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合集下载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步骤1:样品制备1.收集需要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品。

2.如有需要,固定细胞或组织样品以保持其形态和抗原性。

3.如有需要,对组织样品进行切片以便于检测。

步骤2:抗体选择和标记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一抗用于识别目标抗原,二抗用于与一抗结合并携带荧光标记。

2. 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常用的有荧光素色素(FITC)、罗丹明(Rhodamine)等。

3.根据供应商指南或经典实验文献中的方法,进行抗体标记。

步骤3:荧光标记试剂的制备1.根据推荐的配方或说明书,在标记试剂的缓冲液中加入合适的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并进行充分混匀。

2.如有需要,可以在标记试剂中加入其他辅助试剂以增强染色强度或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步骤4:样品孵育1.将样品均匀分布在载玻片或孵育板上,并使其附着。

2.加入一抗和二抗的混合物,并在暗处孵育一段时间,通常在室温下孵育1-2小时或在4°C下孵育过夜。

3.如果需要,可以在抗体孵育结束后进行染色或共孵育其他标记试剂。

步骤5:洗涤1.在孵育结束后,用洗涤缓冲液洗涤样品,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杂质。

2.洗涤次数根据需要,通常进行3-5次洗涤,每次洗涤时间约5分钟。

步骤6:显微镜观察和成像1.将标本置于显微镜上,并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倒置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

2.使用合适的荧光滤光片或滤片盒,选择适当的波长来显现荧光染色。

3.根据需要,使用数字相机或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

注意事项:1.仪器和试剂的准备与操作一定要在无菌和干净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外源性污染或感染的发生。

2.使用抗体和试剂前请仔细阅读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遵守推荐的使用和储存条件。

3.一抗和二抗的选取要慎重,确保其与目标抗原或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4.荧光标记试剂的制备要注意在无菌和干净的条件下进行,避免污染或降低荧光标记效果。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组织或细胞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标记。

下面是一般的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步骤一:取样步骤二:切片将固定的组织样本或细胞样本进行切片处理。

可以使用切片刀或者切片机来获得薄片。

切片的厚度往往是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切片完成后,可以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步骤三:预处理载玻片上的切片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步骤,以去除可能会影响后续染色的物质,如脂质或其他杂质。

预处理步骤可能会包括洗涤、脱水和透明化等。

步骤四:抗原修复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抗原有时会受到固定过程的影响,使得抗原无法与抗体结合。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步骤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原修复可以通过热处理、酸碱处理或酶解等方式进行。

步骤五:阻断非特异结合物为了减少非特异抗体的结合,需要使用一种阻断剂来防止非特异结合。

典型的阻断剂包括牛血清蛋白、胎牛血清等。

阻断剂可以在洗涤缓冲液中加入。

步骤六:初级抗体染色在预处理和阻断步骤之后,将含有特定初级抗体的溶液加到样本上,进行孵育。

初级抗体是特异性结合到目标蛋白质的抗体。

孵育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来确定。

步骤七:洗涤之后,用缓冲液洗涤样本,将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去除。

洗涤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可以通过多次洗涤来提高特异性和背景的对比度。

步骤八:二级抗体染色二级抗体通常是带有荧光标记的抗体。

与初级抗体相比,二级抗体对特定的初级抗体更具选择性,并且能够增强荧光染色的信号。

将含有二级抗体的溶液加到样本上,进行孵育。

步骤九:洗涤与前面的步骤类似,需要用缓冲液洗涤样本,去除未结合的二级抗体和杂质。

步骤十:荧光显微镜观察片片染色完成后,放入荧光显微镜中观察。

通过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标记的荧光信号并进行图像记录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步骤根据具体实验目的的不同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具体的步骤和实验条件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进行优化和修改。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标本的处理: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

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抗体染色: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

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μ•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

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免疫荧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荧光实验的详细步骤,以供参考。

