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代谢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肥胖 .
肥胖是 MS的 一个重要 特征 ,包括 全 身性 肥胖和
中心性肥胖 。 M 是 S发 病 的始动 因子 。肥胖 与糖 尿病 、 高血 压、 动脉粥样硬化 等 多种疾病发 病有关 , 对肥胖 的病 理生理研 究显 示。 肥胖 尤其是腹 型肥 胖与 MS I 、R密切相 关。与肥胖伴随 着脂 肪 沉积在肝脏 、 肉和胰 岛组 织 , 肪组 织分泌 大量 活性信 号 肌 脂 分子如 瘦素 、 脂联 素 、 抵抗 素 、 离脂肪 酸 以及 脂肪 组 织的 活 游
9 —6 61 9 9.
i h e ains atralg n i rn pa trcpe t n tre p t t fe l e ec ta s ln e iins: alup ae e o l d t
[ ] Lu y p o a 2 0 , (2 :0 5 29 . J . ekL m h m ,0 3 4 1 ) 2 9 - 0 7 4
危 险 因子 关 系 . 用 双 生 子 结 构 方 程 拟 合 模 型 的 方 法 , 13 应 以 7 对 美 国 国 家 心 肺 及 血 液 研 究 所 (ai a h atu gadbod nt n l erln n lo o
管危险 因素聚 集为特征的 临床 综合征 …。R ae evn在 1 8 首 9 8年
年 来研究较 多的与 Ms有 关的病 因及其发病机 制综述如 下。
1 病 因 学
病 学研究 , 校正年龄后发现 , MS发病率是普通人 群的 2倍 。 其
2 发 病 机 制 21 I I 不 是 一 种 疾 病 . 是 一 种 生 理 状 态 描 述 . 概 念 . R R 而 此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年 第 2 卷 第 2 期 08 4 O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1)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病证诊疗新进展 (1)肥胖症基层合理用药最新指南解读 (3)减重饮食模式概述 (7)肥胖症的多学科管理 (9)肥胖症的治疗新进展 (11)代谢综合征及运动处方制定 (13)血脂领域指南共识及研究进展 (14)去而复返——减重、反弹以及体重的长期管理 (16)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骨转换标志物 (18)中药治疗血脂异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20)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 (22)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2021) (24)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管理路径 (26)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糖和血脂状况 (28)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一) (30)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二) (32)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病证诊疗新进展1.对于没有危险因素评估的糖尿病患者,起始()强度的他汀治疗A.低等B.中等C.高等D.极高E.无需他汀治疗参考答案:B2.下面哪项符合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的特点()A.高TG、高HDL-C、小而密LDL增多B.高TG、低HDL-C、小而密LDL降低C.高TG、低HDL-C、小而密LDL增多D.低TG、高HDL-C、小而密LDL降低E.低TG、低HDL-C、小而密LDL增多参考答案:C3.LDL-C每降低1mmol/L,对卒中风险下降()A.15%B.21%C.22%D.25%E.32%参考答案:B4.年龄>()的糖尿病患者,推荐在进行评估获益-风险比后方考虑起始他汀治疗A.40B.50C.55D.60E.75参考答案:E5.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75岁且LDL-C水平在1.7-4.8mmol/L之间,需评估()年ASCVD风险A.1B.3C.5D.8E.10参考答案:E肥胖症基层合理用药最新指南解读1.目前,FDA批准的治疗肥胖的药物不包括()A.纳曲酮B.奥利司他C.利拉鲁肽D.二甲双胍E.氯卡色林参考答案:D2.目前,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有肥胖治疗适应证的药物是()A.纳曲酮B.奥利司他C.利拉鲁肽D.二甲双胍E.氯卡色林参考答案:B3.不提倡的减肥方式是()A.运动减肥B.营养指导减肥C.节食、催吐D.手术减肥E.药物减肥参考答案:C4.以下哪种情况不需要考虑使用药物减重()A.食欲旺盛,餐前饥饿难忍,每餐进食量较多B.肥胖引起呼吸困难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C.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D.BMI=23E.合并负重关节疼痛参考答案:D5.按病因和发病机制,95%都是继发性肥胖()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五、指南解读:《2020年ESE临床实践指南——肥胖的内分泌学检查》1.WHO已明确认定()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A.高血压B.肥胖症C.糖尿病D.高血脂E.冠心病参考答案:B2.如果考虑高皮质醇血症,建议使用()作为首选筛查工具A.24小时尿液皮质醇测试B.深夜唾液皮质醇测试C.