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概论

合集下载

色谱分析法概论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论PPT课件

-
44
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即:
C =(Cg + CL)
Cg
0.01k2 (1 k)2
dp2 Dg
CL
2 3
k (1k)2
d2f DL
k为容量因子; Dg 、DL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 阻力。
-
45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n=L/H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n5.5(4tR )21(6tR)2
Y1/2
Wb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
39
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 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峰高一半处的宽 度GH
w1 2.354 2
-
23
3.标准偏差 σ
两个拐点E和F之间的距离 的 一半
4.峰面积 A 色谱峰与基 线延长线所包围的面积, 精确计算时
w A1.06h5 1 2
-
24
• 保留值的定义
1.保留时间 t R
从进样开始到色 谱峰最大值出现 时所需的时间
-
25
• 保留值的定义
n理5.5(4Yt1R /2)21(6W tRb)2
n有效
5.54(
t
' R
Y1/ 2
)2
16(
t
' R
Wb
)2
L H有效 n有效
-
40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在流动相和固定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大小
反映了组分在固定相上的溶解-挥发 或 吸附-解吸的能力。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
力强,因此在柱内的移动速度慢;分配系数小的
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力弱,因此在柱内 的移动速度快。
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别,使
各组分在柱内形成差速移行,达到分离的目的。
空间总和)
当色谱柱载气流速为F0(ml/min)时,它与死时间的 关系为:
V0(M) = tM· 0 F
(VM 大,色谱峰展宽,柱效低)
4. 保留值:定性参数,是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试样中各组分
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它可用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和相对保留值等表示) (1)保留时间 tR (retention time): 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待测组分浓度最大值时(色谱峰顶点) 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如图中tR(1)、 tR(2) 所示,
把这些色 带称为 “ 色谱图 ” (chromatography), 相
应的方法叫作“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 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 流动相
各组分被分离后,可进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经典: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离线的,即 不能连续进行 现代: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在线的,即 能连续进行
p tR tM t 'R k q tM tM
任一组分的 k 值可由实验测得,即为调整保留时间 tR’与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tM 的比值。可将k 看
作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k 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引论
§1.1 概述
色谱法也叫层析法,它是一种
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将它用于
分析化学并配合适当的检测手段,
就成为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的最早应用是用于分 离植物色素,其方法是这样的: 在一玻璃管中放入碳酸钙,将含 有植物色素(植物叶的提取液) 的石油醚倒入管中。
此时,玻璃管的上端立即出现几 种颜色的混合谱带。然后用纯石油醚 冲洗,随着石油醚的加入,谱带不断 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开成几个不同 颜色的谱带,继续冲洗就可分别接得 各种颜色的色素,并可分别进行鉴定。 色谱法也由此而得名。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
能评价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1.3 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h. 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区域宽
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参数之一
,可用于衡量色谱柱的柱效及反映 色谱操作条件下的动力学因素。宽
度越窄,其效率越高,分离的效果
也越好。
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表示法: 标准偏差:峰高0.607 倍处峰 宽处的一半。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4 峰底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 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W= 4
有关,与两相体积、
柱管特性和所用仪
器无关。
分配系数 K的讨论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一定温
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每个组 分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选择适宜的 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 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0时,即不被 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概述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

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

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

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

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

色谱法概论PPT课件

能。
色谱法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色谱-质谱联用(GC-MS, LC-MS)
通过将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检测相结合,可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 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环境监测等领域。
色谱-光谱联用(GC-IR, LC-UV/Vis)
色谱与光谱技术的联用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化合物结构和组成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化合 物的性质和行为。
实验材料
确保色谱柱、试剂、溶 剂等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以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设备
检查色谱仪、检测器、 注射器等设备的运行状 况,确保实验过程中设
备正常工作。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设计合理的色谱条件和
实验方案。
实验安全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问题,如使用有毒有害
试剂时的防护措施。
实验操作步骤
色谱柱安装与条件设置
数据整理
整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包括 色谱图、峰面积等。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可 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03
02
结果判断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判断实验结 果是否符合预期。
结论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04
04 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 用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成分分析
色谱法用于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营养 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确保食品质量 和安全。
食品添加剂分析
食品污染物分析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 以防止食品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
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 色素、香料等成分,以控制食品添加 剂的使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