实验材料准备:- 试验样本(包括细胞或组织)- 抗原或抗体- 包含荧光素的二抗- PBS缓冲液- 荧光显微镜- 封片胶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 如果是细胞样本,在培养皿中培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态。

- 如果是组织样本,将组织切片并进行固定,然后反复用PBS缓冲液进行洗涤。

2. 抗原或抗体的固定- 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可以使用正硫酸盐和乙醇来进行固定。

- 固定后用PBS缓冲液进行洗涤,以去除多余的固定试剂。

3. 孵育抗原或抗体- 在固定后的样本上加入适量的抗原、抗体或荧光素标记的二抗。

- 在室温下或4摄氏度下孵育一定的时间,以实现抗原和抗体的特异结合。

4. 洗涤- 使用PBS缓冲液洗涤固定后的样本,可多次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结合。

5. 荧光显微镜观察- 将载玻片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上,调整荧光滤镜组合以观察荧光信号。

- 使用合适的放大倍率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特定的抗原或抗体信号。

6. 影像采集与分析- 使用相机或图像采集系统记录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

-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测量荧光强度、定量特定抗原或抗体的表达水平等。

7. 结果和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 讨论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并可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8. 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 可以进一步讨论实验结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9. 实验清理- 定期清洗和消毒实验室工作区域和仪器设备,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以上是免疫荧光实验的基本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操作和控制实验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希望本文对您的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免疫荧光染色(多标)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多标)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多标)步骤一、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简介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是通过同时使用多个荧光染料,标记不同的抗体,从而实现对多个目标分子的检测。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免疫组化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准确的结果。

二、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步骤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步骤主要包括标本处理、抗原修复、非特异性结合阻断、一级抗体处理、荧光二抗处理和显微镜观察等。

1. 标本处理将待检样品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可以使用多种组织固定剂,如乙醛、甲醛等。

固定后,需进行脱水、透明化处理,以便后续步骤的进行。

2. 抗原修复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可能导致抗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后续的抗原-抗体结合。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如热解、酶解等方法,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3. 非特异性结合阻断为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需要对标本进行非特异性结合阻断。

可使用一些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鱼胶蛋白等,与标本中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阻断后续试剂的非特异性结合。

4. 一级抗体处理将标本与一级抗体一起孵育,使一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

一级抗体通常是由小鼠、兔子等动物制备的,可以识别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

一级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5. 荧光二抗处理将与一级抗体不同动物来源的荧光标记的二级抗体与标本一起孵育。

荧光二抗能与一级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荧光标记。

不同荧光染料的荧光二抗可以同时使用,以实现多标的目的。

6. 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好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观察。

通过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三、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如疾病诊断、蛋白质定位和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等。

通过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过程的机制。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免疫荧光步骤:
1)取出切片,用 M PBS冲洗5min×3次;
2)滴加10%正常山羊血清37℃封闭45 min;
3)吸去多余液体,加入抗TSHR的一抗(1:100),放入湿盒中,37℃孵育1h后置于4℃冰箱中过夜(保持在湿盒中);
4) M PBS冲洗5min×3次;
(至下一步开始要适度避光操作,防荧光淬灭!)
5)在黑暗条件下加入山羊抗兔IgG-FITC(1:200),37℃温育45 min;6)在黑暗条件下吸弃二抗 (注:不再冲洗),加入DAPI染液(μg/ml),室温作用20 min;
7)在黑暗条件下 PBS冲洗5min×6次;
8)在黑暗条件下防荧光淬灭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合适波段激发,照相保存实验结果。

核实好下边的问题你就可以操作了:
1、准备 M PBS 500 ml,冲洗时动作既要轻柔防脱片,又要保证冲洗
彻底;
2、抗TSHR的一抗用1:100,用抗体稀释液稀释;
3、实验室有没有山羊抗兔IgG-FITC,使用浓度是1:200;
4、DAPI染液(μg/ml)实验室有吗
5、防荧光淬灭剂封片实验室有吗。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以下是免疫荧光染色的基本步骤:
1. 取得标本:获取需要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样本,可以是固定的组织切片或涂片,或者是固定的细胞。