地塞米松1mg过夜抑制试验D.生长激素激发试验E.ACTH激发试验参考答案:C3.甲状腺功能检测方面,下列属于一般建议的是()A.推荐所有肥胖患者检测甲状腺功能B.建议基于TSH检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如果TSH升高,则应测量游离T4和TPO抗体C.不建议在TSH升高的患者中常规检测FT3的变化D.非肥胖者的激素参考值范围同样适用于肥胖患者E.肥胖患者如果存在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TSH升高和FT4降低),不论抗体是否阳性都需要治疗参考答案:D4.女性雄激素过多导致肥胖患者诊断首选的检查指标不包括()A.瘦素B.LHC.FSHD.雌二醇E.睾酮参考答案:A5.与遗传综合征相关的下丘脑性肥胖,下面描述错误的是()A.临床较为常见B.性腺机能减退、畸形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可作为考虑该病的时机C.瘦素可作为首选检查指标之一D.首选检查指标中包括基因检测E.临床极其罕见参考答案:A减重饮食模式概述1.营养素比例平衡的减重膳食模式是()A.CRDB.PHDC.KDD.LCDE.VLCD参考答案:A2.时限性断食法的做法是()A.睡前4h不摄入食物B.即1周内5d正常进食,其他2d(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C.每天只在6h-8h内摄入食物,其他时候不吃东西,饮水不限D.每天两餐,分别安排在11:000左右和16;00左右,饮水不限E.一天正常饮食,隔日摄入平日热量的25%-50%,饮水不限参考答案:C3.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处于顶端的是()A.坚果B.奶制品C.水果D.盐、油E.肉、蛋参考答案:D4.下列哪种食物不适合减重期间使用()A.白灼菜心B.水煮鸡胸肉C.低脂牛奶D.牛油火锅中的白萝卜E.煮鸡蛋参考答案:D5.常见减重膳食模式不包括()A.生酮饮食B.禁吃肉C.高蛋白膳食D.限制能量平衡膳食E.轻断食参考答案:B肥胖症的多学科管理1.关于生活方式的干预错误的是()A.运动锻炼B.膳食结构C.心理治疗D.绝食E.行为修正参考答案:D2.关于手术适应症说法错误的是()A.2型糖尿病病程≤5年B.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阴性C.年龄在18-60岁之间D.2型糖尿病、BMI≥35kg/m2E.无禁忌症参考答案:E3.关于超重/肥胖风险评估不包括的是()A.高血压B.智力减退C.OSASD.血脂紊乱E.高尿酸血症参考答案:B4.手术后特殊监测内容错误的是()A.预防吻合口溃疡B.补充维生素C.术后饮食指导D.减重后预防复重随访E.不需特殊监测参考答案:E5.库欣综合征的表现错误的是()A.智力减退B.满月脸C.水牛背D.腹部肥胖E.向心性肥胖参考答案:A肥胖症的治疗新进展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肥胖合并糖尿病,二甲双胍仍然是一线治疗首选B.肥胖患者的高血压治疗,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高体重指数是膝关节炎和髋关节炎的危险因素D.高血压控制不佳或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考虑选用芬特明和二乙胺苯丙胺E.对于存在心血管病的肥胖人群,需坚持调脂药物治疗参考答案:D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治疗后减重的维持非常重要B.减重成功后,就可以永远维持减重后的体重C.腰围的减小和身体成分的改善也可以作为减肥目标。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素分泌 异 常 、 岛 B细胞 代 偿 增 生 不 良、 胰 凋亡 增 加
的重要 原 因 。
2 肥胖
血脂紊 乱 、 高血压 和高血 糖 的基础 , 是代谢 综合 征 也
发 病 的重要环 节 。
1 I R
许 多 MS患者 都存 在肥胖 、 营养 过 剩 、 脂过 多 贮 胰 岛素在 体 内有 多方 面作 用 , 包括促 进糖 原 、 脂 等异 常 。 目前 , 者普遍 认 为 , 学 肥胖 作 为 M S的 主要
外 , 岛素 还有 抑 制脂 肪 酶 抗 脂 解作 用 。 目前还 证 胰 明胰 岛素有 抑制 黏 附分 子 、 核 细 胞 化 学 吸 引 的表 单
达 和 N —B 的 激 活 等 抗 炎 症 和 抗 动 脉 粥 样 化 作 FK
用 。
胰 岛素作 用 的细胞 生物 学基 础是通 过胰 岛 素的 信 号转 导途径 , 即通 过与 靶 细 胞 膜 表 面 的胰 岛素 受 体结 合 而实施 的 。胰 岛 素 受体 不 仅 存 在 于 肌 肉 、 肝
数 目及 功能 发生 异常 , 都将 影 响胰 岛素 的作 用 , 从而 导致 I 3。所谓 I 指 机体组 织 或 靶细 胞 对 内源 R_ j R是 性 或外 源性胰 岛 素 的敏感性 和/ 或反 应性 降低 , 因而 正 常量 的胰 岛素产 生低 于正 常 的生物 效应 。绝 大多
数 MS均伴 有 I 。I R R是 MS病 理 、 理 生理 发 展 过 病
代谢 综合 征 ( t o csn rme MS 是 以 中心 me b l do , ) a i y 性 肥胖 、 糖尿病 或 糖 耐量 受 损 、 高血 压 、 脂 异 常 以 血 及 高尿酸 血症 等合 并 出现 为其 主要 特 点 , 以胰 岛 素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关于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者: ————————————————————————————————日期:ﻩ关于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ﻭ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以腹型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

