ② 计算简图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图10.24所示。由于次梁跨差小于
10%
③
M=α(g+q)l02 由表查得弯矩系数α M1=51.08kN· m
MB=-M1=-51.08kN· m
M2=33.37kN· m MC=-38.14kN· m
V=β(g+q)ln 由表查得剪力系数β, VA=0.45×29.56×4.255=56.6kN VB左=0.6×29.56×4.255=75.47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