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知识讲解
《庖丁解牛》知识点(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点(最新)《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一、文本背景与作者介绍1.1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其后学所作。
1.2 《庖丁解牛》的篇章地位《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的《养生主》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揭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
二、故事梗概与文本解读2.1 故事梗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赞叹其技艺高超,庖丁则解释说,他并非追求技艺,而是顺应牛体的结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庖丁通过十九年的解牛经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最终实现了“踌躇满志”的养生之道。
2.2 文本解读2.2.1 庖丁的技艺庖丁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艺术表演,手、肩、足、膝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刀法如行云流水,达到了“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
这种技艺并非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
2.2.2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顺应牛体的自然结构。
庖丁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牛体的每一个关节和筋络,能够在不损伤刀锋的情况下轻松解牛。
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2.2.3 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养生之道。
庖丁通过顺应自然,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避免了不必要的劳损和损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统一。
文惠君从中领悟到养生的真谛,感叹“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三、哲学思想解析3.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以庖丁解剖牛的方式来阐述哲学道理。
通过庖丁解剖牛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技巧,表达了对“道”的理解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庖丁解牛》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道的观念《庖丁解牛》的核心思想是阐述“道”的观念。
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揭示了哲学家庄子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一种无形无位的力量。
通过观察牛身上的腱、骨、肉,庖丁领悟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规律。
他发现,只有在忘却自我,不执着于对牛的外在形态的变化的时候,才能洞悉到内在的“道”,体会到万物的生命力和变化的本质。
二、自然观《庖丁解牛》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自身的本性去做事,而不是凭借外在因素的干预。
庖丁对牛的解剖正是为了发现牛的本质特征,而非追求独特的外在形式。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了牛的骨肉相合、筋脉贯通的奇妙之处,这正是自然界奇妙的造化和生命的奥秘。
三、包容和自由观《庖丁解牛》中还有对于包容和自由的思考。
庖丁在解剖牛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束缚和思维定势,他根据牛的形态特征来运用刀刃,割下牛身上的肉。
他的刀在牛的身上游刃有余,无需他的主动操控,这展示了对于自然的顺应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他的刀不受形状的限制,灵活自在,这体现了超越局限和自由发展的精神。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执着,不被固有观念和约束所限制,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四、人的境界与生活哲学《庖丁解牛》对于人的境界与生活哲学也有所探讨。
庖丁以一种高超的技巧解剖牛,说明他已经达到了一种高深的境界。
他的状态非常安静,不求名利,不自我陶醉,这使得他能够陶冶情操,达到境界的自由自在。
而在生活方面,庖丁通过解剖牛的过程来说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不追求名利,只关注技艺的完美展示。
通过他的修炼和专注,他与牛的分离变得非常平静和从容,这体现了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一、文本背景与作者简介《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养生主》主要探讨如何保养生命、顺应自然之道。
二、文本结构分析1. 引子:庖丁解牛的场景描写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场景,展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
庖丁解牛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动作的优美与和谐。
2. 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文惠君对庖丁的技艺赞叹不已,询问其技艺的奥秘。
庖丁的回答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他解牛的技巧和心得。
3. 庖丁解牛的具体过程庖丁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观察牛的骨骼结构,如何运用刀法,如何在解牛过程中避开筋骨交错的地方。
4. 庖丁的哲学思考庖丁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更是一位深谙道家思想的哲学家。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道家思想。
5. 文惠君的领悟文惠君听后,感叹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不仅是对庖丁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道家养生之道的领悟。
三、思想内涵解析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顺应自然的过程。
他通过对牛结构的深刻理解,顺应其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高度契合。
2. 技艺与道的结合庖丁的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道的体现。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达到了“道”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技进乎道”的思想。
3. 养生之道文惠君从庖丁的解牛过程中领悟到养生之道。
这里的“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精神的修养,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
4. 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过程,看似有为,实则无为。
他通过顺应牛的自然结构,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四、现实意义1. 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庖丁解牛》知识点

(5)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见放为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 反诘,呢)
(1)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才) 乃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是)
(5)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1)肩之所倚
(助词)
(2)某所,尔母立于兹 (处所,地方)
(剖开)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理解,懂得)
解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答,解释)
(4)天下土崩瓦解
(分裂,涣散)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 (解救,消除)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替,给)
(2)吾见其难为
(做)
为 (3)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由于)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
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 乙事实
3.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 (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
(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道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思想,学说) (说,谈论)
(5)怀其璧,从径道亡
(路,道路)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1)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柔克刚等哲理。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哲学思想、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解析。
一、故事情节《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厨房里。
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他的解牛技艺闻名遐迩。
有一天,庖丁在为梁惠王解牛时,展现出了出神入化的技艺。
整个解牛过程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故事中,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庖丁解牛的秘诀。
庖丁认为,解牛要顺应牛的生理结构,依照牛的骨骼、筋络、肌肉等自然规律进行分解。
庖丁还提到,他刚开始学解牛时,看到的只是牛的表面;经过三年的摸索,他开始理解牛的内部结构;如今,他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
二、人物分析1. 庖丁庖丁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技艺高超,对解牛有着深刻的理解。
庖丁谦虚好学,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庖丁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顺应规律的精神。
2. 梁惠王梁惠王是故事中的配角,他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
梁惠王对庖丁的解牛技艺感到惊讶,从而引出了庖丁的讲解。
梁惠王在故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庖丁的哲学思想得以展现。
3. 其他人物故事中还有庖丁的徒弟、其他厨师等人物,他们通过与庖丁的互动,展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三、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提到:“吾顺应其自然而已矣。
”这句话道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遵循牛的生理结构,顺应牛的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和谐共生。
2. 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秘诀在于把握牛的生理规律。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牛的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分解。
这种把握规律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规律,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驾驭事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柔和的力量应对牛的刚强。
庖丁解牛知识点梳理