研究发现[1],脂肪组织不仅仅只是能量贮存的场所,而且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原、C反应蛋白、脂联素(adiponectin)等。

大多数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途径促进局部和远端的炎症反应,并促进MS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脂联素在这一过程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2-4]。

本文就脂联素与MS关系作一综述。

ﻭ关键词: 脂联素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ﻭﻭ 1 脂联素概述ﻭ脂联素分子生物学特性脂联素是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由位于染色体3q27的apM1基因编码,亦被称为GBP28、AdipoQ和Acrp30。

正常人血浆脂联素浓度可达5~30μg/mL,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

脂联素蛋白分子有4个主要的结构域: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一小段高变非同源序列、类胶原结构域以及羧基端的球形结构域。

球状结构部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被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切开成为全长型脂联素,全长型脂联素能够抑制肝细胞糖原异生和葡萄糖释放。

血清中全长型脂联素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

三聚体是脂联素的基本结构形式,呈球丙状结构;六聚体则由2个相邻的三聚的球形结构域和一个单一的胶原柄, 通过二硫键(由22位的胱氨酸介导形成)结合形成; 高分子量寡聚体则由4~6个三聚体通过它们的胶原样结构域结合装配而成。

不同亚型的脂联素在调节代谢及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代谢综合征的检测与临床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的检测与临床研究进展
两个 主要 病 理生理 过 程发 生 或加 重 。
高。内分泌异常 的后果 为内脏脂肪增 加及导致胰
岛素抵 抗 性 。
2 代谢 综合 征 临床 及病 理 改变 21 脂质 代 谢 异 常 .
胰 岛素 抵抗 个 体 常 伴 有 典 型 的血 脂 异 常 : 极低
密度脂蛋 白( L L 和甘油三酯 ( G 升 高 , VD ) T) 血浆高 密度脂蛋 白一 固醇 ( D — ) 胆 H L C 降低 , 以及血浆低密
未患I R的个体处在相同范围内 , 但其本质区别在于
其 L L C颗粒 更 小且 更致 密 。 D—
2 . 促 凝 血状 态改 变 2
外, 少部分通过粪便 和汗液排 出 , 维持一个 动态 平 衡 。血尿 酸的含 量除直接受肝脏合成作用 和肾脏 排泄作用的影响外n , , 还受到脂肪因子 的内分泌作 用( 内酯素 、 瘦素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 物激活受 体 、 抵抗素¨ , )还有其他许多 因素有关。如 : 肥胖和饮 酒可以通过相互作用 , 可使血尿酸比单一因素要高
临床 表现 的一 组综 合症 。 1 病 因学 和发 病 机制
11 肥 胖 .
许多 , 其具体 机制不详 。肥胖引起高尿酸血症 但 可能还有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 1 胰 岛素抵抗 . 2
正 常 剂 量 的 胰 岛 素 产 生低 于 正 常 生 物 效 应 的

种状态 , 是胰 岛 素生 理功 能 的下 降 。
第 1 卷第 7 2 1 年 7 9 期 00 月
Vo.9 N . 1 o7 1 J1 2 1 u.0 0
武 警医学院学报 A t cd m a dc a P F ca a e ie ii e A A Me n C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代谢综合征是一个由多种代谢异常因素引起的综合征。

其表现为腹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血糖不稳定和高胆固醇水平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联素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脂联素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抗炎、调节能量代谢和减少食欲。

此外,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脂联素水平可以反映脂肪储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

脂联素的水平也被证明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脂联素水平往往较低。

一些实验室研究也显示,脂联素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和控制血糖水平来避免罹患代谢综合征。

相反的,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脂联素的低水平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同时还会促进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去年的一项研究证实,肥胖的青少年患上代谢综合征时,其脂联素水平已经降低了。