色谱概论和经典液相色谱法PPT课件

色谱概论和经典液相色谱法PPT课件

04
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实验前的准备
仪器准备
试剂准备
实验设计
安全措施
确保液相色谱仪、检测器、 泵、进样器等设备处于良好 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
准和维护。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量的 流动相、固定相、样品等,
确保试剂的质量和纯度。
根据研究目的和目标化合物 性质,设计合理的色谱条件, 包括流动相组成、流速、柱
结合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和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性能,实现对生
物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快速、准确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性分析
根据色谱图和检测器信号, 结合已知化合物的保留值或 光谱数据,对未知化合物进 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通过外标法、内标法或标准 加入法等方法,依据色谱图 中的峰面积或峰高,对目标 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分离效果评估
根据分离后的色谱图,评估 色谱柱的分离效果、柱效等 指标,为实验条件的优化提 供依据。
快速分析
通过改进色谱柱和检测器技术,缩短分析时间和 提高检测速度,提高分析效率。
微型化
发展微型化色谱柱和微型化检测器,降低样品消 耗和试剂消耗,实现绿色环保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进展
高灵敏度检测
利用新型检测器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实现对低浓度 样品的有效分析。
宽分离范围
发展多模式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实现宽分离范围和高分离效率的 分离分析。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分析
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食品 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 用。
营养成分分析
通过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 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了 解食品的营养价值,指导 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

流动相选择
02
03
分离条件优化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控制待测组 分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提高分离 效果。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流速等参 数,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 率和准确性。
检测过程
检测器选择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和检测需求,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 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 检测器等。
检测条件优化
原理
基于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或溶解能力差异,实现各组分的 分离。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 差异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了色谱法以来,该技术不 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 多新型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等。
现状
色谱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常规分析手段,尤其在生命科学、 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仪器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流动相的不同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
体积排阻色谱、亲和色谱、环糊精色谱等。
根据固定相的不同
优化检测器的参数,如波长、电 压、响应时间等,提高检测灵敏 度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 释,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分布 和变化规律等信息。
05
色谱分析法的实验
技术
薄层色谱法
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色 谱技术,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组 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
样品收集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 的样品收集方法,确保样 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第九章 色谱法概论-2

第九章 色谱法概论-2

8)选择性因子 α:调整保留值 ) 之比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 值之比,称为选择性因子 。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 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 相流速无关,因此,它在色谱法中,特 别是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 依据。 K2 k2 α = r2, = = 1 K1 k1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色谱图) 流出曲线(色谱图):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色谱峰: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 色谱峰
从色谱图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 信息:
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 分的最少个数。 ②根据色谱峰间的距离,可评价色谱条件的选 择是否合理。 ③利用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区域宽度,可评价柱 效。 ④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对组分进行定性 分析。 ⑤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对组分进行 定量分析。
♠某组分的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某组分的K 某组分的 时 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11.容量因子 11.
分配系数K 分配系数 : K = CS
以吸附色谱为例见图示 吸附→ 解吸→再吸附 →再解吸 →反复多次洗 脱→被测组分分配系数不同→ 差速迁移 → 分 离
图示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back
色谱过程示意图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基本概念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2.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3.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柱效参数
第2节 色谱过程与术语 一、 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
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 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 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 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 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 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 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 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 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 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一、色谱法的由来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Tsweet)将CaCO3装入竖直的玻璃 管,在顶端加入植物色素后,用石油 醚进行洗脱,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不 同颜色的色带,1906年在其发表的论 文中将其命名为色谱 (chromatography)。

色谱分析法概论12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固定不动的 一相,成为固定相 流动相(mobile phase):携带样品流经 固定相的流动体,称为流动相二、色谱法的现在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 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流动相——液体、气体或超临界流体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34三、色谱法的定义和用途(一)定义: 同一时刻进入色谱分析系统的混合物,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 相互作用,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不同,混合物被分离,然后依次流 出分析系统,进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色谱法又称为层析法(二)用途 1、分离混合物 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离• 分析 • 鉴定 • 纯化混合物单一组分• 定量561四、色谱法特点(一)优点:“三高”、“一快”、“一广” 1、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2、高效能——分离效果 3、高灵敏度——10-11~10-13g 4、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5、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 分析 (二)缺点: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 联用(GC-MS,LC-MS)。

7第二节: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一、色谱过程由于结构和性质的不同,样品各组分与固定相作用的类型、强 度也不同,结果在固定相上滞留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或被流动相 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即产生差速迁移,因而被分离。

8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一)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1、色谱流出曲线 (chromatogram):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 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色谱图。