2. 抗原解发:如果样本中的抗原被掩盖或结合得过于紧密,需要进行抗原解发。

可以使用酶解方法或热解方法来解发抗原。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非特异性结合抑制剂,如动物血清、牛血清白蛋白或BSA,来阻止未特异性抗体结合到样本上。

4. 抗体染色:加入特异性一抗,即针对目标抗原的初级抗体。

留样本在4°C或室温下与一抗孵育一段时间,充分结合。

5. 洗涤:用缓冲盐溶液或PBS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的初
级抗体。

6. 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使用经荧光标记的二抗,即反应在初级抗体上的特异性抗体。

留样本在4°C或室温下与二抗孵育
一段时间,充分结合。

7. 洗涤:再次用缓冲盐溶液或PBS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
的二抗。

8. 盖玻片和封片:将样本转移到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可以加入抗褪色剂来保护荧光信号。

9. 观察与记录: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并记录所观察到的荧光信号的位置和强度。

以上是免疫荧光染色的基本步骤,具体步骤可能会因实验目的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步骤

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步骤

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步骤免疫荧光检测的步骤:1. 组织的固定和切片首先,需要对待检测的肺组织进行固定和切片的处理。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结构,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乙醛等。

切片是将固定后的组织切成薄片,常用的工具是刀片或冰冻刀片。

切片后的组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

2. 抗体的选择在进行免疫荧光检测时,需要选择适当的一抗和二抗。

一抗是特异性的与待检测蛋白结合的抗体,常用的一抗包括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二抗是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的抗体,用于检测一抗与待检测蛋白的结合情况。

3. 抗原的修复在进行免疫荧光检测时,组织中的抗原常常会经过固定和切片等处理而失去活性或部分变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抗原修复是通过加热(热诱导抗原修复,如在微波炉中加热)或酶解(酶诱导抗原修复,如用蛋白酶处理)等手段,使抗原重新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活性,有利于后续的抗体结合和检测。

4. 抗体的染色将选择的一抗和二抗加到抗原修复后的组织切片中,使其与待检测的蛋白结合。

一般情况下,先加入一抗,然后加入二抗,最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抗体的结合情况。

一抗一般会标记与蛋白结合的位置,而二抗则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待检测蛋白的分布情况。

5. 显微观察和图像采集在加入抗体后,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并采集图像。

通过观察样品的荧光染色情况,可以得到待检测蛋白的定位和分布情况。

同时,通过图像采集,可以记录下样品的图片和数据,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6.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最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解读。

通过对免疫荧光检测得到的图像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待检测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同时,可以通过不同条件下的比较,评估待检测蛋白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最终,得到结论并对结果进行解读。

注意事项:1. 抗原修复的方法和时间需要根据待检测的蛋白和组织类型进行调整,不同类型的抗原可能需要不同的修复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
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
•抗体染色:
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
–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
•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
–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
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
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
•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
–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
•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 间接法又称为荧光抗-抗体法
需要两种抗体参与,即一抗和二抗(荧光素标记)。

一抗对标本中的抗原来说起抗体的作用,但对荧光标记的二抗来说又起着抗原作用。

–可用来检测标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检测血清中未知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及非特异染色的封闭同直接法;
•一抗染色:
C过夜。

C作用30min或4–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常1:100稀释,用0.01MpH7.4的PBS稀释),37
•0.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荡漂洗);
C湿盒避光作用30min。

•加荧光标记的二抗抗体,37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锡纸,在摇床上漂洗);
•甘油缓冲液封片
•镜检
•优点:敏感性较高,比直接法高10倍左右;制备一种荧光标记抗体,可应用于多种一抗;•缺点:是参加反应的因子较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的机会增多。

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

•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一抗和二抗应始终保持在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