脂联素的治疗意义正如前面所述,脂联素在避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建议通过增加脂联素水平来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目前,关于如何增加脂联素水平的两种目标研究正在进行。

第一种是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来调节脂肪组织的分泌,从而增加脂联素水平;第二种是在科研实验中纯化脂联素并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过分增加脂联素水平也会存在副作用,在人体长期暴露于高脂联素水平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

结论代谢综合征在当前社会中的高危人群中非常常见,而脂联素则是影响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增加脂联素水平来防止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microRNAs 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荆菁;杨卫芳;于民民【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753-756)【作者】荆菁;杨卫芳;于民民【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代谢综合征包括腹型肥胖、高脂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低下、胰岛素抵抗和(或)葡萄糖耐量异常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代谢综合征研究的内容愈来愈丰富,如脂肪肝、促炎性反应、促血栓形成等。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可加重代谢综合征,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代谢综合征目前的治疗手段如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药物治疗等往往效果不满意,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发现更好的预测手段和治疗方法。

microRNAs是一类长度约22 nt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在哺乳动物、果蝇、植物、病毒中均存在[1]。

microRNAs由单链RNA经Drosha和Dicer酶加工而成,其源基因位于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成簇。

microRNA能与RNA结合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2],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

microRNA指导效应复合物与靶mRNA结合并完全互补时剪切靶基因,互补程度较低时抑制翻译过程。

一条microRNA可同时调控100个以上参与相同或相关生理过程的靶mRNA。

microRNAs参与如胆固醇代谢、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相关过程。

循环中的microRNAs性质稳定,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诊断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HDL-microRNAs谱与正常人显著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HDL-miRNA可诱导肝脏细胞的HDL受体下调[3],因此,HDL-microRNA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营养宣传教育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营养宣传教育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少 烹调用 油 、 减 少 肉类 、 保持 主食 量 , 指 导其保 持 乐 观 平静 的心 境 。通 过 不 断 的循 环 运 行 控 制 M S发 病 危 险 因素 , 从而 达到 阻断 MS高 危人 群 进一 步 发 展 的
目的 。
发 生 。MS发病 与生 活 方 式密 切 相关 , 主 要后 果 为 糖 尿病 和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 已严 重 威 胁 人 类 健 康 。我 国 3 5~ 7 4周 岁 男 性 和 女 性 MS发 病 率 分 别 为 1 8 % 和 2 9 %, 患者超 过 2亿 , MS成 为我 国重大 的公共 卫 生 问
效 的营养 宣传 教育 处 方 ; 发 放 宣传 材 料 ; 定 期 进 行 有
针对 性 的健 康 教育及 生活 方式指 导 , 帮助 和指导 个人
通过 行为 纠正来 改善 自己的健康 行为 ; 定期 随访并 督 促志 愿者 的依 从 性 等 。代 谢 综 合 征 的 营养 宣 传 教育
能通 过提 高志愿 者对 代 谢 综 合 征 的知 识 一态度 一行