色谱过程示意图9102、基线(baseline) 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稳定的基线应 该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基线漂移 基线噪音3、色谱峰 (1)流出曲线上突出的部分,是组分流经检测器时产生的信号 (2 )表征色谱峰的三项参数: 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分析 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分析 峰宽——用于衡量柱效 (3)峰型: 正常峰——正态分布 拖尾峰——前陡峭后缓慢 前延峰——前缓慢后陡峭11122(4)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fs)(二)保留值1、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到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 大时的时间间隔,即从进样开始到组分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2、死时间(dead time;t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在固定相上没有 保留组分到达检测器的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tR’)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 比不保留的组分多停留的时间W ( A + B) f s = 0.05 h = 2A 2A正常峰:对称因子0.95~1.05 拖尾峰:对称因子>1.05 前延峰:对称因子<0.95 AWh/2 0.05h W0.05h Bht R ' = t R − t013 144、死体积(dead volume;V0)V0 = t0 FcR5、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VR) V= tR Fc6、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VR’)VR ' = VR − V0 = t R ' FcFc——流动相的体积流速R2 R2 7、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 r) r = t ' = V ' R1 R1t'V'1516(三)色谱峰高和峰面积 峰高(peak height; h) 峰面积(peak area; A)(四)色谱峰区域宽度 有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σ):0.607h处的峰宽度 的一半 2、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宽 度 3、峰宽(基线宽度)(W): W =1.699 W1/217183(五)分离度(Resolution, R) 反映组分在色谱中的分离情况R = tR (W12R=0.75− t R1 )2− t R12+ W) / 2t R2=2 (tR W12+ WR=1t R1R=1.5W1W2定量分析时,规定R≥1.5(2005版药典)19 20分离度计算示意图三、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一) 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 1、分配系数K: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 定相(s)和流动相(m)中的浓度比分配系数讨论: 与组分性质、固定相性质、流动相性质及温度有关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实验条件固定,K仅与组分性质有关;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保留时间越 长; 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C K = Cs m21222、保留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组分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又称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或容量 因子)(二)保留因子与保留时间的关系k=ms CV = s s mm CmVmk =tR − t0 t′ = R t0 t03、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的关系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k=KVs Vm23 244(三)色谱分离的前提 分配系数(保留因子)不相等是色谱实现分离的前提 K(k)相同,样品组分在色谱柱上保留时间相同 K(k)相差越大,越容易实现分离第三节: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一、色谱法的分类(一) 按流动相与固定相聚集状态分类 气体:GC Gas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 液体:LC 气固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液固色谱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 液液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SFC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2526(二) 按操作形式分类 GC 柱色谱法 操 作 形 式 平面谱法 HPLC SFC 纸色谱( PC) (paper chromatogrpahy) 薄层色谱(TLC)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薄膜色谱 毛细管电泳法27经 典 柱 色 谱 柱 G C 毛 细 管 柱H P L C 柱 制 备 型 柱 分 析 型 柱28毛细管电泳法纸色谱装置 TLC薄层板及展开装置29 305(三)按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 分离机制 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二、分配色谱法利用被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即 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别实现分 离。

气液分配色谱 液液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法: 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其它方法:亲和、手性色谱法等载体31固定相样品分子流动相32分配系数K三、吸附色谱法利用被测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K=各组分分配 系数不同Cs Cm随流动相迁 移速度不同 各组分 分离附中心的吸附能力差别实现分离 气固吸附色谱法 液固吸附色谱法 流动相在固定相中溶解度大的组分迁移速度慢, 溶解度小的组分迁移速度快33固定相(吸附剂)样品34吸附系数Ka[ X a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 [ X m ]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S a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Vm为流动相的体积四、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测组分与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 而实现分离 选择性系数Ks[ X ][Y ]n X S Ka = a m n = a a [ X m ][Ya ] X m Vm各组分吸附 能力不同 吸附系 数不同Ks =随流动相迁 移速度不同 各组分 分离[ RX + ] [X +](阳离子交换树脂) 各组分 分离36在吸附剂上吸附能力强的组分迁移速度 慢,吸附能力弱的组分迁移速度快35组分离子交 换能力不同选择性系 数不同随流动相迁 移速度不同6五、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样品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 渗透系数Kp六、不同色谱法比较分离方法 分配色谱 吸附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空间排阻色谱 分离原理 溶解性 吸附性 电荷强度 扩散性 相平衡常数 分配系数 吸附系数 选择系数 渗透系数 广义分配系数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 下,分配达到平衡时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中的浓度比[X ] Kp = s [Xm]各组分大小 不同 渗透系 数不同 随流动相迁 移速度不同 各组分 分离3738第四节:色谱法的发展概况一、发展历史始于20世纪初茨维特分离色谱; 3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与纸色谱; 1941年,Martin和Synge发现液液分配色谱法,并于1952年获得 Nobel奖 1952年Martin和James创立气液色谱法,50年代建立了各种气相色 谱法和色谱理论60年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法的鼎盛时期-石油工业的需要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 80年代末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3940二、发展趋势新型固定相 新型检测器 色谱新方法:HPCE、CEC、μ-TAS、lab-on-chip 色谱联用技术 色谱——光谱联用 色谱——色谱联用4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