庖丁解牛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 出处2. 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向”通“响”,作响。
如“砉然向然”。
- “技”通“枝”,支脉。
如“技经肯綮之未尝”。
2. 古今异义- 天理- 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如“依乎天理”。
- 今义:天然的道理。
- 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如“因其固然”。
-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如“虽然,每至于族”。
-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至于- 古义:到了……的地步。
如“每至于族”。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 一词多义-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为”,动词,做、解;后一个“为”,作为)。
-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都是介词,因为)。
- 乎- “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按照)。
- “而况大軱乎”(语气词,表感叹,啊)。
- 然- “砉然向然”(前一个“然”,词尾,……的样子;后一个“然”,象声词词尾)。
-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 “然峭者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连词,然而)。
4.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岁,每年)。
- “族庖月更刀”(月,每月)。
- 形容词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厚度;间,空隙)。
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2.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省略介词“于”)。
- “怵然为(之)戒”(省略代词“之”)。
3. 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常语序为“以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为“以是”的倒装,“是”为代词,这)。
《庖丁解牛》详细(含知识梳理)

成语积累
游刃有余: 现在用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 易举。
目无全牛: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 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 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随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C )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 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写作手法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对比
合作探究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 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 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族 ①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②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 类 ④族秦者秦也 灭族,使......灭族
4、然
①奏刀騞然
助词,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闷热/烦闷 拗口/执拗 横财/横幅 高涨/头昏脑涨
B、重创/创伤 应允/应战 刊载/载体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C、中肯/中标 哄抢/哄骗 分散/散漫 仆人/前仆后继
D、奢靡/风靡 停泊/血泊 牵强/强迫 弄堂/弄假成真
A.mēn/mèn B.chuāng C.zhòng D.mí/mǐ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社__会__,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一篇著名讽刺文言散文,其中融合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庖丁解牛》的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庖丁解牛的造诣庖丁是古代宫廷里负责屠宰牛羊的职人,他的解牛术被誉为圣贤之技。
他的造诣来源于多年的经验,他对牛的解剖了如指掌,无论是解牛的毛皮、肌肉还是骨骼,他都能够剖析得非常清楚。
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牛的深入了解使得他成为人人景仰的对象,他的名字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代名词。
二、庖丁解牛的哲学意蕴《庖丁解牛》以庖丁解牛的技艺为蓝本,引申出了深刻的哲学意义。
其中的牛,可以被理解为万物生命的象征;而庖丁解牛,则象征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存在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解剖牛的过程,庄子表达了对于人们对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与透彻。
三、万物变化与无我境界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示了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流转。
他提到了牛的「肩胛骨是突而出,阙然断绝于前胛之间,使人得状之其如翦如」,描述了牛骨骼形态的变幻。
庄子根据这种变化,揭示了世间事物的无常性和虚妄性。
同时他也告诫人们要以无我的境界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
四、自然追求平衡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提到「区区之牛,设使有知,无以为也」。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万物皆追求平衡的原则。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应当按照自然规则生活,并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运行,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顺其自然与无为而治《庖丁解牛》中提到了庖丁手中的刀「沾于水,则洒然如注,挫而莹如磨」,并试图解释为何庖丁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技艺。
庄子认为庖丁能够按照牛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剖,而不被刀的形式约束,这是因为他顺应了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将自己的行为融入到了自然之中。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反映在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原则上。
六、观念与实践的融合《庖丁解牛》中,庄子提到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
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字词汇总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砉然向然/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重点语句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内容分析理解主旨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把握重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
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
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
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
“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
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
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
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
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
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
“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
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
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
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
“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
而“优秀的‘庖’”则“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
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
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大郤”“大窾”。
这种空间,只属于“目无全牛”者,只属于懂得了“道”的人。
所谓的“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律。
懂得“道”的人,是用不着和“困难”面对面的,他会在“困难”和“困难”之间找到缝隙,他会绕道“困难”的一边,从旁超越它,继续赶自己的路。
如此“游刃”,必定“有余”,也就必定轻松如意。
庄子所谓的“游刃有余”,和“经验”有关,但又“无关”。
其“有关”,在于一个优秀的庖丁需要在实践经验中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其后,就和“经验”“无关”了。
一个“目无全牛”的庖丁,他的眼里掌握了牛的各个生理构造,哪里是“骨头”,哪里是“经络”。
然后,他要在这些骨肉之间找到“大窾”找到“大郤”,于是,便能“游刃有余”。
也就是说,一个人了解了事物的内部规律之后,剩下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寻找到各种“有”之间的那个“无”,然后在“无”处下工夫,便是所谓“游刃有余”。
知识迁移文言文阅读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参考答案1.A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例如,文言标志性词语“者”“若”“之”;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父兄”。
句意: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
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2.(1)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
(2)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遗恨。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训、游、药石、后悔。
拓展阅读庄子的意义《庄子·外篇·天地》里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