营 养 宣 传 教 育 对 生 活 方 式 的影 响
系统有 效 的营养 宣传 教育方 案包 括 : 制 订合 理有
糖尿病 前期 患者及 代谢 综合征 患者 是患糖 尿 病 、 心血 管疾病 的高危 人群 。芬 兰和瑞 典 的资料显 示 , 糖 耐量 正常者 1 0 %患有 M S , 糖耐 量减 低者 中 4 0 % 患有 M S , 而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MS的 发 生 率 高 达 8 5 % 。 开展 针对性 的预 防和 阻断 MS的恶性 循 环链 , 及早 对 代谢综 合征 患者进 行饮 食控 制 , 改 变其静 坐 的生 活方 式, 则 能有 效延缓 2型 糖 尿病 的病 程 或减 轻 其 症 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泸州 646000)苏言辉综述陈秋*审校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临床症候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发病率急剧升高,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现就MS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念自1997年Zimmet等提出MS概念以来,各国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MS的定义各有不同,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基于此,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MS工作定义[1],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MS的全球统一定义。

认为,MS是由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IR)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生化、体液代谢失常,从而引起多种物质代谢异常的综合征,常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涉及糖调节异常、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高凝血低纤溶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危险因素。

2 危害及流行病学2.1 危害:临床工作中常见到糖耐量异常、肥胖、高血压、异常脂质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集聚于一个个体的状态,这种状态即为MS。

医学界已把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

这可能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

2005年IDF估计全球约1/4的人有MS。

且MS是导致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全球人类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及肥胖的流行,MS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2]。

因此,MS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重大卫生问题。

2.2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本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很高。

在美国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903)资助*通讯作者:陈秋具代表性的研究人群(NHANES Ⅲ)中20岁以上MS的患病率为23.9%,而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为44%。

当前,M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按照WHO的诊断标准,MS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已达13.61%,同时,发病年龄已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糖尿病、过度肥胖、高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等也已在年轻人中出现。

初步统计,我国MS患病率已达14%~18%[3],糖尿病患者中高达60%~80%,已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

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国的MS患者中,血压升高的约占90%、血脂异常的为80%以上、糖代谢异常的约占45%。

3 诊断标准3.1 IDF标准(2005) 诊断MS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3.1.1 中心性肥胖(欧洲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不同种族腰围有各自的参考值)。

3.1.2 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2项:①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mg/dl (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mg/dl(0.9mmol/L),女性<50mg/dl(1.1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5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④空腹血糖(FPG)升高:FPG≥100mg/dl(5.6mmol/L),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应治疗,如果FPG≥100mg/dl(5.6mmol/L)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

3.2 我国标准(2004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的诊断标准[4]为,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0kg/M2;②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 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110mg/dl),和(或)空腹血HDL-C<0.9 mmol/L(35mg/dl)(男),<1.0 mmol/L(39mg/dl)(女)。

IDF关于MS的新定义的核心是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欧洲人男性≥94cm,女性≥80cm,中国人、日本人及南亚人不同。

美国人仍采用2001年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测评估和治疗第三次报告(ATP Ⅲ)标准,男性≥102cm,女性≥88cm。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群腰围切点的确定,主要基于中国上海市和香港的流行病学资料,男性≥90cm,女≥80cm。

