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一联 首联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二联 颔联
第五句 第六句
第三联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第四联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押韵的特点及要求: 1、韵母完全相同的两个音节为押韵(钟功空虹) 2、韵母中主要韵母相同也可为押韵(阴森金晴)
(注意古今读音的演变) 3、押韵的音节对应的字为韵脚字 4、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5、一首诗一般只押一个韵 6、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曲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曲)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
分 类
《夜行船》(秋思)
杂剧《窦娥冤》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 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 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转:对诗意的跳宕转折,在律诗中多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 片”。(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
合:收束全诗, 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 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 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结构
(段落)
单调(只有一段) 双调(有两段)(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
词
又称“诗 余”“长 短句”
小令(58字以内) 字数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豪放词
风格
婉约词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 余。有曲牌和题目。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韵律美,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2.押韵的基本概念(1)讲解押韵的定义:诗歌中相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韵律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押韵诗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押韵字,并体会其韵律美。
3.平仄的基本概念(1)讲解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汉语音节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在诗歌中,平仄的搭配和变化形成节奏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平仄诗句,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平仄规律,并体会其节奏美。
4.押韵和平仄的运用(1)讲解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运用,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让学生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5.实践与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等。
(3)布置课后作业: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诗词押韵规则

诗词押韵规则: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最早的押韵方式,又称平韵,顾名思义就是平声韵。
其中,平指的是声调平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平水韵的押韵规则是依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
例如:“夜”和“哲”、“底”和“抵”,都属于平韵。
2. 仄水韵:仄水韵是相对于平水韵而言的,又称仄韵,顾名思义就是仄声韵。
其中,仄指的是声调仄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仄水韵的押韵规则也是根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与平水韵相比,仄水韵多了一种抑扬之美。
例如:“曲”和“缺”、“捉”和“月”,都属于仄韵。
3. 平仄平韵:平仄平韵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结合,也是古代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之一。
平仄是指声调平仄的音,平韵是指韵脚音相同。
例如:“花”和“车”、“冷”和“僧”,既满足平仄的规则,又满足平韵的规则。
4. 仄平仄韵:仄平仄韵也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组合方式,古代较为少见。
仄平是指声调仄平的音,仄韵是指与音脚音相同。
例如:“美”和“映”、“春”和“心”,既符合仄平的规则,又符合仄韵的规则。
诗歌的平仄押韵规则

诗歌的平仄和押韵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两个重要因素。
平仄是指诗句中声调的平缓与升降,以四声(平、上、去、入)为基础,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交替排列。
常见的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在写作诗歌时,需要按照特定的平仄格式进行安排,以达到声律和谐的效果。
押韵是指诗歌中某些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
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句尾押韵、隔句押韵、交错押韵等。
在选择押韵时,需要注意选择音韵协调的字,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总之,诗歌的平仄和押韵都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对声调和韵律的合理安排,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这也需要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摸索,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有一个词叫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七言绝句韵脚规则

七言绝句韵脚规则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每首诗的韵脚都有固定的规则。
以下是七言绝句的韵脚规则:
一、押韵规则
1. 七言绝句的韵脚通常要求押平声韵,即韵母为平声的字。
例如:平、阳、长、光等。
2. 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押仄声韵,即韵母为仄声的字。
例如:去、入、上、下等。
3. 在诗歌的换韵之处,同一韵部的字可以反复使用,但不应反复使用同一字。
4. 有些情况下,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或情感,可以使用特定的字或词作为韵脚。
例如:思、愁、酒等。
二、平仄交替
1. 七言绝句的平仄交替规律通常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说,每句的前四个字中,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应该是仄声。
2.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仄平平仄平平仄”的格式。
但这
种格式较为少见,且容易造成音韵上的不和谐感。
3. 平仄交替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声调符合规定,还要求整个句子的音韵协调、自然。
三、字数限制
1. 七言绝句通常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
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三句半”等。
2. 在写七言绝句时,应尽量保持每句的字数接近,以保持诗歌的整体协调和节奏感。
3.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字数,但应注意保持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表达效果不受影响。
以上是七言绝句的韵脚规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词的押韵及平仄