简便、全球统一的标准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研究资料的直接比较,对了解MS所有组分对心血管危险的确切影响、如何在不同人群中能够更好地确定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不同危险因素集聚与心血管终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最佳、最具预测能力的定义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4 病因及发病机制MS的病因、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均有关系[5]。

4.1 肥胖:肥胖既是MS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又是本病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6],包括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而内脏脂肪堆积是MS的重要特征,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在内脏脂肪堆积的个体中,首先受累的脏器是肝脏。

过多游离脂肪酸的沉积即可导致脂肪肝,并会引起肝酶水平升高,甚至肝脏结构的改变。

同样,脂肪在胰腺堆积后可造成β细胞功能障碍。

脂肪在内脏堆积还会引起分泌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血管紧张素、PAI-1等。

目前认为脂联素在M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低水平的脂联素与MS的临床表现、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7]。

脂联素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脂肪酸的摄取及代谢,降低肌肉、肝脏、循环血液中游离脂肪酸(FFA)及TG浓度以解除高脂血症所引起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还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的前体细胞增殖及成熟巨噬细胞的功能而抑制TNF-α基因表达,对炎症反应起负调节作用,从而有助于受损部位内皮细胞的恢复,对心血管系统起间接保护作用。

抵抗素具有抵抗胰岛素作用,可能与胰岛素敏感组织上的受体结合后,对胰岛素通路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起作用,抑制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

Steppan[8]等研究提示,抵抗素可能介导饮食性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肥胖与2型DM之间的一个但不是唯一的连接点。

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个体其脂肪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增多且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呈正相关,TNF-a通过促进脂解使FFA水平增高,抑制肝胰岛素的结合与廓清,并通过抑制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合成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酪氨酸化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新近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与正常人群相比,超重者(BMI 25.0~29.9 kg/m2 )的死亡危险增加20%~40%,肥胖者(BMI≥30 ks/m2)的死亡危险增加2~3倍[9]。

4.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在MS发病的核心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

Cheal、Reaven等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S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10]。

胰岛素抵抗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胰腺也是胰岛素抵抗受累的主要器官。

为了代偿对胰岛素需求增加,胰岛素分泌也相应增加。

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存在糖尿病遗传易感因素的个体胰腺β细胞的凋亡速度就会加快,非常容易出现高血糖,发展为临床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同时启动了胰岛细胞上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高糖毒性和脂毒性都对β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

胰岛中胰淀素沉积增多,进一步促进β细胞凋亡。

胰岛素抵抗还会造成全身性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会启动一系列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个体其炎症因子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水平会明显升高。

胰岛素抵抗还通过对内皮功能的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胰岛素抵抗个体的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粘附因子增多、平滑肌细胞增生以及血管扩张功能下降。

这一系列改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胰岛素抵抗还引起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失衡,出现高凝状态:由于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水平明显增加,共同导致高凝状态,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1]。

一旦体内发生血液凝固,患者不能正常启动纤溶过程,极易造成血栓的形成。

2008年2月20日,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国际卒中大会上指出,联合溶栓治疗中,MS者易发生静脉溶栓抵抗,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下降有关。

4.3 其他因素[2]: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与老龄相关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耐量受损、体脂增加等。

此外,体力活动减少、女性雌激素缺乏(绝经期)及雄激素增多、糖皮质激素增多均可导致脂肪的异常分布,引起MS。

5 防治AHA/ADA/NIHBL专家建议MS综合干预应主要包括两部分: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

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最近,欧洲高血压学会认为[12],与MS有关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和较差的预后,因此,强烈建议膳食咨询、改变生活方式,并及时药物控制血压、降低风险。

同时认为,抗高血压药物能否在治疗MS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5.1 一线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生活方式的干预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压力等。

然后,医生要为其制订个性化的生活处方,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MS的核心是脂肪的异位沉积,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最易引发MS。

因此,体重控制极其重要。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

肥胖者减肥后血糖、血脂下降, 可改善体内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并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13], 对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体重的下降,必须达到7%以后,患者体内各种成分的代谢紊乱才能得到改善[14,15]。

预防糖尿病的研究已证实,运动和减轻体重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可使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50%。

5.1.1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

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