《词的押韵及平仄》词的押韵(一)相随式词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前面列举的《长相思》,《卜算子》等都是,换韵的词也很多,情况又是多种多样,《菩萨蛮》,《虞美人》等,一首词要多次换韵。
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一首多韵,“水”,“泪”相押,“安”,“山”相押,“住”“去”相押,“余”,“鸪”相押。
《菩萨蛮》等词的换韵,是每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这可称为相随式。
(二)回环式有的词是两句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为乙韵。
这可称为回环式,《钗头凤》,《惜分钗》等词就是。
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这首词,先是“手”,“酒”,“柳”相押,后是“恶”,“薄”,“索”,“错”相押,再是“旧”,“瘦”,“透”相押,最后是“落”,“阁”,“托”,“莫”相押。
其中“手”,“酒”,“柳”“旧”,“瘦”,“透”为甲韵,“恶”,“薄”,“索”,“错”“落”,“阁”,“托”,“莫”为乙韵,甲乙两韵,回环出现。
(三)怀抱式还有的词,是两韵或是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相见欢》,《定风波》等词都是。
如欧艳炯的《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首词,三韵相换,“纱”,“霞”,“华”,“花”,“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乙韵,“乱”,“断”为丙韵。
甲韵的韵脚字最多,并且词的首尾又都为甲韵,所以以甲韵为主。
另外,这首词的上片,首尾都为甲韵,中间为乙韵,像怀抱着似的,可称为怀抱式。
词的押韵,除用本韵外,通韵的情况很多。
押韵和平仄

3、段韵,即每一段或几段押同样的韵。
• • • • • • • • • • • • •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ai/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ai/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ang/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ang/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ao/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ao/
六、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 最恰当的一句作为下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英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A )
•
•
七.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 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 出的上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 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 下联(已被打乱):①红雨树边②小苑西回 ③一庭佳丽莺唤起④看池边绿树⑤此间有尧天舜 日。
课堂练习
一、选择填入括号最贴切的句子。 ( B) 江中看月作(唐﹒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二、选择填空,使语意连贯、音节和谐。 1每逢深秋时节,__、松竹山茶, 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近看小河流 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 ( ②④) 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 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 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 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 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它成 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 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放在 花坛暖房,而是怒放在冰天雪 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 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 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 人民的眼泪和心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二,格律诗的诗体:(一), 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 ,关于押韵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她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xi(西),di(低),ni(泥),ti(蹄) ,di(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三) ,关于对仗在介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1,何为对仗(1),什么对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2),怎样\'对\'才算\'仗\'\'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3), 对仗的类型:①,工对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②,宽对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③,借对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 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 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④,流水对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二, 关于平仄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什么是平仄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对比着再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2),\'平仄\'声的语音特点普通话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平声字---音尾平而长;仄声字---音尾钝而短.再试读: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着\'a\'下去呀.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3),\'平仄\'音乐美的运用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创造音乐美.如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它们大多数都是平仄交替的.其实平仄的音乐美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如果你注意一下中国人的名字,听着好听的一定是四声谐调,平仄交替的.比如说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这个名字:毛泽东江泽民二二一一二二全是平声吧读着有点有气无力似的.再读这个:毛润芝二四一平仄平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王力的书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三,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1)单句的平仄规则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A) 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仄C) 平平平仄仄D) 仄仄仄平平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C) 仄仄平平平仄仄D)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写格律诗如何变通呢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四,结束语:小结需要记忆的东西我们来小结一下,看看掌握平仄,真正需要\'背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四个句式:A),仄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平平仄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三条组合规则:1) ,单句之内,平仄相间.2)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3)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只要记住这四个句子并弄懂这三条规则,不管你先吟成哪个句子,通过推演就可以得出律绝\'二十八式\'中的任何一式.先有平仄框架,再去寻找表达立意和情感的律句,比先凭感觉成句,再对照平仄修改使之合律要容易一些.如果说写诗是一个\'把米酿成酒\'的过程,那么理顺平仄格律,顶多是淘好了米,准备煮饭而已.饭煮好,酒做成,还不见得就是醉人的好酒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诗歌,热爱我们古老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教学实录师:当我们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在我们的耳边唱响那首古老而又悠久的《悯农》(学生齐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